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春期如何控制血糖
青春期是指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女孩一般从11~12 岁到17~18 岁,男孩从13~14 岁开始到18~20 岁,但个体差异较大.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是个体由性幼稚状态逐渐发育为具有潜在性生育能力的性成熟时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
-
依诺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目前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仍常规应用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抗凝.但UFH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抗凝效果个体差异大、致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高等缺点, 同时由于其抗凝效果的不可预见性在PCI术中需要连续监测凝血时间(ACT).
-
APTT指导普通肝素抗凝的疗效影响因素
临床上常用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监测来指导肝素抗凝,抗凝疗效(一般以再栓率、出血率衡量)与肝素及APTT都有关联.肝素制剂、APTT反应盒组成、检测方法、抗凝方法及个体差异和所患疾病的不同,且合并使用其它抗凝药如华法令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肝素抗凝效果.临床上还通过统计学方法来估测肝素水平与APTT的线性关系及评估以上因素影响抗凝的程度.
-
PON1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在不同种族的人群中应用氯吡格雷的疗效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的效果影响较大,但是特异性的基因变异与潜在的氯吡格雷生物活化作用机制目前仍未被阐明。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ON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
与青年医师交流如何积累临床经验
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属于典型的,有一定的规律,毕竟存在一些非典型的病例。病人对各种治疗反应也存在个体差异。经验丰富的医师对病人诊治中不仅掌握其普遍规律,而对一些个体的特殊性知之甚多,在医疗工作中因而能得心应手。要达到医术精湛水平,决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的。不仅要提高理论水平,而且要深入临床实践,善于观察,不断总结,日积月累,才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患者死亡率.尽管如此,临床上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目前认为这种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抗血小板治疗抵抗"有关.那么心脏科医师应如何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如何理解其结果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干预?
-
2010年心血管介入相关抗栓治疗的共识与争议
2010年,心血管介入相关的抗栓治疗领域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和进展,其中有些问题仍然存在争议.1 PCI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1.1 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疗效的关系尚存争论氯吡格雷作为药物前体,必须在体内通过细胞色素:P450(CYP450)系统代谢成活性成分,才能发挥强效抗血小板作用.近期大量研究显示,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与临床预后显著相关.研究表明,基因多态性在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结核病易感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单一感染因素引起死亡人数多的疾病.然而,在感染人群中仅十分之一发病,提示个体差异可能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从20世纪70年代起,通过以家族研究为基础的连锁分析(linkage analysis)和以病例-对照研究为基础的相关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取得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即个体对结核病易感性的差异部分是由宿主基因决定的.
-
参与白三烯合成的酶基因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份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近年来,关于白三烯(LTs)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白三烯调节剂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在过敏性哮喘、运动性哮喘、阿司匹林哮喘等各种哮喘患者中应用5-脂氧化酶(5-LO) 抑制剂或LTs受体拮抗剂等LTs调节剂可明显缓解哮喘症状, 提高患者肺功能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1-3].深入研究参与LTs合成的酶基因时,人们发现其多态性与LTs调节剂疗效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4].我们就参与LTs合成的酶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关系,及相应的药物遗传学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支气管哮喘儿童半胱氨酰白三烯C4合成酶表达水平的影响
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是目前首选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长期控制治疗用药,但部分哮喘患者尽管长期规律使用较高剂量ICS治疗,其病情仍迁延反复,推测可能与体内存在某些不能被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有效抑制的重要炎性介质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全身使用或吸入糖皮质激素均不能有效抑制哮喘患者体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合成,且哮喘患者体内CysLTs水平的个体差异大[1-2].我们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方法观察ICS对哮喘儿童CysLTs基因表达和分泌水平的影响,探讨体内CyaLTs水平与哮喘儿童ICS疗效的关系.
-
高龄者难治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对策
难治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intractable bacterial respiratory infection,IBRI)已是当今全球性临床医学界不得不注视的一大难题.IBRI是指针对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虽然使用了适宜的抗菌药物仍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言.对于高龄者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难治性还要内涵着两个概念,即"易感染性”和"治愈的迁延性”.此外由于高龄者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乃至有否基础疾病等个体差异也与IBRI密切相关.现将IBRI的病因、致病菌、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分述如下.
-
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
老年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雄激素生成逐渐下降,并出现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这一现象被称为男性更年期(andropause).从生物学和临床角度讲,男性更年期的名称是不恰当的,但是它表达了一种与显著的激素水平改变相关的身心变化[1].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partial androgen deficiency of the aging male,PADAM)客观地反映了老年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的变化,而由此引起的靶器官功能不足的表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故用PADAM来表示这种与年龄相关的激素水平改变,似较为确切.一、将PADAM确定为疾病或综合征的重要性长久以来,PAPDM没有引起公众注意[2],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的这种临床表现较不规则和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为是老龄化的必然结果.PADAM是一种缓慢渐进性过程,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老年男性都会有临床意义的睾酮缺乏体征[3],仅有约40%的男性在40~70岁时可能经历某种程度的神经功能紊乱、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失眠或嗜睡、潮热、出汗、易怒、情绪波动和勃起功能障碍的PADAM特征.
-
老年医学科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老年人是一组健康状况极不均一的群体,其个体差异很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老年人对科研的依从性差.这些因素将给老年医学科研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不重视,可直接影响科研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就相关问题讨论如下: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血药浓度研究
已证实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能有效清除髓外白血病和耐药克隆,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巩固治疗(包括庇护所预防)中常规应用.HDMTX也用于成人ALL的巩固强化及挽救治疗,但相关资料较少.由于MTX在体内的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对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均产生影响,因此监测血药浓度并根据血药浓度进行剂量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
药物代谢遗传学检测在硫唑嘌呤治疗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治疗该病的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激素、免疫抑制剂及近年推出的生物制剂.其中的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和6-巯基嘌呤(6-MP)能够诱导和维持IBD缓解并减少激素依赖和耐药;但其疗效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约2/3患者有效,15%的患者无效,另有9%~25%的患者产生严重的骨髓抑制或肝毒性甚至危及生命.AZA治疗IBD在国外较普遍.近20年来,国人IBD患病率呈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安全有效地用AZA治疗IBD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与对策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SAT),显著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的血小板对一磷酸腺苷(ADP)敏感性增加,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也可从氯吡格雷获益[1].然而氯吡格雷在患者群中的抗血小板作用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氯吡格雷,但临床上仍不能有效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事件发生,血小板聚集能力不能被有效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亦称氯吡格雷无反应(nonresponse)、氯吡格雷低反应(low response)等[2].为规范术语,避免混淆,建议统一使用氯吡格雷抵抗.
-
单次口服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对健康人昼夜胃内pH的影响
自质子泵抑制剂(PPI)临床应用以来,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进入了新的时期.尽管目前广泛应用的PPI多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症状,但存在个体差异大、起效缓慢以及作用不稳定等缺点.近年来,国外已广泛应用新一代的PPI雷贝拉唑.临床研究表明,雷贝拉唑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性,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其他PPIs[1],但国内报道较少.我们通过观察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对健康志愿者胃内pH的影响,评价雷贝拉唑的抑酸效果.
-
雷贝拉唑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一日抑酸效果
目前公认质子泵抑制剂(PPIs)是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首选药物.尽管第一代PPIs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也有其局限性.第一代PPIs抑酸效应慢,需要多次给药才能达到抑酸效应,同时疗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1].雷贝拉唑为新一代PPI,由于其pKa值高,能起到快速抑制胃酸分泌作用[2].为观察雷贝拉唑的抑酸效应,2001年9月至 2002年1 月,我们6家医院对雷贝拉唑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一日疗效进行了疗效以及抑酸效应的多中心临床观察,同时以奥美拉唑作为对照.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探讨
心脏瓣膜置换机械瓣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目前常用方法是口服华法林,所需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术后早期剂量较难掌握,为寻找口服华法林抗凝的剂量规律,分析103例患者抗凝表及相关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
阿司匹林在防治血栓栓塞性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多年来临床试验已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约23%[1].然而阿司匹林在患者群中的抗血小板作用个体差异很大.有的患者尽管长期服用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但实验室检测发现其血小板聚集能力不能被很好地抑制,这种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或"阿司匹林失败"(aspirin failure)[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