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放射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중화방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201
- 国内刊号: 11-214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创伤性心包-膈疝一例
患者男,72岁,因车祸胸腹部受伤,自感胸、腹部多处疼痛.体检: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心前区无隆起,左胸压痛,心界不大,心率110次/min,心音有力,节律齐,可闻及心包摩擦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
-
慢性假性肠梗阻并发气腹一例
慢性假性肠梗阻(chronic 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CIP)是一种少见疾病,约占全部肠梗阻的1.2%~2.0%[1,2],并发气腹者罕见,据笔者检索未见国内外报道.若对本病认识不足常致误诊,现将我院诊治1例报告如下.
-
MRI诊断右心房血管肉瘤一例
患者男,40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劳力性心悸、气短,半个月前症状突然加重.体检:偶发早搏,未闻及心脏杂音;肝脏于左锁骨中线肋缘下1 cm,剑突下4 cm处扪及.
-
脾脏错构瘤影像学表现一例
脾脏错构瘤很少见,笔者报告1例,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其临床、影像学认识水平.患者女,40岁.体检时B超发现脾脏肿块入院.患者无任何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大小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血红蛋白125 g/L,白细胞7.3×109/L,血小板计数176×109/L.
-
右肾巨大透明细胞肉瘤影像学诊断一例
患者女,50岁.腹胀、纳差2个月余,发现右上腹包块20 d.体检:腹部隆起,剑突下约8 cm、右肋缘下约5 cm可触及一包块,质硬,有压痛.彩色超声提示:右肾未见,于右肾区可见一巨大混合性包块,内可见大片状液性暗区及实性稍强回声,大小217 mm上下径)×160 mm左右径)×160 mm前后径),左缘达腹主动脉前方,肝脏向上推移.
-
双肾纤维上皮性息肉一例
肾盂纤维上皮息肉非常少见,我院收治1例双侧肾盂纤维上皮息肉,现报告如下.患儿男,2岁.于入院前5个月,发现尿色发红呈茶色1次,当时无腹痛、腰痛等症状,无剧烈运动,于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具体情况不详)拟诊为"肾母细胞瘤"而行化疗4次,尿色仍有反复,尿常规仍示血尿,故于2003年4月入本院进一步诊治.自发病以来,患儿尿量正常,睡眠可,胃纳尚佳,期间曾有1次发热伴咳嗽、流涕,经抗生素治疗已缓解.
-
腹膜后恶性间叶瘤一例
患者女,46岁.主因腹部疼痛15个月余,以腹部包块待查入院.体检:右上腹可及直径4 cm×9 cm大小的哑铃状肿物,右下腹可及直径5 cm×5 cm的肿物,2个肿物均较固定,无压痛,活动度差,呈实性,表面光滑,边界较清.
-
特发性盆底后腹膜及直肠壁纤维化
患者男,47岁,腹泻1个月余.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为黄色稀便,每日可达10余次,量少,无腹痛、里急后重,无盆腔肿瘤放疗病史.直肠指诊:直肠管腔狭窄,仅容食指,黏膜光滑,管壁质韧,无突起,指套无血染.
-
Ⅱ型右位主动脉弓巨大憩室合并主动脉夹层一例
患者男,35岁.入我院前2 d无明显诱因突发胸背部撕裂样疼痛,当时无大汗淋漓、胸闷气短或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诊为冠心病,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冠状动脉异常改变,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急诊科.
-
螺旋CT立体定位与普通CT非立体定位行穿刺活检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螺旋CT-Pinpoint立体定位激光导引系统与普通CT在引导穿刺、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组共112例经螺旋或常规CT难以确诊的胸、腹部局限性肿块患者(每组56例),分别在Pinpoint 立体定位系统或常规CT导引设备下行穿刺取活检,将其1次进针成功率、重复穿刺率及穿刺精确度分级进行χ2检验和Ridit等级对照研究.结果立体定位组1次进针成功率为66.07%(37/56),普通CT组为35.71%(20/56)(χ2=10.3,P<0.005).重复进针率立体定位组为12.50%(7/56),普通CT组为30.36%(17/56)(χ2=5.3,P<0.025).穿刺精确度的Ridit对照研究结果为, ∑f1R=22.94, ∑f2R=31.35 ,R1= 0.4096(立体定位组), R2= 0.5598(普通CT组)(U=3.24>1.96,P<0.05),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Pinpoint 三维立体激光定位系统是1种超选择性无辐射性导引技术,能有效地增加穿刺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同时对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等方面比普通CT更具使用价值.
-
腰椎间盘碎片在前硬膜囊外间隙中游走路径的MRI观察
目的观察前硬膜囊外间隙(AES)椎间盘碎片的游走路径.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18例腰椎间盘髓核脱出(HNP),进行MRI回顾分析.结果在椎管内,当碎片从供体间盘脱出游走时,向上12例,向下6例.10例占据右隔区,8例占据左隔区.碎片经常被限制在AES左半区和右半区,很少位于中线.在矢状面,T2WI显示碎片为低或等信号压迫硬膜囊,T1WI显示碎片为等信号并压迫后纵韧带(PLL)、脊髓.在轴面,T2WI显示碎片压迫中线隔、后纵韧带、硬膜囊.脂肪抑制扫描显示碎片信号增高.结论间盘碎片游走路径由AES的解剖决定.抑脂扫描有临床诊断意义.
-
炎症性成肌纤维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
目的探讨炎症性成肌纤维细胞瘤(IMT)的CT诊断价值并与病理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IMT的CT表现.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61岁.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热.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将CT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CT表现的病理基础.结果 14例IMT发生于鼻窦内和(或)周围3例,乳腺、气管内、肠系膜及腹膜后各2例,左肺、胃及右大腿各1例.CT征象为等圆形或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可有浅分叶,大小1~30 cm;10例边缘清晰、4例不清晰;内部密度较均匀10例;增强扫描肿瘤4例呈中度强化,10例呈明显强化;4例内部可见中心瘢痕;4例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邻近器官受压移位9例.病理上可见成肌纤维细胞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结论IMT的CT征象与病理表现相一致,CT检查有助于IMT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明确病灶范围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
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促进缺血心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急性心肌梗死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2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下0.5 cm处.每组按4个时间点(术后第1、3、10、17天)分为4个小组;实验组在梗死心肌区5个位点注射bFGF 50 mg+生理盐水共15 ml,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共15 ml.各组动物在处死前采用敏感编码(SENSE)技术行MR电影和心肌灌注MR成像;电子显微镜观察新生血管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血管数量.结果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自第10天明显增加(第10天:对照组24.09±3.32、实验组45.71±6.27;第17天:对照组31.46±4.60、实验组53.46±5.24)(P<0.05);梗死心肌首过灌注呈低强化,延迟扫描信号强度高于正常心肌,曲线上升时间、峰值时间、曲线上升斜率、对比增强率低于正常心肌;第17天时心肌梗死范围百分比显著变小[对照组(9.04±1.59)%、实验组(4.07±1.20)%](P<0.05);实验组微血管生长活跃,其数量除第1天外余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为第3天:(92.3±11.6)个/视野、(147.3±11.6)个/视野;第10天:(125.0±12.1)个/视野、(182.7±14.0)个/视野;第17天:(124.7±14.5)个/视野、(223.7±19.9)个/视野(P<0.05).结论心肌内注射bFGF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新生血管密度,减小了心肌梗死范围,提高了左心室功能.
-
生物可降解性紫杉醇支架预防血管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生物可降解性紫杉醇支架防治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制备"Z形" 聚左旋乳酸(PLLA)裸支架和含抗增生药物紫杉醇60 μg的PLLA支架.应用7 F球囊对8只犬肾动脉以下的腹主动脉进行2处扩张,制成血管再狭窄模型.按照解剖标志分别将裸支架和紫杉醇支架置入扩张后的腹主动脉处.支架置入术后6周处死实验犬取出标本行组织病理、形态学测量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裸支架组血管平均管腔面积为(77 586.5±66.0) μm2;紫杉醇支架组血管平均管腔面积为(113 435.9±71.0)μm2,紫杉醇支架组管腔平均面积大于裸支架组(P<0.01). 裸支架组血管新生内膜平均增生面积为:(24 803±56)μm2;紫杉醇组平均内膜增生面积为(12 931±63)μm2,紫杉醇支架组新生内膜平均面积明显小于裸支架组P<0.01).裸支架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阳性率为(38±15) %;紫杉醇支架组为 (11±0.3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作为载荷和释放药物的有效平台,通过携带抗增生药物紫杉醇可以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内膜的增生,是防治血管再狭窄的理想手段.
-
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健康体检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每位患者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心率≤60次/min者,有82.1%(46/56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61~70次/min者,有63.4%(104/164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71~80次/min者,有41.2%(28/68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80次/min以上者有31.2%(10/32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在60%~70%的重建相位窗时图像质量佳,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在50%~60%时佳,右冠状动脉重建相位窗为50%~70%较满意.结论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作用.
-
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的MR血管成像诊断
目的描述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的MR血管成像(MRA)表现,以提高对该血管异常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78例头颈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 MRA)中10例诊断为有孔型椎基底动脉病例,其中7例行颅脑CE MRA,3例行颈部CE MRA, 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 mmol/kg高压注射,小剂量团注测试延迟时间,增强前后行连续动态扫描.原始和减影图像经SGI 02工作站后处理,经容积重建(实时三维,RT3D)、大信号强度投影(MIP)、薄层大信号强度投影多平面或曲面重建血管图像(TS MIP),比较各组图像对血管异常的显示情况.5例患者同时行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MRA,3例经DSA证实.结果有孔型基底动脉7例(检出率3.9%,7/178)全部位于基底动脉下1/2段,4例位于基底动脉干,3例位于椎基底动脉吻合部;3例有孔型椎动脉(检出率1.7%,3/178)中2例位于左侧V4段,1例位于右V3段.4例有孔型异常2支血管间形成小圆孔状充盈缺损,6例呈部分重复形.4例有孔型血管异常合并其他血管异常,2例有孔型基底动脉合并脑动静脉畸形;2例有孔型椎动脉合并对侧永存三叉动脉,其中1例还合并同侧远端椎动脉瘤,另1例有孔型椎动脉同时伴有颈、基底动脉粥样硬化.RT3D能显示血管立体空间和毗邻关系,兴趣区MIP和TS MIP可清楚显示异常血管细节.结论 CE MRA结合图像工作站后处理能清楚显示和诊断有孔型椎基底动脉这一少见的血管异常.
-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病理和影像诊断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其组织病理学分型复杂,并经历多次修改发展.Katzenstein和Fiorelli[1]于1994年首次正式提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NSIP)的概念.随后几年发表多组研究报告证实NSIP在组织病理学上是独立的病变实体,是IPF组织病理学分型之一[2-5].现在认为NSIP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均有其特殊性,现综述如下.
-
颈交感神经鞘瘤与迷走神经鞘瘤的CT定位诊断
目的探索CT在术前确诊颈交感神经鞘瘤(SSN)与迷走神经鞘瘤(SVN)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探查摘除及病理检查证实并有术前CT资料的45例SSN与14例SVN,分析在CT轴面上SSN或SVN与颈总、内动脉及颈内静脉的不同位置关系.结果 45例SSN的颈动脉皆移位于肿瘤的外半周,其中43例位于颈动脉分叉(或)以上颈部者,其动、静脉皆紧贴肿瘤,显示的35例颈内静脉也皆移位于肿瘤的外半周;另2例SSN位于颈根部者,其动、静脉不紧贴肿瘤.SVN中2例由于扫描层面不足导致颈内静脉显示不清外,其余12例SVN皆将颈总颈内(或无名)动脉与(颈内或无名)静脉撑开,动脉位于肿瘤内半周,静脉位于肿瘤外半周,两者在弧形线上呈90°~180°.结论发生SSN或SVN后CT仍能准确反映颈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与颈总(内)动脉及颈内静脉等原有的解剖定位关系.故CT是很有价值的术前确诊SSN或SVN的工具.
-
肝脏发育不良结节癌变的CT、MRI评价
目的探求肝脏发育不良结节(dysplasticnodule,DN)癌变的CT、MRI特点,提高对DN癌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1例13个经病理证实的DN癌变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接受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MR平扫及MR动态增加扫描,2例接受枯否细胞特异性对比剂菲立磁增强扫描,1例接受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贝酸葡甲胺(Gd-BOPTA)增强扫描.结果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出10个DN癌变病灶,而螺旋CT增强扫描仅检出6个病灶.在T1WI上,6个病灶表现为略高信号,2个病灶为略低信号,5个病灶因等信号未检出;在T2WI上,3个病灶为略高信号,4个病灶表现为"结节中结节",3个病灶为略低信号,3个病灶因等信号而未检出.在MR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10个病灶有明显动脉血供增加.2个病灶摄取菲立磁的能力降低,1个病灶摄取对比剂的能力降低.结论对于DN癌变灶的检出,MR优于螺旋CT.MR可以作为DN癌变检出和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表现
目的探讨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表现.方法搜集3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均行盆腔区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均为育龄期妇女(年龄28、34、45岁),1例症状与经期有关.肛门指诊均触及直肠肿物,质硬无活动.CT均表现为直肠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肿块呈中度强化.2例病变局限于直肠,另1例直肠内外同时发现病变.1例活检冰冻切片误诊为直肠高分化腺癌.结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表现为实性肿块,无特征性CT表现.诊断上应注意与直肠肿瘤鉴别.
-
MR注气小肠灌肠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注气小肠灌肠检查(MR enteroclysis)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临床怀疑小肠非急性炎症性疾病且无肠梗阻的患者接受了MR注气小肠灌肠检查.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大75岁,小17岁,症状主要为腹痛10例,血便或黑便4例,腹泻2例,病程长7年,短1周.MR检查前先将小肠导管经鼻插入十二指肠远端,经导管注入空气1000 ml左右以扩张小肠,然后经静脉注入山莨菪碱 20 mg以抑制肠蠕动,采用37.2%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12 ml行直接增强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带脂肪抑制的冠状面和横断面T1WI SE序列和快速扰相位梯度回波( fast spoiled gradient echo, FSPGR)序列.将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或临床诊断对照,以评价MR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正常小肠5例,Crohn病6例,回肠间质瘤2例,淋巴瘤、肠结核和易激综合征各1例.MR注气小肠灌肠的正常小肠在T1WI肠腔为无信号,肠壁在肠腔气体和周围充气肠管的衬托下显示为中等信号,肠壁厚度为1~3 mm,肠腔直径为17~28 mm;Crohn病表现为节段性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腔狭窄,肠管外可形成炎性肿块或瘘管;肠结核侵及回肠末段、盲肠及升结肠近端,肠壁明显增厚,强化增加,盲、升结肠近端短缩.间质瘤为等T1、长T2信号的圆形肿块,强化显著.1例术后复发的回肠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增厚,强化增加,但无肠腔狭窄,1例易激综合征为小肠功能紊乱,其形态及信号正常.MR注气小肠灌肠将1例以肿块为突出表现的Crohn病误诊为淋巴瘤,1例易激综合征诊断为正常小肠,其余14例结合临床资料,MRI均做出正确诊断.MRI对小肠器质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3%.结论 MR注气小肠灌肠是诊断小肠器质性疾病,尤其是Crohn病和肿瘤的敏感的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范围和肠管外并发症.
-
全面认识SARS的影像学表现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影像学内容包括SARS影像的基本形态、常见的影像表现、影像的病理基础、影像与临床的联系、影像表现的动态变化和鉴别诊断等.从SARS初次发现至今1年多的时间,放射学医师自始至终密切关注着患者影像表现的发展变化,总结了大量的临床病例,对SARS的影像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逐渐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
SARS死亡病例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
目的探讨SARS死亡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搜集31例SARS死亡病例的影像资料,其中27例摄床旁X线胸片,8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并对其中9例尸检病例进行影像-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SARS病人临终前胸部X线表现以大片状和多片融合阴影多见(19例),白肺8例.病变呈多发、弥漫分布,密度高低混合,支气管气像常见(16例).CT表现为多发的大片状磨玻璃样密度阴影(5例),可合并其他部位的肺实变(3例),病灶有融合趋势.病理对照研究提示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是肺组织广泛实变、淤血、出血,镜下可见肺泡内透明膜形成及支气管内膜脱落.结论 SARS病人临终前病变进展迅速,范围广,影像检查能够为评价病情、观察动态变化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
SARS患者出院后恢复期的CT表现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恢复期胸部影像学表现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03年6~8月,100例SARS恢复期患者接受体检,其中91例在同一天行胸部CT和肺功能检查.男39例,女52例;年龄19~66岁,平均36.4岁.检查时间距发病时间52~125 d,平均87.4 d.分析患者的肺内CT表现,定量分析肺内病变程度和范围,分别选择4个层面(主动脉弓、隆突、静脉汇合层面和膈上层面)进行病变评分.并且与肺功能的结果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CT检查示91例SARS恢复期患者中47例肺内无异常表现,44例仍然可以见到异常病变,包括磨玻璃样病变和网格样阴影.2种表现的CT 评分结果与肺弥散功能(DLco,%)存在负相关性(r=-0.618, P<0.001; r=-0.498,P<0.001).结论 CT显示约半数SARS患者在发病3个月左右已经完全恢复健康.CT视觉评分可以定量评估肺内残留病变,预示肺功能情况.
-
重型SARS患者的转归及胸部影像学随坊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重型SARS患者的转归并随访观察其恢复期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重型SARS患者的转归,随访观察25例重型SARS患者恢复期的胸片、CT扫描表现.结果 54例重型SARS患者,死亡15例(其中1例尸检),临床治愈39例.随访观察的25例中21例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58~238 d,CT扫描发现8例有肺间质增生(38.10%);4例有纤维性病灶(19.05%);12例有磨玻璃样密度病变残留(57.14%);7例双肺未见异常改变(33.33%).结论肺间质增生、纤维性病灶、磨玻璃样密度病变残留是重型SARS患者恢复期的主要胸部表现,其发生率高于普通型SARS患者.
-
螺旋CT对SARS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及其预后评价
目的用多层螺旋CT做胸部影像检查,探讨SARS和其他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的鉴别诊断价值,并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SARS患者64例,男28例,女36例,年龄18~93岁平均(42.3岁),CAP患者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龄28~88岁(平均70.1岁),其中23例检出呼吸道致病微生物.110例患者均经过多排螺旋CT扫描.结果年龄、白细胞总数和CT显示肺内病变呈磨玻璃样密度影3项指标,对SARS诊断的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度分别为93.8%、60.9%和80.0%.CAP组CT显示的肺内实变影、纤维索条影及支气管壁增厚3项作为SARS的反指征,总敏感度、总特异度和总准确度分别为91.3%、82.8%和86.4%.SARS和CAP组的死亡例数分别为7(10.9%)和4例(8.7%).后期随访表明:SARS中48.8%(21/43例)的病例肺部遗留程度不同的异常改变,50岁以上患者随年龄增加肺部后遗表现趋于严重.结论结合患者临床情况、肺内病变密度、形态特征以及肺内其他的伴随征象,螺旋CT对于SARS的早期诊断和与CAP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50岁的SARS感染者预后欠佳.
-
SARS患者康复过程中的胸部CT表现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康复期的CT表现.方法随访观察65例确诊为SARS的康复者,根据病史分为重症21例,轻症44例,进行多层螺旋CT和高分辨率CT扫描、肺功能等检查.结果 28例CT扫描未见异常.其余CT表现为:(1)磨玻璃样密度灶35例,包括:局限斑片状磨玻璃样密度病灶11例; 多叶多段磨玻璃样密度灶19例;双肺弥漫磨玻璃样密度病灶5例.(2)小叶内间质及小叶间隔增厚30例.(3)胸膜下弧线影9例.(4)不规则纤维索条影19例.(5)牵拉性细支气管扩张3例.(6)结节状气腔实变病灶2例.(7)空洞病灶1例.未见明显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多次复查肺内影像及肺功能均有好转.比较重症组和轻症组CT表现及肺功能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部分SARS康复期患者肺部表现基本正常(28/65,占43.1%).磨玻璃样密度病灶为康复期的主要CT表现(35/65,占53.8%),并伴有程度不等的肺间质增生.重症组较轻症组患者肺内表现严重,肺功能差.随着时间的延长,肺内病变及肺功能逐渐好转.
-
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围手术期影像学改变
目的探讨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病肺气肿围手术期的影像学改变.方法 1例肺气肿、肺功能重度减损的患者进行左肺移植,使用X线及CT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变化. 结果术后移植肺大片雪白致密影,呈完全不透亮的肺再植反应,第4天曾一度出现急性对侧患肺过度膨胀,纵隔左移、压迫移植肺,术后93 h顺利脱机,第5天出现对侧肺感染,术后第9天胸片示移植肺片状模糊影,呈磨玻璃样改变,经活检为急性排异,经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症状消退,术后40 d胸部CT示左肺扩张良好,左肺血液灌注良好,术后肺功能明显改善,术后47 d出院,现已恢复工作.结论单肺移植术后影像学改变对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
-
SARS肺内空洞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SARS患者肺内空洞的X线及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方法对180例临床确诊SAR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肺内出现空洞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年龄、病程、治疗措施、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评价.结果 X线胸片和胸部CT发现肺内出现空洞者5例(占2.8%),多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厚壁空洞.该组病例病程较长44~66 d),住院期间1例诊断为糖尿病,4例出现空腹血糖升高(7.99~14.33 mmol/L),血白细胞升高[(14.1~20.4)×109/L]或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糖皮质激素使用量较大、使用时间较长;其中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时间为25~65 d,且初10 ~15 d每日用量均为160~240 mg;实验室检查均出现乳酸脱氢酶LDH)、谷氨酸脱氢酶G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升高,其值分别在228.00~475.00 U/L、10.08~60.00 U/L、190.00~444.00 U/L范围内.结论 SARS患者治疗后期肺内可有空洞形成,CT检查能早期准确发现空洞;认识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指导治疗、评价预后.
-
前列腺肉瘤的MRI特征及临床表现:与前列腺癌的比较
目的总结前列腺肉瘤的MRI特征和临床表现,并与前列腺癌比较.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6例前列腺肉瘤,并选择同期15例前列腺癌作对照,分析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及影像表现,分析两者间差异的特征性.结果(1)病理结果:前列腺肉瘤中横纹肌肉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间质来源无法分类的肉瘤1例,间质来源未分类的肉瘤1例;前列腺腺癌15例.(2)临床结果:前列腺肉瘤:年龄中位数为36.5(范围为15~71)岁;病史1个月至5年;症状主要为进行性排尿困难;肛门指诊前列腺显著增大,表面不光滑,有结节或有囊性感,有压痛;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正常范围[(0.20~4.00)×10-3 ng/L],中位数为0.56×10-3 ng/L.前列腺癌:年龄中位数为72(范围为50~78)岁;病史5个月到17年;症状主要为尿急、尿频、排尿困难;肛门指诊前列腺呈轻、中度增大,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PSA值升高,中位数为27.80×10-3 ng/L,范围为(1.55~352.00)×10-3 ng/L.2种疾病的发病年龄和血清PSA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MRI表现:前列腺肉瘤表现为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中位数为217.46 cm3,范围为64.35~859.04 cm3,占据盆腔的大部,呈分叶状;正常结构消失,中央带、外周带界限不清;T1WI可见内部斑片状低信号,T2WI呈明显中、高混杂信号;包膜外侵犯5例,淋巴结和骨转移3例.前列腺癌表现为前列腺呈轻、中度增大,中位数为41.57 cm3,范围为17.16~179.44 cm3,外形规则或变形,结构基本存在;T2WI显示病变外周带内呈局限性低信号11例,包膜外侵犯10例、骨转移7例.2种疾病的前列腺体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肉瘤和前列腺癌的发病年龄、病史、前列腺体积、外形、质地、PSA 值及MRI表现都有明显的不同.
-
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术前后的MRI表现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前后的MRI表现.方法对34例子宫肌瘤患者(共62个肌瘤)在UAE前和术后4个月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肌瘤信号强弱与骨骼肌相比较,肌瘤体积测量按椭球计算公式.结果 62个肌瘤术前平均体积为85.6 cm3(范围0.3~248.4 cm3);UAE后4个月肌瘤平均体积为32.6 cm3(范围0.3~65.4 cm3),体积总缩小率为58.32%(t=3.18,P<0.01),术前体积大于35 cm3的40个肌瘤缩小率为62.48%(t=4.45,P<0.01);而术前体积小于35 cm3的22个肌瘤体积缩小率为38.69%(t=1.13,P>0.05).UAE后T1WI上肌瘤信号38个为均匀等、低信号,20个呈等信号,4个为稍高信号;T2WI上肌瘤信号55个为极低信号,7个为稍低信号.UAE后40个较大肌瘤中38个无强化,而22个术前体积小于35 cm3的肌瘤仅5个无强化,17个仍有不同程度强化,正常子宫肌层强化明显.结论 MRI有助于评价子宫肌瘤UAE前后的体积和血供改变.
-
肝肺综合征一例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的基础上并发肺毛细血管扩张、动-静脉分流和低氧血征等的疾病称之为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 HPS).HPS在慢性肝病中的发病率尚不清楚,文献报道在肝移植适应证中约50%伴有一定程度的低氧血症,达到HPS诊断标准的达13%~47%[1].
-
基于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结构化报告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目的设计并开发基于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结构化报告模块,应用计算机生成图文并茂的诊断报告并实现诊断报告与图像的同步传输.方法 PACS采用1000 M主干网,100 M交换到桌面;应用Delphl 6.0,VC++6.0等编程语言,设计结构化诊断报告为基本项目区、影像征象区、诊断意见区、建议区、签名区、图像区等6个功能模块区;设计通过对医学数字成像与传输标准(DICOM)复合对象的引用,在诊断报告中直接插入DICOM的医学图像或者波形;设计并构造整个系统环境所需的基本函数库.结果基于PACS的结构化报告模块能将影像诊断报告按照计算机可以明确无误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缩短诊断报告时间和周期,提高对报告原始资料信息的利用率.结论结构化报告模块有利于促进影像诊断工作与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结合,提高影像诊断工作质量和效率.
-
评《管腔内支架治疗学》一书
我国第一部有关管腔内支架的专著--<管腔内支架治疗学>于猴年的春天由科学出版社北京)出版问世了.这部专著是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克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邹英华教授和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欧阳墉主任医师共同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作序,并得到了李彦豪教授、翟仁友教授等10余位国内著名介入放射学专家的鼎力相助和积极参编,历经3年,几经修改和增补后,始得以呈献给广大读者.
-
床旁X线机遥控曝光控制器的设计
X射线用于医学诊断有悠久的历史,医用辐射已成为人类受电离辐射的大来源,医用辐射防护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1].X线成像设备遥控化是减少操作人员有害照射的主要途径[2].但对于床旁X线机的操作者来说,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使用有线遥控因其距离限制不能达到完全的X线防护的目的.因此笔者设计了无线遥控床旁X线机曝光控制器RC-01,该遥控器不仅操作简单、灵活,而且使操作人员的有害照射降至低.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5 | 09 |
1993 |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