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5-6947
  • 国内刊号: 43-1213/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2-121
  • 曾用名: 普通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吕新生 王志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仝德峰;刘江文;孙琳;夏军强;龚建军;邓昌辉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辅助与开腹D2根治术在进展期胃癌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共55例进展期胃癌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腹腔镜组)29例(其中2例中转开腹者被剔除)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开腹组)26例,比较两组临床情况、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1年生存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346±45)min vs.(286±32) min,P=0.038];腹腔镜组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开腹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首次进流食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6±8.4)枚vs.(21.2±11.0)枚,P=0.825].随访时间6~35个月,腹腔镜组术后1年生存率(88.0%)与开腹组(84.0%)相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2,P=0.315).结论:进展期胃癌腹腔镜辅助D2根治术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淋巴结清扫效果,在临床疗效方面具有微创优势.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敖劲;曾令雯;蔡争;刘衡;杨明镇;石荣书

    目的:分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近期死亡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8月30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30例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好转与死亡病例胆汁引流量、白细胞计数、肾功能及年龄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30例患者均急诊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均采用外引流,手术成功率为100%.引流部位均位于胆总管,其中以右入路20例,左入路10例.无胆道出血、胆汁漏等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间死亡6例,病死率20.0%.结果分析显示患者病死率与发病年龄、白细胞计数、术后胆汁引流量及有无多器官功能衰竭均有关.结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及时行胆道引流减压、充分引流,积极抗感染、抗休克及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以降低病死率.

  • 超普疝装置双层补片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术后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欧阳勇

    目的:探讨超普疝装置(UHS)双层补片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UHS双层补片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10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发生并发症16例,包括局部硬块样僵硬感、异物感、浆液肿、术后慢性疼痛和阴囊积液.分析术后并发症分布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UHS双层补片修补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5.5%(16/103),其中局部硬块样僵硬感6例,异物感4例,浆液肿2例,术后慢性疼痛2例和阴囊积液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腹型肥胖、疝环粘连程度较重者和嵌顿时间较长的患者UHS双层补片修补术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较高,其OR(95% CI)分别为1.70(1.38~2.08)、1.80(1.47~2.21)、1.43(1.18~1.75)和1.38(1.14~1.67).结论:腹型肥胖、年龄、疝环重度粘连以及嵌顿时间>12 h是使用UHS双层补片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 保留脾脏的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性大出血

    作者:武步强;陈广斌

    目的:评价和总结保留脾脏的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SPLSPD)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性大出血方面的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方法:总结3例因门静脉高压症性大出血而实施SPLSPD手术患者的手术期临床资料和诊治经验.结果:3例患者SPLSPD手术均顺利实施,无中转脾切除和开腹手术.3例患者的SPLSPD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1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100 mL;术后第1天拔除胃管,进流质饮食;术后第2天拔除腹腔引流管;无术后并发症,均于第3天出院.随访3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呕血和便血表现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SPLSPD手术技术上可行、安全、创伤轻,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性大出血的有益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反流性胆管炎中的临床诊疗价值

    作者:张杰;彭海峰;王存富;戴璟瑜;鲍兴;都敏;张环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CRP)水平在反流性胆管炎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反流性胆管炎的患者资料,患者治疗前均行血培养、胆汁细菌培养检查,并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4d血清PCT、CRP及血白细胞(WBC)值;比较各项指标治疗前的检测阳性率的差异以及PCT、CRP和WBC值治疗前后的变化,根据患者感染是否控制分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CT、CRP和WBC治疗后/治疗前比值与感染是否控制的关系.结果:治疗前PCT、CRP、WBC、血培养、胆汁培养阳性检测率分别为92.5%、87.5%、57.5%、25.0%、100.0%,PCT与CRP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但均明显高于WBC和血培养(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清PCT、CPR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但血WBC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PCT比值对感染控制的判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 (95% CI=0.724~0.929,P<0.001),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7.5%,CPR为0.764 (95% CI=0.644~0.883,P<0.001),灵敏度为92.5%,特异度为60.5%,而WBC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CRP水平是诊断反流性胆管炎的敏感指标,两者的变化对判断反流性胆管炎患者感染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早期并发症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

    作者:余锋;田志强;柏杨;刘洪;罗昆仑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早期(术中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其防范提供预警.方法:回顾2000年7月-2014年8月施行的16 032例行LC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引起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可疑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筛选与多因素分析确认.结果:16 03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7±21.3)岁;男女比例为1∶1.87,其中择期手术14 101例(88.0%),急诊手术1 931例(12.0%);发生早期并发症1 420例(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胆囊炎症情况、肥胖、上腹部手术史、急诊手术、手术持续时间、术者施行LC例数可能是影响LC术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0.012,P=0.002)、胆囊急性炎症(OR=2.510,P=0.010)、BMI≥25 kg/m2 (OR=3.105,P=0.023)、合并上腹部手术史(OR=7.882,P=0.030)和手术持续时间≥60 min(OR=8.634,P=0.001)是引起LC术早期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男性、胆囊急性炎症、肥胖、上腹部手术史和长时间手术是LC术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具有这些因素的患者,术前及术后应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其发生.

  •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比较

    作者:潘峥;程张军;刘胜利;郑国灿;刘兴;周家华

    目的:比较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LCBDE的14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一期缝合75例,放置T管引流67例,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关临床指标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种手术方式患者间,术前指标除性别有所差异外(P=0.028),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结石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一期缝合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放置T管患者(P<0.05).两种手术方式的主要并发症均为胆瘘,其中一期缝合者发生7例(9.3%),T管引流者发生8例(11.9%);比较胆瘘患者与无胆瘘患者间相关因素,未发现术后胆瘘相关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LCBDE后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其效果与放置T管引流相似且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胆瘘的相关风险因素还有赖于大样本的数据资料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确定.

  •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研究

    作者:李瑞斌;李艳茹;万智恒;白雪峰;吴攀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85例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资料,其中41例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单孔组),44例行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三孔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单孔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传统组的[(31.73±4.22) mints.(15.43± 1.81) min,P=0.000];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切口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孔组术后应用镇痛药物比例明显低于三孔组(7.32%vs.34.09%,P=0.003);两组术后均无胆瘘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效果相同,但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微创方面更具有优越性.

  • 胆囊腺肌症的诊治:附205例报告

    作者:高鹏骥;张龙辉;王东;陈雷;王福顺;冷希圣;朱继业

    目的:探讨胆囊腺肌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案数据库中检索200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接受胆囊手术的患者资料,选取病理证实存在胆囊腺肌症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胆囊腺肌症的正确诊断率、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在6 336例胆囊手术患者中,病理证实存在205例(3.2%)胆囊腺肌症,其中195例(95.1%)合并慢性胆囊炎,150例(73.2%)合并胆囊结石.B超、CT、MRI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16.2%、26.5%和43.8%.病变类型以局限型多,为164例(80.0%),弥漫型和节段型相对较少,分别为16例(7.8%)和25例(12.2%).178例(86.8%)接受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24例(11.7%)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未出现胆道损伤等并发症;3例接受了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手术.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胆囊腺肌症残留和复发病例.结论:胆囊腺肌症多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容易漏诊,MRI检查正确诊断率较高.对于位于胆囊底部的局限型病例,可考虑选择腹腔镜下胆囊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 腹腔镜下胆囊动脉入路精细解剖胆囊三角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红兵;杨兴业;陈曦;周存才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下胆囊动脉入路精细解剖胆囊三角技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中胆道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期间2 200例采用此技术行LC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技术要点即优先处理胆囊动脉,精细解剖、掏空胆囊三角,完全充分的显露三管关系.结果:2 152例患者顺利完成LC,均未发生胆道损伤,其余48例(2.18%)因Mirizzi综合征、胆囊十二指肠内瘘、胆囊癌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20~55 min,平均35.5 min;术中出血量5~50 mL,平均15.5 mL;术后住院时间3~5 d,平均3.5 d.术后随访3~12个月,无肝内外胆管狭窄、胆瘘、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动脉入路精细解剖胆囊三角”技术能有效预防LC术中胆道损伤,可作为手术规范积极推广.

  •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对口引流治疗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肝脓肿

    作者:张辉;陈光宇;陈琪;汪涛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对口引流治疗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对口引流治疗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肝脓肿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置管后24~48 h疼痛症状缓解,48~72 h体温恢复正常,疼痛、寒战症状消失,72~96 h白细胞恢复到正常范围,且在持续引流过程中引流管未见堵管及引流不畅现象.带管时间为11d至1个月,平均时间为14d.20例患者均未出现出 血、周围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置管对口引流是治疗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后肝脓肿可靠、有效的方法.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联合金属支架置入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汉洋;庄志彬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基础上胆道内置入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失败后改行PTCD或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的94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行PTCD 45例(PTCD组),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49例(PTCD+支架组),比较两组减黄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术后5d,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7、14d,PTCD+支架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PTCD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D+支架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优于PTCD组(x2=6.280,P=0.012).结论:PTCD基础上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失败后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且效果优于单独的PTCD.

  • 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7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明信;陈育洪;朱贤胜;陈晓东;廖秋林;马建青

    目的:探讨脾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SIM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收集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收治的4例与文献报道68例SIM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诊断依据、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患者多为成年男性,大部分以左上腹痛为首发主要症状,常伴有发热、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影像学检查示绝大部分为单发、边界多清楚的局限性包块.B超检查为脾内不均匀回声包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肿块乏血供或少血供;CT检查示脾内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肿块,部分增强各期强化不明显,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与延迟期持续进一步强化,稍低于或等于脾密度,以周边较明显;MRI检查示T1WI、T2WI序列多为低信号,大部分增强扫描各期未见强化,部分动脉期轻微强化,静脉及延迟期进一步明显强化.镜下可见增生的梭形细胞及浸润的慢性炎细胞及胶原纤维形成;免疫组化vimentin、SMA、Desmin、CD68等表达阳性.72例均行脾切除,随访4个月至14年,1例术后2年复发,1例术后4年发生肝转移.结论:SIMT是较罕见的交界性间叶性肿瘤,临床无特征性,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诊断意义,确诊需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脾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需长期随访.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的必要性探讨

    作者:曹贵章;邓毅磊;SHRESTHA Anuj;吴昊钧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囊常规病理检查的必要性.方法:搜集华西医院病理科5年间的全部胆囊病理报告,找出其中LC术后意外胆囊癌患者,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LC术后意外胆囊癌的发生率约为0.28%(36/12 969),88.9%(32/36)为腺癌,58.3% (21/36)为原位癌和早期胆囊癌(T1d和T1b).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通过观察及胆囊标本触摸,成功辨认出34例(94.4%)意外胆囊癌患者存在的可疑病变,遗漏1例原位癌和1例T1a期患者.结论:绝大多数意外胆囊癌患者均可在术中发现可疑病变,极少数肿瘤处于极早期无法发现者,单纯的胆囊切除已达有效治疗.因此,LC术后常规的行胆囊病理检查的必要性有待商榷.

  • 术前血清CEA和CA19-9水平检测对结肠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作者:朱磊;赵阳;韩仕峰;姜艳辉;阚丽丽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EA与CA19-9水平在结肠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9例术后发生复发转移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静脉血清CEA和CA19-9水平与患者术后早期复发转移及其他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129例结肠癌患者中术后早期复发转移(术后12个月内)82例,晚期复发转移(超过12个月)47例;术前CEA阳性者74例中,早期复发转移56例(75.8%),术前CA19-9阳性者68例中,早期复发转移51例(75.0%).统计分析显示,结肠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与术前CEA与CA19-9阳性密切相关;术前CEA和CA19-9阳性患者与T分期与TNM分期升高及淋巴结转移及脉管浸润比例增加;术前CEA与CA19-9阳性患者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率分别高于各自阴性患者,且两者均阳性患者早期复发转移率高于单一阳性或双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血清CEA与CA19-9水平检测在结肠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术前两者均阳性患者预后差.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联合5-氟尿嘧啶对胆管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作者:曾杰宏;彭思远;谢博文;刘铮凯;陈晨;李浩;蒋波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AG1478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胆管癌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分别用AG1478(10 μmol/L)、5-FU(100 mg/L)以及联合两药处理24 h后,分别采用CCK-8法、划痕试验、Matrigel侵袭小室法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情况.结果:AG1478与5-FU单独作用后,QBC93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均P<0.05),而与任一单独用药比较,联合用药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均明显增强(均P<0.05).结论:EGFR抑制剂与5-FU联合应用可能是抑制胆管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有效方法.

  • 电穿孔法和化学法在多药耐药胃癌细胞转染中的效果比较

    作者:杨蔚;张毅;钟玲;吴边;杨金伟;赵四晖;陈嘉勇

    目的:比较电穿孔法和化学法在多药耐药(MDR)胃癌细胞中转染效果.方法:将表达抑癌基因WTX的质粒分别用电穿孔法和两种化学法(Lipofectamine2000、Attractene)转染MDR胃癌SGC7901/VCR细胞,观察转染后细胞中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目的基因WTX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eGFP分析结果显示,与无耐药的亲代SGC7901细胞比较,两种化学转染法对SGC7901/VCR细胞的转染效率明显降低(均P<0.05),而电穿孔转染法未见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高于两种化学转染法对SGC7901/VCR细胞的转染效率(均P<0.05).RT-PCR结果显示,电穿孔转染的SGC7901/VCR细胞中WTX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两种化学法转染的SGC7901/VCR细胞中的WTXmRNA表达量(均P<0.05).结论:对于MDR胃癌细胞,电穿孔转染法不易受其细胞膜成分的影响,可以保持较好的转染效率.

  • MMP-2和MMP-9在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徐靖;易炜;万百顺;尹碧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ICC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RT-PCR方法检测MMP-2和MMP-9在以上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MP-2和MMP-9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CC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0%和32.0%,而两者在癌旁组织中无阳性表达;RT-PCR结果显示,ICC组织中MMP-2和MMP-9的相对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MMP-2和MMP-9表达与ICC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分期无关(均P>0.05);MMP-2和MMP-9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各自阴性者,而两者均阳性患者的生存率低(均P<0.05).结论:ICC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明显上调,且两者的表达与ICC患者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 慢性胆囊炎患者血清瘦素及可溶性瘦素受体与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关系

    作者:高蓉;蒲文静;马春梅;孙胜利;陈虹;苟炜

    目的:探讨慢性胆囊炎患者血清瘦素(Lep)、可溶性瘦素受体(sLR)与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03例慢性胆囊炎患者,以91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测定所有受试者空腹血清Lep、sL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分析慢性胆囊炎患者血清Lep、sLR水平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胆囊炎组患者血清TC、LDL和Lep水平均明显升高,而sL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ep水平与TC、TG和HDL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而sLR水平与各血脂指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Lep水平与TC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胆囊炎患者血清Lep明显升高、sLR水平降低以及血脂代谢紊乱,其中,Lep升高所致胆固醇代谢障碍可能是主要原因.

  • 内脏反位并胆囊、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胡鹏;王卫星;李晨;余佳

    目的:了解内脏反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术前检查,探讨内脏反位患者手术技巧及合并胆系结石的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例全内脏反位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总结内脏反位患者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手术治疗的相关技巧及注意事项.结果:该患者经上腹部B超及磁共振(MR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诊断为全内脏反位胆囊及胆道结石,行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手术时间约110 min,术后7 d拔除温氏孔引流管,13d后痊愈出院,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随访3个月,患者无不适,恢复良好.结论:全内脏反位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行B超、上腹部CT平扫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明确诊断,掌握良好的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避免手术并发症.

  • 两种重建方式在腹腔镜近端胃癌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贤坤;刘宏斌;韩晓鹏;苏琳;李洪涛;朱万坤

    目的:探讨功能性单通道袢式间置空肠吻合术与残胃食管吻合术在腹腔镜近端胃癌切除术中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39例近端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71)行腹腔镜下近端胃癌切除、功能性单通道袢式间置空肠吻合术;对照组(n=68)行腹腔镜下近端胃癌切除、残胃食管吻合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两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在肠道恢复通气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Visick分级方面,观察组Ⅰ、Ⅱ级患者多于对照组,Ⅲ级患者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功能性单通道袢式间置空肠吻合术在近端癌根治术中安全、可行,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肝脏外科疾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升辉

    肝脏外科疾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代谢常受到抑制,其营养支持率普遍高于其他系统疾病.肝脏处于物质代谢的中心,营养物质的代谢与肝功能状况联系紧密,肝脏外科疾病的营养支持特点有别于胃肠道疾病,不合理或过量的营养支持不但不能改善患者病情,还可能导致物质代谢紊乱,影响患者康复.笔者就肝脏外科疾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Notch信号通路在胆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苏进;邓小峰;刘波;熊力

    Notch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迁移、转移及血管形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能维持肿瘤干细胞状态,决定其肿瘤形成及分化.笔者就Notch信号通路在胆管癌中的新研究进行综述.

  • 三阴性乳腺癌术后对侧转移1例

    作者:王增燕;吴雄;杨乐艺;方艺聪

    患者 女,51岁.2014年1月因左乳肿物就诊我院,并于我科行“左乳腺空芯针穿刺活检术”,穿刺病理提示浸润性癌,结合免疫组化考虑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R(-),PR(-),HER-2(+).先予“AT”方案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2014年3月在我院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结果为:(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肿物大小3 cm×2 cm×2 cm,肿物间及肿物周围乳腺组织胶原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区域淋巴结可见癌转移(腋窝淋巴结19/24),淋巴结灶性胶原化;乳头、皮肤、基底均未见癌;免疫组化结果示:ER(-),PR(-),HER-2(+).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和美国病理学医师学院2006年12月11日发布的HER-2/neu检测临床实践指南[1],HER-2/neu免疫组化染色0分或(+)被判定为阴性,本病例判断为三阴性乳腺癌.

  • 肝包虫并发支气管胆瘘1例

    作者:赵春选

    患者 男,28岁.长期牧区生活,因右侧胸部隐痛20余天,咯黄染痰液10d,伴胸闷入院,既往13岁时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入院时体温37℃,呼吸102次/min,血压11018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22次/min.右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增宽,右侧中下肺语颤明显减弱,叩之右下肺呈浊音,右下肺呼吸音消失.腹部平,右上腹纵行手术瘢痕,长约7 cm,腹软,右上腹轻度压痛,肝下缘在右侧肋缘下3 cm.X线胸部拍片检查提示:胸腔积液(图1).彩超检查提示:(l)肝包虫囊肿;(2)其他病变;(3)肝脏形态失常,轮廓欠清晰,回声不均匀(图2).

  •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癌变1例

    作者:李宗倍;王刚;孙备;李泮泉;曲凤智;丁乙轩;姜洪池

    患者 女,59岁.主因“间断性腹痛半年、加重10d”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阵发性隐痛,偶伴腹胀、反酸、发热,体温高可达38.1℃.门诊诊断为梗阻性黄疸.体检:急性病容,皮肤、巩膜黄染,一般状态欠佳.右上腹压痛阳性,反跳痛、肌紧张阴性,腹部叩诊为鼓音,未触及腹部包块.实验室检查:CA19-9 133.10 U/mL,余肿瘤系列未见异常;总胆红素31.4 μmol/L,直接胆红素8.2 μmol/L.

  • 腹腔镜与开腹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越华;魏东;王琨;黄松泉;朱红;李晓;张小文;邹浩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45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23例行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胆道镜取石术(腹腔镜组)、22例行开腹肝外叶切除+胆道镜取石术(开腹组).结果:腹腔镜组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疼痛等方面优于开腹组(均P<0.05);而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肝功能指标、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均无结石残余;腹腔镜组发生胆汁漏1例,开腹组发生肝断面积液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随访43例,无结石复发及腹痛、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结论: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外叶胆管结石与开腹途径相比疗效相当,但腹腔镜组术后恢复快,可作为该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

  • 单纯切除病变胆管分支治疗右肝区域性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荣寿;邬林泉;殷香保;周凡;邵江华;张惊玲

    目的:探讨单纯切除病变胆管分支治疗右肝区域性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4年11月19例右肝区域性胆管结石行单纯病变胆管分支切除的患者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男8例,女11例;9例有胆道手术史;结石均局限于Ⅴ、Ⅵ或Ⅶ段的3级及以上胆管.患者手术方式均为单纯病变胆管分支切除,即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B超检查,确定病变胆管根部位置及结石范围,切除包括病变胆管及其周围受损的肝组织,不行常规胆囊切除和胆管引流.手术出血量100~500 mL,手术时间2~4.5 h,肝门阻断时间10~20 min.术后胆瘘3例,胸水1例,膈下脓肿1例,结石残留1例;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17例患者获得随访3~72个月,其中2例患者行CT、MRI检查可疑结石复发,其他患者无临床症状且检查无结石复发,生活质量优良率88.2%.结论:对于肝胆管结石仅局限于Ⅴ、Ⅵ或Ⅶ段的3级及以上胆管的患者,可采取单纯切除病变胆管分支的手术方式,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 胆囊收缩功能低下的胆囊结石患者行取石保胆术后的随访分析:附69例报告

    作者:王健;王青;莘玮;杨平;樊超;鲁建国

    目的:探讨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超声测量法胆囊收缩率<30%)的胆囊结石患者行取石保胆术后胆囊收缩功能的改变情况,综合判断该手术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5年5月在唐都医院普通外科行取石保胆术的69例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结石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69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辅助取石保胆术.术后随访1~4年,1例(1.4%)复发,其他效果均满意;69例患者术后胆囊收缩率较术前明显升高[(42.48±8.70)%vs.(14.46±9.78)%];分组分析显示,不同数目、不同部位结石患者胆囊收缩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对于胆囊收缩功能低下的部分胆囊结石患者行取石保胆术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张智勇;杜立学;郑伟;李晖;张煜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3月收治的2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LCBDE组(116例)和EST组(94例),对比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1% vs.95.74%,P=0.175),但LCBDE组一期治愈率高于EST组(97.4%vs.90.4%,P=0.038);两组残余结石率、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EST组一期治疗后9例残余结石患者行第2次EST治疗,6例残余结石患者行第3次EST治疗;首次EST失败的患者,其住院时间与花费明显增加;LCBDE组围手术期总并发症以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EST组(均P<0.05),差异主要来源于EST相关并发症.结论: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一期治愈率高于EST,且并发症率低于EST组,能保留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生理功能,可同时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处理胆囊病变.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应首先考虑LCBDE.

  •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杨德盈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CBDE)治疗老年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LCBDE治疗(LCBDE组)与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LC-EST组)的老年(≥60岁)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各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LCBDE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的低于LC-EST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成功率、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CBDE治疗老年胆囊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与LC联合EST手术效果相当,但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率低的优点.

  • 第二肝门附近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外科处理

    作者:李恩亮;邬林泉;袁荣发;刘万伟;殷香保;邵江华

    目的:探讨经第二肝门区域肝实质切开取石处理第二肝门附近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8例第二肝门附近复杂性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与手术资料.结果:患者结石主要集中于Ⅱ、Ⅳ、Ⅷ段;手术方法以第二肝门区域肝实质切开取石术为主,结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或肝部分切除术;住院期间患者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8%.25例患者随访1~4年,术后结石清除率81.5%,术后再次经胆道镜取石后,终结石清除率92.6%;结石复发率为11.1%.结论:经第二肝门区域肝实质切开取石术治疗第二肝门附近复杂性肝胆管结石,尤其是无法耐受多肝段切除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

  • 胆道胆泥铸形物阻塞

    作者:Stefan HEM.Clermonts;Ronald M.van Dam;蔡权宇

    62岁女性,因化脓性胆管炎来急诊科就诊.患者因结肠癌肝转移行左半肝切除,术后肝门区局部复发接受过放化疗.肝脏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肝内多发液性区/脓肿,合并明显的肝内胆管扩张,因严重肝功能损伤接受了抗生素治疗和经皮穿刺引流.鉴别诊断包括肿瘤局部复发或放疗后纤维化引起肝门区胆道梗阻.在治疗期间血清胆红素值不断上升.术中外科医生决定行胆肠吻合术.术中肝切开术后,见绿-褐色油灰状物质.胆管内大部分铸型被取出.

  • 肝包虫囊肿破胆道引起胆囊包虫病和完整生发层所致的阻塞性黄疸:肝包虫囊肿破胆道两种罕见的并发症

    作者:Ali Naki Yücesoy;Süheyl Po(c)an;张涛

    肝包虫常见的并发症是肝包虫破入胆道,包虫囊内容物进入胆管,从而引起梗阻性黄疸.该文报道了1例非常罕见的肝包虫破入胆道的并发症.在文中,笔者发现了两种肝包虫破入胆道所引发的罕见的并发症.患者,男,58岁,因肝包虫破入胆道引发梗阻性黄疸和继发胆囊包虫病来医院诊断和治疗.发现胆总管内一个巨大的完整的生发层膜导致胆道梗阻,引起黄疸.肝包虫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疾病.对于有肝包虫囊肿和胆道疾病的患者,应当牢记有包虫破入胆道的可能.

中国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