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痤疮丙酸杆菌活菌对小胶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鲁传龙;齐显龙;高剑;徐修礼;李春英;高天文

    目的 探讨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痤疮丙酸杆菌对小胶质细胞(MG)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 病原菌以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作用于小胶质细胞,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并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经痤疮丙酸杆菌作用后小胶质细胞活性明显受到抑制,呈时间依赖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痤疮丙酸杆菌可诱导小胶质细胞的凋亡,凋亡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细胞周期检测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病原菌-痤疮丙酸杆菌可抑制小胶质细胞的生长,诱导小胶质细胞的调亡,可能和患者的病原菌入颅后导致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 椎管内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龙;汪新华;宋莲淑;阮金成;赵东宁

    目的 探讨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瘤(PNE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的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 根据肿瘤侵袭部位不同,5例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瘤首先给予后正中入路或与经胸联合入路的手术切除,术后分别给予不同疗程的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结果 常规及免疫组化病理检查使PNET得以确诊;5例患者除1例生存至今33个月外,其余虽经综合治疗,仍相继出现原位和(或)胸腔、肝脏、肺部等转移,分别在术后14-20个月死亡.结论 MRI检查有助于椎管内PNET定位诊断,确切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及早手术是其首选治疗,辅助放疗和化疗对预防和延缓PNET的复发有益.目前椎管内PNET患者预后差,有效的治疗新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 实验性脊髓空洞前状态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对NF-κB、IκB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国柱;李朝晖;张庆俊;赵宗茂;张更申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PKC)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脊髓空洞前状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新西兰兔56只制作模型,术后1、3、7、14、21d用光镜观察上颈髓病理学演变;应用底物磷酸化法测定胞膜、胞浆PKC活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NF-κB和IκB表达变化.结果 高岭土组动物于术后第3d上颈髓轻度水肿,7~14d水肿达到高峰期,21d略有缓解;胞膜PKC活性术后1d出现增加(5.67±0.26pmol/mg/min),7~14d达到高水平(13.27±3.15pmol/mg/min),21d开始回落(8.85±1.56pmol/mg/min),胞浆的PKC活性则呈相反趋势;NF-κB则于术后第1d明显升高(26.08%±2.36%),第7d达高峰(41.37%±3.22%),到两周时开始下降(37.56%±5.11%),IκB与NF-κB表达呈相反变化趋势.结论 脊髓空洞前状态形成中出现PKC移位激活,可能通过激活NF-κB即PKC-NF-κB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脊髓空洞前状态的一系列病理过程.

  • 人蛛网膜细胞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吴小康;信照亮;谢鑫;陈震;孙继平;王文华;沈照立

    目的 建立人蛛网膜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其体外生长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应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人蛛网膜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的蛛网膜细胞体外生长的特征.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检查和鉴定.结果 人蛛网膜细胞可以在体外成功培养传代.原代培养细胞大多48h贴壁,8d后旺盛生长,15d形成单层.传代培养细胞次日贴壁,10d形成单层.培养细胞呈扁平多角形,细胞表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蛛网膜细胞胞质染色质丰富,分布均匀,胞浆中线粒体、粗面内质网中等发达,可观察到丰富的高尔基体、核糖体和少量溶酶体,中间丝和微丝形成细胞骨架.cytokeratin 8及18、人类白细胞抗原DR位点(HLA-DR)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结论 应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成功获得原代和传代培养的人蛛网膜细胞,培养的细胞具有上皮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胶质瘤患者抑癌基因RASSF1A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

    作者:董欣明;刘云会;潘尉然

    目的 探讨RASSF1A抑癌基因在胶质瘤组织及脑正常组织中甲基化程度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46例脑胶质瘤组织及6例脑正常组织采自手术患者.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方法检测46例胶质瘤(其中包括星形细胞瘤19例,室管膜瘤16例,胶质母细胞瘤11例)及6例脑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状态.并对RASSF1甲基化发生率与临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46例脑胶质瘤组织DNA标本中RASSF1A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为65.2%(30/46);6例脑正常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RASSF1A在胶质瘤和脑正常组织之间发生甲基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P<0.05).在46例脑胶质瘤中RASSF1A有30例发生甲基化,其中低级别组14例(14/26),高级别组16例(16/20),两组之间甲基化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胶质母细胞瘤甲基化发生频率分别为63.2%(12/19),68.8%(11/16),63.6%(7/11).在各组之间甲基化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RASSF1A基因甲基化程度与脑胶质瘤病理分型、肿瘤大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RASSF1A在胶质瘤中有甲基化发生,在脑正常组织中未发生甲基化,检测胶质瘤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对临床判断肿瘤发生发展有指导意义.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AP-43及IGF-1在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作者:刘广义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生长相关蛋-43(GAP-43)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GAP-43组36只和IGF-1组36只,每组再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1h再灌注2h、6h、12h、24h、48h、3d、7d、14d组,每组4只(n=4).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P-43与IGF-1在神经元中的表达.结果 GAP-43组:缺血再灌注2h,皮质区、海马及纹状体区神经元GAP-43呈基础表达,6h后表达逐渐增高,7d达高峰,14d开始降低,较假手术组高(P<0.05).IGF-1组:缺血再灌2h IGF-1表达明显增高,24h达高峰,48h恒定表达,14d仍维持高表达,较假手术组高(P<0.05).结论 GAP-43和IGF-1可能参与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 脑功能区病变术前运动功能的评估

    作者:李东海;龚洪翰;淦作松;肖香佐;汪阳;纪玉强;李美华;王进华;庞克军;魏萍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在脑运动区病变患者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中的作用.方法 20例累及运动区的脑内占位病变患者,术前采用手握拳运动block激发模式,fMRI获取运动激活信号,术前分析病变与运动区的关系及功能重组织类型.结果 病变位于中央前回前或后15例,fMRI均表现为病变对侧第一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 M1)激活并向后或向前移位,病灶边缘与激活信号之间的小距离为5~9mm,平均9.6mm.病变位于中央前回5例,表现为瘤周激活3例,运动前区激活并皮层弥散激活2例.结论 fMRI有助于神经外科医师在术前对病变与功能区的关系及皮层功能重组织类型有较好的认识,对运动区病变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有重要指导价值.

  • TGF-β1基因转染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郭庆东;李兵;章翔;秦卫军;王福利;田丰;郭应禄;温中华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基因转染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从Wistar大鼠骨髓培养imDC及成熟树突状细胞(mDC),用TGF-β1-pcDNA3质粒转染imDC,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表型,ELISA法检测IL-10、IL-12、TGF-β1水平,观察其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比较其在体外刺激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TGF-β1-imDC在LPS刺激后仍能保持未成熟的细胞形态,表面抗原CD86, CD80, CD40及MHC Ⅱ表达都有明显下降(P<0.01),分泌TGF-β-1水平为(793.82±206.38)ng/L,明显高于imDC和mDC (P<0.01),分泌IL-10、IL-12明显低于mDC (P<0.01),而与imDC无显著差异(P>0.05),LPS刺激TGF-β1-imDC 24h后分泌IL-10、IL-12的能力显著低于imDC (P<0.01),在体外刺激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低于imDC和mDC (P<0.01).结论 TGF-β1-imDC的表面抗原表达明显下降,抗原递呈能力降低,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增加,能够维持细胞于未成熟状态.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及并发症防治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陈景宇;徐高峰;张晓东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56例TCCF患者中54例采用股动脉穿刺入路,另2例采用股静脉-岩上窦入路行海绵窦内栓塞;56例中49例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2例采用微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可脱性球囊加微弹簧圈栓塞.结果 49例成功闭塞瘘口且保留颈内动脉(ICA)通畅;7例瘘口及ICA被同时闭塞.本组ICA通畅率为87.5%,无手术死亡,治愈率为100%.随访4个月~12年,均无瘘口再通,术后除1例患眼永久性失明外,病情均恢复良好,无脑缺血及脑梗塞等并发症.结论 经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小瘘口TCCF可选择微弹簧圈栓塞;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疗效可靠.

  • 脑出血术后高压氧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唐晓平;彭华;余定庸;唐文国;漆建;罗仁国;冯凌;王远传;苟章洋;张涛

    目的 观测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和高压氧(HBO)治疗对基底节区脑出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检测治疗组(手术+HBO, n=152)和对照组(手术,n=109)术后当时、15d、30d三个时点的血管外周阻力(R)和动态阻力(DR),于术后当时、30d、6个月三个时点观测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用脑出血病损评分(SIAS)积分定量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当时的R值及DR值均较高,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15d及30d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的R值及DR值逐渐下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1或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时上、下肢体SIAS积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30d及6个月后有所增加,但治疗组增加更加明显,差异显著(P<0.01或P<0.05).结论 小骨窗直视下清除血肿为基底节区脑出血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创造了条件,术后HBO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出血灶周围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 改良大骨瓣手术辅助选择性脑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

    作者:沈家安;杨涛;权天龙;陈仕明;金涛;扬帆;汪文清

    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高死残率,是治疗的难点.我科近5年来,收治STBI患者268例,其中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92例,与改良大骨瓣开颅术常规治疗87例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常规治疗89例比较,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 Chiari Ⅰ型畸形手术方法探讨

    作者:高建忠;刘彦西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颅后窝畸形,一般分为三型,其中以I型常见,常伴脊髓空洞和颅颈部骨质畸形等[1,2].本科于2000年1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Chiari Ⅰ型畸形并脊髓空洞症21例,均经MRI证实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顽固性颅内感染的治疗

    作者:卢军;吴春明;张健;刘荣耀;李伟华

    本组资料将静脉及反复鞘内注入抗生素达一个月,仍不能彻底控制的颅内感染,定义为顽固性颅内感染.

    关键词: 颅内感染 治疗
  • 颅脑损伤并发下消化道大出血治疗体会

    作者:范小璇;王更新;赵晓平

    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在临床很常见,多为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者并不多见[1].2005年9月至2007年5月我科共收治颅脑损伤并发下消化道出血者4例,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

  • 弥漫性脑损伤病理变化研究进展

    作者:贺亚龙;贺晓生;章翔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所引起的广泛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是导致脑外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过去经典的理论认为DAI单纯是由于在受伤瞬时的机械性的力学原因所导致,然而近20多年的研究已不再支持这个理论对大多数轴索损伤的解释.

  • 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修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作者:孟佑强;李世亭

    动眼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一直困扰着国内外神经外科界,但关于动眼神经损伤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颅底外科、显微神经外科、显微神经解剖学及电生理学等快速发展,使进一步揭示动眼神经损伤前后的解剖学及组织学变化规律以及神经再生、功能重建机制等到成为可能,目前有关的研究报道很多,本文就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修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脑水肿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虞德明;周建;孙诗黠;涂敏;张晓

    脑水肿是各类颅脑疾病以及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病理过程如缺氧、创伤、梗死、炎症、肿瘤和中毒等均可以伴发脑水肿.近年来对脑水肿发生机制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防治脑水肿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本文就此作一些综述.

  • 中枢神经细胞瘤术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例报告

    作者:张锐;张学新;刘珊珊;苏君;常亮;张磊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较少见的颅内肿瘤,我院于2004年5月至2005年9月共收治2例患者,占同期颅内肿瘤住院患者的0.27%.病例1,男性,37岁,因头痛、恶心间断发作2个月入院.

  •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1例报告

    作者:王凯;金凤;王涛;武文元;张占普;马庆海;刘海波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dysplastic gangliocytoma of the cerebellum)又称Lhermitte-Duclos病(Lhermitte-Duclos disease, LDD)十分罕见,国内外少有报道.

  • 重型颅脑损伤进展性颅内血肿的相关因素及其预后分析

    作者:朱宏伟;王占祥;方耀春;谭国伟;马永会;姜月明

    进展性外伤颅内血肿是指入院一段时间后颅内血肿较刚入院时血肿进展扩大,引起昏迷程度加深,临床症状加重的颅内血肿.我科从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颅脑外伤后GCS<8分的幕上重型外伤性颅内血肿89例,其中进展性颅内血肿41例,现报道如下.

  •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塞的早期诊断及防治

    作者:李东波;宋锦宁;李小民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梗塞并非少见,但往往因原发病情较重,难以及时发现,从而造成不良后果.我院从2001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有3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出现脑梗塞,报告如下.

  • 神经外科医生要重视颅颌面损伤的救治工作

    作者:周良辅;胡锦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伤事件的发生逐年增多,已成为社会第一公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以致影响到人口素质及生存质量,创伤导致的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 YPLL)高居人类前5种寿命损失榜首,占社会总死亡人数的17.09%[1].

  • 脊髓损伤治疗现状

    作者:封亚平;朱辉;刘艳生;沈彩虹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在美国每年每百万人口新发生30~40例,有些地区甚至高达60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脊髓损伤人数已突破百万,并以每年12万的速度剧增,全球脊髓损伤人数已突破三百万.一直以来,医学界认为脊髓损伤是不能痊愈.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进展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张永红;文新忠;徐吉光;陈广迪;郑茂华;杨刚;火雷鸣

    目的 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两组条件相似的颅脑损伤患者共40例进行随机配对的前瞻性研究;其中治疗组于入院后24h开始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采用6000U/次,皮下给药,隔日1次共2w.对照组不给予rhEPO处理,其他处理同治疗组,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组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含量,并将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脑脊液谷氨酸含量及预后有明显差异,治疗组脑脊液谷氨酸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预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使用rhEPO可减轻损伤后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作用,对颅脑损伤患者有神经保护作用.

  • CPG15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贺晓生;贺亚龙;章翔;费舟

    目的 探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中不同时间点脑额叶皮层组织中候选可塑性相关基因15 (candidate plasticity related gene 15, CPG15)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8只和DAI组36只;采用头颅侧向旋转致伤方法制作DAI模型,并按伤后大鼠处死时间分为第1d、4d、7d、10d、14d、21d组,每组6只.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脑额叶皮层CPG15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变化特点.CPG阳性结果判断标准以细胞浆内出现棕黄染色颗粒为阳性,反之为阴性.结果 正常对照大鼠额叶皮质中无CPG15的表达;DAI后,CPG15表达于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内.DAI后1d,大鼠大脑皮层仅见少量CPG15表达;DAI后4d、7d、10d CPG15表达逐渐增强,至14d达到峰值;损伤后第21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DAI后不同时间,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多.结论 DAI后,随着脑内CPG15表达增强,神经元数量也逐渐增多,提示二者存在正相关;本文对有关机理进行了讨论.

  • 脑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关系

    作者:黄垂学;李俊驹;赵建农;王鹏程;陈宝智;刘健

    目的 研究脑损伤后,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变化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创伤性(TBI)组和假手术(SO)组.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致重度脑创伤模型.于伤后4h、8h、12h、1d、3d、5d、7d取出大鼠脑组织,进行以下实验:[1]测创伤脑组织中伊文思蓝(EB)外渗的量,以EB外渗的量反应BBB通透性的变化;[2]免疫组化(IHC)和原位杂交(ISH)检测AQP4的表达变化.结果 脑损伤后,BBB通透性增加,其增加有两个高峰,分别在TBI后12h和3d,后者尤为更明显.IHC和ISH显示,脑损伤后AQP4在脑组织中的表达逐渐上调,1d达高峰,持续至3d后下降,7d接近SO组水平.AQP4的表达变化与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的变化呈正相关(r=0.894,P<0.05).结论 脑损伤后BBB通透性的增加与脑水肿的形成密切相关.TBI后BBB通透性增加,可能与AQP4表达上调有关,两者的变化影响TBI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

  • 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脑损伤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作者:李兵;鲁晓杰;陈建;罗其中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BBB)中的通透性,寻找NGF通过BBB进入受伤脑组织的时间窗.方法 采用液压打击造成大鼠中、重度颅脑创伤,尾静脉注射伊文蓝(EB),分别于伤后1h,3h,6h,12h,24h,72h,168h测量伤侧脑组织中的EB含量.将纯化的NGF用125I标记,在上述时间段分别从尾静脉注射碘化NGF,用γ-counter计数仪测量伤侧脑组织的放射活性.结果 重度脑创伤后EB值在伤后1h立即快速上升,并在3h达到高峰,峰值持续到72h,随后缓慢下降,在168h EB值仍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中度脑创伤后脑组织中的EB的含量在1h开始缓慢升高,6h达到高峰,峰值持续到12h随后下降,在168h基本恢复正常.重度脑创伤后脑组织中125I-NGF在1h明显升高,在3h达到高峰,峰值持续约24h,在72h明显下降,在168h时仍比对照组高.中度脑创伤后125I-NGF在1h脑组织中即能检测到,并缓慢升高,在6h即达到高峰,随后下降,至168h时其剂量同正常对照组相仿.结论 脑创伤后BBB开放,其开放程度与颅脑创伤程度呈正相关.在脑创伤后NGF能随着BBB的开放而进入脑组织,NGF进入脑组织的量与BBB的开放程度及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 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实验研究

    作者:何海涛;黎海涛;黎川;王怡

    目的 通过对猫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病理的对比研究,探讨DTI对急性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选取22只猫,其中10只用于常规MRI及DTI扫描,以大角加速度(6.43±0.15)×105rad/s2制成急性DAI模型,连续观察DAI前及DAI后3h、6h、24h、48h、72h 6个时相点,另于上述相同6个相点,分别选取6只猫用于嗜伊红(HE)及嗜银染色、6只猫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常规MRI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2例、脑挫裂伤2例、脑室内出血1例、同时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裂伤2例、同时显示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内点状出血2例.DTI显示猫DAI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于48h达低,72h轻度回升(但仍低于DAI前),各向异性(FA)值明显降低,72h达低.HE、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显示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轴索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结论 DTI可以在活体水平无创的观察DAI后脑水肿及轴索的病理改变.

  • 缝隙连接蛋白43与创伤后脑水肿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中亮;廖春华;任宁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与创伤后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 大鼠脑损伤前2h经侧脑室注射Cx43特异性阻断剂反义寡核苷酸(ODNs)或生理盐水,用Feeney's自由落体法制作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通过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脑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数量的变化,同时观察脑组织的水肿情况.结果 脑损伤后生理盐水对照组GFAP标记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较ODNs预处理组明显增多(P<0.05),细胞胞体较肥大;ODNs预处理组脑水肿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结论 阻断Cx43可减轻脑创伤后脑水肿的程度,Cx43参与了脑损伤后的脑水肿的形成.

  • 130dB次声作用后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钙离子分布

    作者:赵志刚;唐笑先;王爽;张李燕;陈景藻

    目的 观察16Hz、130dB次声连续作用后大鼠下丘脑内钙离子的分布变化规律.方法 用16Hz、130dB次声连续作用1、7、14、21次,2h/次/d.分别于作用后0.5、12h观察大鼠下丘脑内钙离子的分布.结果 空白组、对照组下丘脑神经细胞结构正常,钙离子呈规则的圆形黑色小颗粒,边缘整齐.主要分布于神经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突起中.次声组下丘脑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都有损伤改变伴随钙离子颗粒减少.结论 次声可损伤大鼠下丘脑内神经细胞,损伤程度和次声作用参数及机体代偿作用有关.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