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母胎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技术的应用,母体免疫调节机理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就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双重调节的几个方面作一综述.
-
柴桂合剂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浆IL-6、IL-8、TNF-α及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我们采用柴桂合剂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收到良好效果[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1):653-654].为进一步探讨柴桂合剂治疗RRTI的分子免疫学机理,我们检测了RRTI患儿柴桂合剂治疗前后血浆IL-6、IL-8、TNF-α水平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等变化,现报道如下.
-
人类血小板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中血小板自身抗体通过其Fab段特异性结合血小板膜GP,CD5+和CD5-B细胞共同参与AITP发病过程,慢性AITP患者自身抗原决定簇的数量有限,部分患者GP特异性自身抗体源于寡克隆B淋巴细胞增生.在AITP中通过阻断共刺激信号能够诱导血小板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耐受,其耐受机制为T细胞免疫无能.霉酚酸酯治疗激素耐药AITP的有效性与其对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有效调节有关.血浆TPO水平测定有助于鉴别血小板破坏增多、骨髓增生低下或严重受抑所致的血小板生成减少,且对难治性贫血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TPO检测可作为原发性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指标.奎宁和肝素能够诱导药物相关自身抗体,引起血小板减少.PCR-SSP方法可用于新生儿HPA基因的产前检测及大规模研究不同人群HAP的基因分型.人类血小板糖蛋白上存在红细胞A、B、H血型抗原,A2亚型血小板可以作为O型血小板输注而不致引起抗血型A免疫反应.生物素可干扰标记血小板的功能.
关键词: 血小板 分子免疫学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角膜新生血管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角膜盲患者在我国有200~300万人,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角膜移植手术是这些角膜盲患者复明的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角膜存在多种免疫赦免机制,如角膜不含血管和淋巴管,处于相对免疫“赦免”状态,而且正常情况下角膜的朗格汉斯细胞分布不均匀以及前房相关免疫偏离的存在,这些特点使得角膜移植手术是众多器官和组织移植手术中成功率高的手术[1-3]。虽然随着显微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和抗排斥新药的应用,手术成功率有了更大的提高,但是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尤其在高危角膜移植(新生血管、多次角膜移植及活动性炎症)手术后免疫排斥反应高达50%以上[4-5]。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随着近代分子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其发生机制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入,已经确认有许多危险因素可以导致角膜移植排斥的发生,如角膜血管化、炎症、虹膜前黏连、多次角膜移植手术史、年龄、大植片移植、偏中心移植以及青光眼病史、化学伤等[6]。其中角膜新生血管是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本文将就角膜新生血管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征订启事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1981年创刊,主要报道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评论、综述、国内外学术动态、书评及消息等。
本刊辟有:细菌学、病毒学、分子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疫苗学、感染免疫、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分子免疫学、免疫遗传学、肿瘤免疫学、中药与免疫、免疫学技术、检测技术等栏目。 -
E-选择素与糖尿病
糖尿病各种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理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分子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快速发展,细胞黏附分子及分子黏附机制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渐受到重视.本文就细胞黏附分子中的E-选择素(E-selectin)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正确认识流式细胞术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与作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在近代单克隆抗体技术、激光技术、流体力学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等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高通量、可同时检测单个细胞多种参数的技术,在血液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微小残留病( mini-cal residual disease ,MRD)监测、造血干细胞计数、细胞内成分测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FCM技术逐渐向大中型医疗机构推进和普及,按照WHO 2008年出版的新的血液肿瘤的分类方法,一些血液肿瘤的终确诊必须要明确其病变细胞的表型特征和分化、发育阶段,这就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对FCM技术的内涵有深入的认识,特别要熟悉在血液肿瘤方面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正确、客观理解FCM技术在血液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和作用。
-
血小板抗体检验技术进展
人类血小板抗原(HPA)是一组复杂的不均一的膜蛋白系统,由于感染或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抗体与临床输血和疾病诊断关系密切.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对血小板抗体的本质和靶抗原的研究日益深入,HPA的生化特性及其遗传学多态性逐渐被揭示,血小板血型的研究从血清学方法发展到分子免疫学方法,为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膜糖蛋白分析提供了新的检验技术,对研究手段的完善以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何提高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将成为输血与检验医学今后的研究重点.我们就上述方面的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快速诊断中的应用
21世纪是以分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时代.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技术在医学、遗传学、法医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推动着现代医学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发展,形成了分子细胞学、分子肿瘤学、分子遗传学、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等新学科.许多微生物学工作者把微生物的基因分型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的研究:包括分类学、微生物进化的动力、系统发育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在人群中的传播等各个方面,都可通过基因分型加以鉴别.同时可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因的多样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的致病性和药物的耐受性、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能力,核酸分子的多样性等各个方面提供了基础信息[1].现就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技术在病原微生物快速诊断中应用作一简要概述.
-
动脉粥样硬化分子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病因目前尚未明确.近几年来,AS发生发展与免疫因素的关系日益得到重视.免疫应答参与AS的形成过程,包括占主要地位的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以及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其中免疫细胞、抗原、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膜分子在AS的发生发展中均扮演重要角色.
-
细胞因子网络与结核病
结核病的免疫反应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如果得到适当调节可协助机体杀灭结核分支杆菌,若调节不当将造成机体的组织损伤.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的进展,有关细胞因子(cytokine,CK)网络在结核病免疫发病中的作用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
白细胞介素12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进展,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h1/Th2细胞比例的降低与哮喘密切相关.研究发现,Th1/Th2失衡的原因可能与体内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降低有关,应用IL-12可改善Th1/Th2比例而具有治疗作用.
-
调节性T细胞与慢性感染性疾病
近年来,随着细胞及分子免疫学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对T细胞及其亚群功能与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近年来,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的效应和意义受到了高度关注,它作为一个具有调节功能的成熟T细胞亚群,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耐受、肿瘤免疫、微生物感染等发病过程[1],本文拟重点介绍Treg在慢性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
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的检测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相继被不同实验室发现并确证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又称为SARS病毒[1],已确定了病毒基因的一级结构和一些基因组特征,为利用分子免疫学手段研究和建立SARS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2].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已成功建立了检测SARS病毒抗体的ELISA方法,并开发出相应的检测试剂盒.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SARS患者和医务人员血清SARS病毒特异IgG抗体,观察SARS病毒抗体在患者和高危易感人群的产生规律和水平,为SARS的诊断及其流行传播特点的分析提供实验依据.
-
全国激素与高血压专题学术会议纪要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等生命学科的发展,内分泌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为促进内分泌学与相关学科的交流,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00年10月23~24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了全国激素与高血压专题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共收到论文134篇,其中大会特邀报告3篇,专题报告5篇,大会发言34篇,书面交流90篇;内容涉及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生长激素、糖、盐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血管活性物质及相关疾病与高血压的关系等,现分述如下。
-
自身免疫糖尿病分子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
[编者按] 对于较少接触免疫学的人来说,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Banting高科学成就奖获得者George Eisenbarth对自身免疫糖尿病的研究内容有些艰涩难懂,而当今免疫学研究及其新词汇进展迅速,对复杂的免疫细胞途径理解不够透彻将成为我们了解1型糖尿病(以下均指1A型糖尿病,即自身免疫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的一大障碍.本文旨在通过解读Banting科学成就奖中自身免疫糖尿病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的同时,介绍一些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免疫学新概念.
-
Fas/FasL系统表达异常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关系
近年来,免疫因素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研究发现,Fas/FasL系统在正常母-胎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1].本研究旨在对妊高征及正常孕妇的血清可溶性Fas(sFas)及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和蜕膜组织细胞中的Fas/FasL表达进行研究,进一步从分子免疫学角度探讨妊高征发病机制.
-
淋巴细胞凋亡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
特发性血小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由于血小板破坏增多的出血性自身免疫病.目前,虽然许多学者在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血小板功能及内分泌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该病的发病机制仍然未完全明了.年近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细胞调亡成为ITP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关于细胞凋亡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研究已取得许多新进展.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血清白介素15的检测及其意义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清楚,病情反复、病程迁延、治疗十分困难.本研究以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JIA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方法检测JIA常见亚型(全身型、多关节型、少关节型)患儿的血清白介素15(IL-15)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有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从而在分子免疫学角度探讨其在JIA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
-
应当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
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免疫学的飞速发展,推进了儿科临床医学的进步.近十年来,儿科医生注意到越来越多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实际是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一些病因和发病机制已经明确的疾病,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有免疫功能失调的参与.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儿科临床的各个领域,包括新生儿疾病、感染、呼吸、循环、肾脏、血液、消化、神经、内分泌等亚专业[1],甚至儿童保健和小儿急救科的医生也越来越重视免疫功能异常在其临床实践中的意义.譬如,儿童保健医生关注食物过敏和食物耐受[2],而急救科医生在处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时,不得不考虑如何控制过度激烈的免疫和炎症反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