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5-6947
  • 国内刊号: 43-1213/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2-121
  • 曾用名: 普通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吕新生 王志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附38例报告

    作者:朱卫东;胡雄;袁治夷

    笔者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3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38例均通过光镜观察肿瘤的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及CD34蛋白表达而确诊,并依据Fletcher风险分级的原则判定肿瘤危险程度.术前仅3例(3/38)确诊.38例均经行手术切除,包括胃大部分切除8例,肿瘤局部切除13例,病变肠段切除9例,扩大切除8例.结果示,肿瘤多位于胃部(23/38).分级结果:危险程度极低3例,低度危险7例,中度危险13例,高度危险15例.CD117和CD3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8%,73.7%,其与肿瘤危险程度无关(P>0.05).28例随访5个月至6年,15例(全部为中、高度危险病例)发生复发和转移,复发率为53.6%.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9例,4次手术者1例.提示:(1)GISTs术前确诊率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GISTs的可靠方法.(2)用Fletcher分级评价GISTs恶性潜能是合理的.(3)肿瘤完整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复发病例仍需手术治疗,效果较满意.

  • 盲肠壁内急性阑尾炎:附1例报告并国内文献复习

    作者:张洪涛;张克飞;邓慧敏

    盲肠壁内阑尾是阑尾畸形的一种,临床罕见.笔者复习近15年来国内文献,收集盲肠壁内阑尾46例并报告本院1例,总结盲肠壁内阑尾的诊断治疗经验.

  • 结直肠腺瘤的诊断及外科处理:附406例报告

    作者:郭志义;庞明辉;胡康;李平

    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406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直肠镜下行直肠腺瘤局部切除102例,剖腹行肠壁楔形及肠段切除241例,肠段及系膜的根治性切除48例,腹腔镜下行肠段切除5例,经骶尾部行肠壁、肠段切除10例.全组治愈376例,治愈率为92.6%.346例获得1~5 年随访,其中腺瘤术后复发17例,恶变4例.提示:结直肠腺瘤一经发现均应完整切除;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彻底的方法.

  • 左侧结肠癌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治疗:附58例报告

    作者:曹旭;王会斌;王真;权创成;孙良成;张秀群;杨同生

    为探讨左侧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理想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回顾分析58例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均成功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除7例有切口不同程度液化感染外,无吻合口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提示:对能耐受手术切除的左侧结肠癌并发梗阻,在必要的围手术期处理前提下,一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避免了横结肠造口、二期手术、癌肿扩散及并发症的发生.

  • 结直肠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附112例报告

    作者:凌伟;颜亚平;李良月

    为探讨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笔者对11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示,112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48%.Ducks A,B期组的生存期明显长于C,D期组,腺癌组生存期明显长于黏液腺癌组和未分化癌组;根治术组生存期长于未切除组及姑息手术组;化疗组生存期明显长于未化疗组.提示:结直肠癌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是否化疗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 小儿美克尔憩室28例临床分析

    作者:魏文锋;郭钢;吴越

    回顾性分析15年间收治的28例小儿美克尔憩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并发症特点及治疗结果.全组因剖腹手术偶然发现5例(17.8%);憩室病变并发症23例(82.2%),其中下消化道出血8例,肠梗阻7例,急性肠套叠6例,憩室穿孔2例.23例行手术切除憩室及附近部分回肠,5例行憩室切除、肠修补术.术后均痊愈出院.提示,小儿美克尔憩室临床表现复杂,手术前诊断困难.笔者的经验是,有并发症者手术治疗应完整切除憩室基底包括部分回肠;无并发症者如在其他手术中发现,也应行憩室切除、肠修补术.

  • 多普勒引导下结扎痔动脉治疗内痔疮31例

    作者:秦澎湃;李英茹;卢卫星

    为探讨准确阻断痔动脉治疗痔疮的方法及效果,笔者采用多普勒仪引导下在齿线上方准确缝扎阻断痔动脉血流,同时固定痔上直肠黏膜的方法治疗内痔患者31例.随访3个月,27例症状消失,3例好转,1例无效,无需要外科处理的并发症.提示该方法属微创手术,疼痛轻,恢复快,但适应证的选择、操作技巧需进一步探讨,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 改良肠外排列治疗复发性小肠梗阻52例分析

    作者:蔡晓棠;楼朝阳;张少炎;陈金水;陈卫东;张罕松;湛继久;李燕

    回顾性分析11年间对52例复发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采用医用输液管行改良外排列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示,住院时间25~65 d;无死亡,5例合并肠瘘,经综合治疗后痊愈.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无1例复发.提示改良肠外排列是预防粘连性肠梗阻复发的有效手段.

  • 胃癌的双倾斜多层螺旋CT仿真胃镜检查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戴书华;孙清荣;陈轶;陈林

    目的 探讨用双倾斜多层螺旋CT扫描仿真胃镜(CTVG)诊断胃癌的方法及其价值.方法 使用16排螺旋CT对40例受试者进行双倾斜CT扫描CTVG检查.口服产气粉后分别取仰卧位左右前斜位躺在扫描床上扫描.用GE公司虚拟解剖软件行CTVG及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结果 双倾斜CT扫描后CTVG及MPR能清楚显示靶器官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侵犯范围.CTVG结合MPR显示胃癌的影像表现有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胃腔狭窄、癌性溃疡、邻近组织侵犯、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以胃镜检查为金标准,全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2.5%,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90.0%,阳性预告值为96.7%,阴性预告值为81.8%.结论 双倾斜CT扫描仿真胃镜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胃镜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两种术式的临床观察

    作者:支珍

    目的 探讨理想的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总结分析1996年1月-2006年5月行全胃切除分别采用袢式空肠代胃+双Braun吻合(双Braun组)和P式Roux-en-Y吻合(P-Ry组)两种方式重建消化道的116例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的消化道症状和营养状况作为评论依据.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查早饱感、倾倒综合征及反流性食道炎,双Braun组依次为1例(1.69%),3例(5.08%),2例(3.39%);P-Ry组依次为13例(22.81%),10例(17.54%),8例(14.04%).与P-Ry组比较,双Braun组进餐早饱感发生率低(P<0.01),倾倒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反流性食道炎发生率低(P<0.05).但反映营养状况的体重变化、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P-Ry吻合组比较,双Braun吻合组术后患者自觉症状少,生活质量较高,是比较理想的重建术式.笔者认为,全胃切除的患者应优先选用袢式空肠代胃+双Braun吻合术式.

  •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外科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

    作者:陈晋湘;袁伟杰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PDC)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8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内镜、十二指肠低张造影、B超及CT扫描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6.8%(66/76),84.3%(16/19),28.2%(24/85),39.6%(21/53).全组85例患者均行开腹手术,包括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61例,肿瘤肠管节段切除术(SR)8例,胃次全切除(毕Ⅱ式)并十二指肠肿瘤切除2例,短路手术14例.患者术后总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4.4%,58.3%,31.9%.PD和SR术后的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67.7%,41.6%和100.0%,60.0%,0.单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手术(PD和SR)、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转移是影响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根治性手术、淋巴转移和肿瘤局部浸润深度是影响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 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和内镜检查可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早期诊断率;根治性手术治疗可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长期生存率.

  • 胃癌腹腔微转移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邱文才;王维刚;王志刚;陈刚;席时富;郑起

    目的 探讨胃癌检测胃癌腹腔微转移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术前及术中检查均未发现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例,术中行道格拉斯窝处的腹膜活检并行HE常规染色和CK-20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同时用RT-PCR方法检测胃癌腹腔冲洗液中CK-20 mRNA的表达.结果 全部患者道格拉斯窝活检腹膜HE染色均为阴性.CK-20免疫组化检查的阳性率为24.0%(12/50);RT-PCR检测腹腔冲洗液中CK-20 mRNA的阳性率为36.0%(18/50);CK-20免疫组化检查阳性的12例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K-20 mRNA检查均为阳性.CK-20 mRNA阳性率与胃癌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有关(P<0.05).CK-20 mRNA阳性和阴性胃癌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22.2%和62.5%(P<0.01).结论 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未发现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可行腹腔冲洗液RT-PCR检查以发现有无腹腔微转移,该项检查可为胃癌正确分期、腹腔内辅助化疗及预后判断提供证据.

  • 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caveolin-1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赵伊遐;付蕾;席蕾;冯德云

    目的 探讨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caveolin-1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10例正常肝组织和50例肝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caveolin-1蛋白和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肝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 肝细胞癌(HCC)中caveolin-1蛋白和mRNA表达的细胞主要为血管内皮细胞,其表达强度与HCC的分化程度无关.癌旁肝组织中caveolin-1蛋白和mRNA阳性信号多位于肝窦内皮细胞、肝星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增生的胆管上皮细胞.caveolin-1蛋白和mRNA在肝硬化及不典型增生的癌旁组织的肝细胞中呈强表达.在胆管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呈强阳性.caveolin-1蛋白和mRNA在胆管细胞性肝癌中表达强度显著高于HCC;HBsAg和AFP阳性的肝癌患者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阴性患者.结论 HCC中caveolin-1蛋白和mRNA低表达或表达缺失可能是HCC较胆管细胞性肝癌恶性程度高、生长快和易发生转移的重要原因;检测caveolin-1表达有可能作为鉴别HCC和胆管细胞性肝癌的有用指标之一.

  • 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及功能鉴定

    作者:李纪鹏;黄怡;王为忠;董光龙;杜建军;陈冬利;季刚;刘骥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体外大量扩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以及不同剂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大鼠DC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 分离纯化并扩增大鼠骨髓细胞,用不同剂量GM-CSF培养,6 d和10 d后收集悬浮细胞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免疫表型鉴定,并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其诱导未致敏T淋巴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 小剂量GM-CSF培养获得的DC(GMlowDC)形态上具有DC的典型特征,在细胞表型、细胞功能试验上具有未成熟的特性,具有DC的典型特征,细胞表面高表达CD11c,低表达CD80,CD86及MHCⅡ类分子,与大剂量GM-CSF加IL-4的联合组培养获得的DC(GMhighDC)相比,其体外刺激未致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弱.结论 笔者所建立的培养未成熟DC的方法是可行的;GM-CSF的剂量与细胞的成熟程度相关.

  • Tiam 1与胃癌细胞侵袭转移及与裸鼠移植瘤形成的关系

    作者:朱金明;余佩武;赵永亮

    目的 检测胃癌细胞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 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细胞离体、在体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层粘连蛋白黏附法,由胃癌MKN-45细胞株(MO)中筛选获得高(MH)、低(ML)黏附亚株.应用RT-PCR和定量细胞ELISA技术分别检测Tiam 1 mRNA与蛋白在MO,ML,MH细胞中的表达;应用Boyden小室法测定MO,ML,MH细胞的离体侵袭移行能力,并分析其与Tiam 1表达的关系.应用裸鼠接种法观察MO,ML,MH细胞的在体成瘤及转移能力.结果 MH细胞中Tiam 1 mRNA(RV=0.855±0.051)与蛋白的表达(RD=1.262±0.165)以及其离体侵袭转移能力(24.33±8.02,52.00±14.53)、在体裸鼠肺转移率(4/5=80%)均较MO细胞(RV=0.759±0.047,RD=0.911±0.104,11.67±3.79,26.00±9.54,2/5=40%),ML细胞(RV=0.743±0.039,RD=0.892±0.101,9.67±3.06,23.67±8.50,1/5=20%)为强,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但在MO,ML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iam 1表达水平与胃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呈完全及高度正相关(P<0.05).结论 Tiam 1表达水平升高有可能促进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增强.

  • 苯乙酸对人结直肠癌细胞HCT-8的G1细胞周期阻滞及增殖抑制作用

    作者:任辉;房学东;张研;田宇

    目的 探讨诱导分化剂苯乙酸(PA)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CT-8细胞周期及增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以1.0,2.0,3.0,4.0,5.0 mmol/L的PA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CT-8细胞,分别于24,48,72h后对细胞增殖进行检测;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随着PA浓度的增加(1~5 mmol/L)或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24~72 h),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明显增加.PA1~5 mmol/L作用24h细胞生长抑制率为5.1%-24.3%,48h为16.7%-72.3%,72h为30.2%-93.4%.PA作用细胞72h后,G0/G1期比例显著下降,S期比例相对升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PA在诱导分化结直肠癌HCT-8细胞过程中,可诱导G1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

  • 环氧化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苗瑞政;李乐平;于晓波;李建峰;刘乃青;姜言明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性质、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4例GIST中的COX-2及VEGF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COX-2在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83.3%和96.3%;VEGF则分别为53.3%,75.0%和92.6%;COX-2和VEGF在恶性GIS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潜在恶性及良性GIST(P<0.05);COX-2与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667);COX-2,VEGF的表达与肿瘤良、恶性的生长方式、肿瘤大小、肿瘤中心有无坏死有明显关系(P<0.05);COX-2,VEGF高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0.01).结论 COX-2和VEGF表达与GIST生长、浸润转移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可以互补并作为判断GIST性质、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 青年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探讨

    作者:李华;路平;刘彩刚;司荣祥;关华鹤;徐惠绵

    探讨青年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回顾性分析31例青年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顶后资料.诊断依赖于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结果示,常见症状是上腹不适和隐痛;3,5年生存率为100%和85.2%.胃镜病理活检确诊率为93.5%.胃中部黏膜下癌4例淋巴结转移中N7转移3例,N8转移1例.胃下部黏膜下癌5例淋巴结转移中N7,N8各2例转移,N9转移1例.组织学分型和浸润深度对患者预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部位、大体分型、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胃镜病理确诊率高.组织学分型和浸润深度是青年早期胃癌独立的预后因素,对于分化差且侵及黏膜下层者宜行D+1根治术式.

  •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陈茂根;陈维荣;蔡高阳;庄潮平;李廷汉;廖梓群

    为探讨直肠癌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以及微淋巴管密度(MLD)与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笔者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直肠癌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直肠组织中LYVE-1的表达及MLD.结果示,直肠癌组织癌中心区及周边部MLD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直肠组织;癌周边部的MLD明显高于癌中心区;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组直肠癌中MLD分别比无转移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直肠癌组织中存在肿瘤淋巴管的发生,主要位于癌周边部,其可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直肠癌组织的MLD可能成为评价肿瘤淋巴管发生及判断直肠癌淋巴转移的一个指标.

  • 术后免疫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影响

    作者:王曙逢;车向明;樊林;李国威

    为探讨以谷氨酰胺为底物的免疫营养支持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蛋白质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笔者将6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等氮等热量[104.5~125.4 kJ/(kg·d)]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肠外营养(PN)支持,治疗组给予谷氨酰胺为底物的肠外免疫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营养支持7d后检测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B)和转铁蛋白(TRF)以及IgG,IgA和IgM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示,治疗组免疫营养支持7d后ALB,PAB和TRF均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ALB,PAB和TRF与支持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PAB的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A,IgG和IgM均高于营养支持前和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4百分比和CD4/CD8值均高于营养支持前和对照组(P<0.05).提示:以谷氨酰胺为底物的肠外免疫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的改善.

  • 胆囊腺癌基质调控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杨乐平;杨竹林;付汐;苗雄鹰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08例胆囊腺癌、46例癌旁组织、35例慢性胆囊炎切除标本的EMMPRIN,MMP1和TIMP1表达.结果示,胆囊腺癌EMMPRIN和MMP1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组织(P<0.01),而TIMP1则相反(P<0.01);胆囊腺瘤癌变或高分化腺癌、肿块大径<2 cm、无淋巴结转移及未侵犯周围组织的病例其EMMPRIN和MMP1阳性表达率及评分明显低于低分化腺癌、肿块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及侵犯周围组织的者(P<0.05或P<0.01),而TIMP1则相反(P<0.05或P<0.01);胆囊腺癌EMMPRIN与MMP1表达呈正相关(r=0.79,P<0.01),TIMP1与EMMPRIN(r=-0.64,P<0.01)和MMP1(r=-0.73,P<0.01)均呈负相关.提示:EMMPRIN,MMP1和TIMP1表达可反映胆囊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侵袭或转移潜能,均为反映胆囊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EMMPRIN诱导胆囊癌细胞产生MMP1,但抑制TIMP1的产生,TIMP1可能抑制EMMPRIN和MMP1的活性.

  • 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钱立元;魏源水;张翼;吴君辉;李小荣;陈道瑾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组织、44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和4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微淋巴管密度(LMVD)、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示,VEGF-C在胃癌组织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组(P<0.01);胃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强度与微淋巴管密度(LMVD)有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胃癌组淋巴结转移的数目与VEGF-C的表达强度有关(P<0.05).提示:VEGF-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VEGF-C和微淋巴管密度(LMVD)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 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尹军平;王爱武;李文华;孙一博

    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是腹部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和病因还不十分明了.笔者就与FDGE发病有关的诸多因素及其在诊断、治疗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胃肠道间质瘤现代研究进展

    作者:牛洪欣;何庆泗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表型表达c-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有c-Kit基因突变.笔者分别从病名简史、组织起源、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特点、生物学行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进展及预后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空肠造瘘术的并发症

    作者:王嘉锋;章琎

    空肠造瘘术是肠内营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改善其全身状况.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空肠造瘘方法也迅速发展,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并发症,如机械性梗阻、肠腔积气、感染、误吸、水电解质紊乱等.笔者主要将其归为机械性、感染性、代谢性和消化道并发症四个方面,并作一综述.

  • 肠型贝赫切特综合征的诊治现状

    作者:闫朝岐;杨维良

    贝赫切特综合征,即白塞氏病,是以复发性口、外生殖器溃疡和虹膜炎为主的侵犯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者并出现溃疡者称为肠型贝赫切特综合征.由于其不常见,且病情一般较重,为了加强对其的认识,笔者复习相关文献,对该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明松;苏加庆;周增祥

    结直肠癌转移与肿瘤细胞能动性、能动性因子及其受体、转移信号的传导、肿瘤细胞的遗传性缺陷、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等都有密切关系.即转移促进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肿瘤转移,转移抑制基因的表答可以抑制肿瘤转移.笔者就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进行综述.

  • 基因突变与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作者:王万川;廖国庆

    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的功能增强性突变是导致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主要原因.c-kit基因及PDGFRA基因的突变位点及突变方式对肿瘤的临床特征有明显影响.笔者就基因突变与GIST的关系进行综述.

  • 提高直肠癌手术治疗效果的思考

    作者:晏仲舒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是突出的难题.近年来,由于手术技术的改进;术前辅助放、化疗及术后化疗的应用和进展,复发率有所降低.但我国的现状尚未能令人满意.更新知识,专业培训骨干,提高诊治水平,需要引起医疗行政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

  • 结直肠癌复发再手术60例报告

    作者:庞典付;龚腊梅;冯安明;张克难

    目的 为探讨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诊断和术后复发的治疗效果.方法 笔者回顾性分析10年间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后2年内复发40例(66.7%).60例中吻合口处复发15例,腹腔、盆腔内复发20例,会阴部复发10例,肝脏转移8例,腹壁切口复发7例.全组患者均再次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38例,姑息性切除22例.再手术后的1,3,5年生存率根治性切除分别为93.6%,48.8%,36.3%;姑息性切除为54.5%,0,0.结论 重视术中无瘤技术、切除足够的肠管、彻底清除淋巴结及其所在的肠系膜、消灭微小转移灶是预防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主要措施.对复发患者应根据复发部位、病期早晚选择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

  • 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宏;陈春生;丛进春;乔雷;冯勇;刘恩卿

    目的 评价超低位直肠癌行括约肌间切除手术(ISR)后的肛门功能及肿瘤根治效果.方法 近7年间本院为1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ISR手术.经腹按照TME原则游离直肠至肛提肌平面后,经肛门于括约肌间沟处切开肛管皮肤,分离内括约肌直至将直肠及内括约肌全部切除,再行结肠肛管吻合.术后7d天开始肛门收缩功能锻炼,4周开始生物反馈训练.对Dukes B,C期患者,术后2周开始化疗,术后4周进行放疗.结果 全组无术后死亡,无吻合口瘘.2例术后发生结肠黏膜脱出,2例肛管狭窄,1例切口脂肪液化.随访3个月至7年,无盆腔或吻合口局部复发;2例分别于术后17个月和21个月死于肝转移,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肺转移.按Williams的排便自制标准,术后3,6,12个月分别有62.5%,80.0%,84.6%的患者达到功能良好效果.结论 ISR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肿瘤根治效果与排便功能的恢复满意.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加改良Bacon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毅;洪光晨;宋培铎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加改良Bacon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操作方法.方法 对76例确诊为直肠癌的癌灶下缘距肛门缘4~8 cm的患者,采用自制肛门牵开器经腹腔和肛门途径行TME加改良Bacon手术.结果 全组手术均成功,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术后随访76例1~5 年,术后3~5 个月开始恢复排便自控功能,为3~6 次/d;6个月以后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为1~3 次/d.其中5例于术后1~2 年吻合口区域局部癌复发(6.58%);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83%和68.37%.结论 TME加改良Bacon手术是一种治疗无远处转移的Dukes A~C期超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联合脏器切除治疗结直肠癌:附32例报道

    作者:管小青;吴建强;陈焰

    目的 探讨联合脏器切除在晚期结直肠癌发生肿瘤组织浸润周围脏器或肝脏转移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近年来32例晚期结直肠癌施行联合脏器切除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5年生存率.结果 确诊时即发现有肝转移或浸润者9例,术中另发现合并有不同脏器受侵23例.行联合肝切除的9例中1例失访,获随访的8例中3例生存5年;行联合周围多脏器切除的23例中11例生存5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37.5%(3/8)和47.83(11/23).行联合切除者均无致死性并发症发生.结论 联合脏器切除可提高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5年生存率,临床上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应持积极的态度.

  • 99mTc-DX显像对直肠癌APLANP手术的指导意义

    作者:徐建;张晨晖;刘忠诚;肖古华;滕世刚

    目的 探讨99mTc-DX核素显像对中低位直肠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侧方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67例经病理证实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经肛门镜直肠黏膜下注射37MBq/0.8 mL99mTc-DX,注射后30min及1,2,3,4,6,12,24h分别行盆腔及下腹部核素显像.根据显像结果决定手术方法,并将术后病理与显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7例显像阳性,均为单侧,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后经病理证实符合26例(70.3%%),假阳性11例(29.7%);30例显像阴性者中,2例术中发现有侧方淋巴结转移,行侧方清扫及部分PANP,其余28例未行侧方清扫而行Ⅰ型PANP.两组患者术后的性功能良好率分别为74.4%和71.4%;排尿功能轻度障碍和良好率均为100%.结论 99Tc-DX核素显像对中低位直肠癌是否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侧方淋巴结清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理念

    作者:蔡成机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具有基因和分子特征性的肿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常见.GIST均具有生物学的侵袭行为,因此治疗原则应以手术切除为主,且必须遵循无瘤操作以及防止瘤体破溃的原则.GIST常发生肝转移和腹膜转移,少有淋巴结转移,故除非术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一般不常规行淋巴结清扫.其切除范围和术式应根据瘤体大小、解剖部位并结合对肿瘤恶性潜能的评估再作抉择.GIST对常规化疗和放疗不敏感,以格列卫为代表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应强调指出:若拟行格列卫新辅助治疗或术中已有多处无法切除的转移灶而拟行术后化疗时方可考虑活检,但禁忌术前经皮穿刺活检,以免瘤体破溃酿成腹膜转移.

  • 急性阑尾炎并存结肠肿瘤的漏诊分析:附26例报告

    作者:欧阳洋;欧阳植庭

    总结急性阑尾炎手术时漏诊并存结肠肿瘤者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示,均为行阑尾切除术后症状不缓解,于术后10~78 d转入院者;经检查证实均为结肠肿瘤,其中盲肠癌6例,升结肠癌4例,结肠肝曲癌3例,横结肠癌3例,盲肠T细胞恶性淋巴瘤3例,阑尾类癌3例,阑尾黏液瘤腹腔内广泛播散3例,FAP恶变1例;均再次手术治疗,包括肿瘤切除21例,短路手术及减瘤手术5例.术后24例行化疗.全组均康复出院.均获随访,12例术后1年内死亡,14例现已存活5个月至9年.提示,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治过程中,应提高对阑尾炎及其并存病,特别是合并结肠肿瘤的警惕性和认识,若急性阑尾炎术后症状持续不缓解,应考虑并存结肠肿瘤的可能;详细病史询问,全面体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是避免漏诊误治的重要环节.术后确诊为结肠肿瘤者,立即手术可取得满意效果.

中国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