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Disease Research 중화신경외과질병구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 主办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影响因子: 1.0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2897
  • 国内刊号: 61-138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52-26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陕西
  • 主编: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应用iTRAQ技术筛选DNT差异表达蛋白

    作者:廖秋林;张伟;彭大云;王蔚;张海燕;陈晓东

    目的 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iTRAQ)筛选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差异表达蛋白.方法 将DNT实体组织标本(2例)与正常脑组织标本(2例),各组标本混合后提取蛋白,进行定量和酶解.iTRAQ标记后进行液相串联质谱分析.通过Mascot软件进行图谱分析.结果 实验匹配到的谱图数量是82 300张,其中特有谱图数量为57 738张,共鉴定到2 663个蛋白,16 341个肽段,其中含14 993个特有肽段.当蛋白丰度差异倍数达到1.3倍以上,且经统计检验其P值小于0.05时,视为差异蛋白,共鉴定差异蛋白225个,其中48个蛋白上调,177个蛋白下调.结论 通过iTRAQ技术分析得到的DNT差异表达蛋白可靠,iTRAQ技术为筛选出有意义的DNT生物标记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 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清醒开颅手术的麻醉体会

    作者:张倩;张久祥;王韶双;白晓光

    目的 探讨全程清醒开颅切除功能区脑肿瘤手术的麻醉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舒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行脑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患者.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后,开始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和瑞芬0.06 μg/(kg·min),术中患者保留自主呼吸,并根据呼吸次数及呼气末二氧化碳随时调节药物泵注速度.记录患者入室时(T1),放置三钉头架时(T2)、开颅时(T3)、定位切除脑肿瘤时(T4)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次数(RR),并记录术中有无发生上呼吸道梗阻、术中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出现语言和运动功能障碍,无一例发生术中严重上呼吸道梗阻.放置三钉头架时血压稍有升高,但与入室时平均动脉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时血流动力学平稳,平均动脉压与入室时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一例患者出现轻度打鼾,SpO2下降至90%,但将患者叫醒后SpO2便上升至100%.结论 术前充分的与患者沟通,完善的神经阻滞及局麻,术中患者成功的配合,右美托咪定及瑞芬太尼联合泵注,用于全程清醒开颅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舒适的麻醉方式.

  •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

    作者:刘洛锋;房博

    目的 分析脑弥漫轴索损伤(DAI)治疗及预后.方法 选择经CT证实脑中线区域有出血灶的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50例,测算血肿体积、血肿距中线距离、首次腰穿脑脊液压力.Glasgow预后量表(GOS)评估预后.结果 本组经治疗30~70 d后清醒45例;在长90 d治疗期内,死亡3例,植物生存2例,重残2例、轻残4例、恢复良好39例.预后不良组(重残、轻残)和预后极差组(死亡、植物生存)在血肿容积和首次腰穿压力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而预后不良组和预后极差组在血肿距中线距离上均明显短于恢复良好组,预后极差组的血肿距中线距离长于预后不良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预后良好患者占本组78%.结论 创伤性脑中轴区域出血是DAI的关键病理改变,伤后早期深度、长程、昏迷是DAI典型临床特征,血肿距中线距离与DAI患者预后密切明显相关.对DAI患者,尽管没有实施手术,运用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控和肺部管理措施,结合脱水、抗炎、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手段,恰当处理存在的合并伤,有效地控制可能继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将可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低氧条件下BAVM动物模型VSMC中TGF-β表达及细胞功能改变

    作者:潘俊;赵晓勇;张晓丽

    目的 探讨分析缺氧对脑动静脉畸形(BAVM)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VSMC)中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表达及VSMC细胞功能改变.方法 建立稳定的BAVM实验用猪动物模型,分离脑底微血管网(RM)的VSMC后行原代培养.分组:①对照组采用正常实验用猪VSMC:(A组)21% O2浓度;②实验组采用BAVM模型实验用猪VSMC:(B组)21% O2浓度、(C组)1% O2浓度.细胞免疫荧光检测VSMC密度、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记(Westem blot)法验证VSMC中TGF-β mRNA及蛋白差异、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脱氧尿嘧啶核苷酸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VSMC的调亡、Transwell测定VSMC的侵袭能力.结果 VSMC对缺氧敏感,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及实验组组间比较,TGF-β的mRNA及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 h VSMC凋亡及细胞侵袭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缺氧对动物模型VSMC中TGF-β表达有显著的影响且促使VSMC凋亡及侵袭能力增加,加速畸形血管团的形成.在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能为BAVM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有益的思路.

  • Preso调控nNOS在神经元机械性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岳康异;杨甜;李新;杨悦凡;戴舒惠;马文科;蒋晓帆;罗鹏

    目的 通过建立神经元机械性损伤模型,研究突触后致密物质(PSD)支架蛋白中的树突棘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相互作用调节蛋白(Preso)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 建立神经元机械性损伤模型,通过细胞活力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神经元损伤程度,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明确Preso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利用Preso慢病毒过表达载体上调Preso在神经元中的表达,通过细胞活力和LDH检测明确上调Preso在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利用神经元特异性一氧化氮合酶(nNOS)特异性抑制剂ARL 17477,通过细胞活力和LDH检测明确抑制nNOS对上调Preso调控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果 神经元机械性损伤后,Preso表达无明显改变,而上调Preso表达可加重神经元损伤;利用nNOS特异性抑制剂ARL 17477可显著改善神经元损伤,并抑制上调Preso表达对神经元损伤的影响.结论 神经元机械性损伤后,Preso可促进神经元损伤的形成,而nNOS是其重要的下游效应分子.

  • MDM2和p53基因在胶质瘤中表达及与其发生发展关系的荟萃分析

    作者:洪音;孟浩;徐浚

    目的 系统评价鼠双微染色体2基因(MDM2)基因和抑癌基因p53在脑胶质瘤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从国内外数据库检索关于MDM2和p53的表达与胶质瘤的关系的对照研究,符合条件的研究结果采用Revman 5.3软件以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为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文献10篇,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胶质瘤和对照组中p53表达的差异(OR =29.0;95% CI=10.63~79.13;P<0.01)l、胶质瘤和对照组中MDM2表达的差异(OR =24.83;95% CI =8.86 ~69.63;P< 0.01)、p53表达情况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关系的表达差异(OR =0.26;95% CI =0.18 ~0.38;P <0.01)、MDM2表达情况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关系的表达差异(OR=0.52;95% CI =0.35~0.77;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53与MDM2表达异常与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密切相关.对脑胶质瘤中MDM2、p53表达的检测分析将有利于进一步探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漆建;苟章洋;唐晓平;唐文国;冯凌;杨彬彬

    本研究选用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条件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段外周静脉血中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 +/CD8+值,同时测定不同时间段颅内压的变化,统计并发肺部感染病例数,3个月后以GOS评定预后,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 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宋启民;程彦昊;张健;费昶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综合征,目前认为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为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往术中对责任血管压迫位置的判断单靠医师的主观经验.2013年4月至2013年11月我们应用术中电生理术中定位技术,指导治疗20例患者的手术治疗,对不同程度的血管压迫患者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 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快速进展21例

    作者:杨恒;韩国强;熊云彪;杨承勇;刘窗溪

    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40%,其中大多数在伤后首次CT扫描就能得到确诊,但部分表现为进展性,少数患者血肿在首次CT扫描后3h内快速增大,此为快速进展性.特别是随着院前急救的发展和影像学检查设备的普及,此类血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1].如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确切的处置,将会影响患者的预后[2].本文对我科自2006年4月至2015年3月中收治的21例急性快速进展性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对其临床特点和早期诊治经验等问题进行探讨.

  • 高血压基底节区重症脑出血救治中监控中心静脉压的意义

    作者:宋建荣;张鹏;吕新文;周小龙;蔡珂;朱峰;张超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多见,病情急重.重症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出血量在50 ml以上、GCS评分在8分以下、中线结构移位在1 cm以上的脑出血患者[1].选择我科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位于基底节区,出血量在50 ml以上,入院时未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106例,整理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 重度凹陷性粉碎性颅骨骨折Ⅰ期自体骨整复

    作者:张源;王文浩;罗飞;林洪;李君;胡连水;黄巍;简腾景

    重度凹陷性粉碎性颅骨骨折目前常采用碎骨片清除后行钛网修补的传统术式.因其具有耐热性差、对患者心理影响大等缺点,我院探索对部分患者行钛条、钛网辅助的自体骨整复,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病例纳入标准:①头颅CT检查证实重度凹陷性粉碎性骨折(图1),骨碎片不少于8片(图3);②行Ⅰ期手术处理.排除标准:①因伴其它严重继发伤或经临床评估需行去骨瓣减压者;②术前评估污染严重感染可能性大者;③临床随访资料缺失者.根据以上标准,共纳入74例.A组行粉碎性骨折清除并钛网修补术,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7~75岁,平均39.3岁;B组行凹陷骨折钛条、钛网整复术,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1~70岁,平均40.4岁.

  • 双侧颞肌下解剖位颅骨成形术优势(附54例报告)

    作者:任大斌;童武松;郭义君;曾劲松;杨文进

    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使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手术去瓣后恢复颅面部美观及颅腔正常生理结构需行颅骨成形术,目前对颅骨成形术仍有争议.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对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采用双侧颞肌下解剖位颅骨成形术取得良好效果(附54例报告),报告如下.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研究进展

    作者:李明武;刘伟;郭庆东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相对少见,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达60%~80%,存活者亦多有残疾[1],其高病死率而引起临床广泛关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广泛用于未破裂宽颈、巨大、梭形颅内动脉瘤的栓塞,但是对于支架辅助栓塞破裂动脉瘤使一直具有争议.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全身处于高凝状态,植入支架会增加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因此,常规在术中和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然而,双联抗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和随后部分患者行脑室外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术难度.本文总结破裂动脉瘤的诊疗现状,着重回顾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急性破裂动脉瘤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助临床实践.

  • 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探讨

    作者:杨艺;陈立华;徐如祥

    岩斜区脑膜瘤普遍认为起源于以岩-斜裂为中心的中上斜坡、第Ⅴ~Ⅷ脑神经出颅处内侧岩骨的脑膜瘤,也包括起源于岩尖、Meckel腔和后床突来源的脑膜瘤.下斜坡区域的脑膜瘤通常归属于枕骨大孔腹侧型脑膜瘤.岩斜区脑膜瘤具有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及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特点,一般难达到全切除.一方面由于岩斜区局部复杂的解剖关系:肿瘤毗邻脑干、海绵窦、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以及Ⅲ~Ⅷ对脑神经等重要结构;另一方面由于岩-斜区脑膜瘤的特殊性:肿瘤常侵袭颅底骨质、海绵窦;并包绕颅底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同时肿瘤常累及多个区域,如经天幕裂孔、内听道和Meckel腔向中颅底、桥前池或桥小脑角区域等生长,加之其血供丰富,使手术极具挑战性[1].

  • 干细胞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

    作者:汪凯;辛涛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由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组织退变所导致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等,均是由于脑或脊髓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丢失所导致.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移植和基因转导治疗的研究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结果,但细胞来源问题却成了发展的障碍.多年来,人们已成功地从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多种干细胞分化得到了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并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此文中,我们回顾了针对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应用前景.

  • 神经递质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调控

    作者:陈四化;刘吉星;任海军

    一、引言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研究报道了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能够分化成新的神经元,即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这一发现推翻了在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再生的中心假设,同时也为理解神经分化的分子原理基础以及神经组织修复新疗法的开发奠定了基础[1].

  • 后组颅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张丹枫;陈吉钢;魏嘉良;邹伟;齐向前;侯立军

    后组颅神经与脑干及颅底关系密切,是影像学诊断的难点之一,也是目前神经外科手术较难处理的区域和解剖结构[1].由于后组颅神经位置深在,解剖学关系复杂,相对限制了脑干和颅底外科手术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的探索,从显微解剖、内镜、影像学等方面出发,为后组颅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现将其综述如下.

  • 中枢神经系统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的研究进展

    作者:邢进;孙兆良;冯东福

    脑衰反应调节蛋白2(collapsin response mediator protein2,CRMP2)又称二氢嘧啶酶相关蛋白2,属于CRMPs蛋白家族的5种亚型之一.在生理情况下CRMP2可作用于细胞骨架成分(如微管、微丝等),通过对生长锥的生长、塌陷等行为的调节参与神经元的生长发育过程.此外,CRMP2还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进展密切相关.

  • 脑室-心房分流术中遭遇颈内静脉缺如1例

    作者:费力;赵远党;李荣刚

    脑室心房分流术是脑积水治疗的有效方法,我们近遇到一例目标颈内静脉缺如病例,文献类似报道甚少.患者,男性,50岁.2014年2月10日摔倒致头部外伤在外院行左侧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2014年4月3日继发脑积水行右侧侧脑室额角置管脑室腹腔分流加颅骨成形术.术后早期恢复良好,基本生活自理.

  • 成人血友病同一脑叶7次出血1例报告

    作者:魏宜功;王俊;姚倍金;熊云彪;高方友;韩国强;刘窗溪

    患者男性,28岁,因突发意识障碍3h于2013年12月10日第1次入院,查体:神志深度昏迷状,双侧瞳孔直径4.5 mm,对光反射消失,头颅CT示右额叶脑出血,量约70 ml(图1A),急诊行冠状切口开颅右额叶血肿清除术,术中采用阶梯减压法共清除血肿约75 ml,还纳骨瓣常规关颅,术后予止血、保护胃肠道粘膜、改善循环对症处理,次日患者神志清楚,左侧肢体活动不能,双瞳直径≈3.0 mm,光敏.

  • 颅底低度恶性纤维粘液样肉瘤1例

    作者:王国华;孔鲁;刘红云;孙冬雪;刘伟

    纤维黏液样肉瘤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在文献中被报道,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性质多属低度恶性,好发部位见于四肢和躯干的表浅部位,在颅内发病罕见,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独特的影像学特征,其主要依靠病理确诊,且发病率低[1],因此对其认识仍有不足.我院于近日收治一例颅底占位病变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纤维黏液样肉瘤,现报告如下:

  • 胸腺癌伴脑膜转移1例报告

    作者:苏景良;梁海乾;高培龙;李建伟;门中华;苏娅

    胸腺癌为罕见的肿瘤,其占全身肿瘤的比例约为0.2%~1.5%[1],浸润、侵袭程度高,早期即可出现转移,胸腺癌转移常见的部位是胸膜、骨、肺、肝、颈部和腋窝淋巴结[2],但脑膜转移罕见,国内甚少报道.我院近来收治l例胸腺癌脑膜转移的病例,本文将对该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治疗效果作汇报如下,并结合复习相关文献进一步探讨胸腺癌的诊断及治疗.

  • 重视颅内静脉循环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守森;赵清爽;洪景芳

    脑血管病传统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多数归因于动脉问题,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烟雾病等.而静脉相关疾病长期不受重视,容易误诊和漏诊.近年来,随着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in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报道不断增多,其他颅内静脉性疾病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颅内静脉循环障碍的机制还不太清晰,有待于广泛深入的研究.

  •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

    作者:伦鹏;胥建;吴泽玉;赵彦;窦以河

    目的 探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7月于我科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61例患者,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23例,Ⅱ级21例,Ⅲ级14例;大脑中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14例,前交通动脉瘤30例,多发动脉瘤8例.一期完全夹闭动脉瘤60例,二期夹闭对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结果 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疤痕小,切口相关并发症少.经该术式夹闭71个前循环动脉瘤,包括8例多发动脉瘤患者.随访有98.3%的患者恢复良好,轻残1例.结论 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微创、安全有效的入路,术前谨慎选择患者及充分手术经验和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手术治疗青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刘国栋;崔凤启;王守利;闫立民

    目的 分析总结青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疗特点,为优化其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近5年收治的青年高血压脑出血40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发病至手术时间、手术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性别、术前GCS评分、术前血肿量均未能对术后6个月预后产生影响;超早期手术(≤6 h)患者的预后更差;对于不同级别出血量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或传统开颅手术,其预后无差异(P>0.05).结论 青年高血压脑出血往往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针对不同病例选取个体化手术方案能够优化其治疗效果.

    关键词: 青年 高血压脑出血
  • 青年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孟艳举;王路;王献清;郝志勇;殷会咏

    目的 探讨青年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63例青年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其诊断与治疗经过.结果 病因依次为高血压(30.06%)、动-静脉畸形(19.63%)、动脉瘤(14.11%)、肿瘤卒中(11.04%)、不明原因(10.43%)、烟雾病(7.36%)、海绵状血管瘤(6.13%)、血液病(1.23%);手术治疗118例,保守治疗39例,介入治疗7例;治愈95例(58.28%),好转50例(30.67%),未愈8例(4.91%),死亡10例(6.13%).结论 结合诱因、出血部位及影像检查多能明确自发性脑出血的病因,根据临床表现及时制定治疗措施,预后理想.

  • 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V与DSA对照研究

    作者:叶景;张小军;李军;钟群;洪景芳;王守森

    目的 探讨MRV对不同时期脑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5例CVST患者,同期行MRV和DSA检查,将3D CE-MRV及2D TOF-MRV与DSA进行对比,探讨MRV对不同时期CVST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急性及亚急性期CVST,3D CE-MRV的诊断准确性优于2D TOF-MRV.对于慢性期CVST,两者评价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69.44%、98.15%和100%、89.47%;两者评价CVST治疗后再通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81.82%、71.88%和60.00%、100%.结论 对急性及亚急性CVST,3D CE-MRV较2D TOF-MRV的诊断准确性高.对慢性期及再通后的CVST,宜同时行3D CE-MRV和2D TOF-MRV检查,结合原始图像及MIP图像综合评价,必要时行DSA检查.

  • 浅谈“双主式”教学模式在卫生勤务学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张洁琼;万毅;陆洲;陈活良;王锐;白婧;张献志

    目的 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加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入校学员构成素质不断变化,给军队卫生勤务教学训练提出了新挑战,本文旨在探索“双主式”教学在军队特色鲜明的军事医学骨干课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方法.方法 卫生勤务学课程采用“双主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特点和规律,形成系统完整的卫生勤务学课程“双主式”教学模式.结果 “双主式”教学模式围绕主题,突出了卫勤教学的针对性;营造氛围,加强了学员体验学习的愉悦性;加强组织,确保了课堂的有序性.结论 本文结合卫生勤务学课程自身的性质和教学特点,从理论上探讨“双主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卫生勤务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探索“双主式”教学在军队特色鲜明的军事医学骨干课程的运用提供依据.

  • 医学影像学实训课教学改革的探讨

    作者:郝跃文;印弘;郑敏文;张劲松;宦怡

    目的 探讨医学影像学实训课教学改革.方法 在实训中逐步培养学员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实训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首先改革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大纲,加强网络课程的作用.结果 我们应重视实训教学,通过改革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大纲,有效提高了实训课的教学质量.结论 通过教学改革,力争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突出、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医学影像专业人才.

  • 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夹闭疗效对比

    作者:汪辉;许友松;李涛

    目的 探讨与对比血管内栓塞与开颅动脉瘤夹闭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共26个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13例(15个动脉瘤)和开颅动脉瘤夹闭10例(11个动脉瘤)两组,对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风险、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中动脉瘤均出现1例破裂,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及GOS评分均尚可,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 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动脉瘤夹闭术均可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应加强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 椎-基底小型夹层动脉瘤单纯支架治疗探讨

    作者:杨松;何裕超;付宪华;周晶;陶雅丽;李国彬

    目的 探讨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对采取单纯支架植入治疗小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好转.术后造影:所有支架位置准确,在夹层动脉瘤段释放到位;16例病例均明显造影剂滞留.16例患者术后7d内均出院,并进行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个月.影像学随访:16例患者均治愈,夹层动脉瘤未显影,动脉支架安放段均通畅,未出现血栓或出血以及后循环供血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单纯支架植入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瘤,从支架植入前后影像对比,以及术后临床症状、造影的随访资料分析,单纯支架植入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