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중국조직공정구여림상강복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3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44
- 国内刊号: 21-158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磁共振波谱成像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磁共振波谱成像是一种可以提供脑的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客观地反映脑内代谢物的变化.文章从影像学角度分析证实了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在磁共振波谱成像上各有不同的表现,提示磁共振波谱成像能从影像学角度对颅脑损伤、脑肿瘤、脑脓肿和颞叶癫痫等进行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
脊柱稳定性重建在腰椎不稳症中的应用
因腰椎退行性病变、创伤、肿痛、峡部裂等因素造成的腰椎不稳和由此引起的下腰痛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有近20%的腰椎不稳症患者非重建治疗效果不理想,需经重建治疗,日的是充分减压,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重建脊柱稳定性的治疗方法种类很多,每一种方法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应根据不同患者选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并给予融合,以提高融合率,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文章就脊杠稳定性重建的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范围、特点和椎间融合等问题进行了综述.
-
微波热疗中的关键技术及其热点问题
随着热疗工程学及热疗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完善,微波热疗的治疗效果将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微波热疗技术尚未成为常规治疗方案,究其原因足某些关键技术和核心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和完善.微波热疗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热剂量规划、天线设计、术中温度测量,影像引导下的温度实时监控和术后疗效评估.由于个体差异性,比吸收率日前还没有准确值.血管传热带止部分热量从而削弱热疗的疗效,因此比吸收率和血管传热将是微波热疗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
193 nm氟化氩激光应用于屈光性角膜切削的精确性及预测性
1975年有学者发现了准分子激光并将它应用于角膜屈光性手术,使屈光手术有了重大突破,成为现代眼科学中发展快的领域之一.波长为193nm的氟化氩激光可以使角膜组织分子气化,故准确度非常高,而且对于被照射部位旁边的组织不产生热效应,对角膜的构造不会产生不良的效应.目前准分子激光已成功应用丁角膜放射状切开术、准分子激光屈光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及机械法准分子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等.随着对准分了激光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精确度高的、预测性好的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方式将不断涌现.
-
物理治疗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功能性目标
运动再学习、卫生保健政策、赔付的履行和评审机构的标准都支持物理治疗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功能性目标制定.文章不仅在<物理治疗师实践指南>的背景下诠释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功能性目标的含义,还将介绍物理治疗师如何与患者合作来共同制定对他们有意义的功能性目标及制定可衡量的功能性目标的5步程序.
-
全髋置换影响应力遮挡效应的相关因素
近年来仝髋关节置换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一些终末性髋关节疾病进行了关节功能的重建,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是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近端应力负荷会发生改变,导致股骨近端的所谓"适应性骨重建",其特点是皮质骨变薄,骨密度下降,引起股骨近端假体周围,尤其是股骨距区骨丢失.文章从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全髋假体、假体涂层、全髋关节置换术式改变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对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效应的影响,通过改进假体设计,使用低弹性模量的材料、减少假体截面积、使用骨水泥型假体、使用适当的涂层材料,甚至改进全髋关节置换方式来减少应力遮挡效应.
-
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国产Z型不锈钢和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置入治疗后各项临床验证指标:79例比较
目的:比较国产Z型不锈钢和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在恶性食管狭窄患者中的适用性、有效性、术后副作用、并发症和生物相容性等各项临床验证指标.方法:选择河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食管癌合并食管狭窄患者79例,男44例,女35例,年龄47-78岁.根据入院时间分为Z型不锈钢支架组(n=38)和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组(n=41),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国产z型不锈钢和镍饮记忆合金网状支架治疗.支架置入后分别对食管支架可靠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副作用、并发症和材料与组织生物相容性指标进行观察.结果:79例食管癌合并食管狭窄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可靠性指标评估中,两组患者完全可靠、部分可靠及不可靠例数分布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效性指标比较中,两组患者完全有效、部分有效及无效例数分布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入后副作用和并发症指标相比,Z型不锈钢支架组VRS疼痛分级、恶心和呕吐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组(P<0.05~0.01),余下各种副作用和并发症观察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支架材料与组织生物相容性指标比较中,两组患者无全身毒性及超敏反应发生,造血系统细胞成分、数目、形态均正常.结论:国产Z型不锈钢和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均较适用于恶性食管狭窄的姑息治疗,但镍钦记忆合金网状支架置入后副作用较少.
-
三种髓内钉置入固定治疗胫骨骨折79例比较
选择惠东黄埠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骨折患者79例,男47例,女32例,年龄16~73岁;开放性骨折19例,闭合性骨折60例.79例患者中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48例,旋入式自锁钉固定治疗19例,自动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交锁髓内钉固定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2±10)min,旋入式自锁钉固定组平均(65±10)rain,自动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平均(100±10)min.7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6~10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断钉1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骨延迟愈合3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1.0±3.2)周;Johner-Wruh法评定功能恢复优良率(85.42±5.20)%.旋入式自锁钉固定组骨折延迟愈合1例,骨折移位1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20.0±3.6)周:优良率(84.21±4.10)%.自动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脱钉1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7.0±2.8)周;优良率(91.67±3.70)%.3组功能恢复优良率自动加压交锁髓内钉固定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自动加压交锁髓内钉效果好.提示自动加压交锁髓内钉较传统的交锁钉愈合时间快.
-
钉棒系统置入髂骨三维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36例
回顾性分析2004-01/2007-04延安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后环损伤患者36例,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置入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30例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根据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提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无需复杂定位,置入固定有效牢靠,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操作.
-
自体髂骨嵌入式植骨和桥接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萎缩性骨不连21例
背景:坚强的固定和骨折部位充足的血供是治疗骨不连的基本保证.目的:观察自体髂骨植骨和桥接钢板置入固定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对照观察,于2002-08/2006-05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完成.对象:入选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21例,其中尺桡骨双骨折引起的骨不连13例,单纯尺骨骨折引起的骨不连8例.首次发病开放性骨折15例,闭合性骨折6例.骨缺损1.5~5.0 cm,平均3.1 cm.方法:应用嵌入式髂骨植骨,填充骨缺损处.同时控制尺骨的长度和轴线,用5~8孔1/3管形钢板、重建钢板或锁定钢板桥接固定,远端至少固定2枚螺钉,近端3枚或4枚螺钉.固定后每个月随访1次,观察临床表现和X射线片.主要观察指标:骨折愈合情况,测量其腕关节背伸和掌屈活动度,前臂旋前和旋后活动度.结果:21例患者平均随访14.7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7个月,平均4.6个月.19例对位对线良好,1例冠状面成角<10°,另1例矢状面成角15°,优良率90.5%.结论:自体髂骨嵌入式植骨和钢板桥接固定治疗尺骨远端缺损性骨不连,能够重建尺骨长度,矫正畸形,取得良好的骨愈合和功能恢复.
-
治疗型关节炎护膝对实验性骨关节炎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背景:治疗型关节炎护膝具有通经活络、疏导瘀滞、行气活血的作用,已证实是防治膝骨性关节炎行之有效的医疗仪器.目的:通过观察兔膝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组织的病理变化,探讨治疗型关节炎护膝的治疗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观察,于2006-01/10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中心完成.材料:健康6月龄日本大耳白兔54只,由无锡市惠山江南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治疗型关节炎护膝由福建中医学院和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共同研制,包括疏密波、热软膜程序,两种程序联合为温热动态干扰变频疏密波.微波仪产地日本.方法:取10只兔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44只采用改良Hulth法建立膝骨性关节炎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模犁对照组9只、微波对照组9只、疏密波组9只、热软膜组8只、疏密波+热软膜组9只.造模后7d开始每日强迫兔活动30min,之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其余组兔固定后分别对应给予微波仪治疗、疏密波治疗、热软膜治疗、疏密波+热软膜联合治疗,30 min/次,1次/d,连续16周.主要观察指标:通过CR片、光镜和电镜观察膝关节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干预16周后,CR片显示正常对照组关节间隙正常,关节面平整光滑,无骨赘;模型对照组内侧间隙明显变窄,有明显骨赘.光镜下正常对照组关节软骨四层结构清晰可辨,软骨细胞排列整齐呈柱状,染色质分布均匀,细胞核清晰;模型对照组关节软骨层变薄,部分区域软骨细胞核固缩、坏死,软骨细胞排列紊乱,四层结构不易分辨.电镜下正常对照组软骨细胞呈椭圆形,细胞及胞膜完整,包质内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核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模型对照组软骨细胞明显固缩且外形不规则,细胞周晕消失,胞浆内细胞器凝成高电子密度的片状物不易分辨,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浓聚,散裂于核中.疏密波+热软膜组存病理程度上的改变明显轻于模型对照组,软骨表面裂纹少,胶原纤维结构基本完整,固缩的软骨细胞少,虽可见部分退变的软骨细胞,但部分软骨细胞具有较多的细胞器,某些区域形成软骨细胞簇.微波对照组、单纯疏密波组、单纯热软膜组膝关节组织形态学变化介于模型对照组和疏密波+热软膜组之间.结论:治疗型关节炎护膝的疏密波+热软膜程序能延缓膝关节软骨宏观形态、软骨细胞及软骨基质的退变,效果优于微波仪治疗或单纯的疏密波、热软膜治疗.
-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一期髋关节联合修复重建3年髋臼指数发育差异性比较
背景:髋臼指数是关节稳定性的重要标志,随访其发育变化规律对于指导髋臼修复后康复锻炼、改进髋臼修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连续跟踪随访,分析改良Pemberton髋臼修复重建后3年髋臼指数发育差异及差异程度.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照观察,于2002-03/2004-11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完成.对象:选择2家医院髋关节脱位患儿127例,年龄5个月~3岁6个月,其中<1岁51例;1-2岁41例:>2岁46例.方法:采用修复重建前不牵引,行-期髋关节联合修复重建(切开复位+转予下旋转截骨+改良Pemberton髋臼成形)矫正全部畸形,其中髋臼的处理是在Pemberton的基础上进行修复重建改良.随访结果分析采用手术组髋臼发育与正常髋关节的发育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髋关节功能Muller和Seddon评分.②治疗后在不同髋臼指数区间内,髋臼数量的分布变化.结果:随访中脱落14例,113均进入结果分析.髋臼修复后髋关节功能Muller和Seddon评分优78例,良18例,可17例.第3年进行手术组髋臼指数和正常对照组髋臼指数对照,显示83%术后髋臼指数接近止常,髋臼发育逐渐向正常髋臼发育靠拢,但17%患者术后3年内髋臼指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应朋改良Pemberton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3年内,在髋臼、股骨头同步发育的原理作用下,大部分发育失常的髋臼恢复到正常的发育轨道:但少数髋臼发发育过程中发生了退变.
-
国人膝关节尺寸与5种人工膝关节假体尺寸的对照
背景: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人工膝关节假体,需要大量国人解剖学研究资料.国内目前尚缺乏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面和髌骨的几何学、形态学相关的数据.目的:临床收集国人膝关节尺寸与目前国内常用(进口、合资)的5个厂家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尺寸进行对照,为设计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人工假体提供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人工膝关节假体的尺寸与临床收集的膝关节截骨后尺寸进行对照分析,于2005-02/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进行.对象: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并在术中保留髌骨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7例(105膝),男23例(32膝),女54例(73膝).人工膝关节假体:LINK GEMINI MK II,40%(42膝);中国台湾Unite-U1,34.3%(36膝);DepuyPFC,16.2%(17膝):Zimmer NexGen-Flex,9.5%(10膝).方法:首先行胫骨近端截骨,采用胫骨髓内或髓外定位,后倾5°-10°截骨,游标卡尺测量胫骨平台横径、内侧平台前后径、外侧平台前后径.然后行股骨远端截骨,股骨髓内定位,假体试模测量股骨远端前后径,股骨远端均采用外翻7°,外旋3°截骨.采用电动摆锯行股骨髁下部、前部、后部、前斜面、后斜面5个方向截骨.测量股骨远端及髌骨相关参数,可在截下来的后髁骨片上测量股骨后髁长度.主要观察指标:股骨髁前后径、股骨髁前部宽、股骨髁前斜面宽、股骨髁内外径、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结果:5种膝关节股骨髁假体的前后径,内外径与国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且比值偏大;而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和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胫骨平台横径的比率范围过于集中,胫骨内侧平台覆盖率不佳,外侧平台出现悬挂现象.结论:5种厂家设计的膝关节假体尺寸及各参数间的比率与国人有所不同,就其总体性能来看并不完全适用于国人.
-
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并颗粒型磷酸钙人工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青壮年胸腰椎骨折30例随访
回顾性分析2006-11/2008-1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9~65岁;均为单椎体骨折,骨折节段为T12~L2;压缩性骨折18例,爆裂性骨折12例.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记录植入时间,植入过程中出血量及植入并发症;伤椎以及临椎骨密度:植入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并测量Cobb角变化.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7.6个月.植入时间90~220 min,出血量150~1100 mL.2例发生椎体前方渗漏现象,所有病例均末发生椎管内渗漏现象.全部患者植入过程中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内固定去除后3个月QCT测量显示,所有伤椎骨皮质,松质骨密度都较之相邻椎体明显升高(P<0.05).术后Cobb角平均(4.08±0.87).,较术前(28.15±0.24).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时(4.71±1.45).无明显丢失(P>0.05).提示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青壮年胸腰椎骨折同时使用颗粒型磷酸钙人工骨经伤椎的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成形可以有效填充椎体内骨缺损空腔,避免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并增强伤椎的强度.
-
桡骨交锁钉固定与桡神经深支相关的解剖学特点
背景:交锁髓内钉在治疗桡骨多段骨折、骨不连、骨质疏松性骨折上显示独特的优越性,但置入远端锁钉可能会损伤桡神经深支.目的:对桡神经深支与交锁钉内固定时的相关解剖进行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测量实验,于2002-11/1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成人前臂尸体标本44侧由苏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游标卡尺由振华教学仪器厂生产.方法:前臂标本44侧解剖显露桡神经深支,将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和桡骨头关节面凹,关节面凹下1.0,1.5,2.0cm,桡神经深支穿入旋后肌平面,桡神经深支跨越桡骨平面等6个面的交点,依次标记为A,B,C,D,E,F 6个点.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关节面凹下1.0,1.5,2.0 cm 3个定点在屈肘前臂旋前、中立、旋后位与桡神经深支的水平距离.结果:关节面凹下1.0,1.5,2.0cm 3个定点离桡神经深支的距离依次减小;进钉点选定后,在前臂按旋前、中立、旋后位顺序依次变化时,进钉点离桡神经深支的距离越来越远.结论: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宜于屈肘前臂中立位,在肱骨外上髁与Lister结节连线上,距桡骨头关节面凹约1.5 cm的位置,由前臂后外侧向前内侧插入远端交锁螺丝钉较为安全.
-
骨水泥椎体强化椎弓根钉置入对骨质疏松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背景: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的脊柱内固定松动、脱落是脊柱外科一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可增加伴有骨质疏松患者的椎弓根螺钉防止椎弓根钉的松动及脱落.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强化后椎弓根钉固定对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生物力学实验,于2008-03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生物力学实验.材料:12具新鲜老年女性尸体T10-L3椎体标本,制成T12、L1间的不稳定模型,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方法:将标奉按照不同的处理方式分为4组.①对照组:为完整标本,只进行生物力学性能的测试.②一次固定组:对照组测试后随机选取6具不稳定模型,行T11~L2椎弓根钉固定.③二次固定组:一次固定组标本完成稳定性测试后,取出所有椎弓根螺钉,分别用注射器向T11~L2椎弓根钉道注入配制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骨水泥2.0 mL后再次拧入螺钉固定.④强化固定组:将余下的6具标本于T11~L2双侧椎弓根分别以直径3.5 mm的钻头导孔,沿孔道插入直径3.5 mm的穿刺导管,插入深度为40 mm,用加压注射器经导管缓慢向椎体内加压注射配制好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3.5 mL后拧入螺钉固定.主要观察指标:进行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7项非损伤性加载,比较上述4组不同状态下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变化.结果:与一次固定组比较,二次固定组及强化固定组脊柱的相对运动范围增加(P<0.05),强化固定组与二次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强化椎弓根钉固定及钉道强化固定均可明显增强不稳定骨质疏松脊柱的稳定性.
-
腰椎"U"型弹性内固定棒的有限元分析
将自行研制的弹簧状镍钛记忆合金棒与钛合金椎弓根钉相结合组成生物弹性内固定系统,采用螺旋CT对弹性内固定器进行层厚1.0mm的连续水平扫描,将所得的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和阈值分割后,借助ANSYS8.0软件,建它弹性内固定棒的实体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分别施加压缩、前屈及拉伸等各种生理载荷,观察各模型不同载荷下弹性内固定器的应力分布,并与传统的钛合金内固定棒进行比较.建立了"U"型弹性内固定棒的有限元模型,可以预测内固定棒在变形过程中其本身结构中各节点、单元的受力、位移情况.在垂直压缩、前屈和后伸状态下内固定棒应力分布合理,在3种状态下应力集中的部位主要在"U"型弹性内固定棒的中部.提示在加载相同的纵向载荷条件下,"U"型弹性内固定器的应力分布在"U"型连接棒的"U"型区上,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较好的弹性作用,该内固定棒可能成为治疗下腰痛的新型节段内固定器.
-
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的设计及材料学特点
对负压吸引装置便携方式的研究一直是急救医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它能够极大地促进急救成功率.文章基于这种需要,研制了一套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并根据实际应用效果,选择优化的制造材料.研制的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主要由特殊设计的储液罐及罐盖、负压产生装置、过渡接头等部分组成,关键部件采用特殊材料制作,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单,易于携带,完全能满足临床抢救及治疗的需要.作为一种急救中必不可少的器械,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在急救伤病员运输、转运,家庭急救,及无动力源环境等情况下,对于抢救患者及提高救治效果,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和应用前景.
-
基于经验模式分解与独立分量分析的心电信号消噪方法
针对小波独立分量分析法(W-ICA)在心电信号消噪中小波变换缺乏自适应性,且较难选取优小波基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经验模式分解与独立分量分析相结合的小波独立分量分析法.该方法结合经验模式分解与独立分量分析各自的优点,利用经验模式分解对心电信号进行自适应分解,然后应用独立分量分析法对选取的本征模态函数进行分离,将分离后的分量进行两层重构,从而得消噪后的心电信号.通过利用MIT-BIH心率失常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消除心电信号中的噪声,消噪后信号与原信号的相关系数可达0.96.
-
基于计算机"感兴趣区"技术评估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与骨折愈合及骨重建的关系
背景:99锝标记的亚甲基二磷酸盐在骨骼的沉积量取决于骨的局部血流量、无机盐代谢及成骨活跃程度,当骨骼血流增加、代谢旺盛、新骨形成时可较正常骨骼聚集更多的99锝标记的亚甲基二磷酸盐.因此延迟骨显像可反映出骨代谢的强弱.目的:以计算机敻行巳で鴶技术评估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对骨折愈合及骨重建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3-01/2008-06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完成.对象:经颈型股骨颈骨折患者21例,男女比例为10:11,采用C型臂透视下复位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固定后同位素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显像随访.固定前、固定后1,3,6个月、1,2年分别以旓奖昙堑难羌谆鬃酸盐进行二相骨显像.主要观察指标:利用计算机敻行巳で鴶技术,选取患肢股骨干中点计数为基准,分别计算各时相股骨头、颈和转子区放射性核素计数比.结果:血流灌注像和血池相患侧与健侧各时相比较无差别.21例患者均获随访,其中19例股骨颈骨折愈合良好,1年后行股骨颈内固定取出术,2年未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出现股骨颈骨折不愈合;1例患者固定后1年出现股骨头坏死Ⅱ期表现,经治疗后好转.延迟骨显像中愈合良好的1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区核素计数比值固定前和固定后2年比固定后1~12个月的比值小(P<0.05),固定后1~12个月的比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股骨颈区核素计数比值固定后1个月升至高,固定后3个月也高于其他时相(P<0.05);股骨转子区核素计数比值各时相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敻行巳で鴶技术评估结果发现,股骨颈骨折患者适度的负重控制有利于股骨近端骨折愈合和骨重建.
-
脉搏波形采集与辅助诊断系统的设计
在分析现有脉搏信号测量技术及其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以AT89S52单片机为下位机,PC机为上位机的脉搏信号采集装置具.利用Delphi强大的数据库支持特性和Delphi与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脉搏信号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数据处理能力强,实现了脉搏信号的采集,脉搏波形的实时显示、刚放等功能.通过对临床患者脉搏数据的实际采集和处理,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Dexotroscope手术计划系统工作站重建、融合、分割影像学资料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回顾性分析了2004-08/2005-09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Dexotroscope计划系统进行术前模拟的3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基底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眼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寰枕畸形7例.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5例,深部胶质瘤5例.将所有患者术前CT,MRI扫描的原始资料直接输入Dexotroscope计划系统的工作站,进行重建、模拟、分割等处理,并模拟手术全过程.结果手术中所见病变与周边神经、血管、颅骨的关系与手术前模拟完全符合;动脉瘤夹闭时间从2004-01/07未使用模拟系统前的(37.60±13.43)min降低为(23.51±7.62)min,齿状突磨除时间从模拟前的81 min缩短至50 min左右;术后3个月Karnofsky评分达88.7分,无死亡病例.提示应用Dexotroscope计划系统进行术前模拟可以制定精确而详细的手术计划,提前了解手术的难易程度,缩短手术时间.
-
基于阈值分割和Snake模型的弱边缘医学超声图像自动分割
医学超声图像分割是图像处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文章以胆结石超声图像为例,介绍一种新的弱边缘超声图像自动分割算法.首先采用基于直方图凹度分析的闽值分割方法确定Snake模型的初始蛇,再基于Snake模型结合贪婪算法对图像进行目标分割.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弱边缘现象较为严重的医学超声图像进行目标分割时,定位准确,分割效果良好,足一种全自动的超声医学图像分割方法.
-
磁刺激神门穴脑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背景:中医临床已经证明针刺或电刺神门穴可以改变神经活动或者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磁刺激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刺激技术,鉴于其刺激强度高且无痛无创,所以可以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刺激穴位替代针刺或电刺穴位.目的:应用磁刺激刺激人肢体神门穴,分析大脑不同的功能状态与脑电信号混沌程度的关系,初步验证应用磁刺激疗法治疗疾病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于2007-01/2008-05在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省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重点实验室完成.对象:被试选择健康有利手男性4名,无实验经历,无既往神经、精神系统病史,实验期间被试保持闭眼静息.方法:共进行2个实验.静息实验即测量被试安静状态下的脑电信号样奉,磁刺激实验即采用经颅磁刺激刺激被试肢体神门穴,并测量脑电信号样本.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对被试在2种状态下的脑电信号样本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安静与磁刺激状态下脑电信号非线件动力学参数.结果:磁刺激状态下被试的非线性特征指标如关联维数、Lyapunov指数和样本熵均较安静状态低(P<0.05).以上3个指标越低,大脑的状态越趋于平静、有序.结论:磁刺激肢体神门穴降低了脑电信号的混沌程度,使大脑更加镇静.提示磁刺激肢体神门穴具有改善脑功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磁刺激疗法的可行性.
-
等速测试同步电刺激正常人上肢肌肉力量的分析
背景:力量训练方法多种多样,而运用负荷加上同步电刺激进行训练的方法在国内报道较少.目的:通过选定有效增强肌力的电流参数,利用等速测试来观察同步电刺激对正常人上肢肌肉肌力的影响,探讨在传统力量训练的同时使用电刺激,对增强肌肉力量和对肌肉屈伸比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观察实验,2007-09/2008-01在江苏省机关医院康复医学实验室进行测试.对象:南京体育学院1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同步电刺激上肢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将16名参试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和刺激组.对照组用哑铃进行传统力量训练;刺激组用哑铃与同步电刺激进行结合训练.哑铃负重进行屈伸力晕训练胧二头肌、肱二头肌,共12周,3次/周,2组/次,每组同一质量连续举6次.刺激组在进行哑铃训练的同时将电极片分别置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起止点处,进行电刺激,刺激强度20 mA,波宽0.3 ms,每刺激6-10 s后休息30-50 s,实际共刺激100 s左右.主要观察指标:训练12周后利用BIODEX多关节等速测力及康复系统测试参试者屈伸状态下2个不同速度:60(°)/s和120(°)/s的峰值力矩、平均功率、屈伸肌比值.结果:①在60(°)/s和120(°)/s角速度下等速运动,实验组与对照组伸肌肌群力量增长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大力量的下降.②在60(°)/s和120 (°)/S下,刺激组和对照组平均肌肉作用能量如同大力矩呈现的相类似的特点,即伸肌肌群增长不明显,屈肌肌群有明显增长.在60(°)/s下刺激组的平均肌肉作用能量增长55%,120(° )/s下增长了29%,相应对照组分别增长了16%.⑨在60(°)/s F,即慢速运动下,刺激后屈伸比趋向目标值,而在120(°)/s下,屈伸比均超过了目标值.结论:①同步肌肉电刺激可有有效增强肌肉大力量,但随着运动角速度的增大,增强的效果越发不明显.②同步肌肉电刺激可以有效增加肌肉做功效率,在不同角速度下均有较明显的提高.③同步肌肉电刺激可以使肌肉屈伸比趋向目标值,一定角速度下维持屈伸肌力平衡,但在快速运动时,由于屈肌肌力过度发展会引起屈伸肌比值偏离目标值,从而更易于引起肌肉损伤.
-
腹式呼吸及渐进性放松条件下的胃电变化
背景:研究证实胃电图能反映胃电活动及异常的模式,胃电生理参数与消化系统疾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目的:观察高、低催眠感受者在腹式呼吸、渐进性放松条件下胃电活动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09/12在河北省中医院胃电图室完成.对象:河北师范大学的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及教育学院招募年龄22~29岁的大学生志愿者60人,男18人,女42人.方法:采用美国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HSS量表)鉴定被试者催眠感受性的高低,对大学生随机分为3组:腹式呼吸、渐进性放松训练和静卧休息组,每组20人,每组义分为高、低催眠感受各10人.腹式呼吸要求8次/min以下,渐进性放松训练要求机体皮温上升0.5℃.干预前、干预后采用合肥新技术应用研究所研制的EGEG_5D5型胃肠电多功能微机分析诊断仪对受试者描记胃电图.主要观察指标:①3组被试胃电基线测量的比较.②3种干预前后各项胃电生理指标的比较.结果:腹式呼吸干预后胃体正常频率百分比显著增加,胃体振幅、胃窦振幅均显著增加胃体离散度显著减少;渐进性放松后,胃窦正常频率百分比显著增加,胃窦振幅也显著增加,胃体离散度和胃窦离散度均显著减少;对照组被试静卧休息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2种催眠感受性+3种干预方式的方差分析发现,在胃体正常频率百分比、胃窦正常频率百分比、胃体振幅和胄体离散度干预方式的主效应显著(P<0.05或0.01).在胃窦止常频率百分比、胃窦离散度和胃体主频指标上,催眠感受性和干预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或0.01).结论:腹式呼吸及渐进性放松均可使胃电各生理指标发生改变,腹式呼吸对胃功能的改善要优于渐进性放松:腹式呼吸尤其适合高催眠感受者.
-
微弱荧光信号检测电路抗噪声能力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测量精度的影响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的测量精度取决于其对弱荧光信号榆测电路的抗噪声能力.实验针对光电倍增管的特点,设计的电流模放大电路克服了常用电压模放大电路的弊端,提高了检测电路的抗噪声能力;为克服光电倍增管阳极暗电流的影响,设计了暗电流自动补偿电路.测试结果显示,在同样增益下,电流模放大电路及暗电流补偿技术采集的荧光信号中所含噪声小于电压模放大电路采集的荧光信号中所含噪声.采用电流模放大电路和暗电流自动补偿技术町以显著地减小噪声,较大地提高信噪比.提示采用电流模放大和暗电流补偿技术的微弱荧光信号检测电路可以提高信号采集精度、灵敏度、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改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的整体性能,提高其检测极限和检测精度.
-
手指屈肌腱应力松弛的蠕变实验
背景:屈肌腱损伤都要进行吻接修复.目的:通过实验定量得出手指屈肌腱应力松弛和蠕变与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人工屈肌腱和临床外科吻接术提供黏弹性力学参数.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实验,于2006-06-20/30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实验标奉取自正常国人急性头部创伤致岁匕的新鲜尸体4具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均为男性,年龄19~28岁.于死亡2h之内解剖尸体取下屈肌腱.方法: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手指屈肌腱各8个试样进行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模拟人体体温36.5℃的温度场下进行实验,应力松弛的应变增加速度为5%/s,蠕变实验的应力增加速度为O.05 GPa/min.设定实验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数据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主要观察指标:①应力松弛曲线.②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方程的计算.③蠕变实验曲线结果.④归一化蠕变函数方程计算结粜.结果:手指屈肌腱应力松弛、蠕变初600s变化较快,之后应力缓慢下降,应变缓慢上升,7200 s应力松弛量为0.219MPa,7022s 蠕变量为3.1%.结论: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蠕变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其具有很好的黏弹性力学特性.
-
多排螺旋CT对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的解剖学评估
背景:在解剖学上,腹膜后间隙区域的筋膜解剖及其界限一直存有争议.正确理解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的病因、性质,预测其蔓延的范围,以及指导该区域积液引流及肾移植等外科治疗.目前关于肾筋膜的解剖和内侧附着尚存争议,而多排螺旋CT可良好显示腹部的解剖结构.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观察肾后筋膜内侧附着点的解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3-06/2007-11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完成.对象:回顾性分析累及腹膜后间隙炎性病变病例52例的CT资料.方法:应用 Toshiba Akuilionl6 排螺旋CT进行扫描.52例病例中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其中阑尾炎17例,输尿管炎症1例,肾周间隙脓肿2例,肾旁后间隙脓肿3例,胰腺炎29例.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双侧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的解剖.结果:在肾上极水平,双侧肾后筋膜内侧均附着于腰方肌筋膜.46例显示左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50例显示右侧肾后筋膜内侧在肾下极水平或锥下间隙水平附着于腰大肌筋膜外后方.结论:肾后筋膜的内侧附着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层面,肾后筋膜的附着点不同.
-
超声及下颌骨X射线评估下颌角磨削去骨及隆颏前后的咬肌变化
背景:双下颌嚼肌肥大症患者,往往都存在着下颌角前切迹明显凹陷,从而不仅突出方型面容,还同时突出方型的颏部.目的:观察下颌角磨削去骨矫治下颌角肥大畸形后咬肌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照,病例来自2005 06/2007-01南方医院整形科.对象:选择南方医院整形科治疗并育完整资料的外翻型下颌角肥大伴小颏形女性患者60例,年龄19~42岁.方法:应用下颌角磨削去骨矫治60例下颌角肥大畸形,并将所磨削的骨屑植入颏部,颏成形塑形后石膏托同定改善下颌整体形态.采用高频浅表超声成像技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每隔4周,放松和用力咬合2种状态下测量双侧咬肌厚度,同时拍摄口腔全景X射线平片及下颌角X射线侧位平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24,32周下颌角度、下颌宽、咬肌厚度变化及下颌角X射线侧位平片表现.结果:60例患者治疗后无感染、神经损伤及出血,均无颏唇部感觉麻木.①随访1年,一般在治疗后第24周肿胀完全消退,磨骨后的下面部形态明显改善,55例患者对颏成形及下颌角磨削后脸型变化均表示满意.2例治疗后10d要求改变成形的颏部形状,给予调整后满意.3例分别于治疗后因外力使颏部变形,给予调整后恢复原来塑形形状.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双侧下颌角度明显增大、下颌宽度明显减小(P<0.05).在松弛和咬合2种颌位状态下,治疗后24周双侧咬肌厚度均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③口腔全景X射线平片及下颌角X射线侧位片示,下颌角明显变小,磨骨后的下颌角更加圆滑,颏部隆起,下面部弧度自然,角度>110°,移植的骨屑与下颏骨融合好.结论:下颌角磨削去骨后24周内肥大的咬肌会出现自行萎缩,不需处理,24周后咬肌不再有变化.下颌角肥大者可行单纯磨削去骨,无需切除咬肌.
-
成人下颈椎椎体与关节突关节倾角的X射线测量数据
背景: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的文献多采用X射线侧位片椎体下缘线测量法,结果有较明显差异.对不同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差异及因年龄的结构退行性变对其影响的研究较少.目的:测量成人下颈椎(C<3~7>)关节突关节的倾角,并探讨年龄因素对倾角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测量实验,于2007-03/06在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完成.对象:选取2000-01/2006-12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骨科120例成年人颈椎侧位X射线平片,男58例,女62例;年龄16~75岁.方法:120例成人颈椎侧位X射线平片按年龄分为3组:16~30岁组(n=38),31~50岁组(n=43),51~75岁组(n=39).以传统的椎体下缘线和自行设计的椎体中线方法测量C<3,7>关节突关节倾角,比较2种方法不同年龄段的测量数据.主要观察指标:椎体下缘线法和椎体中线法测量致椎C<3~7>关节突关节倾角数值.结果:①两种方法测量的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在30°~72°,各节段均值均大于50°,以C5为中心分布,C7>C3>C4>C6>C5.②两种方法测量的倾角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C5变化明显.16~30岁组各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椎体下缘线法测量31~50岁组C4~C6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小于椎体中线法(P<0.01);在51~75岁组,椎体下缘线法测量C3~C6节段关节突关节倾角小于椎体中线法(P<0.05~0.01).结论:两种方法测量的倾角均随年龄增大而减小,椎体中线法受颈椎年龄因素退变的影响较小,是相对客观的一种测量方法.
-
半自动MRI定量方法测定脑白质高信号体积与病变定性评分的相关性
背景:在磁共振T2加权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像中脑白质病变表现为白质高信号,目前对脑白质高信号体积、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仍存在争议.目的:以头颅磁共振对皮质下缺血性脐血管病患者白质高信号进行定量和定性测定,分析高信号体积和部位与认知损害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7-12/2008-09在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完成.对象:依据影像学诊断标准确定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53例,记录症状和体征,并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半自动1.5T MRI机对患者行头MRI扫描,定量测定脑白质高信号体积,并结合脑白质病变定性评分.主要观察指标: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白质高信号体积与评分的相关性,以及白质病变与认知损害的关系.结果:脑白质高信弓体积和评分高度相关(rs=0.989,P<0.001),两者呈曲线关系.分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白质高信号体积、白质高信号总评分的变化可以分别解释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评分改变的10.5%和6.8%,前者较后者能更敏感地预测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评分变化.不同区域脑白质病变中,仅基底核区白质高信号评分与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评分有关(t=2.126,P=0.039),其他各区域白质高信号评分均非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评分独立预测指标.结论:脑白质高信号体积与评分均可应用于脑白质病变的测定,前者测定较脑白质高信号评分更敏感: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随着脑白质病变的增多,尤其是基底核区白质病变的增多而加重.
-
经皮腹主动脉球囊扩张成形后炎性因子的变化
背景: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兔腹主动脉球囊扩张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不同时间点的水平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08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导管室及临床研究中心完成.材料:选取8~1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3.25 kg.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穿刺股动脉后留置鞘管,经鞘管送入球囊行球囊扩张,拉伤腹毛动脉.对照组仪穿刺留鞘,不进行球囊拉伤.分别于实验前、实验后4h,1,3d,1,2周,耳缘静脉采血4mL,3 000 r/min离心20 rain后,取上清液得血清标本,-80℃冰箱统一保存.主要观察指标:①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实验前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C-反应蛋白水平.②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其他3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③造影观察实验动物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前后的形态学改变.结果:24只新西兰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腹主动脉球囊损伤后炎性因了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各种炎性因子中,白细胞介素8水平先升高,达峰值时间短,相关分析显示,白细胞介素8水平表达与炎性反应标志物C-反应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呈正相关,相天系数r分别为o.569,0.673,0.597(P均<0.05).③球囊扩张拉伤后2周,实验组动物腹主动脉拉伤处较对照组管腔明显狭窄.结论:兔腹主动脉球囊扩张后引起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导致动脉管腔狭窄,其中白细胞介素8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生物信息学预测GPⅡb/Ⅲa抗体CTL、Th的混合表位
背景:GPb/Ⅲa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常见的血小板糖蛋白,已证实该蛋白独特型抗体结合血小板后会激活补体,破坏血小板.目的:以GPⅡbⅢa抗体为靶抗原,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CTL,Th细胞表位进行多参数预测.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8-03/08在珠江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完成.材料:GPⅡb/Ⅲa抗体的氨基酸序列由GENBANK公司提供.方法:分别应用SYFPEITHI,RANKPEP,BIMAS,SVMHC,PREDEP,MHCPRED,PROPRED软件对人和鼠源的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蛋白进行HLA-A*0201,HLA-A*1101,HLA-A*2401限制性表位预测,经去除能引起自身免疫的已发表的多肽,取前者覆盖后二者的多肽为混合CTL表位,再联合软件predTAP、TAPPred的TAP结合预测结果,以及NetChop、MAPPP、PAProC软件的蛋白酶切位点预测结果,取能包含二者的多肽为CTL修正表位.用基于肽MHC-Ⅱ结合的算法Syfpeithi,RANKPEP,Mhcpred,HLAPRED进行HLA-DR的Th表位预测,后取Th表位覆盖CTL修正表位,得到CTL、Th细胞混合表位.结果:从1 740条多肽中筛选出5条人源抗人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的CTL、Th细胞混合表位肽,即Anti-GPⅡb/Ⅲa-Human的第1-15,24-38,50-64,65-81,109-121位:筛选出5条鼠源抗人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的CTL、Th细胞混合表位肽,即Anti-GPⅡb/Ⅲa-Mice的第1-15,26-40,46-60,68-82,93-107位.结论:根据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预测的CTL、Th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可用于制备特异性抗体,可成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疫苗研究的靶点.
-
颈动脉内支架置入后家兔血小板活化及相关因子的变化
背景:关于炎性反应和炎症因子与颅内外血管狭窄支架成型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研究中涉及其病理生理机制各家说法不一.目的:观察家兔颈动脉内支架置入后血小板活化及相关因子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09在河南大学神经生物研究所完成.材料:家兔2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1~2.9 kg:国产铂铱合金支架由铂90%和10%铱合金制成,为金属丝直径0.13mm单丝缠绕的螺旋形结构.将支架浸入100 g/L明胶溶液中经干燥后制成明胶蛋白涂层支架.方法:动物用戊巴比妥钠麻醉(30 mg/kg),分离暴露右侧颁动脉,将支架置入右颈动脉近端,置入后给予青霉素80万IU/d静脉注射,置入前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抗血小板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支架置入前即刻、置入后0.5 h,6 d,1个月和6个月的外周血中分别检测活化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抗原决定簇、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及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结果:26只家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支架置入后0.5 h,6 d和1个月时血小板活化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抗原决定簇、血小板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较置入前即刻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6在支架置入后6 d,1个月和6个月时较置入前即刻升高(P<0.05).结论:家兔颁动脉内支架置入后仍存在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而白细胞介素6长期维持在高位水平可能与支架置入后血管内发生再狭窄密切相关.
-
一种新型聚合物携带雷帕霉素洗脱血管支架抑制内膜增生的效应
背景:课题组前期已进行了系列体内生物相容性实验,证实了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组织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目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作为携带雷帕霉素涂层的新型血管支架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完成.材料:采用超声雾化的方法将含聚氧化乙烯30%的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均匀喷涂于316 L不锈钢金属裸支架上 ,制成含雷帕霉素130 合μg的涂层支架,由汀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制作;金属裸支架采用相同材质和结构制作.方法:通过球囊扩张小型猪冠状动脉形成冠状动脉狭窄模型.6只小型猪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照组置入金属裸支架,每组3只.置入后第2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管腔丢失情况、新生内膜面积和厚度、内皮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结果:血管支架置入后第28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实验组血管腔直径丢失及直径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病理学证实,实验组较对照组管腔面积增加、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和面积再狭窄率减小(P<0.05).对照组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阳性率较实验组明显减少(P<0.05),单位面积内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0.05).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支架置入28 d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实验组基本覆盖.结论: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模型中,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携带的雷帕霉素洗脱血管支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降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