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 중국골여관절손상잡지
- 主管单位: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265/R
- 国内刊号: 张东涛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椎弓根钉内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椎弓根钉内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5例腰椎滑脱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行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治疗的情况.结果 25例获得6~36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前、术后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X线及CT提示椎体复位良好,椎间融合良好.结论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合并相邻节段椎间盘突出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后路360°环硬膜囊减压3枚钛笼重建前中柱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 总结后路360°环硬膜囊减压钛笼重建前、中柱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360°环硬膜囊减压钛笼重建前、中柱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12例.结果 12例获得平均15个月的随访,所有椎弓根钉位置良好,椎体序列整齐,椎间钛笼融合好,未出现内固定物折断、松动现象.结论 采用后路360°环硬膜囊减压、钛笼重建前、中柱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钛笼植骨融合好、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总结预防对策.方法 对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16例患者进行二次治疗,对引起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处理.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考虑与术后硬膜外血肿、脑脊液漏形成、椎管内感染、置钉不当、椎管内静脉压迫、椎弓根骨折、梨状肌综合征等有关.并发症发生时间在术后1~6 d,采取二次手术治疗8例,非手术治疗8例.结论 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手术早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要求医生手术技术高明,术前周密计划,术中仔细谨慎探查,术后严观病变情况.
-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自2004-01-2010-12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5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8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中,男451例,女67例,男女性别比6.73,跌倒损伤261例(50.4%)、交通事故伤142例(27.4%),颈脊髓损伤486例(93.8%),胸髓损伤21例(4.1%),腰髓损伤11例(2.1%).结论 跌倒是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主要损伤原因,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主要是颈脊髓损伤.
-
球状骨水泥颗粒植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目的 探讨球状骨水泥颗粒植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接受球状骨水泥颗粒植入治疗的13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术后疗效、常见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球状骨水泥颗粒植入可产生良好的膨胀复位效果,由于减少了液态骨水泥的用量,除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球状骨水泥颗粒植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疗效明显,可明显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缝合锚加克氏针多轴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 探讨应用缝合锚加克氏针多轴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应用锚钉加克氏针多轴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20例.结果 患者肩锁关节脱位全部获得矫正,20例获得平均9个月的随访.按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3例,良7例;无肩锁关节再脱位,1例术后1个月时出现克氏针退针.结论 应用缝合锚加克氏针多轴固定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
小儿桡骨颈骨折的微创治疗
目的 通过临床实践寻找小儿桡骨颈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达到提高疗效、保证经济安全的目的.方法 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下手法联合经皮钢针撬拨复位,由桡骨远端经皮置人小克氏针髓内固定技术治疗小儿桡骨颈骨折50例.结果 所有患者获平均18.6个月的随访,50例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术后1年肘关节HHS功能评分:优47例,良3例.结论 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钢针撬拨联合手法复位,由桡骨远端经皮置入小克氏针髓内固定技术治疗小儿桡骨颈骨折能早期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肢体功能恢复,并且此种方法安全经济,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双重建钢板在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的有效固定方法,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方法 采用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28例.结果 28例获得平均19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深部感染,无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优15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 应用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具有固定牢固、骨折愈合良好、可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外1/3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锁骨钩钢板与锁骨外侧解剖锁定钢板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外1/3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锁骨外1/3骨折患者52例且随机分为2组,解剖锁定钢板组28例(A组),锁骨钩钢板组24例(B组),术后1、3、6个月评定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第1、3、6个月,A组Constant-Murley评分分值分别为:(59.86±2.98)、(78.07±3.97)、(92.75±2.95)分;B组分别为:(50.42±6.78)、(62.63±7.03)、(82.17±4.34)分.在术后1、3、6个月,解剖锁定钢板组的肩关节总评分均高于锁骨钩钢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锁骨外侧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外1/3骨折,由于不影响肩锁关节,术后并症发生率更低,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
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对4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引起下腰疼痛的患者行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07-01-2010-01收治的退行性腰椎滑脱46例均采用后路PLIF腰椎融合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48个月,5~7个月椎间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下腰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根据日本矫形协会(JOA)评分标准判定疗效:术前JOA评分11分,末次随访时25分,优良率91%.结论 PLIF腰椎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手段.
-
微创与切开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评价直视下微创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回顾分析行单节段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组28例,传统切开手术组32例.结果 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开放组,术后3d微创组腰痛VAS评分优于传统组,而2组腿痛VAS和后期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组与传统组同样具有长期优良的临床疗效,但是微创组的手术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短期腰痛均优于开放组.
-
颅骨牵引联合短节段枕颈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治疗寰枕融合畸形并寰枢椎脱位
目的 探讨颅骨牵引联合短节段枕颈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治疗寰枕融合畸形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06-07-2012-03收治的13例寰枕融合畸形并寰枢椎脱位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中维持颅骨牵引,固定后行颗粒状植骨.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较好复位,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影像学显示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术后神经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颅骨牵引联合短节段枕颈融合治疗寰枕融合畸形并寰枢椎脱位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颗粒状植骨可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
-
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锁骨肩峰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锁骨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锁骨肩峰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锁骨肩峰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52例作为回顾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情况分为锁骨钩钢板组(30例)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组(22例).结果 2组获得1~2年的随访,按Lazzcano和Karlsson肩关节功能判断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优良率,钢板组优于克氏针组(分别为96.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肩峰端骨折及肩锁关节脱位符合生物力学内固定的原则,固定牢靠、术后并发症少、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
LCP结合MIPPO技术治疗桡骨干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经前臂掌侧Henry入路微创经皮钢板技术(MIPPO)治疗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 采用LCP经前臂掌侧Henry入路微创技术治疗桡骨干骨折15例.结果 15例获平均16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顺利愈合.根据Anderson等前臂骨折功能评价标准:优14例,良1例.结论 采用LCP经前臂掌侧Henry入路微创技术治疗桡骨干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可以提供稳定的固定,骨折愈合率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神经血管结构相对安全,尤其适合于粉碎性、骨质疏松性骨折.
-
肘关节松解术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23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采用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 自2010-06-2012-06对收治的23例因肘部创伤所致肘关节僵硬行肘关节松解术后均采用铰链式外固定架固定.结果 本组术后获平均11.5个月的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肘关节功能按Mayo评分系统评定:优16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65%.结论 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治疗,应术前良好评估,应用肘关节松解术时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可获得良好的肘关节松解效果.
-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椎间融合术与P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分析
目的 比较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间融合术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间融合术治疗76例及PLIF技术治疗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 术后1、6个月2组间VAS、OD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与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间融合术与PLIF相比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后方结构,术后6个月之内临床疗效有一定的优势.
-
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101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结合使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接骨续筋等药物治疗.结果 采用改良的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部功能,61.4%的患者达到优,31.7%的患者达到良.年龄、性别、慢性病等相关因素均不影响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P>0.05).结论 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有效、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便于基层推广.
-
背侧双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C型骨折采用背侧双钢板固定的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97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A组)与背侧入路组(B组),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97例获得平均14.2个月的随访.A、B组术后第12周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58.1%和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24周腕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6.9%和8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桡骨远端C型骨折背侧双钢板入路能够减少重要血管神经的损伤,可较早恢复患侧肢体的功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
椎体成形术中注射明胶海绵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椎体成形术(PVP)中注射明胶海绵预防骨水泥渗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对127例(186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采用PVP治疗,明胶海绵组64例穿刺成功后将明胶海绵颗粒注射入骨折椎体,再注入骨水泥,非明胶海绵组63例直接注射骨水泥,观察各组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明胶海绵组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非明胶海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成形术中注射明胶海绵颗粒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
经伤椎球囊扩张骨泥植骨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球囊扩张、骨泥置入结合短节段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球囊扩张复位、骨泥置入并结合后路跨节段钉棒固定.结果 随访12~24个月,术后各时间段后凸Cobb角、椎体前、中、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间段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提高1级以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13.3%,平均4%.结论 采用经伤椎椎弓根通道球囊扩张、骨泥置入结合短节段钉棒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有效恢复并保持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预防后期高度丢失、后凸加重及内固定材料的松动和断裂.
-
数据手套在测量对掌运动中拇指腕掌关节的角度应用
目的 应用数据手套虚拟现实技术,测量手部对掌运动中拇指腕掌关节的运动角度.方法 选取15名健康成年男性的双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WISEGLOVE数据手套获取手部对掌运动前后拇指腕掌关节的活动动态信号,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测量腕掌关节角度变化.结果 拇指对掌运动时,腕掌关节的屈伸角度、内收外展角度、旋转角度分别为(40.8±6.9)°、(24.3±5.6)°、(38.4±7.2)°.结论 基于数据手套构建运动获取分析系统,能够有效对手部对掌运动的腕掌关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角度进行精确测量,为临床进行诊治手部腕掌关节损伤的诊断和恢复提供明确的数据参考.
-
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治疗锤状指畸形
目的 探讨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治疗锤状指畸形的疗效.方法 分别用直径2.0及2.5 mm钻头于远节指骨基底横行贯穿及垂直钻孔,取长4 cm掌长肌腱浅层半腱条,矢状位均等切开一端,腱条由背侧骨孔进入横行骨孔导出,2束分别与主肌腱缝合,调整张力,缝合断端,固定远指间关节于过伸位.结果 本组获得7个月~1年6个月的随访,患指锤状指畸形矫正,外观佳,感觉无明显异常,屈伸活动满意.根据Patel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19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96.3%.结论 改良术式接近对伸指肌腱止点的解剖重建,效果确切,愈合时间短,锤状指复发概率小,功能改善明显.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 观察经后路行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经后路行病灶清除一期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4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3.6±1.5)年;所有患者症状均获得明显改善,其中8例合并截瘫的患者中,完全恢复正常者5例,ASIA分级改善1-3级有3例;术后6个月~2年内植骨骨性融合,治愈率达到58.08%,好转率为18.58%,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矫正25.7°.结论 在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基础上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并同时矫正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能够早期下床活动,临床疗效满意.
-
蝶形锁定钢板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28例分析
目的 探讨蝶形锁定钢板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28例均采用掌侧切开复位蝶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并发症:切口周围水泡1例,腕关节尺侧疼痛3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无切口感染、桡动脉损伤、钢板断裂、螺钉松动、肌腱损伤等病例.骨折平均4个月愈合,X线片示:关节面平整,桡骨高度恢复,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根据Sarmiento腕关节评分标准:优15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89.3%.结论 采用蝶形锁定钢板治疗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符合BO理念,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MED技术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椎管及神经根管探查减压术178例的情况.结果 178例获得随访,无一例发生神经根及硬膜损伤,采用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166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7.2%.结论 MED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再植手指短缩的骨延长治疗
目的 探讨缓慢牵伸延长修复再植手指短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指骨缓慢牵伸延长术治疗再植手指短缩畸形30例.结果 30例获得平均15.9个月的随访,术后延长骨愈合优23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与术前比较指骨显著延长、手指复合损伤的复合评定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点辨别觉、指端血氧饱和度、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指骨延长器缓慢牵伸延长修复重建再植短缩的手指是一种较好方法,在修复再植手指短缩畸形中具有一定优势,且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
2种前路手术方法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钛板内固定术(A组)与ZERO-P内固定术(B组)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自2011-06-2012-01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的单节段颈椎病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获得随访17~25个月,平均21个月.A、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影像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的JOA和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手术方法均能获得满意疗效,出血少,术野清晰,创伤小,并发症少,但是ZERO-P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更有优势.
-
下颈椎前路经椎弓根内固定钉道轨迹的三维重建与测量的意义
目的 探讨三维重建技术术前重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内固定钉道轨迹的参数及临床意义.方法 由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CT室提供的螺旋CT扫描正常的成人颈椎30例的资料,在ADW4.2软件上采用容积再现和多平面重建技术 重建和分析图像.在图像工作站中模拟3.50 mm直径螺钉经前路椎弓根内固定,观察虚拟螺钉在骨性通道中的通行情况,测量颈椎椎弓根形态参数,包括进钉点、置钉方向、安全角度等.结果 所有虚拟螺钉在多方位、多角度以及任意3个轴面上得到动态观察,均未穿破椎弓根,进钉点80.00%位于椎体前壁上、中1/3处.椎弓根长度:C3-5平均4.29 mm,C6、7平均5.45 mm;椎弓根宽度:C3-6平均5.43 mm,C7平均6.65 mm;椎弓根高度:C3平均6.51mm,C4-6平均7.09 mm,C7平均7.74 mm;椎弓根横切面角度:C3~5平均45.29°,C6、7平均38.22°;矢状面角度:C3平均14.02°逐渐减小到C6平均10.07°,C7平均10.20°,C3~7未考虑螺钉时大安全置钉角度横切面平均为50.33°,矢状面平均为56.37°;考虑螺钉时横切面平均为24.76°,矢状面平均为34.00°.结论颈前路椎弓根置钉安全范围较小,建议个体化置钉,CT三维重建技术术前重建颈前路椎弓根内固定钉道可以动态观察螺钉的轨迹,可以模拟个体化置钉.
-
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不同手术部位皮肤切口中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不同手术部位皮肤切口中的疗效观察,探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在骨科不同手术部位皮肤切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0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配到A组(钉合组)和B组(缝合组),拆钉或拆线后平均随访6个月,分别对2种缝合方法的11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种缝合方式在缝合速度,拆线(钉)时的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与6个月切口“蜈蚣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在拆钉时比B组拆线时有较高的疼痛程度,但有更快的缝合速度;在骨科脊柱手术部位组内,A组(钉合)有更高的钉道炎性反应发生率.结论 钉合技术相对于缝合技术在缝合骨科皮肤切口有更快的缝合速度及更好的美容效果,但在缝合骨科脊柱手术切口有较高的钉道炎性反应发生率,因此不推荐将钉合技术应用于缝合骨科脊柱手术切口.
-
MSCT对儿童肘关节骨骺及骺板损伤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对儿童肘关节骨骺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或影像学证实的118例儿童急性肘关节骨骺及骺板损伤患儿先后行X线片和MSCT检查,分析影像学征象,采用x2检验比较X线片和MSCT对儿童肘关节骨骺及骺板损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118例儿童急性肘关节骨骺及骺板损伤,按Salter-Harris法分型:Ⅰ型8例、Ⅱ型45例、Ⅳ型65例;X线片诊断准确率为80.5% (95/118),MSCT诊断准确率为97.5%(115/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X线阴性者MSCT有阳性发现.结论 MSCT较X线对肘关节骨骺及骺板损伤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能提供更多信息,减少X线漏诊或误诊,并对肘关节隐匿性骨折及复杂性骨折进行准确的诊断,指导临床医生对肘关节骨骺及骺板损伤的术前分析.
-
无骨折脱位颈椎外伤后迟发性神经损伤的诊治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颈椎外伤后迟发性神经损伤发生机制以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3-10收治的27例无骨折脱位颈椎外伤伴迟发性神经损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就诊时给予常规X线和CT检查,颈部不适症状较重者或出现神经症状者给予颈椎MRI检查.所有患者先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者给予手术治疗.结果 3例颈椎外伤患者未及时就诊,其余24例急诊行颈椎X线检查,其中7例椎前筋膜增厚,22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21例行急诊CT检查均未见明显颈椎骨折,其中11例局部节段椎前筋膜增厚.22例在外伤3周内行颈椎MRI检查,12例存在椎间盘明显突出伴脊髓受压;5例在外伤3周后行颈椎MRI检查都存在椎间盘明显突出伴脊髓受压,4例行第2次颈椎MRI复查显示椎间盘明显突出伴脊髓受压.经非手术治疗6例患者恢复正常,21例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9例颈椎外伤3周内手术,术中见颈长肌水肿或充血.12例颈椎外伤3周后手术,术中可见后纵韧带和椎间盘存在一定粘连或钙化.21例手术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24.1±.9)分,术后6周平均评分(26.2:±0.7)分.结论 颈椎外伤引发的颈椎稳定性结构损伤是导致继发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颈椎外伤后早期检查和早期治疗是减少迟发性神经损伤的重要方法.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躯干倾斜与脊柱畸形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躯干倾斜和脊柱畸形常用测量值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术前接受全脊柱MRI扫描的30例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脊柱MRI加扫顶椎横截面以观察顶椎旋转,可替代CT检查测量的椎体矢状面旋转度(RAsag).胸椎和胸腰椎RAsag测量与临床上获得的躯干倾斜角(ATI)和Cobb测量进行日期匹配.计算双侧Pearson相关性检验,α=0.01.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15.4岁(11~18岁);BMI为17.6(17.5~24.1).侧凸分型:Lenke 1型8例,2型7例,3型1例,4型3例,5型8例,6型3例.完成了40个侧凸(23个胸椎,17个胸腰椎)的统计,分析日期匹配的数据点.在胸椎侧凸,ATI与Cobb的相关性为r=0.719,P<0.001;ATI与RAsag的相关性为r=0.720,P<0.003; ATI与Cobb角柔韧性呈负相关r=-0.530,P<0.01.在胸腰椎侧凸,ATI与Cobb相关性为r=0.828,P<0.003;ATI与RAsag相关性为r=0.810,P<0.004;与Cobb柔韧性无相关性r=-0.420,P<0.225.结论 躯干倾斜和脊柱的胸椎和胸腰椎横断面畸形是有相关性的,就像躯干横截面和脊柱冠状面畸形有相关性一样;减轻躯干畸形能限制胸椎畸形,但与胸腰椎脊柱柔韧性无相关性.
-
带线铆钉与纽扣带袢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 比较带线铆钉与纽扣带袢钢板2种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Endobutton带袢钢板(15例)和带线铆钉经锁骨喙突治疗(19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34例.结果 34例获得随访10~18个月,平均12.2个月.纽扣带袢钢板组和带线铆钉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5.93±9.72)min、(43.79±7.44)min,纽扣带袢钢板组较带线铆钉组手术时间明显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3.62±11.01)ml、(57.85±9.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Karlson标准评价,纽扣带袢钢板组:优12例,良2例,差1例;带线铆钉组:优16例,良1例,差2例,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均固定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可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无需二次手术.
-
2种方法治疗肱骨中下段斜形及螺旋形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2种方法治疗肱骨中下段斜形及螺旋形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1 2-2012-06收治的肱骨中下段斜形及螺旋形骨折61例,其中A组26例采用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B组35例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结果 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短(P<0.05),术中出血量少(P<0.05),切口长度小(P<0.05),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早(P<0.05),二次手术时间短(P<0.05),二次手术术中出血量少(P<0.05),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骨不连分别为0例、3例,桡神经麻痹分别为0例、3例,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6.15%、82.86%,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30%、85.71%.结论 小切口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肱骨中下段斜形及螺旋形骨折优于锁定钢板.
-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10-2012-03收治的78例无神经损害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经CT扫描证实存在椎管侵占且侵占面积均<25%者31例,全部患者无需椎管减压.采用后路正中切口,至腰背筋膜浅层后即向两侧分离,经多裂肌与长肌间隙分段开窗分离肌肉直达伤椎一侧及其上下邻椎双侧关节突进行椎弓根钉及棒的置入操作.其中连接棒进行适度弯曲凸向前应用肌肉下潜行穿棒方法完成固定,术后7~10 d佩戴支具下地活动.结果 全部患者经10~26个月的随访,平均18.5个月.手术切口长4.0~5.5 cm,平均4.8 cm;手术时间为45~105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30 ml,平均90 nl.终末随访平均Cobb角由术前24°减小至4°,椎体前缘高由术前平均1.3 cm增至术后平均2.8 cm,椎体后缘高由术前平均2.4 cm增至术后平均3.2 cm.术后9个月随访CT检查骨性愈合率100%.终末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分降至术后平均0.7分.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伤椎一侧单钉短节段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保护了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PLC),明显降低了术后顽固性腰背痛的发生率而且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
-
3种外科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肱三头肌舌形瓣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3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自2005-01-2012-12收治的45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经3种手术入路治疗的情况,包括15例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14例经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16例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肘关节功能锻炼时间.结果 3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功能锻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Mayo肘关节评分及ROM评定截骨组、两侧组与舌形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与两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及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术野显露充分,但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功能锻炼晚;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功能锻炼早,但术野显露存在一定限制.
-
单纯经后路与经前路矫治脊柱半椎体畸形矫形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单纯经后路和经前路切除半椎体短节段固定的近、远期手术矫形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笔者对自2000-01-2013-06采用单纯经后路和经前路切除半椎体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脊柱半椎体畸形各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随访6-110个月,平均62.9个月.经后路(A组)与经前路(B组)侧凸Cobb角末次随访矫正率分别为(53.38±21.54)%、(23.75±21.18)%;后凸Cobb角末次随访矫正率分别为(56.86±11.88)%、(3.63±20.44)%.A组侧、后凸矫形效果及躯干平衡的恢复明显优于B组.所有患者围手术期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伤口愈合不良、椎弓根切割、钉棒断裂等.末次随访时未见假关节形成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固定系统矫形效果确切,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明显优于单纯经前路单钉棒固定手术的矫形效果.
-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外侧端骨折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外侧端骨折失败的原因与对策.方法 自2006-06-2011-12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与锁骨外侧端骨折283例,失败27例,失败率9.54%,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医源性失误6例,占22.2%;螺钉松动、钢板折弯、锁骨钩断裂4例,占14.8%;肩峰磨损骨溶解、肩峰撞击、肩袖损伤、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17例,占63.0%.结论 熟悉肩锁关节解剖、锁骨钩钢板结构原理,术中清楚显露锁骨后侧部分肩峰骨质,使锁骨钩钢板确实插入肩峰下方,能有效减少医源性失误;对于肩峰撞击、骨溶解等结构性并发症,可适当提前取出内固定;或采用Endobutton带袢钢板固定,可避免肩峰下内容物,有效减少肩峰撞击、磨损、肩袖损伤等并发症.
-
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架结合锁定钢板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LCP)及外固定架结合LCP治疗AO分型中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7-08-2011-10对49例C3型桡骨远端骨折分别采取LCP(LCP组)及外固定架结合LCP固定(外固定架组),根据骨缺损情况适当植骨.结果 所有骨折均于3个月内愈合,LCP组24例,GW评分:优16例、良4例、可4例;Batra放射学评分:优14例、良8例、可2例.外固定架组25例:GW评分:优22例、良3例;Batra放射学评分:优23例、良2例.结论 对C3桡骨远端骨折,2种方法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相对于单纯LCP固定,外固定架结合LCP能取得更高的解剖复位率及临床疗效优良率.
-
X线正位片中椎弓根间距对预判胸腰椎爆裂骨折严重程度的价值
目的 探讨X线正位片中椎弓根间距(IPD)在预判胸腰椎爆裂骨折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3-2012-12已确诊为胸腰椎爆裂骨折(单一椎体)的43例,测量胸腰椎X线正位片中骨折椎体及其上下2个椎体的IPD,根据多平面重建CT及MRI进行负荷分担评分及TLICS评分,同时进行ASIA分类,分析IPD与负荷分担评分、TLICS评分及ASIA分类之间的关系.结果 IPD增宽38例(88.4%),可疑增宽2例(4.7%),没有增宽3例(7.0%).IPD与ASIA分类(r=0.33,P=0.035<0.05)、TLICS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37,P=0.017<0.05).IPD与负荷分担评分之间没有相关性(r =-0.116,P=0.469>0.05).结论 对于急性创伤所致的胸腰椎爆裂骨折,X线片中IPD有助于预判胸膜椎爆裂骨折严重程度,可为临床医师制定下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
胸腰椎爆裂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分析前路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10-01-2012-12经前路与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的7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B组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A组,且VAS评分则明显低于A组(P<0.05),而术后1年复查B组Cobb角明显大于A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更能有效减轻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术后的痛苦,对术后肺功能影响小,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介绍一种椎板拉钩的固定方法
腰椎后路椎板间扩大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术式[1-2],术中显露椎板时需安置椎板拉钩,笔者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介绍一种椎板拉钩的固定方法.1 操作方法术前制作1个台下固定钩,用直径2.0 mm,长150 mm的克氏针或铁丝均可,首先在正中折弯成U形,两臂平行且相距20mm,然后将两臂向同一侧折弯成U形,开口15 mm,做成尾部相连的2个平行的挂钩,并交给巡回护士.
-
PFNA取出困难应对方法
笔者收集自2000-01-2013-03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取出术198例,PFNA取出困难3例,且出现螺钉滑丝、螺帽破坏的情况,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螺钉取出困难的应对方法.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PFNA内固定系统术后取出困难3例,男1例,女2例;年龄31~78岁,平均63岁.1例尾帽取出困难,2例螺旋刀片取出困难.术后1~3年取出内固定,平均10个月.
-
锁骨骨折术后克氏针纵隔移位1例
笔者于2012-02收治锁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例,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克氏针纵隔移位.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26岁,因右肩、右腕外伤后肿痛、活动受限2d入院,结合影像学结果诊断为右锁骨内1/3粉碎性骨折、右桡骨远端骨折.入院6d后行右锁骨骨折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佳.术后7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尚未愈合,1枚克氏针松动退针予以拔除,另1枚克氏针出现移位,继续固定.术后17个月因胸骨后疼痛再次就诊,X线片及三维CT显示骨折不愈合、克氏针纵隔移位.
关键词: -
锁骨钩钢板治疗后致肩关节活动明显障碍1例
笔者于2011-12收治锁骨钩钢板治疗后致肩关节活动明显障碍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因右肩摔伤后疼痛、活动受限1d入院治疗.查体:右肩关节肿胀、压痛明显,右肩关节活动受限,右手痛触觉正常,末梢血液循环好,左肘关节、腕关节、各指活动正常.入院诊断:右肩锁关节脱位、高血压病.入院后于2011-12-28在颈丛麻醉下行右肩锁关节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关键词: -
细胞自噬与退行性骨关节疾病
有机生物体通过溶酶体途径对胞质蛋白及细胞器进行降解以维持生存的过程称为细胞自噬现象(autophagy,ATG)[1].这一现象首次发现于1962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将细胞自噬现象与疾病的发生相关联,试图从新的角度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生过程从而探索针对性的治疗途径.目前与自噬相关的热门研究领域包括肿瘤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如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白血病、帕金森病等均与细胞的自噬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骨关节系统退行性疾病以骨关节炎具代表性,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因关节退变导致的出现骨关节炎临床症状的患者比例很高,严重者多出现与活动相关的持续性疼痛与关节活动障碍,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关键词: -
异种骨去抗原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主要由糖尿病、创伤、感染、肿瘤切除术导致的骨缺损在临床上已是很常见,而骨移植无疑是治疗骨缺损的主要手段[1].自体骨移植又因其能够提供骨修复所必须的生物因子、无免疫排斥和疾病传播方面的风险且治疗骨不连所需时间较短,而被看成是骨移植的金标准[2-4].然而,自体骨获得的局限性、取骨部位骨缺损、手术时间的延长、更多的疼痛等问题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移植骨供体[5-7].同种异体骨则因可能会引发感染、疾病传播和免疫排斥而饱受怀疑,此外,同种异体骨供体的有限供给使同种异体骨的应用受到更多的限制[8-9].相比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而言,异种骨具有资源丰富、易取的优点,且由于动物之间骨的矿质结构的相似性,无疑使去抗原的异种骨(如猪的松质骨)成为骨移植的良好供体.国内外关于骨去抗原的处理方法众多,笔者现针对目前一些比较常用和新颖的技术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 -
温阳益髓方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骨髓干细胞动员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温阳益髓”法促进骨髓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和成骨细胞治疗兔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3月龄的新西兰白兔96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骨关节炎模型组、实验对照组和药物实验组.伸直位管型石膏制做兔膝骨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给药,按期分批处死,检测TGF、BMP、OCT-4和ABCG2表达水平,进行软骨病理学和细胞基因表达研究.结果 ABCG2、TGF-β和BMP-4模型组、实验对照组和药物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BCG2和OCT-4实验对照组和药物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CT-4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GF-β药物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病理学示模型组软骨退变,细胞形态变异、排列紊乱,软骨基质成分减少.实验对照组和药物实验组均见软骨圆润、光滑,细胞排列整齐,软骨基质成分均匀.结论 温阳益髓药物可增强兔机体内生长因子表达,并对机体进行代偿性保护,可以阻止或改善兔膝关节软骨降解和退变.
-
水通道蛋白3在膝骨关节炎患者退变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测定水通道蛋白3 (aquaporin 3,AQP3)在膝骨关节炎患者退变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探讨AQP3在膝骨关节炎退变关节软骨细胞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自2009-01-2012-01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因膝骨关节炎、外伤高位截肢、暴力骨折而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截肢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取出的关节软骨.实验组为20例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为Outerbridge标准Ⅲ级;对照组为16例外伤高位截肢、暴力骨折,关节软骨为Outerbridge标准Ⅰ级.将术中取出的关节软骨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及培养出原代关节软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软骨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及Real time RT-PCR对终板软骨细胞标志性基因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进行测定、鉴定.Real time 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AQP3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关节软骨细胞以多角形为主;实验组关节软骨细胞呈梭形.蛋白多糖、Ⅱ型胶原、AQP3基因在实验组中的表达较对照组低;AQP3蛋白在实验组中表达较对照组下调.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退变后,AQP3基因表达明显下降,通过调控关节软骨细胞中AQP3表达可能会改善关节软骨的退变.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