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外科杂志
Journal of Hepatopancreatobiliary Surgery 간담외과잡지
- 主管单位: 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温州医学院
- 影响因子: 1.1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1954
- 国内刊号: 33-119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区域肝蒂阻断技术在肝脏精准切除术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精准肝脏切除术中运用区域肝蒂阻断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8例采用肝蒂横断式技术行肝脏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其中解剖性肝段切除46例,占全部手术的79%(46/58),非解剖性肝切除12例;包括左外叶切除(II+III段)11例,左半肝切除(II+III+IV段)4例,右前叶切除(V+VIII段)1例,右后叶切除(VI+VII段)10例,右半肝切除(V+VI+VII+VIII段)14例,中肝切除(IV+V+VIII段)6例,局部切除12例.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40(80~430)min,平均失血量420(50~800)mL,术后并发胆瘘2例,腹腔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区域肝蒂血流阻断技术能大限度地减少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残余肝功能,有利于术后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肝细胞癌18F-FDG PET/CT大标准化摄取值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的18F-FDG PET/CT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11年7月至2015年1月间35例行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资料,对可能影响原发肿瘤SUVmax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微血管癌栓、TmN分期、T分期、N分期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原发肿瘤SUVmax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SUVmax与肿瘤直径、病理分级、TmN分期、N分期明显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微血管癌栓、T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肿瘤直径、N分期是SUVmax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当原发肿瘤SUVmax界值为8.78时诊断效率高,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87%.结论 肝癌SUVmax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肝癌SUVmax对于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价值.
-
细胞外囊泡在肝细胞癌及胆管癌诊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细胞分泌的具有双层膜结构的微小囊泡,是细胞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近十年来EVs已逐渐发展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有研究发现EVs在肝细胞癌和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十分关键的角色.EVs能够携带肝细胞癌和胆管癌细胞内特定的核酸、蛋白等特异性较强的分子物质,具有良好的疾病诊断价值;EVs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应答和运载核酸、蛋白质等至靶细胞、靶器官,起到调节肿瘤细胞生长、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其独特的球形载体结构可为肝细胞癌和胆管癌的治疗提供全新的角度和方法.本文就EVs在肝细胞癌和胆管癌诊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饰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进展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急剧肝细胞损伤.肝移植是治疗ALF的有效手段,但受到器官来源短缺的限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由于其组织修复性和低免疫源性,近年来已成为治疗ALF的研究热点.但MSCs移植只有少量细胞募集到受损组织,并且细胞移植后低细胞存活率显著制约其治疗效果.因此,对MSCs进行修饰,对MSCs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将有助于提高MSCs移植的效能.本文就MSCs修饰治疗ALF的研究进展及现状进行综述.
-
基于肝细胞癌微环境和生物标志物特点构建靶向性纳米载体的研究与应用
原发性肝癌(主要指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五大高发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肝癌在肿瘤微环境和生物标志物方面有其特征性的表现,已有研究基于这些特征性靶点设计出了许多分子靶向性的药物,如索拉菲尼、瑞格菲尼等,但仍无法避免全身毒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佳的问题.而随着纳米医学的发展,基于肝癌特点构建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的纳米载体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在基础研究中证实了其良好的疗效,为靶向纳米材料在肝癌诊疗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胆总管结石的假阴性诊断
目的 总结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对胆总管结石的假阴性诊断经过及临床应对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mRCP假阴性诊断的临床资料、mRCP影像资料及诊断结果、临床手术情况及应对方法.结果 8例mRCP假阴性诊断胆总管结石患者中,2例mRCP仅提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胆总管不扩张;6例mRCP仅提示胆总管轻度扩张或扩张.其中6例经腹部CT确诊胆总管结石,2例经ERCP明确胆总管下段结石.2例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1例经松弛Oddi括约肌药物治疗后胆总管结石排出,5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本组8例患者恢复良好,均未出现明显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6个月,复查B超均未见残留结石、结石复发及胆管狭窄.结论 mRCP检查虽然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但是对胆总管下段结石有一定的假阴性诊断率.临床医师不能仅依靠mRCP诊断排除胆总管结石,应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资料,完善相关生化和腹部CT等辅助检查;同时结合术中探查情况,尽量减少胆总管结石的漏诊.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变异右肝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变异右肝管损伤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因胆囊管汇入右肝管而导致右肝管损伤的病例资料.结果 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现右肝管损伤,行右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恢复顺利,分别随访1.5年和4年,无胆管(再)狭窄.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右肝管损伤,行右肝管端端吻合术,12号T管支撑6个月予以拔除,随访2年无胆管狭窄.结论 为防止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损伤变异右肝管,术前行mRCP检查、术中辨清胆囊三角结构,正确解剖胆囊三角;腹腔镜胆囊切除困难及时中转开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右肝管横断,首选行右肝管端端吻合;若右肝管端端吻合困难,行胆管空肠吻合.术后发现右肝管结扎离断行胆管空肠吻合.
-
治疗胰瘘的点滴体会
目的 探讨胰瘘的治疗方式.方法 报道不同原因引起的胰瘘8例及其对应的治疗过程.结果 8例胰瘘经治疗除1例准备不充分死亡外,其余7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胰瘘可自愈,抑制胰液的药物可以促进愈合,但主胰管断裂必须手术.
-
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进展
近十年来,我国的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在技术和理念层面均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尤其在转移性肝癌领域,随着系统治疗疗效的提高、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发展、围手术期管理的完善,微创手术在以手术治疗为核心的全程治疗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本文将以原发灶对转移性肝癌进行划分,对腹腔镜肝切除术在不同来源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疗效和技术进展等加以阐述.
-
先下手是否为强?—再谈急性胆管炎手术时机的把握和挑战
急性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AC)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处理恰当一般预后良好.其中,急性重症胆管炎(acute cholangitis of severe type,ACST)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手术干预,病死率接近100%[1].然而临床工作中,如果对所有AC患者都进行紧急外科干预,这种草木皆兵的处理方式似乎明显防卫过度.何时手术、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是胆道外科医师永远的挑战.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直困扰着外科医师.难道是先下手为强?
-
腹腔镜肝脏手术现状
1991年Reich等[1]报道了首例运用腹腔镜技术切除肝脏良性肿瘤的案例,拉开了世界腹腔镜肝脏手术的序幕.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技术在肝脏切除中的运用大大降低了切口的长度及患者的手术负担,因此腹腔镜技术在20 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94年我国开展了首例腹腔镜肝叶切除术,随后腹腔镜肝脏手术在国内得到迅速的推广和探索.从早期肝脏浅表的小肿瘤腹腔镜下局部切除,到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再到左半肝切除、右半肝切除、肝脏尾状叶的切除及腹腔镜下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两步肝切除(ALPPS),腹腔镜技术在肝脏手术方面的应用已取得巨大的进展.随着微创观念及精准肝切除理念的提出和推广,腹腔镜技术在肝脏手术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主流.
-
肝内胆管肉瘤样癌伴胃壁侵犯一例
肝内胆管肉瘤样癌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肝内胆管癌,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恶性程度较普通胆管癌(腺癌)高,预后差,生存期短.现报道一例肝内胆管肉瘤样癌伴胃壁侵犯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加强临床工作中对此病的认识.
-
小儿男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the pancreas,SPTP)是一种临床上罕见、低度恶性的胰腺囊性肿瘤,大约仅占胰腺囊性肿瘤的5%和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2%[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8年2月收治一例小儿男性SPTP病例,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胰腺囊性肿瘤 小儿男性实性假乳头状瘤 -
胸腹游走性金属异物一例
枪击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少见,因为高能量损伤,其伤情常较其他外伤更为严重.而子弹在体内游走则可能使得伤情更为复杂.近期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例枪击伤患者,其子弹在体内存留游走.现将其病例汇报如下.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应激性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一例
病例患者女,63 岁,因"间断右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半月余,再发加重1天"入院,既往体健,无服用止痛药病史,否认既往有慢性胃炎、十二指肠及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后行腹部CT提示:胆囊增大,壁略显增厚,考虑胆囊炎.腹部B超提示:胆囊多发结石.血白细胞计数8.4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7.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4%;C反应蛋白、血淀粉酶正常.次日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中取出两枚直径约2 cm大小结石,腹腔引流管放置于温氏孔附近,术中常规探查上腹部未见明显异常,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安返病房.
-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误诊为胆管癌2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related scleros-ing cholangitis,IgG4-SC)是IgG4相关性疾病胆管受累的表现,多为老年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常伴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血清IgG4升高及胆管大量IgG4阳性细胞浸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于2015年7月期间断收治2例误诊为胆管癌的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现回顾其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
腺病毒介导rhbFGF基因转染胰岛后促进小鼠被膜下移植的研究
目的 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rhbFGF)基因导入胰岛细胞团后经肾被膜下移植,对移植物微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 采用携带rhbFGF-flag-GFP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培养的胰岛细胞团,再移植至同系糖尿病小鼠的肾被膜下,术后30 d内观察糖尿病治疗情况,通过术后14 d糖耐量试验和HE、免疫组化等观察胰岛功能和移植物的微血管重建结果.结果 感染复数(mOI)为100的rhbFGF基因转染后胰岛与未处理的胰岛在体外培养60 h后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75);移植200 IEQ转基因胰岛至体内14 d后,胰岛功能良好,微血管重建增加,优于单独400 IEQ胰岛移植组.结论 rhbFGF基因导入胰岛移植有助于提高胰岛的功能,促进移植物微血管重建,并可减少胰岛移植量.
-
经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冠肾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7 岁,因反复发作上消化道大出血于2017年8月28日收住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患者入院前15年体检发现患"丙型肝炎",未治疗.于入院前15个月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经住院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等治疗后好转出院.此后反复发作消化道大出血4次,均经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止血治疗后好转.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