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卒中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troke 중국졸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5765
- 国内刊号: 11-543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早期二甲双胍治疗对糖尿病前期合并短暂局灶脑缺血后长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糖尿病前期对短暂局灶脑缺血后长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早期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方法 给予6周龄的雄性Wistar大鼠高脂饮食构建糖尿病前期模型.糖尿病前期大鼠在10周龄时给予为期12周的二甲双胍治疗[200 mg/(kg·d),腹腔注射].14周龄时进行90 min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术.分别在15、20周龄时进行Rotarod旋转棒实验评估运动功能.21周龄时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认知功能.通过血糖检测试纸和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结果 糖尿病前期大鼠在MCAO术后其长期神经功能以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较无糖尿病前期大鼠更差.早期二甲双胍治疗可改善糖尿病前期合并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二甲双胍治疗大鼠的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较生理盐水治疗更低.结论 在糖尿病前期即启动二甲双胍治疗可减轻后期卒中导致的长期认知功能障碍,这可能与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有关.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CAS患者86例,根据患者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状况,将其分为有、无血流动力学损害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再经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86例患者中42例在球囊扩张时均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降低.血流动力学损害比率为48.8%,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75岁)(χ2=4.076,P=0.040)、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99%)(χ2=5.010,P=0.029)、钙化斑块(χ2=4.432,P=0.035)、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 mm(χ2=9.704,P=0.002)、球囊后扩张(χ2=6.635,P=0.025)是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 mm[比值比(odds ratio,OR)2.48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29~3.479,P=0.021]、重度狭窄(OR 1.650,95%CI 1.142~4.156,P=0.035)、球囊后扩张(OR 2.628,95%CI 1.763~4.508,P=0.019)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是常见的并发症,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 mm、重度狭窄(70%~99%)、球囊后扩张是CAS相关性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
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的初步经验
目的 探讨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对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进行支架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本中心13例采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分级评估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于术后90 d进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患者独立生活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术后即刻8例获得mTICI分级2b~3级再通,4例mTICI分级2a级再通,1例血管无法开通mTICI分级0级.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15.0(9.5~21.0)分,术后24 h NIHSS评分7.0(5.5~16.0)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8,P=0.035).90 d临床随访,mRS评分0~2分6例(46.15%),3分2例,4分2例,5分1例,6分(死亡)2例.结论 应用Trevo ProVue支架取栓治疗前循环脑动脉急性闭塞是安全、有效的.
-
CTP_simap评价卒中易损患者CT灌注成像假阳性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估CT灌注大密度重建图(CT perfusion_source images maximum intensity map,CTP_simap)在卒中易损患者CT灌注成像假阳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10月连续的165例诊断为CT脑局部低灌注的平诊患者,根据患者的CTP_simap将其分成无侧支循环组(真阳性)及有侧支循环组(假阳性),将有侧支循环形成的"假阳性"病例筛选出来,进行误判率统计.结果 通过CTP_simap判别CT灌注成像脑局部低灌注的真实性,其中真阳性(无侧支循环组)55例,假阳性(有侧支循环组)110例,误判率66.67%.结论 传统CT灌注成像结合CTP_simap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对卒中易损患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单中心观察性研究
目的 探讨LVIS支架在囊状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71例应用LVIS支架行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术后即刻图像及复查DSA图像,评估LVIS支架在动脉瘤支架辅助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7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破裂动脉瘤20个(28.2%),未破裂51个(71.8%);前循环动脉瘤56个(78.9%),后循环动脉瘤15个(21.1%);术中血栓事件4例(5.6%).栓塞后即刻改良Raymond分级:1级39个(54.9%),2级13个(18.3%),3a级11个(15.5%),3b级8个(11.2%);其中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14个(70.0%),未破裂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25个(49.0%),前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33个(58.9%),后循环动脉瘤改良Raymond分级1级6个(40.0%).术后半年DSA复查29例(40.8%),其中改良Raymond分级较栓塞后即刻造影级别改善7个,占2级、3级动脉瘤(32个)40.6%(3b级→1级4个,3a级→1级1个,2级→1级2个),变差2个(2级→3a级1个,2级→3b级1个).术中发生血栓事件共4例(5.6%),术后复查DSA发现载瘤动脉狭窄2例,占复查例数6.8%.结论 LVIS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安全、有效,但术中血栓事件及术后载瘤动脉再狭窄亦应引起重视.
-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观察
目的 利用临界关闭压(critical closing pressure,CCP)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自动调节功能及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起病3 d内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于入院当天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仪同步记录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和桡动脉血压,计算CCP,并于入院当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起病3个月进行mRS评分,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CCP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对于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组大脑中动脉的CCP与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大脑后动脉组大脑后动脉的CCP与入院时NIHSS和mR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536、0.600、0.518,P<0.05).CCP与起病3个月mRS分值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脑梗死责任血管的CCP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
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的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分析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登记2014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患者293例,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主动脉弓及变异、成攀技术方式、手术操作时间及并发症.依据手术操作时间分为手术困难组和对照组,通过两组间差异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难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293例患者中,男212例,女81例,平均年龄(63.3±9.8)岁.手术困难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现,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Ⅲ型主动脉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Ⅲ型主动脉弓(比值比9.93,95%可信区间6.63~14.86,P<0.01)是影响桡动脉入路全脑血管造影手术难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主动脉弓形态是影响经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的重要因素,Ⅲ型主动脉弓使造影难度增加、并发症增多.
-
颅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管钙化在CTA上的分布比较
目的 比较颅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管钙化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上的发生率和分布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17年10月在本院住院并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资料,通过综合分析CTA影像资料,比较血管钙化在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在近、远段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共收集患者93例,其中男64例,女29例,平均年龄(62.8±12.9)岁.血管钙化组的平均年龄(68.8±10.4)岁,明显高于无血管钙化组的(59.8±13.0)岁(P=0.002).31例(33.3%)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患者中,5例(5.4%)同时发现有基底动脉血管钙化,而未见基底动脉单独发生血管钙化.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基底动脉(P=0.003),且左、右两侧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在近段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远段(P=0.000);左、右两侧颅内椎动脉之间血管钙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椎动脉血管钙化显著多于基底动脉,且颅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管钙化均更常见于近段.
-
3种评分工具对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患者1年死亡风险评估的验证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临床预后预测模型在中国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预测效度的评估,寻找能够准确预测预后结局的评分工具,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决策.方法 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研究中选取连续入组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及用药信息等基本资料,随访时间为1年,预后结局包括卒中复发及死亡.用χ2检验比较缺血性卒中伴或不伴心房颤动患者基线资料,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C值表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价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评分(ischemic stroke predictive risk score,IScore),住院前合并症、意识水平、年龄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preadmission comorbidities,level of consciousness,age,and neurologic deficit,PLAN)评分和洛桑卒中量表(acute stroke registry and analysis of Lausanne,ASTRAL)评分对1年死亡风险的预测效度.按照各个评分的分层标准计算各层人群死亡和卒中复发的事件发生率.结果 从CNSR数据库中选取12415例完成1年随访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人群.其中,10847例(87.37%)患者不伴心房颤动,1568例(12.63%)患者伴心房颤动.总研究人群1年全因死亡的事件发生率为13.4%,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34.6%,不伴心房颤动患者的1年死亡率为10.3%.随着各评分分数的增高,死亡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加.IScore对于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测死亡的C值为0.784,PLAN评分为0.769,ASTRAL评分为0.793.结论 IScore、PLAN评分和ASTRAL评分可针对1年死亡风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初步分层.各评分工具对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患者1年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
我国卒中医疗机构分级水平现况调查
目的 明确我国接诊卒中患者的医疗机构卒中医疗资源配置情况及水平.方法 2012年对当时的中国卒中研究网络成员单位(China Stroke Research Network,CSRN)的554家单位进行了关于卒中医疗资源分布的调查.对每家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以获取该单位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包括人力资源情况、设备资源情况、空间资源情况和组织管理情况.调查问卷的内容设置参考欧洲卒中医疗资源调查(European stroke facilities survey)对高级卒中中心(comprehensive stroke center,CSC)、初级卒中中心(primary stroke center,PSC)和卒中接诊小机构(any hospital ward,AHW)的定义标准.结果 在发放调查问卷的所有医疗机构中,有521家(94.0%)反馈了合格的调查问卷.按照欧洲卒中医疗资源调查标准,在反馈的医疗机构中有20家(3.8%)达到CSC标准,有179家(34.4%)达到PSC标准,有64家(12.3%)达到AHW标准,而有258家(49.5%)未达到上述任何一级可收治卒中医疗机构的标准.上述分别达到CSC、PSC、AHW和未符合标准的各级医疗机构中,在前一年收治卒中患者的数量分别为70052例(8.8%)、334834例(42.2%)、88364例(11.1%)和299806例(37.8%).在未达到标准的机构中,有11家(4.3%)机构无法提供24 h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209家(81.0%)机构既不能提供卒中诊疗成型方案,也无法提供卒中患者接诊的标准化临床路径.结论 在被调查的接诊急性卒中患者的医疗机构中,只有不足2/5的单位可提供较为理想的卒中诊疗资源.我国仅有一半的急性卒中患者在CSC和PSC就诊.
-
脑白质高信号与认知功能障碍:基于FLAIR高信号的定量研究
目的 利用半自动化分析软件对脑白质疏松患者不同区域白质损伤进行定量,并对其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方法 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85岁社区"健康"人群63例,对其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及影像学数据采集,基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定量计算全脑、侧脑室旁及深部皮层下脑白质受损体积,将认知功能评分与以上白质受损体积进行偏相关分析,探索白质受损在认知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 控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后,全脑白质体积与MMSE评分、MoCA评分有偏相关性(R'=-0.428,P=0.001)(R'=-0.539,P<0.001),尤其是侧脑室旁白质体积(R'=-0.427,P=0.001)(R'=-0.559,P<0.001),与深部皮层下白质也存在偏相关性(R'=-0.365,P=0.004)(R'=-0.447,P<0.001).结论 全脑、侧脑室旁、深部皮层下脑白质损伤体积增大,认知功能评分随之下降;MMSE评分、MoCA评分与侧脑室旁白质损伤之间的相关性较深部皮层下白质损伤更大.
-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年的疗效观察
目的 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I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症状性IAS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收集影像及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重度管腔狭窄患者40例,在给予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20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缺血性卒中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结果 随访1年,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百分比变化、动脉斑块变化以及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吡格雷组有1例(5%)出现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组有7例(35%)出现不良反应,氯吡格雷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5).氯吡格雷组有2例(10%)停药,阿司匹林组有8例(40%)停药,氯吡格雷组服药依从性高于阿司匹林组.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依从性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5).结论 针对IAS患者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均可作为卒中二级预防首选用药,但对于依从性较差或既往有胃肠道溃疡病史的患者,优先选择氯吡格雷.
-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后的临床结局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CAS)患者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方法 收集北大医疗淄博医院及北京朝阳医院2015年11月-2017年6月接受治疗的102例ACAS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或药物治疗的资料,分析介入治疗和单独药物治疗的临床结局及安全性.结果 102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70例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治疗+标准药物治疗,32例拒行支架成形术或内膜剥脱术的患者给予标准药物治疗.随访1年,治疗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1.4%(1例),对照组12.5%(4例),两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4,P=0.016).治疗组中合并易损斑块患者41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2.4%(1例);对照组中合并易损斑块患者17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17.6%(3例).治疗组合并易损斑块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合并易损斑块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P=0.037).而本次研究中仅有2例术中出现心绞痛发作,经及时处理得到改善,无死亡或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病例.结论 对于ACAS患者和ACAS伴易损斑块患者,颈动脉支架治疗均优于单独标准药物治疗,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卒中以其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已成为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被认为是急性缺血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以其极高的分辨率,可精确地评估血管的超微结构,更好地分辨血管内成分,从而逐渐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检测和指导治疗.本文就此技术在斑块评估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
数据挖掘技术在卒中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降低生存质量.国内外卒中数据库及医院信息系统提供大量卒中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数据挖掘作为智能时代的新技术,能够更高效地分析大量临床资料,进行卒中病因、诊断、疗效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分两部分介绍数据挖掘技术在卒中相关研究中的应用:①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临床资料的基本步骤,此部分重点探讨数据分析过程一般步骤以及常用数据挖掘预测模型;②数据挖掘技术在卒中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举例,此部分总结目前国内外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卒中相关研究,列出6种可应用数据挖掘进行的研究主题.
-
大脑中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后再狭窄2例
1 病例介绍病例1:女性,37岁,体重50 kg;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2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不规 律服 药;家 族史 及个人史 无 特殊.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重度狭窄,供血区低灌注改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夹层并重度狭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他汀治疗,并完善病因学相关检查,排除风湿及自身免疫等疾病引起的血管狭窄.
-
卒中介入诊疗:新机遇和新挑战
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创新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成为神经领域发展为快速的学科.近年来,神经介入治疗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和进展.2015年,五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的先后发表,显示支架动脉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明显优于药物治疗,成为新的指南推荐[1-5].而另外两项大型RCT研究长期随访结果相继发表,进一步显示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相对于传统开颅手术的优势[6-7].在颅内动脉狭窄方面,通过设定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很多大中心慎重开展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对于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外科手术高危人群已被证明可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获益;而在非外科手术高危的人群中,支架成形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孰优孰劣仍是研究的热点.围绕目前神经介入领域的热点,展开研究探讨是本期的重点.
-
时间流逝
2016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参与的阿司匹林或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研究(Acute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Treated with Aspirin or Ticagrelor and Patient Outcomes,SOCRATES)在巴塞罗那举办的欧洲脑血管病年会上公布,我在这座西班牙著名城市逗留了几日,感受到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魔力.
-
探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方向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培训衔接培养方案
目的 探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方向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培训衔接培养的方案,找到优化的培训模式,保证教育目标实现.方法 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衔接培养的优点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结合脑血管病专业组自身特点,寻求解决办法.结果 研究者在对政策进行详细解读后,对未来的教学工作进行预判,制定相关预案.经过前期一系列具体实践,提升了教学团队培养经验,强化了师资素质,升级了教学软硬件水平,为顺利衔接做好保障.结论 神经外科脑血管病方向博士专业学位与专科医师培训衔接是一个全新的培养模式,需要医教人员共同努力,不断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才能保证两种培训的衔接工作平稳开展.
-
血流动力学在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流体力学与医学影像相结合使得血流动力学的可视化变为现实.目前血流动力学在脑血管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在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对血管的评价多局限于结构学,而血流动力学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不同部位不同疾病的血流状态,便于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刷新传统医学课本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因此,血流动力学在脑血管病影像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
脑小血管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国专家共识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年龄相关脑血管疾病,由各种因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CSVD可急性起病,表现为脑实质出血或者缺血性卒中;多数则隐匿起病,缓慢发展,临床上通常缺乏特异性表现,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血管性痴呆)、平衡步态异常、精神情感改变、尿失禁及生活能力下降等,影像学检查常可发现腔隙病灶、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近期皮层下小梗死灶及脑萎缩等异常信号.由于CSVD的病理、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均具有异质性,其相关研究进展缓慢,且临床关注度不够,导致老年患者相关致残率高.近年来,CSVD从基础到临床转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影像识别、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及转归,国际CSVD专家组于2013年提出了CSVD影像学诊断标准[1],国内专家组亦就CSVD达成共识[2],这些均为CSVD的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规范和参考.本文将结合目前基础、转化研究和临床需求,组织国内相关领域学者对CSVD的转化医学研究进行撰写,形成共识,希望能给我国从事CSVD研究的基础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
-
用组织窗代替传统时间窗指导急性脑梗死的再灌注治疗
卒中目前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年来再灌注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取得重大进展.用传统的时间窗来筛选患者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而利用组织窗再灌注治疗却显示出很多优势.本文对组织窗和时间窗的不足和优势以及组织窗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