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중국보통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中南大学
  • 影响因子: 1.62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005-6947
  • 国内刊号: 43-1213/R
  • 发行周期:
  • 邮发: 42-121
  • 曾用名: 普通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吕新生 王志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胸壁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邢耀凯;赵兴;宣正元;吴润年;张国军;唐景晖;张先

    目的 探讨胸壁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疾病50例的临床资料.手术种类包括腔镜甲状腺瘤切除术38例,单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10例,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例.结果 45例在腔镜下完成,5例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4 min(100~230 min),出血量20 mL(5~60 mE),术后住院时间4.6 d(3~7 d).术后发生皮下气肿1例,皮下淤血4例,颈前区不适感2例,均于1个月内消失.随访8~38个月,所有患者对美体效果满意,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术后复发,无自觉症状,目前仍继续观察.其余效果良好,无复发,生活质量较好.结论 胸壁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在保证美体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减小了患者的创伤,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方法及疗效

    作者:刘慧民

    目的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5例非中央区乳腺癌患者行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加小切口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一期假体乳房重建.术中行乳头乳晕下多点病理检查,术后按时按期放化疗.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5-51个月,中位平均随访时间为39个月,全组无局部复发和转移.美体效果满意.结论 对非中央区乳腺癌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美体效果好,未增加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机会,可作为乳腺癌一种好的手术方法选择.

  • 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并发症及应对措施

    作者:任亦星;李敬东;赵国刚;彭祥玉;刘崇清

    目的 总结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ETE)的手术并发症,并探讨其应对措施.方法 分析31例经胸乳入路ETE中所遇到的难点,并根据不同临床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结果 所遇难点如下:2例因术中冷冻病检提示甲状腺癌而中转为传统开放手术;1例术后皮肤瘀斑形成;3例因术中皮下空间层次过浅而需术中调整层次;7例术后胸前区疼痛较重;1例术中钳夹甲状腺组织破碎而止血困难;3例术中寻找甲状腺肿瘤困难.1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除1例声嘶未恢复外,其他并发症均消除.结论 在学习曲线内行胸乳入路ETE宜选择合适的病例,强调术中精细操作,方能减少难点,避免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效果评价

    作者:龚瑞娥;吴安华;冯丽;张凤林;刘珍如;吕一欣

    目的 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评价采取干预措施后的控制效果.方法 确定6类手术作为监测对象,分2个监测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了解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本底的感染率,然后采取相应措施如手术患者在门诊做好术前准备以缩短术前住院时间,规范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将手术医生的操作进行危险因素的调整后反馈给手术者等进行干预.第二阶段评价采取相应措施后切口感染控制情况及干预效果.结果 2个阶段共监测手术512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168例次,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28%,干预前后分别为4.59%及2.12%,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24.43,P=0.001),干预对结、直肠切除手术和胆囊及胆管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效果明显(P<0.05);其他4类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亦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时机

    作者:易晓雷;李旭辉;苗雄鹰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可行性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38例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均先经积极非手术保守治疗3~15 d,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血、尿淀粉酶基本恢复正常后行LC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60 min,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8例术后随访6~56个月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血、尿淀粉酶基本恢复正常后,实施LC是可行、有效的.

  • B超引导下导丝定位手术活检隐匿性乳腺病灶

    作者:杨波;李碧香;周春柳;郭红梅;袁月欢

    目的 探讨B超发现的隐匿性乳腺肿物手术前B超引导定位的意义.方法 对63例中的68个肿物术前采用B超引导金属导丝定位后手术活检.结果 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1~54岁,68个乳腺病灶经病理检查及术后B超复查证实全部被准确切除.病理结果:乳腺导管癌1例,不典型增生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乳腺纤维腺瘤37例,乳腺腺病25例.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针定位手术切除乳腺隐匿性肿物具有定位准确、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保留皮肤的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即时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

    作者:孙海荣;范先成;胡小戊

    目的 介绍保留皮肤的乳癌改良根治术后即时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的经验.方法 对Ⅰ,Ⅱ期乳腺癌行保留乳房皮肤经皮下切除乳腺组织,清扫腋窝淋巴结,应用背阔肌肌皮瓣即时乳房再造.结果 应用该方法治疗37例,经随访75个月,再造乳房自然柔软,外观形态良好,满意率94.6%.结论 保留皮肤的乳腺癌根治术后即时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具有操作方便,治疗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 NCT联合NET在绝经后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庆;顾禾;付荣湛;张丽丽

    目的 评价新辅助化疗联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对绝经后、ER(+)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与受体的相关性.方法 40例绝经后乳腺癌,给予FEC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速莱方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治疗时间8周.结果 40例患者,完全缓解4例(10%),部分缓解14例(35%),轻度缓解21例(52.5%),无变化1例(2.5%),进展0例(0%).其中ER和PR双阳性的为27例,完全缓解3例(11.1%),部分缓解11例(40.7%),轻度缓解13例(48.1%);单独ER阳性的13例,完全缓解1例(7.7%),部分缓解3例(23.1%),轻度缓解8例(61.5%),无变化1例(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例患者经8周新辅助化疗联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保乳手术,31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行经典根治术治疗,术后继续相关辅助治疗.结论 绝经后、ER(+)乳腺癌患者采用FEC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速莱方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有效、安全、可靠,为缩小手术切除术式创造了条件.

  • 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

    作者:蔡晓燕;董江楠;李军;刘江齐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5例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进行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结果 局部刺痛、搔痒感缓解率为100%,局部平整率为91.4%,色素消退率82.9%,随访两年无复发.结论 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甲状腺术后增生性瘢痕疗效显著,常规剂量无明显毒副作用.

  • 腔镜甲状腺手术体会

    作者:靳小建;卢榜裕;蔡小勇;陆文奇;黄玉斌;黄飞

    目的 探讨腔镜甲状腺手术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410例双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除1例中转开放手术外,其他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20.7±58.0)min,术后发生出血1例,喉返或喉上神经损伤并发症12例,低钙血症4例,皮下积液25例.结论 熟悉腔镜甲状腺手术的解剖和规范操作,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 扩大根治性切除治疗胰头癌

    作者:向旭;王道石;邱仁央;文春花

    目的 探讨胰腺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将75例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胰头癌患者按手术日期分为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37),比较两者的生存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及复发率.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53%和29.73%;3年生存率分别为15.79%和35.14%;3年复发率分别为78.95%和35.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病死率分别为5.26%和2.70%(P>0.05).结论 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降低胰头癌术后复发率,提高3年生存率.

  • 急诊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

    作者:郭元平

    目的 探讨急诊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2月-2009年2月急诊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手术治疗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1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12例中采用右侧腹直肌切口44例,术后切口感染2例,切口感染并吻合口痿6例;采用左侧腹直肌切口68例,术后切口感染并吻合口痿1例.左侧腹直肌切口术后切口感染及吻合口痿明显少于右侧腹直肌切口(P<0.05).均康复出院,无手术死亡.结论 术前尽可能地明确梗阻原因、梗阻部位,采用左侧腹直肌手术切口是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 功能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在治疗多发性颈淋巴结核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魏向阳;林瑞新

    目的 探讨功能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组(研究组)患者和传统颈淋巴结核病灶清除术组(对照组)在多发性(多区)颈淋巴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经保守治疗无效,病灶出现液化或窦道的76例多发颈部淋巴结核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后复发率、颈部功能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结果 研究组术后3个月复发1例(2.56%,1/39),对照组术后3个月复发7例(18.92%,7/37)(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复查颈部功能全部正常,对照组术后3个月复查颈部功能不正常例数6例(16.22%)(P<0.05).研究组平均住院花费7 000元,对照组平均住院花费6 700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平均住院天数11 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28 d(P<0.05).结论 多发性颈淋巴结核患者保守治疗无效后施行功能性区域颈淋巴结清扫术,效果明显,优于颈部淋巴结核病灶清除术.

  • 125I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任大力;林海;陈启龙;韩玮;何铁英;程坤

    目的 探讨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无法切除的晚期胰腺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98例,其中支持治疗53例(I组);姑息手术(胆肠吻合术和或胃空肠吻合术)24例(Ⅱ组);姑息手术联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21例(Ⅲ组).结果 Ⅲ组患者疗后疼痛部分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4.21%(16/19)及15.79%(3/19),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01);Ⅲ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6个月,长于Ⅱ组患者的5.7个月及I组患者的4.5个月(P<0.05).结论 对不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部分病例还可长期生存),且能缓解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 Let-7a对人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作者:吴凯;吴爱国;马雷;杨华峰;邵国利

    目的 探讨let-7a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别用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的let-7a转染MCF-7细胞株(实验组)和siRNA转染细胞株(阴性对照组),并设空白对照组(脂质体转染组).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半定量RT-PCR法检测IMP-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转染48 h后IMP-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的细胞转染效率无明显差别;let-7a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均为P<0.05),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let-7a组的IMP-1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F=220.384,P=0.000);在MCF-7细胞中存在IMP-1蛋白表达,let-7a转染组特异性条带明显弱于两个对照组.结论 let-7a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IMP-1的基因表达有关.

  • 小干扰RNA逆转人乳腺癌移植瘤多药耐药的在体研究

    作者:庄晓明;肖红;武卓;翟青新

    目的 探讨以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为靶标的小干扰RNA(siRNA)抑制相应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对裸鼠人乳腺癌移植瘤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以MRP基因为靶标的siRNA电穿孔转入裸鼠人乳腺癌模型中,用RT-PCR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乳癌组织MR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检测乳腺癌组织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RT-PCR显示转染siRNA 24 h后MRP mRNA表达降低,为空白对照组的(63.7±8.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siRNA转染移植瘤48 h后,MRP蛋白的表达降低,为空白对照组的(54.3±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RPsiRNA转染后,表柔比星的抑瘤率为42.2%,而空白转染组的表柔比星抑瘤率仅为11.9%(P<0.05).结论 以MRP基因为靶标的siRNA能抑制裸鼠人乳腺癌移植瘤中MRP mRNA和MILD蛋白的表达,从而使移植瘤对化疗药物表柔比星的敏感性明显增加,部分逆转了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 E-cadherin和VEGF-C,D的表达及BMVD和LMVD与元淋巴结转移结肠癌复发的关系

    作者:胡玉林;曹慧秋;吴海燕;罗敢平;蒋莎莉;李晓杰

    目的 探讨无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E-cadherin和VEGF-C,D的表达及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与其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无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性结肠癌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者36例作为观察组,术后5年内无复发者6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肠癌组织中E-cadherin,VEGF-C,VEGF-D,CD31(测微血管密度),D2-40(测微淋巴管密度)的表达,逆转录PCR检测结肠癌组织中E-cadherin mRNA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5年内有否复发进行分析.结果 各临床病理特征,VEGF-C的表达,微血管密度及肿瘤对脉管的浸润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VEGF-D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结肠癌复发高危因素的独立变量为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缺失及肿瘤的高微淋巴管密度(OR值分别为4.3和3.1).结论 检测E-cadherin的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可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的结肠癌复发的风险性.

  •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与单核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

    作者:黄宇琨;范学工;邱氟;王志明

    目的 探讨外周血甲胎蛋白(AFP)mRNA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PCR(Nest RT-PCR)法检测HCC、肝脏良性肿瘤、慢性肝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的AFP mRNA表达,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检测PBMC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1)AFP mRNA在HCC外周血中阳性率为73.3%(22/30),在肝脏良性肿瘤、慢性肝病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中无表达(分别为0/10,0/30,0/30),(均P<0.001).(2)HCC患者PBMC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93.3%,28/30)显著高于肝脏良性肿瘤患者(40%,4/10)和慢性肝病患者(6.7%,2/30)及正常人(0),(分别P<0.01,<0.001,<0.001).(3)外周血AFP mRNA与HCC PBMC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6742,P<0.05).结论 AFP mRNA是外周血HCC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两者的联合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5-杂氮-2′-脱氧胞苷对实验性乳腺癌肺转移的影响

    作者:沈三弟;吴爱国;赵志

    目的 探讨5-杂氮-2′-脱氧胞苷(5-Aza-CdR)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实验性肺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MDA-MB-231细胞分为对照组与5-Aza-CdR处理组,通过半定量RTPCR(SqaT-PCR)与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两组细胞的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基因的mRNA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状况.分别将两组细胞通过边缘尾静脉注射至BALB/c nu/nu裸鼠体内(每组5只).5周后,用荧光定量 RT-PCR(FqRT-PCR)检测裸鼠肺组织内的目的基因HPRT及内参GAPDH的mRNA丰度.结果 对照组和处理组细胞的BRMS1相对灰度值(IDV)分别为0与0.39±0.001,处理组BRMS1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5-Aza-CdR使BRMS1启动子区甲基化的CpG岛B完全去甲基化;CXCR4相对IDV分别为0.58±0.003与0.58±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XCR4启动子区CpG岛1的非甲基化状态亦无明显改变.对照组与处理组细胞的裸鼠肺脏HPRT和GAPDH的Ct值分别为:24.75 ±1.55,16.19±0.69与27.61±1.67,17.48±0.96,2-ΔΔct=0.34,处理组裸鼠肺脏HPRT mRNA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肺组织内转移癌较少.结论 5-Aza-CdR通过去甲基化机制重新激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BRMS1的表达,从而降低了MDA-MB-231细胞实验性肺转移能力.

  • BDNF,TrkB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BDNF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作用

    作者:张克兰;王志明;陈能志;黎有典;黄跃衡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BDNF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作用.方法 (1)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BDNF和TrkB的表达,分析BDNF和TrkB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2)检测BDNF,TrkB,Bcl-2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及正常肝细胞株L-02的表达及其对Bel-7402细胞增殖、失巢凋亡、黏附、浸润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1)肝癌组织中BDNF呈高表达(60.4%,29/48),与Edmonchon分级、有无包膜有关(P<0.05);TrkB表达率为52.1%(25/48),与Edmondson分级及肿瘤结节数有关(P<0.05);BDNF与TAB在肝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2,P<0.05).BDNF和TrkB在正常肝组织中均无表达.两者在肝癌组织中表达远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1).肝癌组织中BDNF和TrkB呈高表达者,其2年内复发率增高(P<0.05)及生存率下降(P<0.01).(2)外源性BDNF均能增强Bel-7402细胞的增殖、黏附、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及抵抗失巢凋亡的能力(P<0.01);(3)各浓度的BDNF均可上调Bel-7402细胞Bcl-2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1)BDNF及TrkB在肝癌中高表达,可能与复发、生存率有关;(2)BDNF可调节肝癌细胞的生长、黏附、迁移和侵袭;(3)BDNF可上调Bcl-2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失巢凋亡.

  • NCT不敏感的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张彦武;常庆龙;贾国丛

    目的 探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36例新辅助化疗不敏感的ER阳性、绝经后局部晚期乳腺癌行阿那曲唑治疗3个月,评估其疗效,并分析与组织学分级,PR,Her-2,p130Cas表达的关系.结果 临床评价有效率为61.1%(22/36),超声评价有效率为55.6%(20/36),内分泌治疗后完成手术28例,病理完全缓解率为2.8%(1/36).有效率与组织学分级有关,与PR,Her-2,p130cas的表达情况无关.结论 对于新辅助化疗不敏感的ER阳性、绝经后局部晚期乳腺癌,采用阿那曲唑进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急性胰腺炎凝血纤溶功能检测与炎症严重度的关系

    作者:董均成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凝血功能障碍及凝血纤溶功能检测对AP严重度的预测意义.方法 选取六盘水安居医院住院治疗的AP患者65例,包括轻症急性胰腺炎(MAP)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35例,另设正常对照组16例(均为体检合格者).用全自动血凝仪于入院24 h内检测PT,APTT,Fib,D-dimer.结果 SAP组的APACH Ⅱ评分远高于MAP组和正常组(P<0.05);MAP组APACH Ⅱ评分与对照组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SAP组Fib和D-dimer显著高于MAP和正常对照组(P<0.05),该2指标MAP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急性胰腺炎APACHE评分与PT,AFTT.FIB,D-dimer多元回归示:回归系数Fib为0.942(P=0.030);D-dimer为0.014,(P=0.038),Fib,D-dimer与AP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Fib,D-dimer可早期预测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 甲状腺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剑鸣

    甲状腺癌相关基因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对于揭示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和指导临床诊治均有重要意义.笔者就近年来研究较多且与甲状腺癌密切相关的基因,包括ras,BRAF,Ret/PTC,PAX8/PPARγ,p53和p27;以及肿瘤标志物,包括Gal-3,HBME-1,CK19,MMPs,VEGF,端粒酶和端粒酶逆转录酶等进行综述.

  • 甲状腺癌相关BRAF基因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黄伟

    BRAF基因是当前甲状腺癌中研究热的基因之一,其突变在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中检出率非常高.笔者对BRAF基因在甲状腺癌的形成中所起作用的新研究予以综述,并评述BRAF基因突变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 乳腺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宁

    利用基因芯片及组织微阵列等技术,通过对乳腺癌基因表达谱的检测分析,近提出了乳腺癌的5个基因亚型,即Luminal A,Luminal B,ERBB2+,Basal-like和normal breast-like亚型.笔者对乳腺癌各基因亚型的免疫表型和基因表达特点、临床特征、预后分析以及靶向治疗等作一综述.

  • 国外对于乳腺癌钼靶筛查的不同评价

    作者:张晓辉

    乳腺癌钼靶筛查在欧美国家开展较早,笔者将近年国外对钼靶筛查的评价标准、意义等问题的再认识进行综述.

  • Cdc42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阿霉素敏感株和耐药株中的表达

    作者:张勇;江隆昌;屈新才;胡文君;胡青钢;郑启昌

    目的 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在乳腺癌细胞MCF-7阿霉素敏感株和耐药株MCF-7/Adr中表达的变化以及对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将Cdc42 siRNA转染MCF-7/Adr细胞株后,用RT-PCR和Weastem Blot方法检测MCF-7组,MCF-7/Adr组,MCF-7/Adr siRNA干扰组细胞Cdc42的转录以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siRNA处理后阿霉素(ADM)对MCF-7/Adr细胞的杀伤作用;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ADM药物浓度.结果 MCF-7/Adr细胞中Cde42 mRNA及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MCF-7细胞(P<0.05);siRNA干扰后Cde42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并显著提高细胞内ADM的浓度(P<0.05).结论 特异性siRNA能明显抑制Cde42 mR-NA及蛋白表达,并逆转细胞耐药性.

  • 唑来膦酸联合泰索帝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效果观察

    作者:黄志恒;王先明

    目的 评价唑来膦酸联合泰索帝治疗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多发骨转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联合泰索帝组(A组)及单用唑来膦酸组(B组),分别对两组进行治疗并比较和分析其效果.结果 两组骨痛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及毒副作用无统计学差异.A组转移灶修复率66.7%(12/18),B组11.1%(2/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泰索帝对乳腺癌多发骨转移较单用唑来膦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乳腺癌保乳手术中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意义

    作者:李金茂;鲁建国;何显力;刘媛媛

    目的 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保留胸前神经(ATN)和肋间臂神经(ICBN)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回顾近5年间乳腺癌行保乳术的382例患者病历资料.保留ATN及ICBN者312例,切断ATN及ICBN者70例.术后随访观察胸大小肌萎缩情况和患侧腋窝、上臂内侧的感觉异常情况.结果 保留ATN及ICBN患者患侧腋部及上臂内侧皮肤感觉正常占80.4%(251/312),感觉异常占19.6%(61/312),且多可在2-3个月内恢复;术后3个月胸肌无明显萎缩,外形良好,患肢负重运动良好.切断ATN及ICBN的70例患者仅16例(22.9%)感觉正常,54例(77.1%)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患侧腋窝、上臂内侧及肩胛下部位的疼痛、麻木、酸胀、蚁行感和烧灼感等;术后3个月患侧胸肌不同程度萎缩及上肢活动障碍、功能减退.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中保留ATN及ICBN是可行的,可有效减少患侧腋部及上肢感觉异常和胸肌萎缩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新辅助化疗及保乳手术在Ⅱ,Ⅲ期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

    作者:何建苗;崔科英;蒲永东;王羽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及保乳手术在Ⅱ,Ⅲ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观察组46例Ⅱ,Ⅲ期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后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并与59例患者对照研究.新辅助化疗方案为表阿霉素60 mg/m2第1天静脉注射,紫杉醇150 mg/m2.第2天持续3h静脉滴注,21d为1个疗程.保乳手术方式为象限切除或肿块局部广泛切除联合腋窝淋巴结清除.对照组常规行根治性切除术.术后对乳房外形及局部复发、远处转移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新辅助化疗后,观察组术前肿瘤病灶临床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37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观察组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细胞间质水肿,纤维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其中病理完全缓解(PCR)4例.对保乳综合治疗(放疗+化疗)结束后1年的31例患者进行外形评估,其中优19.4%(6/31),良58.1%(18/31),差22.6%(7/31).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为8.7%(4/46),对照组为6.8%(4/5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处转移率为6.5%(3/46),与对照组(15.3%,9/59)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行保乳手术治疗Ⅱ,Ⅲ期乳腺癌基本是安全的,可达到根治性手术的效果.新辅助化疗,规范化切除,术后放疗、化疗是保乳治疗成功的关键.

  • 纳米炭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实验研究

    作者:瞿欢;张亚男;陈卫东

    目的 比较和评价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卡纳琳)及亚甲蓝注射液进行乳癌淋巴结示踪的作用差别.为临床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相关手段.方法 取40只雌性成年大耳兔,将VX2细胞株制成的瘤组织块悬液注射于兔乳腺下方制成乳腺癌模型,并将成癌模型分成卡纳琳组及亚甲蓝组,分别行淋巴结活检.记录第一枚淋巴结成功染色枚数、染色所需时间、褪色所需时间、染色淋巴结总枚数,并观察染色效果.结果 两组第1枚淋巴结染色成功率相同,所需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卡纳琳组淋巴结染色总枚数明显多于亚甲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纳琳组褪色时间明显慢于亚甲蓝组,且染色效果优于亚甲蓝.结论 用VX2细胞株制成的瘤组织块悬液注射于兔乳腺下方可成功制成理想的兔转移性乳腺癌模型.纳米炭混悬液行淋巴结示踪染色效果优于亚甲蓝,为更理想的乳腺癌手术淋巴示踪剂.

  • 乳腺肿块术前超声诊断的评价

    作者:赵巧玲;李芬;张华;段绍雪;石景森

    目的 评价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7例乳腺肿块与超声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良、恶性肿块均以低回声型为主要图像表现;良、恶性两组间在形态、边界、包膜、后方回声、微小钙化斑检出率、血流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以淋巴结肿大,内部低回声为声像图特征.结论 以二维超声为基础,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以及腋窝淋巴结检查,可提高乳腺肿块的术前诊断符合率.

  • 喉返神经解剖在全麻下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苏鹏程;杨海瑄;阿迪力

    目的 探讨全麻下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RLN)显露在预防喉返神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疾病患者3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63例手术常规显露喉返神经,226例手术常规不显露喉返神经.结果 显露喉返神经术式组喉返神经损伤2例(均为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占1.10%(2/182);不显露喉返神经术式者喉返神经损伤12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7例,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5例),占5.30%(12/22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下甲状腺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可以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鸽文;朱斯维;王志明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中结节钙化的发生率(42.5%)明显高于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16.7%)(P<0.05);甲状腺单个结节癌变发生率(20.8%)显著高于一侧多个结节者(4.66%)(P<0.01).仅4例术前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4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常规快速冷冻病理检查,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一侧全切4例,一侧全切一侧次全切除27例,双侧次全切1例,双侧全切8例.40例患者中行一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11例.术后未发生明显声嘶,3例术后出现抽搐或手足麻木.孤立性结节的癌变率显著高于多发性结节(P<0.05).结论 对单侧孤立结节或有钙化的甲状腺结节,应高度警惕结节恶变可能,需积极手术治疗;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术中必须行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需按甲状腺癌的处理原则进行.

  • 甲状腺癌同期双侧颈清术68例临床分析

    作者:许坚;杨建波;韦正波;陈景新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同期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5年12月间行同期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68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全组68例中双侧淋巴结均阳性60例(88.2%),单侧淋巴结阳性4例(5.9%),双侧淋巴结均为炎症4例(5.9%).单侧甲状腺癌对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双侧甲状腺癌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及峡部癌的双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00%(7/7);90.00%(9/10),66.67%(4/6).术后并发症为:颜面部及皮瓣水肿7例,头痛2例,术后声嘶5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7例,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左侧淋巴液漏1例,一侧副神经受损3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结论 单侧甲状腺癌对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双侧甲状腺癌单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及峡部甲状腺癌这三种情况应属于高风险双颈转移,应行同期双侧颈清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该术式安全且无严重手术并发症.

  • 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附487例报告

    作者:李新营;王志明;黄云;陆晔斌;李劲东;周乐杜;张鸽文;吕新生

    目的 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以及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方法 对1990年3月-2006年7月收治的487例甲状腺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和术中诊断甲状腺癌分别为279例(57.3%)和162例(33.3%),术后确诊46例(9.4%);再次手术140例(28.7%),发现残癌79例(56.4%);487例手术患者无1例院内死亡,17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声嘶,2例永久性声嘶,14例出现低钙抽搐或肢端麻木.413例患者获随访,其中颈部淋巴结复发者33例,局部复发者24例,远处转移者17例.分化型甲状腺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9.8%.95.8%和87.0%.结论 甲状腺结节伴钙化者应怀疑甲状腺癌可能,术中冷冻快速切片有助于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术式的选择.应充分重视首次手术,术中应常规显露喉返神经.术后患者坚持终生服用甲状腺素片有助于预防复发和转移.

  • 快速免疫组化法测定C-MET蛋白预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意义

    作者:张春旭;郭树军;王强

    目的 探讨C-MET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对甲状腺癌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MET表达,以期了解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均行颈部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比较C-MET蛋白两种染色强度的淋巴结转移率.结果 染色强阳性25例,染色阳性60例.染色强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染色阳性组(P<0.001).结论 C-MET的表达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子.术中快速免疫组化检查对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提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水平,更好地规范化手术治疗

    作者:李树元;万劲松;白雪峰;周艳

    为探讨如何提高甲状腺结节诊断水平,以便更好地规范化手术治疗,分析总结临床医生,尤其基层医院医生在甲状腺结节诊疗上常发生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笔者认为,对于甲状腺结节性疾病,只有做到完备的术前检查,仔细的术中探查,配合术中冷冻检查,以及遵循肿瘤学原则选择术式,才能更好地规范化手术治疗.

中国普通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