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5-6947
  • 国内刊号: 43-1213/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2-121
  • 曾用名: 普通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吕新生 王志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在主动脉夹层介入手术治疗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作者:赵方;银瑞;马从乾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在胸、腹主动脉夹层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8月手术治疗的37例胸、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7例患者均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下实施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术中采用硝普钠和硝酸甘油进行控制性降压;观察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效果指标。结果:患者手术时间94~173min,平均手术时间(117.6±31.0)min,术中出血量116~298mL,平均手术出血量(151.8±49.7)mL,术中尿量94~268mL,平均尿量(142.0±39.1)mL,术后苏醒时间30~58min,平均苏醒时间(41.4±9.2)min;在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支架释放前(T3)、支架释放时(T4)、术毕(T5)时刻患者的平均SBP、MAP、SpO2水平均较T0时刻显著的降低(P<0.05),SBP、MAP在T4时刻较T3时刻明显降低(P<0.05);患者手术中麻醉效果优良率100%,麻醉不良反应率8.11%(3/37)。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在胸、腹主动脉夹层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中麻醉效果较好,易实现控制性降压的目的,安全性较好。

  •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作者:孙国栋;刘新;杨成刚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后预防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5例因StanfordB型动脉夹层择期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是否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为预防组46例和非预防组4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及相关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第1、3天两组CRP、PCT、WBC、ESR值较术前均明显的升高(P<0.05),且非预防组CRP、PCT、WBC、ESR高于预防组(P<0.05);术后第1、3天两组IL-6、TNF-ɑ较术前均明显的升高(P<0.05),且术后第1、3、7天非预防组IL-6、TNF-ɑ明显的高于预防组(P<0.05);术后第1、2、3、4、5天两组体温较术前均明显的升高(P<0.05),且非预防组体温值明显的高于预防组(P<0.05);非预防组术后感染率14.29%高于预防组的85.71%(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在预防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炎症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血清CEA和CA19-9水平与乳腺癌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汤继英;汪选斌;蔡晓军;潘东风;张莉;曹风军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血清癌胚抗原(CEA)、肿瘤相关抗原(CA19-9)水平与患者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收治的69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均予以卡培他滨进行化疗,分别检测患者化疗前、化疗结束3周后的血清CEA、CA19-9水平,并根据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预后进行分组分析。结果: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8.4±6.6)个月,随访结束时12例患者存活,36个月的存活率为17.39%;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10.9个月(6.9~17.4)个月,总中位生存时间26.4(20.5~35.0)个月;CEA、CA19-9基线水平正常者的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总中位生存时间与基线水平升高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CEA或CA19-9升高的患者,化疗后CEA、CA19-9水平较化疗前基线水平降低≥25%者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总中位生存时间均显著的长于化疗前基线水平降低<25%者(P<0.05)。结论:检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CEA、CA19-9水平可以预测化疗效果及预后。

  • 超声引导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王林君;董阳民;王松茂;蒋焕乐

    目的:探讨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及大隐静脉主干硬化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5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大隐静脉主干内注射3%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曲张静脉属支内注射1%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成功行超声引导下行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随访6个月以上,大隐静脉主干治疗段硬化闭塞良好,未见血流信号;术后6个月静脉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分VC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1.0+0.4)分vs.(4.2+1.5)分](P<0.01);其中2例患者出现术中不良反应,3例患者需要行二次曲张静脉属支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聚多卡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无严重并发症,可重复进行,近期随访效果良好等优点。

  • 全身麻醉在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东义;王金庆;董兆如;赵鑫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在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6年2月采取全身麻醉经胸腔腹膜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5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中麻醉情况、围手术期及随访情况。结果:5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260.12±50.22)min,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410.51±143.55)mL和(360.91±171.22)mL,围手术期生存率为98.00%;麻醉诱导、插入喉罩、麻醉10min及术中患者心率、血压较麻醉前明显降低(P<0.05);术毕和拔喉罩后,患者心率和血压与麻醉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13例(26.00%)。结论:全身麻醉在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的手术中具有诱导平稳、术中循环稳定等优点。

  • 基于难度分级的腹腔镜下复发性腹股沟疝修补术

    作者:亢浩;黄耿文

    目的:评价基于难度分级的腹腔镜下复发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5月—2015年11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34例行腹腔镜下复发性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包括手术难度一级病例13例(38%),二级病例15例(44%),三级病例6例(18%)。一级或二级的病例,均采取经腹腹膜前修补(TAPP)。三级病例,采取杂交手术。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0±27)min。术后3例(8.8%)发生血清肿,2例经穿刺抽液治愈,1例观察后自行吸收。术后第2天视觉模拟评分(VAS)为(2.0±0.6)分;术后1个月中位腹股沟疼痛调查表(IPQ)评分为2.4(0~8)分。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例(3%)再复发。结论:对于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采取基于难度分级的手术策略行腹腔镜下复发性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安全有效的。

  • 术后放化疗在高龄III期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胡丛岗;童骎;洪强;汤国军

    目的:研究术后放化疗在高龄(≥75岁)III期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8例高龄(≥75岁)III期直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进行放化疗将患者分为放化疗组(60例)和对照组(68例),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2年存活率、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和术后主要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放化疗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793.58±295.39)dvs.(736.59±305.38)d, P=0.029];2年存活率有增高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vs.79.4%,P=0.052);术后12个月时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增高(70.25vs.63.37,P<0.001);局部复发率明显降低(16.7%vs.33.8%,P=0.035);放射相关性肠炎(13.3%vs.0.0%)与骨髓抑制(11.7%vs.0.0%)发生率明显增高(P=0.002,P=0.004)。两组患者肠瘘、肠梗阻和贫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术后放化疗虽然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显著改善了高龄III期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

  • 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漏诊病例分析及其腔内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郭媛媛;陈洪胜;蔡红波;金辉

    目的:探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漏诊的原因及其腔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23例NIVCS漏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0.3(36~64)岁;均以原发性左下肢静脉曲张为首诊,行左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抽剥+点式抽剥术。患者术后平均6.2(1~13)个月出现静脉曲张复发,患肢疼痛、肿胀、疲劳;左下肢顺行静脉造影后确诊NIVCS,予左髂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患者腔内修复术后症状评分(4.2vs.6.9)、支架两端压力差(1.70cmH2Ovs.5.19cmH2O)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腔内修复术疗效评价分别为治愈7例,好转16例。随访1~24个月无复发及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NIVCS漏诊率高,对于女性、左下肢静脉曲张首诊的患者应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性;腔内治疗疗效确切,远期并发症少。

  • 经皮肝穿刺联合上下腔静脉途径介入治疗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

    作者:岳劼;肖占祥;戚悠飞;陈浩;刘飒华;吕云福

    目的:评价肝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介入治疗的14例肝静脉闭塞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手术方式均采用经皮肝穿刺造影结合上下腔静脉会师造影与球囊扩张术,14例患者均成功开通。患者均行逐步扩大直径的多次球囊扩张,其中9例患者半年内行2次手术,5例患者行3次手术。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平均肝静脉内压力明显降低(54cmH2Ovs.25cmH2O);14例患者均未植入支架,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无死亡患者,无1例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肝穿刺造影结合上下腔静脉会师造影与球囊扩张术治疗肝静脉闭塞型BCS安全而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 腔内综合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尹孝亮;高涌;聂中林;陈世远;唐文波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64例行腔内综合治疗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治疗后,新鲜血栓均得到有效溶解,无严重溶栓并发症发生;13例(13/64)患者发现髂静脉狭窄严重,下肢肿胀缓解不明显,同期行球囊扩张,其中5例(5/64)二期造影发现侧支血管代偿不佳、髂静脉狭窄>50%,行二期支架植入。经腔内综合治疗,患者的双下肢膝上15cm周径差较术前明显缩小(3.87cmvs.7.56cm,P<0.05);随访期间无再发下肢肿胀、髂股静脉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无下肢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无肺动脉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腔内综合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对清除血栓、解除狭窄实现管腔再通效果良好。

  • ADAM10、ADAM17的作用和miRNA的调节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焦通(综述);姚野;孙庆峰;庄俊丽;张博;王云鹏;王海洋(审校)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急症,因发病机制复杂,至今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ADAM)家族参与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细胞外基质降解等特性可能与AAA发病有关;miRN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并通过信号通路调节其增殖和凋亡、靶向调控炎性细胞分化和炎性因子的释放、调节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等可能也参与调节AAA发病。笔者就ADAM10和ADAM17在AAA发病机制中作用和miRNA对AAA发病调节做一综述。

  • 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试验指标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子健(综述);霍景山(审校)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明确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对疾病确诊存在滞后性。试验指标在早期发现、协助诊断DVT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临床上诊断DVT的试验指标种类繁多,标准不一,笔者结合文献对部分试验指标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lit2蛋白等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寻找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的试验指标,为DVT的临床诊治决策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 转染TGF-β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预构皮瓣存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尹朝奇;周建大;罗成群;贺全勇;陶如意;苏红辉;张红莲;陈佳;李萍;王少华

    目的:探讨TGF-β1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预构皮瓣存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离并培养大鼠MSC,采用脂质体介导技术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GF-β1转染至MSC,对转染后 MSC 的表型及体外成管进行鉴定;选取12只 SD 大鼠,于其背部两侧对称建立5cm×1cm随意皮瓣模型,于两侧皮瓣下分别注射转染后的MSC(实验侧)与溶媒(对照侧),观察皮瓣存活情况计算皮瓣存活率,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检测皮瓣血管密度。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转染TGF-β1后MSC仍具有MSC的特性,且具有良好的体外成管功能。注射转染TGF-β1的MSC的实验侧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侧(82.83%vs.61.33%,P<0.05),同时皮瓣内毛细血管的密度明显也明显高于对照侧(19.69个vs.8.19个,P<0.05)。结论:转染TGF-β1的MSC可以促进皮瓣内毛细血管生成,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 高频焊接仪闭合动脉血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

    作者:潘东岳;厉周;杨少华;王卫卫;周华彬;蔡寨;韩帅;陈军;黄德群

    目的:探讨高频焊接仪(HFWD)闭合动脉血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将6头西藏小型猪均随机分为HFWD组与超声刀组(HS组),全麻后分离裸化颈、股动脉,分别采用HFWD与HS闭合离断血管。比较两组血管闭合后的爆破压、闭合时间、闭合过程中的高温度及闭合处病理热损伤。结果:不区分血管管径大小时,HFWD组平均爆破压高于HS组(489.64mmHgvs.439.88mmHg, P<0.05),当血管直径≤3mm时,HFWD组与HS组爆破压无明显差异(593.40mmHgvs.572.48mmHg, P>0.05),对于直径>3~5mm、>5~7mm的血管,HFWD组爆破压均大于HS组(457.02mmHgvs.404.32mmHg;418.51mmHgvs.342.84mmHg,均P<0.05);无论血管直径大小,HFWD组闭合血管所需时间均少于超声刀(均P<0.05)。HFWD组闭合处的平均高温度低于HS组(65.91℃vs.105.25℃, P<0.05);HFWD组闭合处血管壁胶原变性及血管平滑肌损伤程度轻于HS组。结论:HFWD闭合动脉血管是安全可靠的。

  • 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预测价值的研究

    作者:李丹丹;朱云峰;葛红卫;朱永斌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D)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3例AD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在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生存组(62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及其他相关临床因素,采用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死亡组患者比例的A型病变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型病变(OR=0.117,95%CI=0.021~0.792)与D-二聚体(OR=3.180,95%CI=1.551~5.984)是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均P<0.05)。D-二聚体水平预测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9(95%CI=0.807~0.974,P<0.001),佳临界点为4.85μg/mL,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75.8%。结论:D-二聚体作为一个快速检测指标,可以对AD患者进行简便危险评估,对于D-二聚体较高的患者,应对进行积极干预。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输送器回撤困难的处理对策

    作者:温兴铸;柏骏;曲乐丰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中输送器回撤困难的原因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4月305例行EVAR的AA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中输送器回撤困难发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结果:305例患者中,共21例(6.89%)出现输送器回撤困难,其中复杂AAA18例,非复杂AAA3例;分体式支架修复17例,一体化支架修复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5.7%vs.14.3%;81.0%vs.19.0%,均P<0.05)。18例出现回撤困难复杂AAA患者均存在瘤颈严重扭曲,其中7例存在2个以上连续扭曲瘤颈,2例扭曲同时伴有短瘤颈;在所有存在扭曲瘤颈的患者中,有2个以上连续扭曲瘤颈患者回撤困难的发生率高(P<0.05)。21例回撤困难情况通过综合运用相关处理对策均成功解决。结论:复杂AAA的EVAR发生输送器回撤困难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存在2个以上连续扭曲瘤颈的更易发生,通过综合运用相应对策可有效处理。

  • 一体式覆膜支架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黄建华;王伟;欧阳洋;王宪伟;刘光强;李刚;蔡舟;吴科敏;杨璞

    目的:总结一体式覆膜支架在腹主动脉以及髂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一体式腹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15例、髂动脉瘤5例及腹主动脉或髂动脉夹层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时间42.4min,手术成功率100%(25/25)。术后无I、III型内漏,发生髂动脉血栓形成1例,围术期无死亡病例。随访3~16个月复查无动脉瘤复发和II型内漏。结论:一体式覆膜支架是腹主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方法的一种较好选择,具有快速、简单、有效的优点;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累及弓部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

    作者:张瑜;朱健;朱水波;郗二平;周孜孜;许贵华;李雪梅

    目的:探讨累及主动脉弓部主动脉夹层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5年5月因主动脉弓部夹层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病例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选择及理由,不同术式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病例92例,其中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36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2例,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TEVAR31例,不开胸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4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3例,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术、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0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6例。2例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患者术后死亡,其余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开胸主动脉弓置换术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式;TEVAR是的一种快速、有效、经济、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并可以通过开窗、分支血管旁路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 超选择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建彬;徐荣伟;陈洁;孔杰;叶志东;刘鹏

    目的:探讨超选择动脉栓塞后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疗效。方法:回顾中日友好医院自2007年4月―2015年9月手术治疗的2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根据是否进行术前超选择栓塞分为栓塞组(9例)和未栓塞组(17例),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26例(27侧)共进行26侧手术治疗。与未栓塞组比较,栓塞组平均手术时间(127.22minvs.158.82min)和平均出血量(110.00mLvs.355.88mL)均明显减少(均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均随患者肿瘤严重程度(Shamblin分型)增加而成升高趋势。26例手术患者术后颈部肿物均消失,术前伴有疼痛及咽部不适者术后症状均消失,围手术期无死亡及肢体瘫痪,术后神经功能障碍7例(26.92%),均于术后6个月随访时恢复。结论: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安全可靠,是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治疗,而术前超选择栓塞可以明显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 主动脉夹层合并功能性肾上腺肿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雷;辛世杰;李禄增;张健;胡海地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合并功能性肾上腺肿瘤间的关系。方法:回顾近年收治的AD合并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患者共2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两种疾病间的关系。结果: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1例患者一期行AD腔内修复术、二期行肾上腺肿瘤腹腔镜切除术,术后恢复佳;英文文献中共报道9例AD合并肾上腺肿瘤患者,国内仅有2例相关报道,两种疾病间的关系分析提示,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所分泌的激素引起继发性高血压或直接作用于动脉壁可能导致AD形成。结论:AD合并肾上腺肿瘤罕见,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严格筛查。

  • 介入手术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症:附16例分析

    作者:葛世堂;任美健;张希全;任可伟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介入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例复杂主髂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介入手术治疗,通过多穿刺入路途径,采用内膜下血管再通技术和导丝抓捕技术建立工作导丝通道,然后行球囊扩张术及对吻技术支架植入等。结果:16例复杂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16例患者中15例患者血管完全通畅,症状明显改善,1例患者症状中度改善,下肢缺血症状消失。1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所有患者均随访3~48个月,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及血栓形成,经过腔内介入治疗后再次恢复血流。术后12、24、36个月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7.5%、81.25%、68.75%。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复杂主髂动脉闭塞,能够迅速打通血管、恢复血流,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 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杂交手术治疗

    作者:刘俊超;王兵;王广华;牛晓阳;孙利坤;刘晓哲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48例TASC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66条患肢)临床资料,其中TASCC型22例,D型26例,观察围手术期情况,比较不同Fontaine分级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并分析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因素。结果:48例(66条患肢)杂交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1例患者因下肢坏疽处感染严重而于术后5d行截肢手术,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67%。与术前比较,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568mvs.92m)与踝肱指数(0.75vs.0.25)均明显增加(均P<0.05)。平均随访24个月,术后6个月和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45%、90.91%、87.88%,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48%、96.97%、92.42%;FontaineII、III级患者一期通畅率均高于IV级患者(P=0.036、0.015),而II、III级患者之间一期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6、0.003)。结论:杂交手术是治疗TASC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式。

  •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急救及围手术期危险因素:附27例报告

    作者:戚悠飞;肖占祥;曾昭凡;岳劼;刘飒华;陈浩;张文波

    目的:探讨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AAA)的急救经验及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5年9月间救治的27例r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7例;中位年龄72岁;18例行开腹手术,6例腔内治疗(包括1例行杂交手术)。总结诊治过程、围术期情况及随访结果,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前死亡3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9例,术后死因有急性肾衰、急性呼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心肌梗塞、消化道出血,终均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总体抢救成功率为51.9%(14/27),开腹手术和腔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50.0%(9/18)和83.3%(5/6)。围术期存活和死亡患者间的临床参数比较显示,发病到就诊时间、术前收缩压、术前肌酐、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术中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AAA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尽早确诊后应紧急外科治疗控制出血,加强围术期管理。在rAAA的救治中,腔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附27例报告

    作者:张婉;史振宇;符伟国;陈斌;徐欣;郭大乔;蒋俊豪;杨珏

    目的:总结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IAAD)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8月期间诊治的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生存情况。结果:共27例IAAD患者入组,其中男17例(63.0%,17/27),女10例(37.0%,10/27);合并高血压9例(33.3%,9/27);外伤性IAAD1例(3.7%,1/27),自发性IAAD26例(96.3%,26/27)。所有患者均由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均经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技术成功率100%。EVAR术中植入分叉型人工血管内支架20例(74.1%,20/27),直型人工血管内支架7例(25.9%,7/27)。随访26例(96.3%,26/27),平均随访(11.8±5.0)个月,患者均正常生存,无异常腹部体征,腹主动脉CTA提示腹主动脉重构良好,未见内漏、新发夹层以及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IAAD属临床少见病,发病时可以表现为腰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或无症状,EVAR治疗IAAD可行且近期疗效佳,但长期疗效仍待进一步随访结果。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支支架内闭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洪胜;郭媛媛;彭飞;魏广源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EVAR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3配比病例对照方法,每个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的病例随机选择3例同性别、年龄±3岁、使用同厂家的同种类型支架未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的患者为对照,对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49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EVAR,11例(2.2%)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术后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的平均时间为2~20周。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髂动脉扭曲成角≥60°(P=0.001),术前髂动脉狭窄≥50%(P=0.002),髂支支架远端口径放大率>15%(P=0.004)等因素与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有关;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以上述因素均为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根据髂动脉解剖特性严格制定计划,选择合适的支架口径是减少术后髂支内闭塞的关键。应识别高危人群,针对可控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及减少术后支架内闭塞的发生。

  • 外周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附29例报告

    作者:李振振;曾昭凡;肖占祥;吴鸿飞;戚悠飞;李灼日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外周性假性动脉瘤(PSA)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9例外周性PSA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股动脉PSA中,9例采用瘤体清除、动脉结扎,2例行动脉转流术;4例肱动脉和2例桡动脉PSA采用瘤体清除、动脉修补;2例胫后动脉PSA、2例脾动脉PSA、3例髂内动脉PSA、1例肠系膜动脉PSA、2例颈外动脉PSA均采用弹簧圈栓塞;2例髂外动脉PSA采用覆膜支架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瘤腔完全闭塞,1例股动脉PSA术后出现肢体缺血、坏死,二期行截肢手术,1例感染性颈外动脉PSA术后死于咯血,其余患者疗效满意。结论:针对不同病因、不同部位的外周性PSA,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有助于获得较好的疗效。

  • 主动脉夹层的治疗进展

    作者:林长泼;符伟国

    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骤、病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连同治疗理念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分类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分型系统来指导夹层的诊疗;治疗上,StanfordA型夹层仍以开放手术为主;复杂性Stanford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已成为首选手术方式,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对于非复杂性StanfordB型夹层,早期行腔内修复术远期效果更佳。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周围动脉疾病的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郭伟;卫任

    药物涂层球囊(DCB)为治疗周围动脉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国际上已对其有效性开展了诸多对照研究,其中更多集中在对股腘动脉病变的治疗方面。相对于普通球囊,DCB能够减少股腘动脉TASC-A/B级病变术后6个月甚至1年内的晚期管腔缺失和再狭窄率,减少二次干预率,而其中、远期结果,而且在处理TASC-C/D级病变中的效果尚缺少充分的研究报道。关于DCB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对照研究相对较少,而且与普通球囊的对比结果也并不一致。因此亟待高证据级别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回答这些问题。

  •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性静脉疾病管理》中静脉畸形相关内容解读

    作者:李龙

    长期以来对先天性静脉畸形的认识极其混乱,误诊误治现象相当普遍,规范医疗行为迫在眉睫。2015年6月发表在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官方刊物《EuropeanJournalofVascularandEndovascularSurgery》上的《欧洲血管外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慢性静脉疾病管理》第6章中,评论了先天性血管畸形的分类,特别关注于先天性静脉畸形以及累及静脉系统的混合型先天性血管畸形包括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和Parkes-Weber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对进一步提高对静脉畸形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血管畸形 静脉 指南
中国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