首页 > 文献资料
-
E-钙粘蛋白与胃癌
肿瘤的浸润转移是包含一系列复杂步骤的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癌细胞与原发灶失去粘附脱落是一个早期和必要的步骤[1].粘附分子的功能丧失或异常与肿瘤浸润转移密切相关,钙粘蛋白(cadherin,CD)超家族是介导同型细胞间粘附的一组跨膜糖蛋白,其中E-钙粘蛋白(eptithelial cadherin,E-CD)介导上皮细胞间粘附,E-CD的基因突变和表达异常与癌症的发生和转移有密切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很多是关于E-CD与胃癌浸润转移的报道.
-
上皮钙粘素/β-连环素表达与大肠癌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上皮钙粘素(E-cadherin)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与胞质蛋白β-连环素(β-catenin)形成复合物,并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相连接,在维持细胞形态和调节细胞间粘附中起重要作用,多种肿瘤的转移与E-cadherin/β-catenin表达异常有关.本研究探讨了E-cadherin/β-catenin的表达与大肠癌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
细胞粘附分子与疾病
细胞粘附是机体构建或维持组织和器官及功能,并涉及生命活动的基本的生物学现象.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是一群在多种细胞上表达,介导细胞间粘附和作用的糖蛋白物质,其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与活化,信号转导,细胞的分化与凋亡,调节细胞功能,并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1,2].对粘附机制的阻断,使之成为临床治疗的一个有效手段,已引起临床学家的极大兴趣.本文就有关CAM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述.
-
阻断ICAM-1与LFA-1介导的细胞间粘附——治疗肝细胞坏死的新战略
肝细胞广泛坏死是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特征.目前认为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itv Lymphocyte,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导致肝细胞坏死的主要免疫机理,在此基础上继发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激活肝内外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以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a)为中心的各种细胞因子,将进一步加重肝细胞坏死.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区ICAM-1的表达与粘附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性的变化.方法:4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2 h再灌注2、4、12、24、48、96 h组,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超高速摄录像系统观察缺血区微血管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性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局部脑组织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微动脉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粘附性均明显增高.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表达增高,介导了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增强,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
-
AnnexinⅡ及其与人类疾病研究进展
Annexins蛋白家族是一组钙离子(Ca2+)介导的磷脂结合蛋白,各成员在结构上表现为同源相似性.该家族的成员之一AnnexinⅡ在生物膜结构域的建立或稳定、胞膜运输、形成离子通道、DNA合成及细胞增殖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并且细胞外的AnnexinⅡ还作为受体,参与纤溶、细胞间粘附、配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和病毒感染等,AnnexinⅡ的异常表达参与人类多种疾病.
-
血管内膜粘附功能在缺血性血管病中的作用
缺血性血管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许多血管病的共同表现为细胞活化、血流减少、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急性缺血以致造成严重后果如急性心梗、脑卒中等。炎症,动脉粥样硬化(AS),血栓形成是许多血管病的共同特点。要提高对血管病的治疗效果,应该在对维持血管正常结构、内环境稳定功能调节及造成病理异常过程机制的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途径。 正常血管衬覆一层内皮细胞(VEC),通过整合素与内皮下细胞外基质连接构成血管内膜,其下为平滑肌中层及外周结缔组织的外膜。VEC位于血液与血管壁的界面,能感知微环境的各种信号,通过合成释放种种活性物质,调节血管张力、凝血状态、血管通透性及细胞生长。VEC还起着门卫作用,调控着各种血细胞的出入。正常状态下,血管内膜是非粘附与非致栓表面,流动的血细胞不与VEC相互作用,保持着血液正常流动。但在一些因素作用下,血细胞与VEC或内皮下基质的异常粘附,在形成病理过程,如炎症血栓及血管病发生发展机制中起着作用。本文介绍在缺血性血管病中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血小板相互作用的有关内容。 细胞间粘附是通过细胞膜上表达粘附蛋白的介导,体内血细胞在切应力作用下与VEC相互作用,不仅取决于粘附分子表达并与作用的切应力有密切关系。血细胞与VEC粘附经过多个步骤,初两种细胞间呈可逆性粘附(或称依附)、依附细胞活化,而引起细胞间紧密粘附,此时能对抗剪切力的去粘附作用,而后血细胞伸展穿膜迁移进入组织间,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粘附分子参与外,还需有趋化因子或趋化物参与。
-
CD44异常表达与胃癌诊断的研究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平衡失常的结果.癌细胞的转移是其主要的致死原因,其转移和扩散是依靠细胞与细胞外间质及其他细胞的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其中肿瘤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粘附分子CD44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能介导淋巴细胞归巢并参与细胞-细胞间粘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的作用.
-
E-钙粘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是一类介导细胞-细胞间粘附、具有维持组织结构完整性和极性的钙依赖性跨膜蛋白.E-cad表达下降,丧失或分布异常,是导致上皮细胞获得去分化和高浸润性的重要环节.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6例胃癌中E-cad的表达,以探讨E-cad在胃癌发生、浸润、转移中的意义
-
白黎芦醇对fMLP诱导中性白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 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 对趋化肽N-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诱导中性白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的粘附及HUVECs释放可溶性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 观察不同浓度Res对fMLP(10 μmol·L-1)刺激HUVECs与中性白细胞粘附的影响.以ELISA法测定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和E-选择素. 以Fura-3和海萤萤光素诱导剂为荧光指示剂分别测定中性白细胞内[Ca2+]i水平和O·2浓度.结果 Res(1~50 μmol·L-1)明显抑制fMLP诱导的中性白细胞与HUVECs的粘附反应,同时,明显抑制fMLP诱导粘附分子的释放效应.Res抑制中性白细胞中O·2生成和[Ca2+]i升高,其中Res 5 μmol·L-1和50 μmol·L-1与fMLP诱导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藜芦醇通过影响中性白细胞内O·2生成和[Ca2+]i水平,抑制中性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在阻断炎性反应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038 不同剪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ICAM-1分布的影响
目的: 剪切应力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机械刺激, 一定程度的剪切应力对于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十分重要. ICAM-1是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的一类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 除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间粘附和连接外, 还能传递多种细胞信号, 引起细胞内骨架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故此, 研究在不同剪切应力的作用下, 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分布的改变及其机制. 方法: 将ECV304细胞常规培养在长方形的玻片上, 然后分别置于剪切应力为0.2 Pa、 1 Pa(相当于正常状况下动脉血管内的剪切应力)、 2 Pa的流场中, 温度37 ℃. 4 h后取出玻片, 先用鼠抗人ICAM-1单克隆抗体(1∶20)孵育20 min, PBS冲洗, 再用标记有AlexaR荧光的羊抗鼠IgG(1∶50)作为二抗标记, 1%多聚甲醛和0.5% Triton-X100渗透和固定后, 在Olympus IX70荧光显微镜下观察ICAM-1的分布状况. 结果: 在正常状态下(1 Pa), ICAM-1主要分布在细胞间连接处, 而在较低剪切应力(0.2 Pa)和较高剪切应力(2 Pa)作用下, ICAM-1则呈现出细胞表面散在分布的特征. 结论: 过低或过高的剪切应力都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分布的改变.
-
胞内连环素在喉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
喉癌是头颈部的恶性肿瘤,癌细胞向周围组织的快速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有关E-CD(E-cadherin)的基因突变及E-CD蛋白表达与喉癌的相关性已被报道,但研究发现E-CD 表达正常的肿瘤也有高转移的倾向.胞内连环素通过与E-CD结合共同参与细胞间粘附,本文对与E-CD胞内部分相连的α、β连环素在喉癌分化和转移中的作用做初步研究.
-
流体剪力致导致血管内皮细胞ICAM-1分布异常的实验研究
目的:剪切应力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机械刺激,一定程度的剪切应力对于维持血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十分重要.ICAM-1是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的一类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除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及细胞间粘附和连接外,还能传递多种细胞信号,引起细胞内骨架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改变.本实验研究在不同剪切应力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分布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将ECV304细胞常规培养在长方形的玻片上,然后分别置于剪切应力为2 dyn/cm2、10 dyn/cm2(相当于正常状况下动脉血管内的剪切应力)、20 dyn/cm2的流场中,温度37℃.4 h后取出玻片,先用鼠抗人ICAM-1单克隆抗体(1∶20)孵育20 min, PBS冲洗,再用标记有Alexa(R)荧光的羊抗鼠IgG(1∶50)作为二抗标记,1%多聚甲醛和0.5% Triton-X100渗透和固定后,在Olympus IX70荧光显微镜下观察ICAM-1的分布状况.结果:在正常状态下(10 dyn/cm2),ICAM-1主要分布在细胞间连接处,而在较低剪切应力(2 dyn/cm2)和较高剪切应力(20 dyn/cm2)作用下,ICAM-1则呈现出沿细胞表面散在分布的特征.结论:过低或过高的剪切应力都会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分布的改变.
-
尼古丁对炎性细胞活化及细胞间粘附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文观察了尼古丁对炎性细胞活化、炎性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作用,同时观察764-3(从丹参中提取的单体)对上述部分作用的影响,将有助于阐明尼古丁在COPD等慢性炎症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并为防治提供实验资料.方法:按以往报道的方法,收集大鼠腹腔PMN,观察尼古丁作用下PMN释放的β-g及溶菌酶活性,以反映PMN的活化;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加入PMN,以观察尼古丁对PMN-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转化及扩增含ICAM-IcDNA的质粒,酶切、PEG法纯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ICAM-IcDNA,提取内皮细胞总RNA,进行Northern blot,用光密度扫描仪确定杂交区带的光密度积分面积值代表mRNA水平,以观察尼古丁对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尼古丁对炎性细胞活化的作用.PMN加入尼古丁(500 μg/mL,下同)后β-g的活性(μg/10 7 h)由8.76±1.01(n=6,下同)增至26.01±3.87,溶菌酶的活性(μg/mL*h-1)由20.0±1.5增至47.0±5.8均P>0.05,加入764-3后则使两者活性分别降至17.62±4.10和38.9±6.6,与单加尼古丁相比P>0.05,说明尼古丁可活化PMN,764-3可对抗之.2.尼古丁对PMN和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加入尼古丁组与对照组相比粘附的PMN数(×104)由38.5±9.8(n=13,下同)增至61.0±4.4(P>0.05),加入764-3后则降至31.5±7.8,说明尼古丁可增强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764-3可对抗之.3.尼古丁对内皮细胞表达ICAM-1的影响.尼古丁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mRNA的光密度值由479 477增至785 486,说明尼古丁可刺激内皮细胞的ICAM-1 mRNA表达增多.
-
毛囊角化病皮损中ICAM-1表达的研究
粘附分子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粘附分子-1(I-CAM-1)是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在炎症反应部位的某些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上表达,介导细胞间粘附和相互作用,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为评价ICAM-1在毛囊角化病发病机理的作用,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毛囊角化病中ICAM-1的表达,结果如下.
-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血小板与循环血中单核细胞间粘附作用的意义
-
严重烧伤大鼠中性粒细胞表面L选择素的表达
白细胞粘附在烧伤后炎症反应和脏器损害中起重要作用[1、2].粘附分子L选择素位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上,它通过与分布在内皮细胞上的配体结合,介导白细胞-内皮细胞间粘附;通过与白细胞上配体结合,介导白细胞间粘附;并介导淋巴细胞归巢[2-3].笔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大鼠烧伤后不同复苏条件下PMN上L选择素的表达进行了动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