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底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중화안저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015
- 国内刊号: 51-143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荧光素钠静脉注射过敏性休克一例
患者女,26岁.因视力明显下降,于2002年11月26日来我院眼科就诊.双眼视力:0.6, 眼压:12 mm Hg(1 mm Hg=0.133 kPa), 双眼前节正常, 检查眼底无明显改变.为明确诊断,当日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造影前详细询问患者,否认全身其它疾病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
-
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Coats病一例
患者男,52岁.因左眼突然视物不清半年入院.患者双眼"夜盲"10余年,5年前因"右眼继发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Coats病、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行右眼睫状体冷冻术,手术后右眼萎缩.
-
颈动脉海绵窦漏致低灌注性视网膜病变一例
颈动脉海绵窦漏引起的视网膜缺血并导致新生血管形成临床少见.我们门诊见到1例,追踪观察1年半,现报告如下.
-
X刀治疗前部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一例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患者女,30岁.因右眼颞侧视野遮挡半个月,于2000年1月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1,矫正0.6,左眼0.2,矫正1.0.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角膜后沉着及房水闪光阴性,瞳孔圆形,晶状体透明,倒像镜下可见眼底近锯齿缘部一结节状、边界清楚的深黑色肿物,伴有轻度继发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左眼外眼及眼底检查正常.眼B型超声检查提示右眼前部脉络膜实性肿物.
-
俯卧撑致视盘视网膜出血一例
患者男,14岁,因左眼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飘动5 h于2002年4月30日来我院就诊.5h前患者因采用头低足高位做大量俯卧撑,用力屏气做后一次时,突然感觉左眼视物模糊伴眼前黑影及双眼爆裂感,黑影逐渐扩大.
-
大面积视网膜有髓鞘神经纤维一例
患者女,11岁.因自幼右眼视力较差就诊.无眼红、眼痛等不适.检查:右眼视力0.1,不能矫正;左眼视力1.0.右眼眼前节正常,屈光间质清,瞳孔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存在.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 -
头颜面骨形成不全综合征与视神经萎缩一家系
头颜面骨形成不全综合征(Crouzon Syndrome)是一种先天异常,为颅骨早闭综合征的一种,为常染色体遗传无性连锁显性遗传性家族性疾患[1].现报道一家系三代共8例患有本病(图1~8),同时伴有1只眼或双眼视神经萎缩,并随访20年.
关键词: 头颜面骨形成不全/遗传学 视神经萎缩/病因学 -
海绵窦内颈内动脉瘤导致间歇性动眼神经不全麻痹一例
患者女,43岁.因劳累或生气后左眼上睑下垂,眼球固定1年余,来我院就诊.有5年高血压史,未予治疗,血压由5年前17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升至就诊时185/105 mm Hg左右,否认外伤史及糖尿病史.
-
内源性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
内源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致盲性眼病,一旦病原菌侵入眼内,迅速破坏眼内组织.近来发病率有所上升,危险因素主要是免疫抑制、静脉导管滞留、静脉用毒品等.早期诊断与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现就其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动物模型及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CRAO )是致盲的眼科急症之一.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药物、视网膜中央动脉球后夹持、颈动脉或眼动脉注入动脉粥样硬化颗粒或血小板凝集物等方法可建立CRAO模型并有助于研究该病的转归及治疗.目前临床应用局部介入溶栓的方法治疗CRAO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由于受导管本身和介入技术等因素限制,微导管只能放在眼动脉近端,而不能直接放入视网膜中央动脉内.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超微导管能直接插入视网膜中央动脉内,使介入溶栓的疗效更加可靠.现就CRAO的动物模型建立及介入治疗的新进展加以综述.
关键词: 视网膜动脉闭塞/治疗 综述文献 -
出血性视网膜脱离
出血性视网膜脱离(hemorrhagic retinal detachment,HRD)是指血液进入视网膜神经感觉层下间隙,造成的严重影响视力的视网膜不可逆损害.临床表现应与眼内肿瘤、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等相鉴别.治疗主要是玻璃体注气、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切开引流视网膜下血液.
-
正常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
目的探讨正常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f-VEP)的特征,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正常参考值. 方法应用VERIS ScienceTM 4.0视觉诱发反应图像系统对37例正常人70只眼进行mf-VEP检测.刺激图形为包含60个小块的飞镖盘,对应的视角为25°,m-系列长度为214-1,电极记录采用跨枕部双极记录法,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100 K,通频带为3~100 Hz,通过VERIS软件分析mf-VEP的二阶一次反应,并对不同刺激视野区域的mf-VEP分为上下1/2视野、4个象限视野组以及按年龄(≥50岁和<50岁组)、性别和眼别等分组进行比较. 结果 mf-VEP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在上下1/2视野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均<0.05);4个象限视野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50岁和<50岁年龄组组间比较,部分视野分区潜伏期延长(P<0.05);女性潜伏期短于男性,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均<0.05);双眼的潜伏期和振幅反应密度在各视野分区无明显差别(P均>0.05),具有一定的对称性. 结论正常人mf-VEP具有一定的特征,能客观地反映不同视野部位的视觉诱发反应,可为临床应用提供正常参考值.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目的观察国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眼底和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对9例PCV患者进行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 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眼患病.7例患者具有脉络膜分支状血管网及血管末端息肉状膨大;2例患者血管网不明显,但息肉状膨大明显可见.7只眼伴有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脱离,其中4只眼可见血和血浆的分界线.眼底病变部位在黄斑部者8例,视盘旁者1例. 结论国人PCV患者大部分有脉络膜异常分支血管网, 所有病例均有血管末端扩张呈息肉样灶; 病变部位以黄斑部为主,大多合并有出血性RPE脱离.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io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临床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6例PCV患者7只眼的临床资料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资料. 结果 PCV患者早期眼底仅可见橘红色病变,随病情进展出现出血、渗出、水肿、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脱离,病程长者可出现视网膜、脉络膜萎缩.FFA检查1只眼病变处脉络膜血管网扩张,6只眼见密度不均的斑点状强荧光,造影过程中荧光渗漏,晚期呈强度不均的强荧光片;ICGA检查5只眼早期显示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末端扩张呈息肉状,晚期脉络膜血管结构不清,息肉状扩张仍然可辨,7只眼均有形态独特的孤立或簇状分布的息肉状强荧光点,晚期仍有染料存留. 结论 PCV患者眼底可见橘红色病变及出血、渗出和RPE脱离,FFA及ICG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端息肉状扩张.
-
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突变频谱
目的分析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 mtDNA)3个原发致病基因突变的频谱及其遗传特征. 方法分别用突变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mutation-specific prim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SP-PCR)、异源双链-单链构象多态性(heteroduplex-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HA-SSC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和DNA测序等方法,对140个LHON家系的先证者(男120人,女20人)进行mtDNA 3个原发致病突变位点,即G11778A、G3460A和T14484C的检测,并对这些患者的家系进行遗传分析. 结果在140例LHON先证者中,130例(男113人,女17人)为G11778A位点突变,占92.9%;2例(男、女各1人)为G3460A位点突变,占1.4%;8例(男6人,女2人)为T14484C位点突变,占5.7%. 结论中国人LHON患者mtDNA 3个原发致病突变中,以G11778A位点突变为主,少数为G3460A 和T14484C位点的突变.
-
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分类及临床特征. 方法对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9例(12只眼)患者全部进行全身、眼部、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检查,其中3例(4只眼)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 结果 8例10只眼的血管变异位于视网膜后极部,1例2只眼血管变异从后极部延伸至中周部.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先天性视网膜粗大血管1例(1只眼);②先天性视网膜小动脉纡曲2例(3只眼);③先天性视网膜静脉纡曲1例(2 只眼) ;④先天性视盘及视网膜前血管袢5例(6只眼),其中伴有Valsalva动作导致自发性视网膜出血有4例(5只眼). 结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常好发于视网膜后极部,变异可发生在视网膜动脉或静脉,并可因Valsalva动作诱发自发性出血.
-
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的临床观察和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的测定
目的观察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acular 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 MBRVO)眼的临床特点以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的改变. 方法回顾分析检眼镜、Goldmann三面镜和裂隙灯显微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确诊的MBRVO患者69例69只眼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阻塞处动静脉的位置关系、眼底及FFA特点和并发症等临床特征.并对其中36例病程3~6个月的MBRVO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采用Heidelberg 激光扫描眼底荧光造影系统测定的FAZ面积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69例MBRVO发生于黄斑上支者45只眼,占65.22%,黄斑下支者24只眼,占34.78%.阻塞处动脉多位于静脉之上,眼底及FFA检查可见4种不同的临床类型,主要的并发症为黄斑水肿.MBRVO患者的FAZ面积较正常人明显扩大(P<0.05). 结论 MBRVO有其自身特点,临床表现多样,FAZ的面积较正常人明显扩大.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眼底特征分析
目的观察中国人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的眼底表现及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方法分析经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的PCV患者42例48只患眼的眼底图像资料. 结果 PCV患眼眼底常见表现为斑片状视网膜下出血,占72.9%;其次是黄白色渗出,占27.1%;仅14.6%的患眼于后极部可见特征性的视网膜下结节样橘红色病灶;54.2%的患眼有出血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 PED).75.0%的患眼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25.0%的患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而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62.5%的息肉状病灶位于黄斑区;12.5%的息肉状病灶在血管弓区;6.3%的息肉状病灶位于视盘旁区;18.8%的息肉状病灶在上述2个部位同时存在. 结论中国人PCV患眼眼底常见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大部分患眼存在PED. PCV好发部位为黄斑区及血管弓区,大部分患眼ICGA可见特征性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灶.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2年10月临床诊断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性疾病的71例连续病例的14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及其中9例9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的临床资料. 结果 11例11只眼诊断为PCV,分别占本组CNV患者71例142只眼的15.49%和7.75%.全部为单眼发病,其中男性7例,占63.6%,女性4例,占36.4%.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62.3岁.检眼镜检查8只眼可见出血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detachments,RPED),6只眼在黄斑区见结节样隆起病灶,9只眼视网膜下有出血,8只眼见脂质沉着.FFA检查显示脉络膜血管网及息肉样结构7只眼,早期呈边界清楚的强荧光,进行性渗漏,新生血管末梢膨大处出现点状强荧光.出血性RPED 4只眼,出血性同时有浆液性RPED 4只眼.ICGA检查11只眼均可见伞样或树枝样异常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网,以及血管网末梢多个息肉样膨大,与检眼镜眼底检查所见的结节样病变部位吻合.8只眼脉络膜血管网中心见滋养血管.OCT检查6只眼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穹隆状隆起,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光带可见结节样改变.3只眼见单纯RPED,5只眼见RPED合并神经上皮脱离.10只眼病变部位位于黄斑区,占90.9%,1只眼病变位于视盘颞侧,占9.1%. 结论 PCV好发于老年男性患者,单眼发病为主.多在黄斑区出现出血性或浆液性RPED及脂质沉着,ICGA可见特征性的伞样或树枝样异常扩张的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息肉样膨大病灶.
-
吸氧对新生鼠视网膜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吸氧对新生鼠视网膜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高氧环境下用新生鼠视网膜的变化模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将118只新生鼠放入含氧80%的吸氧箱中连续饲养7 d,再置于空气中饲养7 d,以一直在空气中饲养的同龄鼠为对照组.分别检测1、2、4、7、8、9、11、14 d龄鼠的动脉血氧分压及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血管灌注及密度计数检测7、14 d龄鼠视网膜血管主干直径及周边血管覆盖率;HE染色检测8、9、11、14 d龄鼠视网膜新生血管. 结果实验组1、2、4、7 d龄鼠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8、9、11、14 d龄鼠血氧分压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实验组1、2、4、7、8 d龄鼠视网膜的SOD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P<0.05), 而1、2、4、7、8 d龄鼠MDA高于对照组(P<0.01,P<0.05);实验组7 d龄鼠视网膜血管主干直径是对照组鼠的75%,周边血管覆盖率是对照组的22%,14 d龄鼠视网膜血管主干直径是对照组的61%,周边血管覆盖率为对照组的73%.实验组中,16.7%的鼠视网膜发现新生血管,而对照组未发现. 结论高氧环境下的自由基损伤及停止吸氧后的缺氧状态可能是ROP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
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和-9的表达,探讨MMP-2( 明胶酶A)和MMP-9(明胶酶B)是否参与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病理过程. 方法建立大鼠视神经挤压伤模型,利用明胶酶谱测定损伤后视神经组织内MMP-2和MMP-9的活性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确认所消化条带的属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测定MMP-2和MMP-9的mRNA的表达. 结果正常视神经组织内仅表达MMP-2,不表达MMP-9;视神经挤压伤后1 d时,MMP-9表达水平高;MMP-2在视神经损伤后表达水平略有增加,7 d时高.Western blotting检测确认所消化的条带是MMP-2和MMP-9.RT-PCR检测正常视神经仅表达MMP-2,损伤的视神经有MMP-2和MMP-9表达. 结论 MMP-2和MMP-9参与视神经损伤后的损伤修复过程.视神经内的胶质细胞可能是MMP-2和MMP-9的来源之一.
-
视网膜对铁的敏感性与抗坏血酸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大鼠和家兔视网膜组织中抗坏血酸的分布形式与铁异物对2种不同动物的视网膜损伤形态,验证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对铁异物的敏感性是否与视网膜中抗坏血酸的分布有关. 方法将5 mg铁异物分别置入32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 (SD ) 大鼠、15 mg铁异物分别置入9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色家兔玻璃体腔后,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观察2种不同种动物视网膜的受损情况.凋亡原位染色(TdT-mediated dUTP-biotin nick-end labeling, TUNEL)方法观察家兔视网膜神经元的细胞凋亡.Chinoy 法染色观察抗坏血酸在2种不同的正常动物视网膜组织中的分布形式. 结果 SD大鼠铁异物置入术后,HE染色的切片仅见光感受器细胞层的破坏.新西兰白色家兔铁异物置入术后3 d,HE 染色见全层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受损,在神经节细胞层、内颗粒层以及外颗粒层均观察到TUNEL阳性细胞核.正常SD大鼠抗坏血酸阳性染色仅见于外颗粒层;新西兰家兔视网膜全层抗坏血酸染色阳性. 结论视网膜对铁异物毒性的敏感性与视网膜组织中的抗坏血酸分布形式有关.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蛋白激酶C表达、Ca2+含量变化的影响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调控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一个信号传导分子,Ca2+则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诱导和信号传导中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治疗作用[1].
-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的磁共振成像检查特征
视网膜脱常规检查方法有直接或间接检眼镜、三面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以及眼B型超声检查,但这些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1].
-
自动视野计检查结果分析的基本知识
自动视野检查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但计算机并不解释结果.隶属心理物理学范畴的视野检查,其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给视野检查结果的解释带来一定困难;此外,要让以大量数字和符号等数据资料为特征的自动视野检查结果与既往十分熟悉的手动视野计检查所得到的等视线图联系起来,的确需要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而目前尚没有一种绝对的判断标准或硬指标来评价视野,对视野检查结果的解释在相当程度上仍依赖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对视野检查方法学的理解[1].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