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药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중국신약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药学会
- 影响因子: 1.0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3734
- 国内刊号: 11-285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19F核磁共振定量法测定吉非替尼的含量
目的:建立一种利用19F谱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吉非替尼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19F核磁共振定量法,以4-氟肉桂酸为内标物,使用500 M核磁共振波谱仪,在25℃恒温下采集样品的19F NMR(氟核磁共振)谱.结果:测得吉非替尼含量结果为99.07%,与质量平衡色谱法所得结果(99.29%)基本一致,验证了所建立的氟核磁共振定量法的精密度与重复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测定吉非替尼绝对含量的新方法准确、高效、经济,为含氟药物快速准确的含量测定方法建立奠定了基础.
-
苯基吡拉西坦的合成
目的:对苯基吡拉西坦的合成方法进行研究.方法:以肉桂酸乙酯为起始原料,经加成、还原、烷基化、氨解,得苯基吡拉西坦.结果:反应收率高可达40.4%,产品质量合格.结论:该制备方法缩短了合成步骤,简化了操作,提高了产品收率,为神经系统用药苯基吡拉西坦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法.
-
红细胞膜包裹PLGA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毒性及药物释放初探
目的:制备红细胞膜包裹PLGA纳米粒(RBC-NP)并进行结构表征、稳定性及体外毒性和药物释放的探究.方法:纳米沉淀法制备PLGA纳米粒(PLGA NP);脂质体挤压法制备红细胞膜和RBC-NP;Malvern ZS90测定粒径和分散系数;透射电镜(TEM)观察RBC-NP的形态.将DiOC18(3)载入RBC-NP和PLGA NP,探究二者的药物体外释放特性.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相对增殖率,比较RBC-NP与PLGA NP的细胞毒性.结果:RBC-NP与PLGA NP的粒径之差为11.1~14.2 nm,分散系数在0.131 ~0.155.TEM显示RBC-NP呈壳-核结构,核心为PLGA,外包裹单层红细胞膜.RBC-NP在PBS和超纯水中6d内均保持稳定.RBC-NP具有良好体外缓释作用.0.25,0.5,1 mg·mL-1 3组中,RBC-NP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显著性高于PLGA NP(P <0.01).结论:具有壳-核结构的RBC-NP已被成功制备,具有药物缓释作用且体外毒性显著降低.
-
非诺贝特对胆汁酸代谢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小鼠肝脏及肠道胆汁酸调控途径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D组)、模型组(HFD组)和非诺贝特给药组(HFD/FF组).模型组及非诺贝特给药组持续给予高脂饲料.高脂饲料给予16周后,给药组给予非诺贝特35 mg· kg-1.对照组持续给予普通饲料.给药时间22周.取肝脏组织HE染色,测定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GPT)及谷草转氨酶(AST/GOT)水平,检测肝脏或肠组织中Cyp7a1,Cyp8b1,FXR,SHP,Lrh1,Hnf4α,Fgf15,Fgfr4,JNK1/2和ERK1/2的基因表达,LC-MS分析肝脏中胆汁酸的含量.结果:非诺贝特对血糖、TC和LDL-C等指标有显著改善作用.非诺贝特显著回调Cyp7a1的表达.同时非诺贝特对肝脏FXR,肠道Fgf15等也有显著回调作用.非诺贝特引起肝脏去氧胆酸(DCA)异常升高.结论:非诺贝特可能通过上调Cyp7a1,加快胆固醇代谢,进而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并进一步对血糖调节产生影响.过量的DCA产生可能是非诺贝特引起肝损伤的一种重要机制.
-
尼非韦罗微乳热敏凝胶对小型猪阴道黏膜炎症刺激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尼非韦罗微乳热敏凝胶(NFVR/ME-TISG)对小型猪阴道黏膜的炎症刺激性.方法:将9只雌性小型猪随机分为基质凝胶组、NFVR/ME-TISG组(25 mg·d-1)和壬苯醇醚-6(N-9)凝胶组(25 mg·d-1).肌注苯甲酸雌二醇后12d,开始阴道给药5 mL·d-1,连续7d,给药前和末次给药后24与72 h,收集阴道灌洗液(cervicovaginal lavages,CVL),流式细胞仪检测CVL中的中性粒细胞,末次给药后72 h收集阴道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评价小型猪阴道黏膜组织溃疡、坏死、细胞浸润、出血、充血、水肿等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cal,IHC)检测阴道黏膜组织中CD45+表达的分布.结果:与基质凝胶组相比,N-9凝胶组CVL中炎性细胞的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增加(P<0.01),阴道黏膜出现上皮局部脱落、炎性细胞增多、出血和水肿,CD45+累积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值(33.95±6.69)显著增高(P<0.05);而NFVR/ME-TISG组未见明显变化.结论:NFVR/ME-TISG未明显引起小型猪阴道黏膜的炎症刺激性,安全性较好,有望作为阴道外用杀微生物剂候选物进一步研发.
-
线粒体动力学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与β淀粉样蛋白的关系
线粒体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器,时刻处在分裂和融合的动态循环中,通过动力学过程发挥其功能.打破线粒体动力学平衡会导致线粒体功能出现障碍,如ATP产生减少,活性氧物质累积等,这些都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密切相关.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一大重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有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参与并影响了线粒体动力学的调控.因此研究线粒体动力学分裂融合的调控机制,尤其是线粒体分裂与β淀粉样蛋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方法.本文主要综述了线粒体动力学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与β淀粉样蛋白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未来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液质联用技术检测脂肪酸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在生物化学(蛋白质、肽和核酸)、环境保护、医药研究等方面应用广泛.该技术不仅具有HPLC对复杂样品的高分离效能、仪器自动化等特点,而且还具有MS的高专属性、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分析速度快和强大结构测定的优势.随着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HPLC-MS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必将在未来多个重要领域的检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脂肪酸(fattyacids,FA)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在有充足氧供给的情况下,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为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本文综述了HPLC-MS技术在检测不同样本中FA的应用,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其在生物化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丹参主要活性成分体内代谢途径及产物研究进展
应用丹参治疗疾病在我国历史悠久,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A及B、迷迭香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紫草酸、咖啡酸等)和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ⅡA、ⅡB和隐丹参酮等).本文对丹参主要活性成分的代谢途径及产物进行综述,为阐明丹参的体内作用过程、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药动学参考.
-
应用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评估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的骨髓抑制
目的:建立群体药动学(PPK)-药效学(PD)模型评估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效应,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收集14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行HDMTX化疗的临床资料.以MTX血清药物浓度作为药动学指标,化疗5d后的白细胞计数减少率作为药效学指标,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建模法进行数据分析.药动学模型选用二房室开放式模型,药效学模型选用带效应室的Sigmoid-Emax模型.用拟合优度(goodness-of-fit)、自举法(Bootstrap)和正态化预测分布误差(NPDE)对终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PPK-PD终模型参数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V1(中央室分布容积)=15.46 L,V2(周边室分布容积)=1.95 L,CL(表观清除率)=4.76 L·h-1,CL2(周边室清除率)=0.11 L·h-1,ke0(效应室消除速率常数)=0.003 6 h-1,EC50(达大效应一半时效应室浓度)=0.87 mg·L-1,γ(陡度因子)=1.91,Emax(大效应参数)=79.87%.化疗期间的总碱化量(碳酸氢钠)对MTX的表观清除率有显著影响.拟合优度、自举验证和NPDE结果表明,终模型稳定,预测结果可靠.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用于评估HDMTX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的PPK-PD模型,可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提供帮助.
-
2种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融合蛋白的临床生物等效性评价
目的:比较2种生产基地来源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II-Fc)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特征,并评价二者的相似性.方法:24名男性健康受试者进行随机、开放、双周期两制剂交叉试验,采用经方法学验证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中药物浓度.WinNonlin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PK参数,并参照生物等效性标准评价受试品(T)与参照品(R)的主要PK参数相似性.结果:本研究建立的测定人血清中TNFRII-Fc浓度的ELISA方法学指数均符合生物制品PK研究的要求.T与R的AUC0-480h分别为(356.00±55.00)与(396.61±69.66)μg·h·mL-1;相对生物利用度F(T/R)为89.90%;Cmax分别为(1.70±0.50)与(1.90±0.50) μg· mL-1;各末端相相关PK参数相似.T的AUC0-480h与Cmax90%置信区间分别落入R的84.10% ~96.30%与78.50% ~95.30%范围内.结论:研究涉及剂量下,2种产地来源的TNFRII-Fc的临床PK行为相似,可达生物等效.
-
小分子肿瘤血管阻断剂对肿瘤外血管的影响
小分子肿瘤血管阻断剂虽然可以选择性地破坏恶性肿瘤已形成的新生血管,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但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其有肿瘤外血管的不良反应.本文通过回顾小分子肿瘤血管阻断剂的临床前研究,总结分析该类药物对肿瘤外血管的作用影响,警示临床中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
首个软组织肉瘤单克隆抗体药物olaratumab
olaratumab是一种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阻断单克隆抗体,是首个针对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与多柔比星联合应用于不适合放疗和手术治疗,但适合蒽环类治疗的晚期组织学亚型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STS)患者.olaratumab通过加速评审,分别于2016年10月19日和2016年11月9日通过美国FDA和欧盟EMA批准上市.本文对STS治疗现状以及该药的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研究、安全性等进行综述.
-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朱砂及其制剂标准的分析和探讨
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的朱砂及其制剂的标准,统计和分析处方、制法、功能主治、朱砂每日大服(使)用量、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项目.朱砂的用量为0.1 ~0.5g.70种制剂中,朱砂处方量占处方总量的0.08%~44.39%.朱砂每日大服(使)用量在3~493 mg.6个品种未规定朱砂炮制方法,27个品种没有注意事项,24个品种未规定与朱砂相关的质量控制项目.建议严格和规范朱砂炮制方法、补充和完善含朱砂制剂的鉴别、含量测定和注意事项.
-
肺动脉高压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市场现状
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种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伴或不伴有小肺动脉病变的恶性肺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致死性.随着对PAH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涌现出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PAH治疗药物.本文总结了近年PAH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和市场现状,并阐述了其在国内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
对药包材药用辅料与药品关联审评审批有关事项公告的解读与思考
通过对我国药包材和药用辅料监管历史与现状的梳理分析,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药包材药用辅料与药品关联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2016年134号)进行详细解读,并对相关管理模式、尚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产业发展提出思考.
-
运用全面触发工具检测老年患者药物不良事件
目的:探讨全面触发工具(global trigger tool,GTT)用于我国老年患者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检测的适用性.方法:随机抽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出院日期在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病历信息,每月40例共480例.使用GTT推荐的13项触发器并进行筛查后,确定ADE并对其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同时,根据病例审查结果对目前的13项触发器进行修正.结果:在审查的480例住院病例中,共发现226例ADE.ADE/1 000患者天为8.31,ADE/100例患者为47.08%,173例患者至少发生过1次ADE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6.04%.GTT推荐的13项触发器有11项触发器阳性,触发器阳性频次527次,共涉及164例不良事件.另有62例常见ADE无对应触发器支持.根据上述结果,建议可删除2项原有触发器并同时加入5项新的触发器.结论:GTT在检测老年患者药物不良事件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并为防范用药风险提供参考依据,在我国的医疗机构中有推广价值,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
替加环素不良反应的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探究替加环素所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规律及临床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以“替加环素、“不良反应”等为关键字,在中华医院知识仓库(CN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期刊自建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检索1997-2016年有关替加环素不良反应的文献,并以“tigecycline”,“adverse drug reactions”等为检索词在Pubmed和Elsevier Clinicalkey进行上述检索,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 439篇,排除综述、同一病例的重复报道及其余交代不清的报道,共有符合标准的文献44篇(国外27篇,国内17篇),病例169例.替加环素所致ADRs及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中以急性胰腺炎、凝血功能障碍为主,其他还包括血细胞减少、腹泻、皮疹、肝损伤、肾损伤等.结论:替加环素所引起的ADRs日益增多,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3种撞击器测定异丙托溴铵气雾剂体外沉积性质的比较
目的:通过测定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的动态粒径分布,评估其体外沉积性质,并评价不同测定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分别采用二级撞击器(TI)、安德森撞击器(ACI)和新一代撞击器(NGI)测定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的动态粒径分布.结果:采用TI方法研究气雾剂的肺部沉积,该方法简单易行,但仅能预估肺部沉积量和喉部沉积量,很难进行进一步分析;尽管级联撞击器(CI)方法操作步骤繁杂、耗时,但该方法不仅能得到药物的微细粒子剂量,还能得到气雾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信息.此外,实验结果亦表明ACI与NGI在测定气雾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NGI的层级间损失更少,并且操作更简便,因此,相比于ACI,NGI方法更具优越性.结论:与二级撞击器相比,级联撞击器方法在评价气雾剂的质量时更为完善.
-
双级撞击器法与安德森撞击器法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测定气雾剂空气动力学粒径结果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双级撞击器和安德森撞击器,测定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情况,评价2种方法结果的差异.结果:双级撞击器测定数据变异性大,方法稳定性较差.安德森撞击器测定结果良好,数据变异性较小,可测定吸入气雾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情况,并计算微细粒子剂量.结论:采用安德森撞击器测定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的微细粒子剂量,方法稳定可靠,更具有体外评价意义.
-
扎那米韦粉雾剂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与药物载体的结合
目的:使用安德森级联撞击器(ACI)和新一代撞击器(NGI)2种方法对扎那米韦粉雾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进行研究.并采用电子显微镜法对扎那米韦药物载体扫描.方法:分别采用ACI和NGI测定了扎那米韦吸入粉雾剂的粒度分布.用显微镜法测定了药物与药物载体的结合形式.结果:ACI和NGI能获得在不同大小范围内的细颗粒药物剂量和微粒的空气动力学粒度大小分布.显微镜法结果显示,除了检测到部分吸附在乳糖上的扎那米韦微粉,还有大量扎那米韦微粉并未全部与乳糖结合.结论:扎那米韦粉雾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结果与药物载体的结合形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