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嗅鞘细胞对培养脊髓神经元生长状态的影响

    作者:禹晓东;罗卓荆;张琳;龚凯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ECs)对体外培养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状态的影响.方法取新生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与嗅鞘细胞共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生长发育情况,染色后进行细胞计数,并测定细胞活性.结果共培养组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元胞体大而饱满,突起较长,细胞活性较高.结论嗅鞘细胞可明显促进体外培养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生长,提高细胞活性.

  • C6细胞热休克蛋白抗原肽复合物提纯及抑瘤作用研究

    作者:陈赞;菅凤增;王伊龙;凌锋;杜建新

    目的提纯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热休克蛋白抗原肽复合物(HAC),免疫SD大鼠,观察HAC的抑瘤作用.方法采用免疫亲和层析方法提纯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HAC,免疫20只大鼠为实验组,以另2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于免疫后1 w,采用立体定向脑内接种方法,以C6细胞攻击两组大鼠,于肿瘤细胞攻击后第二周,取两组动物外周静脉血,测定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计数,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外周血中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观察饲养过程中实验动物出现的症状、体征和第四周实验动物存活率.于第四周处死存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组织学检查,并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脑胶质瘤浸润区T淋巴细胞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动物症状出现时间显著晚于对照组动物(P<0.01),实验组动物四周末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胶质瘤局部浸润的CD3+和CD4+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胶质瘤局部浸润的CD8+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胶质瘤局部浸润T淋巴细胞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C6细胞中HAC可以诱导大鼠产生对C6细胞的细胞免疫,提高大鼠存活率.

  • 鞍区皮样囊肿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朱广廷;邵燚

    目的探讨鞍区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鞍区皮样囊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1例中9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鞍旁,1例位于鞍上-鞍旁,其中9例全切,1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本组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鞍区皮样囊肿少见,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依据囊肿的不同位置及生长方式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 球囊机械扩张开通颅内动脉治疗急性脑梗塞

    作者:谷震;戴成国;雷永德;王磊;陈昱云;李亚捷

    目的总结急性脑梗塞的动脉接触溶栓和球囊机械开通栓塞血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1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栓塞血管为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2例、颈内动脉主干3例),在发病9 h内进行了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对较难开通的颅内栓塞动脉实施了球囊机械扩张开通.结果治疗的10例脑梗塞患者主要栓塞血管得到100%的开通,全部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恢复.结论超选择动脉接触溶栓加球囊机械扩张开通技术是安全有效的,明显提高了栓塞动脉的再通率.

  • 立体定向开放显微手术治疗脑内致痫小病灶

    作者:查(韦华)光;张志文;李安民;梁树立;傅相平;易林华;赵明

    目的脑内致癫痫小病灶术前、术中的精确定位和病灶切除,是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探讨立体定向开放微创手术,皮层电极监测下切除脑内致痫小病灶的手术方法.方法53例症状性癫痫病例,CT、MRI检查有脑内小病灶(直径在0.5~3.0 cm),24 h视频脑电图确认致痫灶为脑内单发病灶.ASA 601S型立体定向仪CT引导辅助全麻环钻开颅,导针穿刺放置导管引导,显微镜下手术分离、切除病灶,皮层脑电图确认将致痫灶切除.结果病灶全切率达96.2%,术后50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6.3个月,癫痫消失45例,脑电图检查记录到癫痫波11例,临床癫痫发作5例.因肺癌死亡3例.结论CT立体定向引导,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致痫小病灶,术中皮层电极确认将致痫灶切除,是一种定位精确、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单侧眶上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

    作者:朱安凯;万经海;李长元

    目的推介一种经额微创的嗅沟脑膜瘤手术入路-单侧眶上小骨窗入路.方法从2000年12月到2004年12月,17例嗅沟脑膜瘤采用单侧眶上小骨窗入路切除肿瘤.肿瘤直径小于7cm 5例,小于6 cm 2例,小于5 cm 10例.单侧生长4例,对称生长10例,偏侧生长3例.临床症状以头痛(13例)、视力下降(12例)、嗅觉丧失(14例)为主.翼点入路皮肤切口,眶上缘上方形成带颞肌蒂小骨瓣(2.0~3.5 cm),电灼切断肿瘤基底,瘤内分块切除,后分离分块切除瘤皮.结果所有病例肿瘤全部切除,其中Simpson Ⅰ级3例,SimpsonⅡ级14例.额叶保护良好,无脑脊液漏.随访6个月到4年,未见影像学上复发.结论单侧眶上小骨窗入路能满足不同大小、生长方向嗅沟脑膜瘤切除所需操作空间.开颅快,微创.显露肿瘤基底直接.利于容貌保护.

  •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眼眶内肿瘤

    作者:舒凯;牛洪泉;雷霆;杨红;陈坚;陈劲草;李龄

    目的了解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对1997年至2003年我院收治的31例眼眶肿瘤手术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及手术入路进行分析.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从15~59岁,平均38岁;病程从1个月~10年;所有病例通过影像学和眼科检查,随访1~5年.结果常见的眼眶内肿瘤依次为脑膜瘤、炎性假瘤、神经纤维瘤和血管瘤.肿瘤全切27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80%的病例手术后视力改善.结论手术前应通过影像学检查对病变的性质、与视神经的关系和扩展方向作出精确的判断.现代神经外科的显微技术使得采用经颅处理眶内病变的安全性大为提高.

  • 神经导航显微手术切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作者:许小兵;张景龙;李光;赵占升;侯希清;李治国

    目的探讨无框架脑立体定位(神经导航)系统在显微手术切除颅内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导航引导下显微手术治疗.脑内病变:选择避开重要功能区的浅处脑皮层切口,参照"微导管栅栏法"切除病变.脑外病变:常规显露后进行病变切除.边切除边用导航了解切除情况,直至镜下所见和导航均提示已达到预定切除程度.结果神经导航系统术中误差均在3 mm以内,寻找病变成功率为100%,导航手术的病变总全切率达到75.76%(25/33),其中脑胶质瘤的全切率为44.44%(4/9),其余病变为87.50%(21/24).结论神经导航系统能够满足常见颅内占位性病变术中准确定位的需要,较传统手术中依靠经验定位有显著的优势.

  • 不同声压级次声作用后小鼠海马内白细胞介素-6 mRNA的变化

    作者:牟翔;李玲;袁华;刘静;陈景藻

    目的研究不同声压级次声作用小鼠后海马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mRNA的改变和意义.方法BALB/C小鼠暴露于16 Hz、声压90dB和130dB次声.每天作用2 h,分别作用1、7、14、21和28 d后,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小鼠海马内IL-6 mRNA的改变.结果发现90dB和130dB次声作用后IL-6 mRNA的表达在海马区域明显增多;130dB次声作用较90dB次声作用强;在相同强度的次声作用下,作用次数的多少与海马内IL-6 mRNA的改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海马区域对次声敏感,次声的作用效应与声压级和作用时间有关;次声可以通过海马内IL-6 mRNA的改变造成脑损伤,这是次声导致脑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 NT-3基因转染对耳蜗传入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电镜观察

    作者:邓志宏;刘顺利;邱建华;王锦玲;黄晓峰;黄梅;杨安钢

    目的探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转染对庆大霉素性耳蜗传入神经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法,将携带外源性NT-3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pIRES2-EGFP)-NT-3注入豚鼠左侧耳蜗,术后3 d开始给予庆大霉素肌注(120 mg/kg),连续注射14 d,分别于停药后1 d、2周进行听性脑干诱发反应(ABR)测听,随即处死动物,并进行耳蜗取材,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耳蜗传入神经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庆大霉素停药1 d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空载体及磷酸盐缓冲液(PBS)组ABR阈值显著提高(P<0.01),NT-3治疗组ABR阈值增高虽不如前二者显著,但仍有差异(P<0.05),但以上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当庆大霉素停药2周时,NT3治疗组ABR阈值虽仍有提高,但与停药1 d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空载体及PBS组ABR阈值升高显著(P<0.05).透射电镜下见庆大霉素停药1d时,空载体及PBS组传入性神经末稍已出现肿胀,突触间隙明显增大,Ⅰ型及Ⅱ型神经纤维轴索内微管排列出现紊乱,少量崩解,髓鞘板层结构尚可,Ⅰ、Ⅱ型神经元胞体内偶可见少量髓鞘样结构;在停药2周时,传入神经退行性改变明显加重,出现突触结构消失、空泡化,神经纤维崩解,神经元出现大量空泡化.而NT3基因转染组在损伤的早期,传入性神经从末梢到神经元仅出现轻微的改变,在庆大霉素停药2周时,神经退行性改变略加重,但仍显著轻于空载体及PBS组对照组.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NT-3基因转染对豚鼠庆大霉素性耳蜗传入神经性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 伽玛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贺道华;梁军潮;李林;王伟中;赵刚;蒋晓星;高寒;白红民;王伟民

    目的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和影晌因素.方法回顾310例脑AVM的γ-刀治疗效果.随访5年以上.分析病灶体积大小、Spetzler Martin分级、畸形血管团的影像特征、放射剂量等变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以AVM完全闭塞率和并发症为评价指标.结果本组完全闭塞率为48.7%.与AVM完全闭塞效果和并发症显著相关的因素分别为边缘剂量、病灶体积、Spetzler Martin分级、畸形血管团中有无瘤样扩张的血管.结论γ-刀治疗脑AV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Spetzler Martin分级Ⅰ~Ⅱ级或体积≤5.0 cm3AVM、边缘剂量≥20 Gy及畸形血管巢中无瘤样扩张血管的脑AVM者疗效较好.对病灶体积较大、血流速度较快者先行栓塞治疗后再行γ-刀治疗能提高脑AVM的闭塞率、降低并发症.

  • 心肌营养素-1对超氧化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作者:杨云华;廖维宏;李红运;张正丰;刘宝松;刘媛

    目的在体外培养神经元凋亡损伤模型,观察重组腺病毒-心肌营养素1(Adv-CT1)对损伤神经元存活的保护作用,了解CT-1对神经元的作用和机制,为神经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措施.方法诱导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为神经元,建立超氧化诱导神经元凋亡损伤模型,以Adv-CT1转染神经元,应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等技术,观察CT-1对神经元生长存活的作用以及CT-1和caspase-3基因在损伤神经元表达的变化.结果分离培养NSCs,应用无血清小剂量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神经元培养基诱导NSCs定向分化培养神经元;在神经元凋亡模型中转染Adv-CT1,免疫组化显示神经元中CT-1表达增高(P<0.05,或P<0.01),caspase-3表达降低(P<0.05);流式细胞检测显示CT-1可减少损伤神经元凋亡比例(P<0.01,或P<0.05),促进细胞存活.结论Adv-CT1转染到凋亡神经元后,CT-1表达增加,caspase-3表达降低,提示Adv-CT1对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是CT-1通过减少神经元凋亡基因caspase-3表达,抑制凋亡发生,从而促进神经元存活.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黄元奎;Dietmar Stolke

    目的提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佳手术方式.方法报告了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其中11例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动脉压迫神经根,将压迫血管与神经根分离,在其间植入纤维蛋白海绵或聚四氟乙烯片维持分离状态,术后除1例疼痛减轻外,其余疼痛完全缓解,另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但在神经根远侧段发现有粘连,将粘连松解,使神经根游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或缓解,所有病例无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去除病因的手术方式,对已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亦可获得满意疗效,作者还认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顺应了当今微侵袭外科的趋势,将有望被更多地用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脊髓圆锥血吸虫病6例报告

    作者:万锋;陈劲草;陈坚;雷霆;薛德麟;李龄;牛洪泉;舒凯;张平;杨正明;王玉平

    脊髓血吸虫病罕见,我科自1994年以来收治6例,术前MRI检查均误诊为脊髓圆锥髓内肿瘤而行手术治疗,报道如下.

    关键词: 脊髓 血吸虫病
  • 颅骨缺损修补术198例临床分析

    作者:白西民;姚胜;周东升;党俊涛;赵金安;魏栋辉;冯毅

    颅骨缺损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90年3月至2004年11月分别采用自体颅骨瓣、硅胶板、国产钛板、进口钛网、TJ骨粘合剂等材料对198例患者施行颅骨缺损修补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 引起对侧瞳孔散大、同侧肢体瘫痪的颅内血肿5例报告

    作者:李香迎;张成刚;刘生华;王海霞

    引起对侧瞳孔散大,同侧肢体瘫痪的颅内血肿临床罕见.我科自1998年3月至2004年5月共收治5例.报告如下.

  • 小脑幕裂孔疝水冲法复位术临床报告

    作者:陈忠勇;杨成义;刘峰

    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4年3月,对所收治14例颅脑外伤致小脑幕裂孔疝患者,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内减压或去骨瓣减压术中采用向颅底冲水致脑疝复位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严重颅脑损伤合并腹腔脏器损伤

    作者:车永恒;张旭东;王晋东

    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2~56岁,平均年龄31.5岁;受伤原因:坠落伤3例,车祸伤6例,打击伤1例;均以颅脑损伤首诊于神经外科.

    关键词: 颅脑 损伤 内脏
  •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作者:沈洲明;王汉东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日渐广泛.自2000年3月至2004年10月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52例重型颅脑损伤、颅内感染、切口漏和持续脑脊液耳、鼻漏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特点和治疗

    作者:徐伦山;许民辉;邹咏文;何奇元;杨东虹;张云东;陈立朝;周椿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各种脑积水的常用术式,目前术后感染并不能完全避免,仍然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在1.5%~22%[1].1996年1月至2004年6月我科共施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13例次,术后发生感染者13例.本文对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进行总结.

  • 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摘除大型垂体腺瘤的手术配合

    作者:王西玲;余玲;邓琪;李春晖;殷亚亚;张秀文;韩燕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内窥镜技术不断获得提高并逐渐用于医学临床多学科,内窥镜技术在经蝶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1,2].神经内窥镜下切除垂体腺瘤是目前一种较先进的垂体瘤手术方法,它与传统的经口唇(或经鼻)蝶窦入路相比,具有面部无切口、创伤少、痛苦少、愈合快,手术全切除率高,死亡率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我院神经外科于2003年12月至2005年7月采用德国蛇牌ASEL2180神经内窥镜,施行经单鼻孔-蝶窦摘除大型垂体腺瘤98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疗效满意,未发生颅内出血,视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本文总结了配合该手术的体会.

  • BMSC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研究进展

    作者:胡学昱;田爽;罗卓荆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是指存在于骨髓间质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不仅可分化为造血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还可分化为非造血组织细胞.B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强大的增殖能力,遗传背景稳定,体内植入反应弱,易于分离扩增纯化,是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开展了BMSC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本文就BMSC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 神经干细胞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标记和体内MRI示踪

    作者:景猛;刘新权;刘恩重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是当今医学的前沿课题,困扰其临床应用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对移植进入体内的神经干细胞进行监测,观察其存活和迁徙的情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移植的神经干细胞有着不同的迁徙和分化能力,对干细胞这一特性的研究目前多为在移植后的一定时间内处死实验动物,对神经组织进行切片.而这些侵袭性的方法,不能对神经干细胞在同一动物体内的迁徙、增殖情况进行动态的观察,故需要非侵袭的手段来对移植入体内的神经干细胞进行监测.MRI可以提供小至25~50 μm的分辨率,接近单一细胞的水平,使其理论上可以用来对移植的细胞进行活体示踪.应用新型的MRI对比剂-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标记神经干细胞,以其独特的超顺磁性,利用MRI可以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迁徙、增殖情况进行动态观察.

  • 胶质肉瘤2例报告

    作者:钱洪松;黄燕萍;翁潮弟

    例一,患者,男性,49岁.进行性头痛、呕吐伴左上肢乏力15 d入院.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痛,以前额鼻根部疼痛为主,伴有流泪,后转为枕后疼痛,颈部不适,以"颈椎病"在外院治疗,无好转,并出现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左上肢乏力,于2004年5月13日转入我院.发病15 d后头颅CT扫描示:右颞叶有一6.1 cm×4 cm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示:病灶为不规则环形结节性增强影,周围水肿明显,右侧脑室受压.查体:双侧视乳头水肿,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 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立庄;杨东波;王建交;王玉楼

    椎管内肿瘤由于常发生截瘫,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在椎管内肿瘤治疗中如何使瘫痪缓解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就本院近10年收治76例椎管内肿瘤病例,作如下回顾性总结.

  • 脑外伤大鼠血浆及肺内甘丙肽含量变化及意义

    作者:陈学华;罗晓阳;胡振华;张素芬;吴润华

    甘丙肽(galanin,Gal)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参与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1].本课题通过测定大鼠脑外伤后血浆及肺组织Gal含量,探讨其在脑外伤后急性肺损害中的作用及意义.

  • 神经干细胞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章翔;姬西团

    1989年Anderson [1]等首先提出了神经干细胞的(neural stem cells,NSCs)概念,并通过实验首先证实NSCs的存在.随后Cattaneo、Reynolds等人分别在Science及Nature上刊登了有关NSCs发现及其有关特性的论著.认为NSCs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分化、多种分化潜能及增殖分化能力,而这种增殖分化能力可持续终生.然而随着"干细胞可塑性"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非神经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也能自我增殖并分化为各种成熟的神经细胞.本文就NSCs的研究现状作一评述.

  • 神经干细胞的跨胚层分化

    作者:高中宝;万琪

    自1992年Reynolds和Richards先分别从成体鼠的纹状体和海马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至今,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在十几年中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果.近年来,关于神经干细胞跨胚层分化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成为神经干细胞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但近也有人对神经干细胞的跨胚层分化现象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细胞融合(cell fusion)假说.本文着重就神经干细胞跨胚层分化的有关问题加以综述.

  • hTERT基因转染人神经干细胞向永生化细胞转变实验研究

    作者:刘学强;杨辉;何家全;王斌;宋业纯;吕胜青

    目的明确外源性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人神经干细胞永生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构建了hTERT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转染人NSCs,G418筛选后,扩大增殖,稳定后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检测端粒酶活性,通过核型分析、裸鼠移植致瘤性观察来了解转染细胞特性.结果hTERT基因转入培养的NSC后,端粒酶活性增强,细胞增殖加速,传代时间缩短,传代50代仍稳定增殖,核型分析正常,无致瘤性.结论hTERT基因转染NSCs,能获得永生化细胞,其表型能得以正常维持,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种子细胞.

  • 脊髓神经干细胞培养及体外诱导分化实验研究

    作者:褚尤彪;罗卓荆;曹延林;宫伟;龚凯

    目的探讨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SNSCs)的分离培养及体外诱导分化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利用无血清培养技术和细胞免疫化学方法.结果在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作用下,SNSCs快速增殖,形成多细胞组成的细胞球,将这些细胞球分离成单细胞重新培养,单个的细胞又很快变成细胞球.虽然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不是SNSCs培养所必需的,但是它可明显促进SNSCs增殖.诱导分化实验显示:SNSCs可分化为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而LIF组则分化很少.结论从胚鼠脊髓分离神经干细胞是可行的,这些细胞在体外经多次传代后仍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LIF可以促进SNSCs增殖并抑制其分化.

  • 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作者:姬西团;章翔;费舟;张剑宁;刘卫平;蒋晓帆;林绿标;王西玲;梁景文;宋蕾;曹锐峰;潘灏

    目的观察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对人NSCs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行原代培养的同时,分别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维甲酸(RA)等因子,观察其对NSCs定向分化的作用.结果EGF培养的NSCs,克隆球形成慢且较松散,经血清诱导分化后,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仅有少数神经元.而bFGF培养的NSCs则生长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不同浓度bFGF培养的NSCs分化的细胞不同.bFGF与EGF共同培养的NSCs,其生长及神经球形成良好.在加血清诱导分化后,分化的神经细胞比例更接近脑内神经细胞的组分.NGF对神经球的形成无明显影响,但可促使其向神经元分化.RA使神经克隆球形成,可使NSCs直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不同促细胞分裂因子对人NSCs的增殖及定向分化均有一定影响.

  • 脂质体介导EGFP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实验研究

    作者:刘建雄;毛伯镛;李东燕;乔栎

    目的用增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的表达载体pIRES2-EGFP转染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检测该真核表达载体对NSCs的转染效率及EGFP的表达状态,为用NSCs为载体基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扩增、酶切鉴定pIRES2-EGFP质粒;悬浮培养NSCs;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质粒转染NSCs;庆大霉素的氨基糖苷(G418)筛选重组子;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及表达情况;免疫细胞化学鉴定重组子.结果转染后6 h,荧光蛋白偶见表达,24 h表达量明显增加,48 h达到高峰,1个月后抗性细胞有克隆球形成.结论脂质体介导报告基因-pIRES2-EGFP转染NSCs的方法简单、效率高、易成功,是一较为理想的基因转染方法.

  •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作者:胡钧涛;涂汉军;张力;李东升;李新建;黄宽明;付锐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观察其生长、增殖特点.方法取孕15d的大鼠,采用机械分离法获取海马区细胞,以106个细胞/ml的密度接种到无血清NSCs培养基中培养,分离纯化至第5代.以10%胎牛血清(FBS)和2%多聚赖氨酸诱导分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取NSCs的细胞球及诱导分化后的细胞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分别呈小鼠抗巢蛋白(nestin)、小鼠抗微管蛋白(β-tubulin)、豚鼠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小鼠抗O4免疫化学反应阳性.结论大鼠胚胎脑海马区有NSCs存在,离体培养时能分裂增殖,并能被诱导分化.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