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중국골종류골병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52X
- 国内刊号: 10-102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85例软组织肉瘤回顾分析及软组织肉瘤诊治进展
目的通过近5年85例软组织肉瘤回顾分析以探索本地区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方法采用经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肉瘤的调查统计,对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发析.结果好发年龄段为30~70岁,占78.8%(67/85);发病部位依次为下肢、躯干、腹腔、后腹膜、上肢及头颈,前3位占65.8%(56/85);前6位病理类型为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横纹肌及滑膜肉瘤,占69.4%(59/85).常见转移部位为肺、肝、淋巴结和多发转移,远处转移占58.8%,大多属Ⅲ及IV期期局部复发近30%;预后与肿瘤大小、部位、深度、分期、分级、复发几率及转移灶数目有关.结论本组软组织肉瘤病种复杂,分布广泛,异质性明显;病期晚,肿块大且转移多见.诊断采用CT、MRI为主的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IHC),必要时加电镜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加放疗为基础模式,据分期、分级和生物学特性加高活性联合方案等综合治疗,软组织肉瘤靶向治疗为目前研究热点.
-
恶性嗜铬细胞瘤骨转移--附髂骨转移1例报告
目的报告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髂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我院骨科收治的1例27岁女性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血儿茶酚胺的测定,骨骼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病理资料,并进行有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在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后10年诊断左侧髂骨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性复发.手术切除左侧髂骨转移肿瘤,术后1周血压和血生化检查均恢复正常,术后7年存活.结论恶性嗜铬细胞瘤髂骨转移较为罕见,临床表现隐匿,导致诊断较晚,但积极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较好.
-
热疗对纤维肉瘤S180株的抑瘤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
目的探讨热疗对纤维肉瘤S180株的抑瘤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实验用40只昆明小鼠,接种S180肿瘤细胞株后用加热进行实验干预,标本于实验后6、20、54h取材,原位末断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RT-PCR检测Bcl-2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热疗可以诱导纤维肉瘤S180株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使发生G1期阻滞,下调Bcl-2基因.结论热疗对纤维肉瘤S180株有抑瘤作用,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基因配合热放疗治疗肿瘤和选择肿瘤放化疗结合时机和化疗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
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目的评价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88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男50例,女38例,年龄16~58岁,平均43.6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结核全身症状并局部疼痛,叩压痛,活动受限.影像学显示单椎体破坏塌陷22例,双椎体破坏楔形塌陷66例,均有大小不等的冷脓肿和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Cobb角17°~50°,平均35°.不全截瘫25例,血沉35~136mm/h,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前路彻底切除病灶,撑开矫正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椎间自体大块髂骨嵌入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置入抗结核药.术后规则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切口一期愈合86例,延期愈合2例,获随访76例,随访时间1.5~5年,平均2~8年.植骨块术后6~8个月完全融合,无移位、折断和吸收.25例截瘫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50例矫正角度无丢失,26例矫正角度丢失4°~6°.血沉于术后2~3个月降至正常.随访期内病灶无复发.结论前路病灶切除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既能彻底切除病灶防止复发,又能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恢复脊柱支撑功能,防止晚发神经损害.
-
大块异体骨移植的并发症
目的通过对深低温保存异体骨进行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的效果分析,了解异体骨移植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本组149例患者中,男性82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22.3岁(12~65岁).疾病种类以骨巨细胞瘤和骨肉瘤为主.外科治疗以Enneking外科分期标准为原则,对肿瘤进行切除.主要发病部位为股骨上端、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及肱骨上端.重建方式为1/2关节移植91例,1/4关节移植13例,异体骨-人工关节复合物11例,大块异体骨移植19例,骨干异体骨移植12例,骨盆异体骨移植3例.结果平均随访33.6个月.治疗满意率74.5%,复发率11.4%,死亡率5.3%,终保肢率93.3%.并发症发生率46.3%,其中感染11.4%,骨端不愈合24.2%,内固定折断6%,关节不稳定8.7%,骨折7.4%.结论大块异体骨移植是一高并发症的重建方法,异体骨体积越小,并发症越少,肢体功能越好.感染及骨不愈合是主要的并发症.应用大块异体骨重建后,早期功能不佳,后期仍有并发症继续出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提高保肢治疗效果的主要措施之一.
-
腰骶部椎管内囊肿的CT、MRI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腰骶部椎管内囊肿的临床表现、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腰骶部椎管内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并评价CT、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MRI检查19例,CT检查11例.结果在19例腰骶部椎管内囊肿中,肠源性囊肿2例,1例单发,1例多发;脊膜囊肿17例,2例多发,其余均为单发.有11例行CT检查,检出囊肿7例;19例均行MRI检查,均查出囊肿.结论MRI是椎管内囊肿的佳检查方法,MRI可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治疗.CT对该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化疗对骨肉瘤整合素αv、PC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化疗对骨肉瘤整合素αv、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化疗前和31例化疗后骨肉瘤整合素αv、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骨肉瘤细胞整合素αv、PCNA均呈阳性表达,化疗后整合素αv表达较化疗前下降(P<0.05),PCNA表达没有变化(P>0.05),两者表达互成正相关(P<0.05).化疗后整合素αv表达与骨肉瘤的Enneking分期、侵袭、复发呈正相关(P<0.05).结论整合素αv和PCNA可能成为骨肉瘤诊断有益的辅助指标.化疗可能通过下调骨肉瘤细胞整合素αv表达从而影响其生物学活性.化疗后整合素αv表达情况有望成为判断骨肉瘤恶性程度、侵袭、复发的指标,其与PCNA表达成正相关,二者可能在化疗后肿瘤细胞的增殖、修复中存在某种协同作用.
-
肘关节周围骨肿瘤的保肢手术方法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方法在肘关节周围骨肿瘤保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比较16例肘关节周围骨肿瘤患者分别进行各种保肢手术后的效果、生存质量、并发症及处理.本组骨肉瘤患者均采用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在肿瘤切除后,采用人工关节置换6例,大段异体骨移植3例,骨水泥填充3例,单纯切除无重建者3例,短缩融合1例.结果16例骨肿瘤患者术后出现远处转移的共3例,为肺转移,2例骨巨细胞瘤行刮除骨水泥填塞局部复发而行瘤段切除假体置换术,1例复发恶变行瘤段切除短缩融合术.2例骨肉瘤软组织复发而截肢.3例行瘤段切除无重建者均为尺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结论在肘关节周围骨肿瘤保肢手术中,肿瘤广泛切除后、骨重建技术的进步是增加保肢手术范围、改善功能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尺骨近端的恶性骨肿瘤采用瘤段切除局部旷置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保肢治疗方法.
-
退变型股骨髁间窝撞击综合征的微创治疗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退变型股骨髁间窝撞击综合征的方法.方法关节镜下行髁间窝扩大成形术及囊肿和骨赘摘除术.结果手术治疗67例.随访62例,优18例,良30例,中9例,差5例.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股骨髁间窝撞击综合征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治疗完全、彻底,较传统的切开手术优势明显.
-
细胞因子与OPG/RANK/RANKL系统
骨骼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骨形成与骨吸收贯穿于骨代谢的全过程,二者的平衡维持着骨量稳定.
-
S100家族中S100A4,S100A6基因表达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是恶性肿瘤细胞的标志,通过肿瘤细胞与其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而体现.在这个病理过程中,有很多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参与.S100蛋白家族是一类EF-手型钙结合蛋白,通过对钙离子的调节及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参与细胞周期活动、细胞分化、肿瘤生长以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活动等过程[1],且其多个成员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异常,特别是S100A4、S100A6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相关.因此S100家族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2].
-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演变
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又被国人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股骨转子部血运丰富,骨折极少发生不愈合,骨折愈合后,也很少发生股骨头坏死等合并症.
-
P27-kip1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近来P27-kip1基因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该基因编码的产物P27-kip1(kinase inhibition protein l)蛋白是一种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的负性调控因子,参与了细胞周期的调节,P27-kip1蛋白表达下调与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癌变关系密切,现对P27-kip1基因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内侧楔骨骨母细胞瘤一例报告
患者,女,49岁.因左足底行走时疼痛3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
-
P-POSSUM评分系统预测骨科手术风险的价值
一、POSSUM系统的产生背景POSSUM评分方法初由Copeland等[1]于1991年提出,用于预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并且可以比较不同医生、不同医院、不同地区之间医疗水平的差别.Copeland等用了两年多时间,通过大量病例的回顾性及前瞻性研究,初选定了62个因素(包括48个术前生理因素和14个手术严重性因素),应用多变量分析,确定了独立影响预测结果的12个术前生理因素和6个手术严重性因素,并得出相应的对数回归方程,认为这18个因素中去掉任何一个均不能准确预测结果,而增加一个也不能提高预测准确性.Copeland等得到相应的对数回归方程如下:
-
《骨科手术学》(第3版)简介
关键词: 骨科
年 | 期数 |
2019 |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