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模拟微重力对BMSCs神经元分化潜能的影响

    作者:王南丁;石子璇;陶涛;王娜;艾克荣;李哲;王宗仁

    目的 研究微重力处理后形态改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元方向的分化能力.方法 第一部分将第三代的BMSCs分为两组,分别在正常重力下(NG组)及微重力下(SMG组,采用回旋模拟装置以30 r/min模拟微重力),培养72 h后,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鬼笔环肽染色检测细胞骨架的变化.第二部分将第三代BMSCs分为三组:第一组在NG条件下培养后,加入神经元方向诱导剂在NG条件下诱导;第二组在SMG条件下培养,在NG条件下诱导;第三组在SMG条件下培养,在SMG条件下诱导.14 d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骨架蛋白2(MAP-2)的阳性表达率,Western blot检测MAP-2及干细胞多潜能标志物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0ct4)的表达情况.结果 光镜下观察细胞在SMG处理后呈现由梭向圆的改变,细胞变大,骨架弥散,呈圆形.诱导后第二组细胞MAP-2的表达率较第一组增高(P<0.05).第三组细胞其表达量较少,Western blot分析第二组细胞MAP-2的表达量上调较第一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细胞都表达少量Oct4,第三组细胞MAP-2表达量较少,但Oct4表达增多.结论 模拟微重力环境提高BMSCs神经元方向分化潜能.

  •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脑红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贺建勋;魏洪涛;高武

    目的 观察脑红蛋白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探讨脑红蛋白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5例正常体检患者,18例颅脑损伤(据GCS评分分为3组:轻型组(GCS 13~15分),中型组(GCS 9~12分)重型组(GCS 3~8分)患者损伤后3h、6h、12 h、24h、48 h、72 h患者血清中脑红蛋白(NGB)浓度.结果 ①中、重度颅脑损伤组血清NG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颅脑损伤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血清中NGB含量在损伤后3h处于高水平,其后逐渐下降,12 h后逐渐增高,至24 h略有升高,而后逐渐下降.颅脑损伤轻、中、重度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脑损伤诱导脑红蛋白的表达,发挥其脑保护作用,NGB血清学水平与神经细胞受损的程度相关,受损情况越重,脑红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越高.

  • 多巴胺D2受体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友伟;马驰原;王汉东

    目的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0%~15%.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治疗泌乳素(PRL)腺瘤的一线药物,并且对其它垂体腺瘤类型部分病例有效.研究表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通过结合并激活多巴胺D2受体(D2R)发挥作用.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垂体腺瘤中D2R的表达情况.方法 本研究所用197例垂体腺瘤标本均来自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病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垂体腺瘤中D2R的表达.在光学显微镜下分析D2R在细胞中的定位及用半定量方法分析标本中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免疫反应低表达定义为终评分≤2分,高表达定义终评分为>2分.结果 D2R定位于垂体腺瘤细胞胞浆.D2R在垂体腺瘤细胞中高表达率为65%,在PRL腺瘤和生长激素(GH)腺瘤的高表达率高分别为为92.9%、90%;无功能性腺瘤(NFPA) D2R高表达率低,仅为37.1%.D2R高表达率和垂体腺瘤的类型相关,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质地、侵袭性、是否复发或是否服用溴隐亭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PRL腺瘤和GH腺瘤中D2R表达量高,适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NFPA中D2R表达量低,不适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

  • 椎管神经鞘瘤单侧钉棒系统置入对脊椎稳定性的作用

    作者:杨延庆;韦玮;陈延;杨小岗;赵开胜

    目的 分析椎管内神经鞘瘤采用单侧钉棒系统置入时,对脊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2例神经鞘瘤患者采用部分椎板关节突切除,同时采用单侧钉棒内固定,在内固定后3天和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X线复查,对椎管稳定性、神经系统功能和生活质量等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单侧钉棒内固定后,内置物固定良好,脊柱无失稳、滑脱现象,且神经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疼痛程度也比治疗前好转(P<0.05).结论 椎管内神经鞘瘤行单侧钉棒系统置入,在减少脊髓损伤的同时,也能更好的维持脊柱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 颅内蛛网膜囊肿治疗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赵东升;姬西团;贺晓生;费舟;刘卫平

    目的 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治疗的指征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颅内蛛网膜囊肿病例,其中手术治疗82例,非手术治疗25例.结果 所有手术患者手术过程顺利,63例颅内压增高症患者中,经手术治疗44例,术后治愈率43.18% (19/44),好转率52.27% (23/44),无效率4.55%(2/44);非手术治疗19例,治愈率15.79% (3/19),好转率31.58%(6/19),无效率52.63%(10/19),非手术治疗者中1例突发囊内出血导致脑疝死亡.30例癫痫患者中经手术治疗26例,治愈率53.85%(14/26),好转率30.77%(8/26),无效率7.69%(2/26);非手术治疗4例,治愈率25.00%(1/4),好转率25.00% (1/4),无效率50.00% (2/4).2例行走不稳的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治愈;3例精神分裂患者1例囊肿切除后治愈,2例口服药物治疗后1例好转,1例无效;9例无症状者均行手术治疗,7例囊肿缩小,1例无变化,1例有增大.结论 蛛网膜囊肿切除并脑池开放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均在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症状改善方面有良好效果,对于有临床症状的蛛网膜囊肿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是一种首选的治疗方法.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35例临床分析

    作者:景治涛;刘佳;班允超;李龙;杜绍楠;王运杰

    目的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率较低,报道较少,本文探讨其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35例病理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病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以及治疗,总结其诊疗的特点.结果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多以颅内压升高症状起病,伴共济失调症状,影像学MRI稍长或等T1信号、稍长或等T2信号,增强后呈均匀一致强化,可形成“缺口征”、“尖角征”、“握拳征”特征性表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多呈均匀高信号,磁共振波谱分析(MRS)表现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中度降低,胆碱(Cho)升高,肌酸(Cr)轻度降低,可出现高大脂质(Lip)峰,肿瘤多表达B细胞或T细胞标记物,肿瘤增殖抗原(Ki67)阳性率多为30% ~ 95%.治疗目前多以手术治疗明确病理,解除患者颅内高压症状,术后行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中心的化疗,辅以放疗.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难以与其他肿瘤鉴别,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定性,病理学与免疫组化有其独特的表现,治疗目前多以化疗为中心的综合治疗为主.

  • 经后路摘除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作者:封亚平;章翔;封雨;章薇;唐少锋;艾卫兵;谢佳芯

    目的 探讨后外侧型颈椎间盘突出采取后路手术切除髓核、并行颈椎侧块螺钉固定术的指征、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10月至2012年12月我们收治了35例颈椎间盘外侧型突出、经颈后路手术切除椎间盘并行颈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全组病例平均随访期为12个月,评价两项指标包括神经功能障碍和疼痛的改善状况.结果 本组病例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治疗评价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S),并比较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JOAS在术后为(14.35 ±1.65)分,与术前(6.82±2.36)分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相差性(P<0.001).术后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87%,28例疼痛完全消失,7例明显好转.肌力及腱反射29例显著改善,6例有改善,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后外侧颈椎间盘突出行后入路髓核摘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方法,对病损节段颈椎行侧块螺钉固定术,具有保护脊柱功能、重建其稳定性并防止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良好作用.

  • 减少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中放射暴露的研究

    作者:王作伟;吴浩;陈赞;菅凤增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在腰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显微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摘除、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中的放射暴露.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MIS-TLIF治疗7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透视放射方法及手术日期的顺序将74例患者分为4组,A组9例患者,术中采用腰椎的X线前后位结合侧位(AP+L)透视定位.其余65例患者采用前后位(AP)透视定位,按照时间顺序分成为早期、中期、晚期3组.统计74例患者术中单枚螺钉植入的X线透视次数以及手术中透视总次数,对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74例患者共植入332枚椎弓根螺钉.单枚螺钉植入的平均透视次数按照A、B、C、D组顺序依次减少,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手术中透视总次数按照A、B、C、D组顺序依次减少,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MIS-TLIF手术中,随着手术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医护人员及患者放射暴露剂量逐渐减少.技术的改进,比如X线AP位代替AP+L透视定位,可以进一步减少放射暴露.

  • 电针刺激对脑损伤患者内源性阿片肽的影响

    作者:路楷;查海峰;徐彬彬;程晓午;承军;黄晓成;王海华;查舟洲

    急性脑损伤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除原发性因素造成脑损害之外,许多继发性因素致使其近期病情加重或出现不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研究证明,原发性脑损伤后,机体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部分体内所产生的物质会造成脑二次损伤.其中包括:凝血功能障碍;部分炎性介质释放;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增加等.尤其是部分内源性阿片肽被认为是造成脑二次损伤的因素之一.电针刺激技术用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期患者已很成熟,且证明是有效的,甚至应用于早期促醒.为此本文就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早期应用电针治疗观察了其血浆中的β-内腓肽(β-endorphin,β-EP)和强腓肽(dynorphin Dny-A)的变化情况,现总结如下:

  • 前循环动脉瘤134例显微外科手术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唐宗椿;付学锋;万东君;王晓峰;杨兴奎;张荣军;赵振伟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CA)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意外发生中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年发病率约9.1/10万[1],多数预后不良[2,3],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是处理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4].由于颅内Willis动脉环前半部位动脉解剖结构特点,前循环动脉瘤(an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是颅内动脉瘤中常见的.我们对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进行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以分析确定微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为临床诊治供参考.

  • 超早期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作者:王飞红;吴贤群;陈邱明;林立;曾冉;袁邦清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而起源于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的动脉瘤占绝大多数.目前,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夹闭瘤颈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理想的方法之一.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 2 月至2014年2月超早期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动脉瘤3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胶质瘤干细胞树突状细胞瘤苗研究新进展

    作者:冀晨辰;程光;张赟

    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而其中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则是成年人中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颅内肿瘤.尽管已以手术为主、辅助放化疗以及替莫唑咹的新型复合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已普遍推广应用,但预后仍不十分乐观,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往往只有14.3个月,三年存活率仅10%[1].因此,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治疗方案,不断探求新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以其个体化,针对性以及细胞毒性小等独有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更是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为主的免疫疫苗研究更为广泛.以树突状细胞疫苗为例,在对23例胶质瘤母细胞瘤患者,通过输注自身肿瘤细胞溶解产物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提取的树突状细胞共同培养所获得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自病理确诊为GBM起)提高到了为31.4月[2].这表明,新型的免疫治疗作为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期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治疗前景.

  • 脊膜瘤侵袭行为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宝占;徐坤;杨钟会;初明

    脊膜瘤是椎管内为常见的肿瘤之一,大部分为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WHO Ⅰ级)[1,2].CT、MRI的广泛应用,在明确脊膜瘤诊断和治疗的同时[1],也增加了脊膜瘤的检出率.目前在髓外硬膜下肿瘤中,脊膜瘤的发病率接近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发病率(40%)[2].脊膜瘤绝大多数为完全硬膜下生长,约10%侵袭硬脊膜全层或生长于硬膜外[2].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在术中电生理、术中超声、术中荧光、X线定位等技术的辅助下[3,4],脊膜瘤的手术效果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虽然脊膜瘤和脑膜瘤来源相同,但脊膜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其特殊性,其中脊膜瘤的侵袭性行为具争议.在此,我们从脊膜瘤的病理类型、发病性别及年龄、分子标记物、对硬膜的侵袭性等生物学行为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头臂动脉支架成型术并发基底动脉栓塞1例

    作者:李克;刘永晟;王峰;申敬顺;王迎新;董翔;韩杰

    患者,男,74岁.以“左侧肢体活动不灵5个月,加重2 w”于2013年8月27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膀胱肿瘤病史.入院查体:神清,语明.左侧肢体肌力5级,左上肢痛觉减退,余神经查体(-).右上臂收缩压较左上臂收缩压低10 mmHg.CTA:右侧头臂动脉起始处及右颈内动脉起始处存在串行重度狭窄.头CT:右侧顶枕叶软化灶.结合病史,考虑患者临床症状与右颈内动脉及头臂动脉串行狭窄相关,予2013年8月30日行右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及头臂动脉支架成型术.首先于保护伞保护下行右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于右颈动脉置入颈动脉支架(precise 8 ~40 mm)l枚.随后行头臂动脉支架植入术.4F椎动脉管经右肱动脉鞘管置于头臂干,作为支架植入过程中参照造影用.

    关键词: 头臂动脉 狭窄 支架
  • 顶枕部颅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旷仁钊;唐晓平;张涛;彭华

    患者,男,77岁.因发现头部包块进行性增大伴疼痛1 w于2012年8月28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顶枕部正中头皮隆起,扪及一大小约3 cm ×4.5 cm质韧包块,活动差,有压痛,皮温不高.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体型消瘦.血常规示:淋巴细胞正常.头颅CT示:顶枕部大范围骨质破坏吸收,其周围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图1).胸部CT示:纵隔内淋巴结肿大.

  • 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1例

    作者:刘霞;杨红叶;王益青;田婕;王建鹏

    累及视神经海绵状血管瘤(optic cavernous hemangioma,OCHM)极为罕见,其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视交叉卒中综合征”,现将收集的原发性OCHM病例的临床病史、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形态特征并结合文献报道如下.女性患者,25岁,因“进行性右眼视力下降1个月,加重2 w”入我院治疗.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不清,未就诊,3 w前出现复视,仍未就诊,约2 w前出现有眼视力进行性明显下降.人院体格检查见右眼仅有光感,左眼视力0.6.无明显其他阳性体征.颅脑CT示鞍上池右侧可见斑片样高密度影.颅脑MRI示鞍上池右侧前方可见椭圆型等长T1短T2信号,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为低信号,边界清,大截面约13.5 mm×7.2 mm.脑CT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排除动脉瘤诊断.

  •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改良

    作者:何骏驰;刘旻谛;刘振;罗良生

    蛛网膜下腔出 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多南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其迟发性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大因.目前人们对CVS的认识还不确切,仍无有效改善预后的方法1.近年来人们多采用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来制作SAH后CVS模型,本文对该模型成功进行了制作改良.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叶新运;宋海民;杨瑞金;张震宇;黄铁庆;冯开明;蒋秋华

    听神经瘤是是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 region,CPA)常见的良性肿瘤[1].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虽然手术全切除肿瘤已不成问题,但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得到更多关注.近年来,随着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为解决如何在全切肿瘤的同时保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这一难题提供了实时、有效的技术支持[2,3].本文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4月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治疗术中面神经监测的意义及价值.

  • 美国神经脊柱外科高速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菅凤增;方铁

    美国神经外科协会关于神经外科的定义明确提出神经外科治疗的疾病范围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其支持结构(包括颅骨,脊柱和相关的韧带)和供血血管组织[1].神经脊柱外科是指神经外科医生从事的脊柱外科部分,包括脊柱,脊髓以及其供血血管组织,实际上涵盖了整个脊柱外科范围.神经脊柱外科更强调保护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强调手术中使用神经功能监护以及使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等.脊柱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和骨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完全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二级学科,因此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定义和培训系统,实际工作由神经外科医师和骨科医师共同开展.

  • 横长比在评估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作用

    作者:方亦斌;吴一娜;吕楠;陈岩;黄清海;刘建民

    目的 探讨动脉瘤几何形态在评估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测量其横径及长径,对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横径、长径及两者的比值(横长比)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结果 破裂组长径为8.36 mm±3.48 mm,小于未破裂组11.67 mm ±7.37 mm(P=0.001);破裂组横长比为1.05 ±0.51,显著大于未破裂组0.79±0.39(P=0.003).横长比在预测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佳界点值为0.7925.结论 横长比的大小与梭形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存在相关性,当横长比大于0.7925时,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明显增高.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研究

    作者:袁强;步星耀;孙彦熙;闫兆月;周志龙;黄超;马春晓;屈鸣麒;张慧

    目的 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脑积水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86例aSAH急性期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仅行间断腰椎穿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术后则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治疗,并定期测定两组患者脑脊液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观察其与aSAH并发脑积水的关系及临床安全性.结果 aSAH对照组患者发病7d、14 d时脑脊液LPA含量显著高于观察组(t1=8.225,P=0.000;t2 =4.168,P<0.001);aSAH对照组并发急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与观察组间无显著性差异(x2 =0.192,P=0.661),而aSAH对照组并发亚急性和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x2=7.535,P=0.006);所有aSAH并发脑积水患者发病14 d时脑脊液中LPA含量显著高于aSAH未并发脑积水患者(t=4.893,P<0.001);治疗期间两组aSAH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早期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能够有效防治aSAH并发脑积水的发生,该作用与其降低aSAH后脑脊液中LPA含量密切相关.

  • DDR1-MMP9在大鼠脑缺血损伤后血脑屏障破坏中作用机制

    作者:朱明霞;董辉;路志红;邢东

    目的 探讨盘状结构域受体1 (DDR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通路在局部性脑缺血致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95只,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siRNA处理组和siRNA乱序组(n=5).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随后处死大鼠取脑,测定脑梗死体积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DR1及MMP9在半暗带区随再灌注时间表达的变化情况及其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DDR1及MMP9的表达均增高(P<0.01);而通过侧脑室注射DDR1-siRNA抑制DDD1的表达后,DDR1及MMP9的表达均降低(P<0.01).结论 DDR1蛋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破坏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其下游分子MMP9起作用,抑制DDR1的表达可减少MMP9的表达量从而降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另外,检测DDR1的表达可作为脑卒中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 抑制NKCC1减轻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陈向波;惠浩;陈延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NKCC1,又名钠-钾-氯共转运体1)抑制剂布美他尼(BT)处理对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神经保护作用和可能的分子信号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巴比赛(BALB/c)小鼠10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空白对照组(SAH+生理盐水,SAH组)和低剂量组(SAH+布美他尼5 mg/kg,LBT组)、高剂量组(SAH+布美他尼10 mg/kg,HBT组),采用通过血管内穿孔的方法来制作SAH模型采用;利用神经功能学评分(NSS)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法测血脑屏障受损程度;同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KCC1的表达.结果 高低剂量组NKCC1的蛋白表达均降低,但只有高剂量(10 mg/kg)组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水肿.结论 NKCC1的激活可能在SAH后的早期继发性脑损伤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NKCC1抑制剂布美他尼可以有效减轻SAH后的早期继发性脑损伤,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 SPE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作者:依马木·依达依吐拉;买买江·阿不力孜;林琳;栾新平

    目的 探讨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21例因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颅内外搭桥术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术前、术后行SPECT局部脑血流量(rCBF)断层显像,对患者术前、术后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 术后有19例患者局部脑血流量均有改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Barthel指数均有改善.结论 SPECT有助于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

  • 3D-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中的作用

    作者:刘伟;郭庆东;付洛安;张磊;胡世颉;费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再次造影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至2012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的63例患者,其中62例遵医嘱第二次行3D-DSA检查,1例等待复查期间再出血死亡.结果 其中5例复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例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因动脉瘤微小观察随访治疗.结论 血管痉挛、微小动脉瘤是SAH首次造影阴性的重要原因,SAH的患者首次造影阴性应重复血管造影检查,3D-DSA在复查中起重要作用.

  • 血管构筑因子Leptin/VEGF和TGF-β对BAVM血管异常生成的影响

    作者:赵晓勇;张晓丽

    目的 探讨血管构筑因子瘦素(Lep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脑动静脉畸血管异常生成的影响.方法 分组:对照组(外伤脑叶部分切除切包含血管)、脑动静脉畸形未出血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组.应用实时定量多聚酶联反应(real time-PCR)、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3组Leptin、VEGF以及TGF-β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 对照组、未出血组和出血组组间比较Leptin、VEGF以及TGF-β mRNA及蛋白表达差异,出血组和未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kptin、VEGF以及TGF-β的mRNA和蛋白在BAVM的畸形血管团中表达上调,出血组更为显著.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对BAVM血管生成异常的影响,为指导脑AVM的临床诊疗提供了策略.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急症手术治疗

    作者:曲良锁;毛涌馨;张文怡;祝广林;张伟;王谋龙;段祺峰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根据实际治疗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A组和治疗B组,监测各组的术后再出血率和疗效满意率.结果 采用GOS评分体系,良好5例、轻残9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和死亡19例;治疗A组术后再出血率、疗效满意率分别为50.0%和62.5%,治疗B组术后再出血率、疗效满意率分别为20.0%和80.0%,而对照组病例术后再出血率、疗效满意率分别为64.3%和28.6%.结论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和死亡率高,及时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谨慎仔细的手术操作、严格的术后管理是提高疗效满意率的关键.

    关键词: 脑出血 手术 治疗
  • 虾青素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张翔圣;范杰梅;张鑫;李伟;张庆荣;吴琪

    目的 研究虾青素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SAH加安慰剂组(SAH+ vehicle)和虾青素治疗组(SAH+ATX).通过建立兔枕大池注血SAH模型,于手术后24 h记录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以及分光光度比色法分别检测脑组织神经细胞病理学改变,和脑组织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AH后兔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加重,脑组织中TUNEL凋亡阳性细胞数也显著增多;应用虾青素干预以后,兔神经功能改善,脑组织TUNEL凋亡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同时,虾青素能够降低SAH后兔脑组织中MDA水平,并提高GSH含量和SOD活性.结论 虾青素对SAH后早期脑损伤(EBI)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性有关.

  •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作者:章翔

    目的 探讨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实施的有效性.方法 在施教实践中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团队协作精神、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技能训练的四个基本思路,并从理论上予以论证.结果 在认知观念上,充分肯定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是医学教育系统中高层次的教育,医科大学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它是一个系统的人才工程,直接影响到我国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摆在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导师面前的一项新任务.结论 所践行的这四个方面新思路,很适合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与训练,值得推广应用.

  • 构建立体融合的临床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打造国家级教学团队

    作者:冯亚非;严亚波;刘毅;王林;赵京霞;拓静;雷伟

    目的 构建完整高效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师的临床教学水平,打造一支国家级教学团队.方法 2000至2010年间,本教研室将“电影创作理论”融入到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过程,建立了“采、编、导、演、评”立体融合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对教师的临床教学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和评估.结果 该体系经过10年的应用,培养了32名校级精品课教师,25人获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称号,先后5次获各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在2010年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结论 该培养体系显著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了本科教学质量,为整体提高教研室教师的临床授课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