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심혈관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北京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0-928
- 国内刊号: 1007-5410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有适应证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入急诊室0.2~1.0 h内采取rt-PA静脉溶栓治疗,所有入选患者在就诊30 min内开始治疗.rt-PA 8 mg静脉注射,继之以42 mg在90 min内静脉滴注,并观察血管再通率、过敏反应、低血压、出血倾向、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及血管再闭塞情况.结果 本组54例患者溶栓距发病时间为(4.6±1.6)h.冠状动脉再通成功45例(83.4%).发病3 h以内溶栓的40例中,36例(90.9%)血管再通成功;发病3~6 h溶栓的8例,6例(75.0%)冠状动脉再通成功;>7 h 6例,3例(50.O%)冠状动脉再通成功.54例溶栓患者中,40~50岁12例,冠状动脉冉通成功10例(83.3%);51~60岁16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15例(93.8%);61~70岁9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8例(88.9%);71~80岁10例,冠状动脉再通成功6例(60.O%);81~90岁7例,再通成功6例(85.7%).2例出现一过性牙龈出血,末见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AMI采用rt-PA静脉溶栓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好.
-
缺血后处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重症心脏瓣膜病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心肺保护作用.方法 将6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处理组,均行常规手术,处理组于术后给予缺血后处理,即升主动脉开放前间断夹闭主动脉3次.术后以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血流动力学及生化指标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处理组术后正性肌力药物计分为(14.2±4.1),较常规组(20.3±3.6)减少30%(P<0.05),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为(13.45±4.24)h,较常规组(18.43±3.66)h缩短(P<0.05).处理组平均右心房压(M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体循环阻力(SVR)分别为(6.9±6.8)mm Hg、(23.8±8.6)mm Hg、(1663.21±210.67)dyn·s·cm-5,较常规组[(11.30±4.7)mm Hg、(36.00±6.30)mm Hg、(2608.40 ±387.27)dyn·s·cm-5]均减低(P<0.05),而心脏指数(CI)为(3.8±0.6)L·min-1·m-2,较常规组(3.3±0.6)L·min-1·m-2增高(P<0.05).处理组在升主动脉开放后2、6、24 h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丙二醛(MDA)均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常规组(P<0.05或P<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行手术治疗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有心肺保护作用.
-
健康人1562名臂踝脉搏波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目的 探讨健康人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BP203RPE,Ⅱ型,PWV/ABI型)测量1562名健康人臂踝脉搏波速度,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等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367,P<0.01)、收缩压(β=0.576,P<0.01)、空腹血糖(β=0.08,P<0.01)、男性(β=0.072,P<0.01)、体质量指数(BMI)(β=-0.098,P<0.01)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累积R2=0.671).结论 baPWV与年龄、男性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存在正相关,与BMI成负相关.
-
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失代偿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失代偿的效果.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失代偿的患者92例,分成硝酸甘油组57例和rhBNP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间症状缓解情况、利尿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以及注射硝酸甘油和rhBNP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缓解呼吸困难和恢复完全平卧休息这两方面所需的时间,rhBNP组均显著少于硝酸甘油组[(5.34±1.45)h比(7.58±2.51)h,P<0.01;(10.3±3.41)h比(12.22±3.79)h,P=0.017].此外,rhBNP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较硝酸甘油组显著缩短[(7.7±1.4)d比(8.7±1.2)d,P<0.01].在引起低血压和由此而使用多巴胺的患者比例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失代偿患者,静脉应用rhBNP与硝酸甘油比较,能够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利尿药物的使用.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可溶性OX40配体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炎症指标可溶性OX40配体(sOX40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收集47例因ACS住院的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阿托伐他汀10 mg/d)25例和大剂量组(阿托伐他汀20 mg/d)22例,治疗4周,测定治疗前后血浆sOX40L及hs-CRP的浓度.结果 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的sOX40L及hs-CRP的血浆基线水平分别为:(27.69±10.52)ng/L和(28.24±10.01)ng/L,(11.69±7.09)mg/L和(1I.91±6.36)mg/L,均显著高于以往报道的正常人群.治疗4周后,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sOX40L均显著下降,分别为(21.99±8.12)ng/L(t=10.732,P<0.01)和(17.51±4.84)ng/L(t=9.052.P<0.01),下降幅度分别为20.6%和38.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两组hs-CRP也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2.3%(t=5.496,P<0.01)和55.8%(t=8.006,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P=0.01).治疗前后sOX40L与hs-CRP均呈正相关性(R=0.765,P=0.00;R=0.742,P=0.00).结论 ACS患者血浆sOX40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他汀类药物治疗ACS患者可显著降低sOX40L,并且sOX40L降低与hs-CRP降低同步,呈剂量依赖性.sOX40L可能同hs-CRP一样,可作为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的指标之一.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所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3组,ST段无变化组(47例),ST段抬高组(16例),ST段压低组(124例);所有患者均行CAG.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闭塞(14例,82.3%),尤其是伴圆锥支动脉闭塞,与RCA中远端闭塞(2例,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4例(73.7%)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可见于RCA、回旋支(LCX)闭塞及RCA、LCX闭塞与前降支(LAD)、对角支(D)病变的不同组合,其中LCX闭塞伴RCA病变者多表现为胸前STV4~V6的压低,RCA闭塞伴LAD近端病变多有胸前STV1~V6的压低,RCA伴D病变胸前ST V1~V3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抬高表明为RCA近段或开口闭塞且多伴右心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为多支病变,STV1~V3压低多伴有对角支严重狭窄,STV1~V6压低多伴有前降支的严重狭窄.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ST段下降幅度(STR)及血浆B型脑利钠肽(BNP)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发病12h内成功接受PCI的STEMI患者195例.PCI术前、术后2 h分别记录18导联心电图,PCI术后12 h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和BNP水平检测,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根据中性粒细胞水平分为3组:第1组(中性粒细胞<4.78×109/L)32例;第2组[中性粒细胞(4.78~8.79)×109/L]118例;第3组(中性粒细胞≥8.79×109/L)45例.结果 第3组PCI术后2 h STR>70%的患者较第1组明显减少(P<0.01);高中性粒细胞(>8.79×109/L)血症和高BNP(>580 pmol/L)的患者比例STR>70%组(13.8%;11.1%)比30%~70%组和<30%组(20.96%和33.33%;28.7%和35.3%)均显著增高(均为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3组中性粒细胞与BNP水平的相关性为密切(r=0.401,P
-
70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109例抗栓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治疗情况,探讨老年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策略、疗效、安全性和影响因素.方法 70岁以上老年房颤患者109例,按年龄分为3组:70~79岁组(22例),80~89岁组(70例),90岁以上组(17例),回顾性分析治疗疗效、安全性和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中,抗栓治疗81例.单用阿司匹林30例,单用氯吡格雷34例,阿司匹林合用氯吡格雷11例,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6例.70~79岁组抗血小板治疗20例(90.9%),抗凝治疗1例(4.5%);80~89岁组抗血小板治疗43例(61.4%),抗凝治疗4例(5.7%);90岁以上组抗血小板治疗12例(70.6%),抗凝治疗1例(5.9%).房颤并存肿瘤者24例(22.O%).既往发生过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性胃炎或血小板减少等出血性疾病又发生过深静脉血栓或腔隙性脑梗死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10例(9.2%).抗血小板治疗中发生深静脉栓塞、心房血栓等患者4例(5.3%),治疗后发生胃肠道出血者2例(2.7%),抗凝治疗后发生胃肠道出血、脑出血者各1例(33.3%).结论 高龄老年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不充分,且存在多种复杂的病理生理状态,导致了高血栓危险和高出血风险.
-
非接触标测在伴有晕厥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非接触标测与传统导管方法对伴有晕厥的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且伴晕厥的住院患者共29例,应用非接触式球囊标测系统进行消融组10例,采用传统标测方法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的对照组19例.结果 两组手术消融的即刻成功率均为100%,但非接触标测组消融的部位减少[(3.3±2.1)个比(5.6±3.1)个,P<0.05],手术时间[(73.4±34.6)min比(129.6±56.9)min,P
-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DDD模式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顺序双心腔起搏、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行右心室电极室间隔(RVS)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其中终10例行RVS起搏,10例行RVA起搏.术后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随访6个月 及1年,观察左心功能变化,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 术后6个月,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5%、SV(46.2±6.8)ml与术前LVEF 53%±6%、SV(43.2±5.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F46%±6%、SV(34.3±5.8)ml与术前LVEF 54%±8%、SV(42.3±6.8)ml比较均减低(P<0.05),此时两组LVEDV、LVESV较术前变化差异不明显;术后1年随访,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6%、SV(44.1±8.4)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43%±9%、SV(31.5±8.2)ml与术后6个月比较进一步减低(P<0.05),RVS起搏组LVEDV、LVESV较术前仍变化不明显(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DV(71.2±8.1)ml、LVESV(41.8±6.1)ml均较术前LVEDV(68.5±10.7)ml、LVESV(27.1±3.4)ml增大.结论 长期的RVS起搏对左心功能无明显影响,而RVA起搏可降低左心功能,并造成左心室重构的风险加大.
-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0例分析
目的 通过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74例AP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4例APS患者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10例,发生率为3.6%,10例患者年龄为(45±13)岁,男女比为1:4,其中原发性APS和继发性APS各5例,8例患者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才明确APS的诊断.经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栓治疗后2例(20%)死亡.结论 AP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少见,预后差,治疗措施主要为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轻女性需考虑APS.
-
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房颤动的关系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AMI并发AF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7例AMI并发AF患者构成AF组,选取每例前后相继入院的2例AMI患者,共54例构成非AF组.入院开始治疗前取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结果 与非AF组比较,AF组hs-CRP水平较高[(12±7)mg/L比(8±5)mg/L,P=0.001],年龄较大[(70±8)岁比(62±13)岁,P=0.002],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48%±9%)比(57%±10%),P=0.001],血肌酐水平较高[(113±72)μmol/L比(82±24)μmoL/L,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hs-CRP(OR=1.12,95%CI1.01~1.23,P=0.025),年龄(OR=1.07,95%CI 1.00~1.13,P=0.036)和LVEF(OR=0.90,95%CI 0.85~O.97,P=0.003)是AMI并发AF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hs-CRP升高与AMI并发AF呈正相关,早期检测hs-CRP水平可预测AMI后发生AF的风险.
-
缺血后适应干预缺血再灌注心肌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再灌注治疗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濒临死亡的心肌,但随后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却减弱了再灌注治疗带来的益处.作为再灌注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缺血预适应可以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然而必须在缺血事件发生前应用才能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这就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
胃饥饿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999年,Kojima等[1]在寻找牛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HSR)的内源性配体时发现了一种脑肠肽,主要由胃底部X/A样细胞分泌,即胃饥饿素(ghrelin).人类ghrelin的编码基因位于第3号染色体(3p25-26).成熟ghrelin包含28个氨基酸,N端第3位丝氨酸残基的N辛酞化是其牛物活性的必要修饰.
-
西地那非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
按照2003年WHO在意大利威尼斯举办的第3次肺动脉高压专家工作组会议制定的肺动脉高压诊断分类标准,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相关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属于第一类肺动脉高压,其标准为静息时平均肺动脉压>25 mm Hg,运动时平均肺动脉压>30 mm Hg.
-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基石,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已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的证实.心、脑及外周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规范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其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下降约25%.然而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仍然发生血栓栓塞事件,临床上称为"阿司匹林抵抗".现就其定义、发生机制、检测方法、发生率及临床相关性等作一综述,重点介绍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的进展.
-
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腺苷(adenosine)是腺嘌呤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在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生化效应,可由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分泌释放,是组织缺血时所释放的一种内源性因子.自1985年Ely等[1]研究发现腺苷对心肌细胞有直接保护作用以来,针对腺苷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在近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笔者就腺苷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自发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心肌胶原含量与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测定自发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心肌胶原含量和舒张功能的参数,探讨二者的相关性,并揭示它们的增龄性改变.方法 雄性SHR共30只(8、14周和20周各8只,32周6只),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检测左心室舒张功能.处死后取左心室心肌,用羟脯氨酸试剂盒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结果 TDI显示,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Ea)随增龄减低(P<0.05),二尖瓣环舒张早期与晚期速度比值(Ea/Aa)32周比8周时减低(P<0.01),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随增龄延长(P<0.05),Tei指数随增龄增加(P<0.05).心肌羟脯氨酸含量、Ⅰ型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随增龄均增加(均为P<0.05).羟脯氨酸含量、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与TDI指标Ea、Ea/Aa均呈负相关(r=-0.713~-0.431,P
-
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抵抗作用
目的 探讨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抵抗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体质量在200 g左右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均行胸腹主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实验组术前1周开始给予高脂喂养.取术前1周、术后2周和6周大鼠静脉血做血脂检测,行胸主动脉组织形态学分析,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的表达.结果 (1)实验组高脂喂养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升高,HDLC/LDL-C比值由高脂喂养前的(6.21±0.87)降至术后2周的(0.70±0.25)和术后6周的(0.30±0.05),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均为P<0.05).(2)术后2周,两组均可见胸主动脉内弹力板断裂,新生内膜形成,实验组见内膜脂质沉积,但未见脂质斑块形成;术后6周,实验组可见新生内膜增厚明显,并粥样斑块形成,内膜/中膜面积百分比和管腔面积狭窄率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5%±4.86%比9.13%±7.66%,3.39%±1.50%比2.59%±2.12%,均为P>0.05).(3)双因素相关分析,内膜/中膜面积百分比和管腔面积狭窄率与HDL-C/LDL-C比值均呈负相关.(4)实验组术后2周和6周血管内膜及中膜ABCA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周:(50.5±3.1)比(38.8±2.5);6周:(35.6±2.8)比(20.4±5.1),P均<0.05].结论 大鼠具有很高的血清HDL储备能力,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抵御高LDL-C致AS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血清高HDL水平促进ABCA1表达,增强血管壁泡沫细胞胆固醇逆转运和延缓粥样斑块形成有关.
-
24岁男性急性心肌梗死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4岁,因"持续性胸痛12 h"就诊.患者于2009年1月9日晚饭时自觉心前区不适,至10日0时突感明显胸痛,疼痛持续不能缓解,但尚能耐受.11时至地段医院就诊,心电图示Ⅱ、Ⅲ、aVF、V4~V6导联ST段压低0.10~0.15 mV,遂转至我院.
-
双侧肾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合并胆固醇结晶栓塞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0岁,主因阵发性心前区不适16年,头晕2d于2007年8月19日入院.高血压病史30余年,高达180/110 mm Hg.16年前患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药物保守治疗;7年前患脑梗死;平时口服盐酸贝那普利、氨氯地平、美托洛尔和引哒帕胺,血压仍控制不满意,血压高时伴头晕.
-
症状不典型主动脉夹层误诊为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主因胸闷、气促、上腹不适3d入院.患者入院前3d反复发作胸闷、气促,伴上腹不适、咽喉部堵塞感,间断有双下肢乏力,可平卧,无明显胸痛、腹痛、背痛,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脱垂并重度关闭不全,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入我院.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三例行介入治疗
1 临床资料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AMI患者中占1%~2%,往往伴有循环功能急剧衰竭,治疗棘手且病死率高,预后极差,有报道显示,如不进行有效地治疗,病死率超过90%,占AMI早期死亡原因的5%.
-
第10例:临床表现气短、双下肢水肿、杵状指趾
患者女性,56岁,因气短、双下肢水肿,杵状指趾近2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活动后气短、咳嗽、咳白色泡沫样痰,偶带有血丝,渐出现双下肢可凹性水肿,杵状指趾.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
-
第59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内容荟萃
第59届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年会于2010年3月14~17日在美国南部城市亚特兰大举行.本次盛会包括临床试验、临床理念和科技发展与临床等方面内容,信息丰富,令与会者受益匪浅.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调查研究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老年患者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方法 分析急诊PCI联合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15例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发生穿刺点出血3例(20%),其中高血压2例(13.3%),糖尿病1例(6.7%),血小板降低2例(13.3%),平均年龄(82±8)岁,置管时间(35±17)h.未出血12例(80%),其中高血压10例(67%),糖尿病1例(6.7%).血小板降低3例(20%),平均年龄(68±11)岁,置管时间(36±19)h.其他并发症:肺部感染2例(13.3%),下肢血栓1例(6.7%).结论 应加强对老年介入术后患者的观察和并发症预防,发现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以及时调整治疗.
-
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心血管危险及治疗策略
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许多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心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血脂异常在心血管病发病、进展、恶化和不良转归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
强化血糖控制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其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脏病变,是引起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导致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大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及外周血管病,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
-
老年人冠心病治疗研究进展
众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首位危害人类生命的疾病.年龄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而在老年病领域,冠心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基于老年人的病理生理学特性,在临床上冠心病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2009年所发表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冠心病的研究报告,对我们选择和制订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策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