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Blood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Edition) 림상혈액학잡지(수혈여검험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MCS+和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双份单采血小板的分析
目的:分析2种血细胞分离机MCS+、Trima采集双份单采血小板的情况,以便指导双份血小板的采集.方法:比较150名MCS+血细胞分离机和100名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机献血者血液参数以及采集过程参数.结果:统计表明,2组献血者的血液参数无明显差异.采集参数中,MCS+组的处理血量、抗凝剂使用量少于Trima组,但采集时间大于后者,而血小板采集量和采集效率均低于后者.结论:为献血者选择合适的血细胞分离机,更好地完成双份单采血小板的采集.
-
单采血小板中红细胞混入量超标原因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中红细胞混入量超标的原因.方法:根据所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是否红细胞混入量超标(有肉眼可见红细胞),分设正常对照组与超标组,正常对照组为红细胞混入量符合标准的献血者80例;超标组为红细胞混入量超标的献血者23例.分别对2组献血者样本进行全血常规及血红蛋白项目检测.结果:超标组中献血者的Hb、Hct、MCV、MCH及血浆总蛋白结果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献血者RBC计数、MCH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红细胞混入量超标与外周血的Hb、Hct、MCV、MCH以及血浆总蛋白等参数的水平降低有关;与献血者多次献血或混合献血造成红细胞未完全成熟有关.
-
6 566例孕妇产前抗-HCV、抗-HIV、梅毒感染的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围产期孕妇产前检测相关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指标的临床意义,了解孕妇产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的感染状况,为孕产妇感染经血源传染病提供客观依据,从而建立有效的防治母婴传播措施.方法:对6 566名孕妇进行血清检测,丙型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和梅毒抗体(抗-T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结果:6 566例孕妇中抗-HCV阳性19例(0.29%);梅毒螺旋体抗体初筛阳性68例(1.04%);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确诊试验(TPPA)阳性38例(0.58%);抗-HIV阳性2例(0.03%).结论:揭示孕妇尚存在HCV、HIV、梅毒感染情况,孕期常规检测上述实验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母婴健康隐患,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对优生优育以及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
南京地区街头流动献血人数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气温对街头流动献血行为的影响.方法:筛选2012-01-2014-03每周双休街头流动献血人群,分析不同温度下献血人群数量.并以地理位置相近的流动献血车和固定献血屋各一处,进一步分析气温对献血人数的影响.结果:入组共计206 d,献血22 329人次,日高气温15~30℃时,流动献血人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日高气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流动献血人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温对固定献血屋影响较小,对流动献血车影响较大.结论:气温变化是影响街头流动献血人群数量的重要原因,针对温度变化,采血工作中应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减少气温变化对献血行为的影响.
-
抗-Dia试剂血清的制备及应用
目的:制备人源IgG抗-Dia试剂血清,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献血者人群中Dia抗原分布频率.方法:用吸收试验方法制备IgG抗-Dia,用间接抗人球方法对987例无血缘关系的献血者进行Dia抗原的筛选,对含有Dia抗原个体用PCR-SS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既去除了B型血清中的抗-A,又未使IgG抗-Dia效价降低,检测效价及特异性符合IgG抗-Dia试剂血清要求,Dia抗原在本地区献血人群中的基因频率为0.011 1.结论:采用吸收方法,解决了人源抗-Dia试剂血清购置困难,同时获得了本地区献血人群中Dia抗原基因频率分布,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了保障.
-
ABO型新生儿溶血症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夫妇ABO血型不合的孕妇血清中IgG抗A(B)效价异常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ABO-新生儿溶血病(HDN)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差异,并追溯其母亲年龄、产检时血型血清抗体效价及父亲血型,分析其与发病率之间关系.结果:ABO-HDN导致的新生儿黄疸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新生儿黄疸患儿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4例患儿母亲血型血清抗体效价中有40人异常,占总人数的54.05%;比较父亲血型,A、B型血型的父亲HDN发病率高于AB型(29%∶32%∶13%),但AB血型的父亲其妻子抗体效价更高(61.54%∶53.12%∶51.72%).结论:在产前保健孕妇中进行ABO血型抗体效价检测,及早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可减少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HDN的发生.
-
红细胞保存液混悬洗涤红细胞的质量观察
目的:检测红细胞保存液(MAP)混悬洗涤红细胞在保存有效期内的质量指标.方法:随机将悬浮红细胞分为2组,1组不洗涤(对照组),1组用生理盐水洗涤后用MAP混悬(实验组),4℃±2℃冰箱保存,分别在保存期7、14、21、28、35 d同时取样,按洗涤红细胞质量标准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保存期末(35 d)的血红蛋白含量、上清液蛋白含量、溶血率及无菌试验均符合国家标准;但实验组洗涤红细胞在保存21 d后溶血率明显升高至保存末期35 d,溶血率为(0.110±0.035),与7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MAP混悬洗涤红细胞至保存期末质量符合标准,但溶血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建议好在保存期21 d内的洗涤红细胞应用临床为佳.
-
漳州地区献血人群不规则抗体筛查分析
目的:探讨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及其对保证输血安全的价值.方法:用盐水介质法对153 009例漳州地区献血人群的血浆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用抗人球蛋白法做进一步鉴定.结果:153 009例标本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92例(0.06%).通过性别分组以及抗人球蛋白法进一步鉴定发现,58 440例女性献血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为61例(0.104%),94 569例男性献血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为31例(0.033%),女性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组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P<0.01).同时,检出的不规则抗体中IgM抗体65例(0.042%),IgG抗体27例(0.018%),IgM抗体检出率高于IgG抗体(P<0.01).结论: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能减少不规则抗体进入受血者体内的可能性,从而有效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
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和β2微球蛋白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胱抑素C(CysC)和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将11 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肾病组、糖尿病早期肾病组和糖尿病临床肾病组,45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4组mALB、血清CysC和β2-MG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无肾病组尿mALB、血清CysC和β2-M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早期肾病组尿mALB、血清CysC和β2-M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糖尿病无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临床肾病组尿mALB、血清CysC和β2-M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无肾病组和糖尿病早期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CysC和β2-MG与mALB呈正相关.结论:尿mALB、血清CysC和β2-MG都可作为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C反应蛋白检测在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为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01-03辛集市第一医院发生发热反应的45例输血患者为发热组,发生过敏反应的39例输血患者为过敏组,无输血不良反应的71例输血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输血前后的全血CRP水平.结果:①发热组和过敏组输血后CRP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发热组和过敏组输血后CRP比较,发热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发热组和过敏组输血反应前后的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CRP显著升高,CRP可能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储存式自体输血在前置胎盘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通过研究储存式自体输血对前置胎盘患者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以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储存式自体输血在前置胎盘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03-2013-09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住院的20例前置胎盘患者,比较其在进行储存式自体输血前后Hb、HCT、PLT以及凝血指标的变化有无显著性.结果:采血前后及血液回输后各项血液及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均无异常;19例患者进行自体回输后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储存式自体输血对自身状态良好、满足储存式自体输血基本要求的前置胎盘孕妇母婴均安全,不影响孕妇妊娠结局.
-
联合检测hs-CRP、cTnI和心肌酶谱在诊断儿科感染性疾病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Tn1)和心肌酶谱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组研究对象血清hs-CRP、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分别进行测定,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hs-CRP在细菌感染组中(18.27±3.90)mg/L显著高于病毒组(5.56±0.60)mg/L和健康对照组(4.02士0.60)mg/L(P<0.05);cTnI在细菌组中(0.030±0.010) ng/ml显著低于病毒感染组(0.126±0.040) ng/ml(P<0.05),但高于健康对照组(0.022±0.010) ng/ml(P<0.05);CK、CK-MB、LDH和α-HBDH在细菌感染组中显著低于病毒感染组(P<0.05),但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多项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综合判断,可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有利于感染性疾病患儿鉴别诊断,避免误诊而延误治疗.
-
新鲜冰冻血浆不同解冻方式的凝血试验分析
目的:探讨新鲜冰冻血浆(FFP)在电热恒温水浴箱和数控冷冻血浆干式解冻仪解冻后凝血因子检测指标的变化,保证临床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保存3个月的同一献血者分离的2份FFP分别用电热恒温水浴箱和数控冷冻血浆干式解冻仪解冻,测定其完全解冻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数控冷冻血浆干式解冻仪与电热恒温水浴箱在解冻时间、APTT测定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凝血因子指标PT、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P用数控冷冻血浆干式解冻仪解冻优于电热恒温水浴箱,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推荐使用.
-
5种不规则抗体筛查方法的检测阈值比较
目的:了解各种不规则抗体筛查方法的检测阈值,以避免不规则抗体漏检而引起输血不良反应.方法:选取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样本3例和配血不合疑难样本9例,采用盐水法、酶介质法、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平行检测,比较5种方法的检测阈值.结果:盐水法只能检出IgM类的不规则抗体;木瓜酶法在检测IgG抗体效价时敏感性略低,而且有漏检的可能;凝聚胺法检测结果不易判断;抗人球蛋白法操作较繁琐;微柱凝胶法对IgG类抗体检测效价较高,高于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结论:微柱凝胶法操作简单,检出率较高,是值得推广的不规则抗体筛查方法.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不规则抗体分析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确定抗体性质,指导临床输血.方法: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采用自身吸收方式去除自身抗体,鉴定可能存在的同种抗体.结果:396例患者中具有自身抗体388例,占97.98%,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同时存在者5例,占1.26%,5例同种抗体均为Rh系统抗体.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不规则抗体主要为自身抗体,同种抗体阳性率较低,且主要为Rh系统抗体.
-
不同时间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中凝血因子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制备的血浆及冷沉淀的质量.方法:选取<8 h、8~18 h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标本各50份,检测FⅧ、FV及Fib并分析合格率.结果:8h内制备的FFP与8~18 h制备的FFP相比,前者的Fib、FⅧ、FV因子含量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2组的FⅧ含量合格率分别为10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34,P>0.05).8 h内制备的冷沉淀中Fib、FⅧ、FV因子含量显著高于8~18 h制备的冷沉淀(P<0.05),2组的冷沉淀总合格率分别为9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P<0.05).结论:8~18 h制备的FFP中FⅧ含量也能达到质量要求;冷沉淀应从8h内制备的FFP来分离.
-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成效性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近5年解放军117医院临床用血现状,探讨如何科学合理用血,提高有限血液资源的利用率.方法:2009-2013年间手术和住院患者红细胞用量和各成份用血量的统计,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医院手术量逐年攀升,患者红细胞平均用血量呈下降趋势,冷沉淀和血小板的使用量有所增加,成分输血率每年均达到99%以上.结论:在血液紧缺的情况下,通过加强科学合理用血,减少了血液浪费,提高了血液利用率,初见成效.
-
尿培养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01-2014-01门诊及住院患者泌尿系统感染阳性报告的主要病原菌菌群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试验依据,使用敏感抗生素针对性治疗,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方法:用合肥恒星细菌鉴定分析仪HX-21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结果按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当年的新标准进行Kirby-Bauer(K-B)法折点报告.结果:在进行尿培养的2 316份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814株(35.15%).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主要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占73.0%,其中大肠埃希菌占40.05%,肺炎克雷伯菌占15.11%,变形杆菌占6.51%,铜绿假单胞杆菌占5.77%,枸椽酸杆菌占3.81%,沙雷氏菌占0.98%,鲍曼不动杆菌占0.74%;其次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其中肠球菌占11.79%,葡萄球菌占8.96%,无乳链球菌占5.04%.药敏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对除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以外的3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几乎达50%以上;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其中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94.7%,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为0.结论:要改变当前日益严峻的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耐药性现状,必须通过提高尿培养的送检率,以明确引起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对尿培养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耐药机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
3种方法检测AxB血型比较分析
目的:逋过3种血型检测方法试验对比,寻找一种适合于AxB血型的检测方法.方法:运用盐水法、凝聚胺法以及微柱凝胶法,对AxB血型进行平行对照试验.结果:在盐水法和凝聚胺法试验中,患者红细胞与抗-A及抗-B标准血清反应基本相同,而在微柱凝胶法中患者红细胞与抗-A标准血清反应未出现凝集.结论:AxB血型用盐水法和凝聚胺法检测既方便又敏感,微柱凝胶法易漏检ABO弱抗原,不适合AxB血型检测.
-
1 110份临床输血病历病程记录规范性调查
目的:调阅输血电子病历进行输血病程记录的监控,对临床科室输血病历病程记录的规范性进行汇总和反馈,并对不规范和错误类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促使临床医生能更规范的书写输血病程记录并能够提高输血安全和用血合理性.方法:通过病历质控系统,调阅2013-01-12月输血电子病历查阅病程记录中输血记录描述,主要从输血指证、输血数量和类型,输血后效果评价,有无输血记录这些方面进行统计,其中如有一项缺失视为不合格.结果:调阅1 110份输血病历,其中合格757份,不合格353份,总合格率为68%,其中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合格率比较高,分别为82%、94%、84%,骨科合格率比较低,骨一科为56%,骨二科为55%,妇产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普外科合格率分别为78%、66%、64%、75%.错误类型所占错误总数的比例为,输血数量35%、输血指证11%、输注类型7%,输血后效果评价17%,无输血记录28%、不良反应0.6%、手术输血记录1.4%.
-
36例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帮助临床更好地预防监测输血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回顾性统计2010-01-2013-12的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不同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比例及特点.结果:29 684例输血患者中发生36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和过敏是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分别占41.66%和52.78%.结论:严格掌握输血指证,合理用血,加强预防和监测是保证用血安全的重要措施.
-
石家庄地区临床重度创伤患者联合应用血液制品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河北省血液中心供血辖区内临床对重度创伤患者联合应用血液制品的情况,探讨救治大出血患者联合应用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的比例.方法:通过河北省血液中心与临床用血医院联网系统调取18所医院400例大出血患者输注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和血浆的情况,分析各级医院大量输血的平均用血量和用血比例以及病种分布.结果:大量输血患者占总输血人数的0.62%,二级医院大量输血患者比率高于三级医院,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级医院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的比例更接近于1∶1∶1∶1,二级医院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比例较高;病种分布创伤原因占得比例高.结论:三级医院的用血比例更接近于全血中的成分,支持一些文献报道的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的比例,二级医院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比例较高,有待探讨各级医院联合应用血液成分的比例、顺序、时机、用量以及与患者存活率的关联性.
-
同源血清、血浆标本血液4项指标ELISA检测结果比较
目的:探讨同源血清、血浆标本血液4项指标ELISA检测有反应性结果的差异.方法:对血液4项指标ELISA检测有反应性的29例标本,以同一试验对原试管血清、血袋小辫、验证血清和血浆标本分别进行双孔复试,比较其反应性和S/CO值变化.结果:29例有反应性标本,8例原试管血清呈双试剂反应,S/CO值8~29,血袋小辫、验证血浆S/CO值有改变,结果判读基本一致;15例原试管血清呈单试剂反应,S/CO值1~5,血袋小辫呈有反应性10例(66.7%),1>S/CO值≥0.7呈无反应性5例(33.3%),验证血浆呈有反应性6例(40%),1 >S/CO值≥0.7呈无反应性9例(60%),有明显改变;6例原试管血清呈单试剂灰区(1>S/CO值≥0.7),血袋小辫呈灰区和S/CO值<0.7各3例(50%),验证血浆呈灰区2例(33.3%),S/CO值<0.7占4例(66.7%).8例双试剂反应和1 5例单试剂反应者验证血清结果判读一致;6例灰区者验证血清呈弱反应性5例(S/CO值1.0~1.4),呈灰区1例.结论:同源血清、血浆标本血液4项指标ELISA检测有反应性结果存在差异,血浆标本导致部分有反应性结果S/CO值减低或呈无反应性结果,抗凝剂稀释是其主要原因;采取源头控制措施确保原始血清标本的溯源性,并使用血清进行ELISA检测;如确需小辫标本进行复试,必须结合原始血清标本的复试结果,出现不一致情况,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避免弱反应性结果的漏检或误判.
-
交叉配血不合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分析常见的临床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对所有临床送检的交叉配血不合样本进行常规ABO及RhD血型鉴定,样本红细胞作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进行抗体筛选试验及抗体鉴定试验,需要时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在盐水、凝聚胺、抗人球蛋白3种不同介质下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共收集交叉配血不合样本276例,其中恶性肿瘤156例,血液病31例,多发性骨髓瘤25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64例,其中男167例,女109例.患者血清中检出抗体以冷凝集和IgG性质抗体为主.IgG抗体分类则以Rh系统为主.结论:即使ABO及RhD同型输注,也可能出现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应根据不同的病因来分析影响配血不合的因素,寻找相应的试验策略,确保血液安全输注.
-
天津地区某教学医院职工ABO、Rh血型分布调查
目的:调查天津地区某教学医院职工的血型分布特征,建立血型档案,为日后职工安全供输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应用血清学正反定型、ABO基因分型试验等方法检测该院1 287位职工的ABO血型、使用单克隆IgM抗D血清鉴定Rh(D)血型.结果:ABO血型中A型占28.7%,B型占31.5%,O型占28.6%,AB型占11.2%,血型分布特征为B> A> O> AB.Rh(D)阴性血型11人,阴性率0.85%.3例ABO正反定型不符,其中2例基因分型检测鉴定结果为B(A)型;另外1例为B型,NN,有抗M抗体存在.结论:根据本研究,建立健全了职工血型档案,了解了该院职工的血型分布特征,明确检测ABO正反定型的重要性,防止亚型及有意义不规则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影响,确保ABO、Rh血型定型结果的准确.
-
呼吸道疾病非典型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呼吸道疾病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情况,重视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和防治.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等呼吸道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嗜肺军团菌(LP)、肺炎支原体(MP)、Q热立克次体(QFR)、肺炎衣原体(CP)、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NF A)、乙型流感病毒(INF B)、副流感病毒(PIVs)等9种病原体IgM.结果:569例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检出非典型病原体例数和感染率分别为:15例(17.0%)、7例(12.5%)、29例(20.0%)、34例(32.1%%00)、3例(5.2%)、5例(7.8%)、2例(3.8%).各种呼吸道疾病皆有非典型病原体检出,位居前5位的病原体分别是INF B(28.2%)、MP (24.3%)、INF A(12.5%)、PIVs (10.4%)、LP(9.6%).各种呼吸道疾病,单一非典型病原体感染61例,感染率64.2%;2种及2种以上混合感染34例,感染率35.8%.结论:各种呼吸道疾病,无论是感染因素所致,还是非感染因素所致,都存在不同种类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并且混合感染较多.因此,必须重视呼吸道疾病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才能有效防治呼吸道疾病.
-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必要性
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配血过程前的影响,从而确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2013年期间3 511例临床申请输血患者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确定阳性检出者对临床配血的影响.结果:临床申请输血患者标本3 511例中检出不规则抗体34例,阳性率0.97%.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血型系统,Rh系统29例(85.29%); MNSs系统4例(11.77%);Kidd 1例(2.94%).结论:鉴定红细胞抗体,则有可能检查出ABO血型系统之外的不规则抗体,而此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对术前备血和需要输血治疗的备血患者做抗体筛选试验,从而有利于为患者找到合适的血液输注,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
5 198例血培养结果及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血培养结果和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菌血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BD公司的phoenixTM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对我院2009-2013年共5 198件血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9年860件血培养共培养出175株病原菌,2010年923件共培养出92株,2011年1 409件共培养出171株,2012年1 207件共培养出81株,2013年799件共培养出116株.5年培养出的635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式菌121株(27%),居首位.肺炎克雷伯菌63株(14%),金黄色葡萄球菌61株(14%).表皮葡萄球菌55株(13%),铜绿假单胞菌51株(12%),人葡萄球菌43株(10%),鲍曼不动杆菌39株(9%),阴沟肠杆菌16株(4%).结论:血培养检出细菌菌种广泛,大多数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临床医生应该引起重视.
-
献血反应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了解献血反应的分布特点,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3年发生献血反应的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的年龄、性别、献血类型、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年共有27 909人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发生献血反应385人次(1.38%).18~25岁年龄段献血反应发生率高(2.14%),46岁以上年龄段献血反应发生率低(0.57%);女性发生献血反应比例高于男性(P<0.05);团体献血活动献血反应发生率高于街头采血(P<0.05).结论:小年龄组者、女性献血者和团体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高,应重点加强对该人群的进行干预.
-
5 231例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筛选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对2012-07-2013-07我院5 231例输血患者做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在5 231例需输血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28例,阳性检出率0.54%.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应作为输血前的常规项目,对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襄阳地区无偿献血后免费用血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回顾性调查襄阳市2006-2013年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情况,预测未来免费用血发展趋势.方法:对8年以来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情况进行收集、整理、统计.结果: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金额在未来可能呈快速增长趋势.结论:建议加大财政对无偿献血工作的经济投入,减轻血站的用血返还压力,进一步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无偿献血者ABO正反定型不符及家系调查1例
如果红细胞上缺少A或B凝集原,健康成人的血清中总是具有相应的凝集素[1].使用阶梯P3微孔板对献血者做ABO正反定型时,发现1份正反定型不符的血液标本,正定型B型,反定型AB型,试管法重复试验结果一致,抽取该献血者及其家人血液标本做进一步鉴定,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无偿献血者,男,21岁,67 kg,首次献血.
-
小儿蚕豆病合并抗-M输血治疗1例
1 病例资料患儿,男,3岁,于2011年4月30日入我院.既往无输血史,无其他病史,父母体健.2d前进食蚕豆后出现面色蜡黄,尿略黄,体温38℃.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胸片无异常,给予“头孢(具体不详),清开灵”治疗.次日患儿皮肤黄染程度明显加重,出现鲜红色血尿,反复发热,来我院治疗,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C 1.86×1012/L、Hb 56g/L、WBC 31.8×109/L;生化检查总胆红素110.7mmol/L、直接胆红素14.6 mmol/L、间接胆红素96.2 mmol/L.诊断:蚕豆病,重度贫血.入院后患儿精神、食欲差,睡眠尚可,尿色鲜红;急需输血.
-
孕妇血清检出抗-e 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23岁,孕2产1,无外伤及输血史,因停经35周,彩超提示子宫菲薄2d,于2013年12月8日入院,定于2013年12月10日行剖宫产,手术备血2单位.术前抗体筛查结果阳性,经血型血清学检查患者血清中含抗-e抗体.2 血型血清学试验2.1 试剂与仪器ABO、Rh血型定型检测卡(长春博讯,批号:20130807),Rh血型抗原检测卡(长春博讯,批号:20130601),抗-e血清(上海血液生物,批号:20133302),抗人球蛋白检测卡(长春博讯,批号:20130906),ABO反定型细胞(长春博讯,批号:20131001),抗筛细胞(长春博德,批号:20131128),谱细胞(上海血液生物,批号:20135705),凝聚胺试剂(珠海贝索,批号:112021),木瓜酶试剂(上海血液生物,批号:20130216),血库专用离心机.
-
利用成分血输注成功抢救严重爆炸伤患者1例
输血在抢救急危重患者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及时充足的血液输注对抢救大失血患者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低体温等并发症的发生,致使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的病死率较高[1].我院利用成分血输注成功抢救严重爆炸伤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患者,男,45岁.不慎因爆炸受伤,于2013年9月28日15时45分收入我院.患者诉腰骶臀及右小腿剧烈疼痛,双下肢活动轻度受限,伤后昏迷不详,无胸腹部疼痛,无恶心呕吐,被当地医院行简单包扎后,转入我院治疗,门诊以“腰骶臀部爆炸伤”收入院.
-
白血病引起血型抗原减弱并有抗cE抗体1例
正确鉴定ABO血型是输血前重要的一项检测,血型鉴定错误会导致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甚至是死亡.由于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很复杂,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生理原因,临床治疗影响和疾病的影响.白血病可以造成ABO抗原的减弱或缺乏.现将1例M6型白血病患者血型抗原减弱的病例报告如下.
-
献血者IgM抗-P1 12例分析
抗-P1属于冷抗体,佳反应温度为4℃,在25℃以上不出现凝集反应,故很少有临床意义,但抗-P1直接影响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的结果.偶尔有抗-P1在37℃被检出及出现溶血反应的个案报道.现将我室鉴定为抗-P1抗体12例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我中心化验室对献血者抗体筛选阳性标本进行送检,经鉴定结果为抗-P1抗体12例,一般信息及免疫史调查结果见表1.
-
浅谈信息技术在献血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无偿献血者是从低危人群中筛选出来的风险意识较高的人群,他们往往能够主动规避吸毒、男男性行为、多个性伴侣等高危行为,但对一些日常习惯中例如与家人共用牙刷,使用不洁器具穿耳、修眉、使用共用剃刀刮脸剃须等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安全而实际上可能使人传染上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行为却缺乏重视.由于没有意识到风险就不可能自觉规避,这样的风险行为带来的危害就更大[1].
-
输注去白细胞血小板防止发热反应的细胞因子分析
血小板输注为当前恶性肿瘤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主要的支持治疗,去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推广应用,给需要多次输注血小板者,减少由制备与贮存过程中白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而引起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reactions,FNHTR) [1-2].本文对输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后恶性肿瘤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细胞因子(IL-6、IL-8、TNF-β、sCD62p)的变化分析,探讨这些细胞因子与发热反应的关系,以及对输注去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患者的影响.
-
Excel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考核监控中的应用
输血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措施,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传播疾病、不良反应等,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危及到生命.为了更好规范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确保输血安全,做好血源保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湖北省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科建设与管理规范》和我院临床输血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了Excel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考核监控平台,通过Excel中录入的数据及内容进行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考核.此方法操作简便、直观、快速,有效降低了不规范输血文书的书写及不合理用血情况,同时提高了输血质量管理工作效率,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复方甘油溶液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的探讨
复方甘油溶液是深低温长期保存红细胞的一种冰冻保护剂.红细胞在体外保存过程中其代谢活动需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有毒产物.随着保存温度的降低,红细胞的代谢活动逐步减少,直至趋于完全停止.根据这一现象,将低温生物学原理应用于红细胞的保存,可以延长红细胞体外保存的时间和存活率.我国自1970年开始红细胞低温保存的研究,并用于临床输注获得成功[1].笔者为了深低温长期保存红细胞,在红细胞中加入一定量的冰冻保护剂——复方甘油溶液,来保证红细胞的存活率和体外保存时间.目前这种保护剂已经被国内血站广泛使用,特别是用于对稀有血型红细胞的保存.为了保证血液质量,本中心自2011年开始,对复方甘油溶液中的细菌内毒素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
运血箱保温性能确认方法的建立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7.3提出:应建立和实施血液运输的管理程序,确保血液在完整的冷链中运输,使血液从采集直至发放到医院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内,应对血液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的储存温度进行监控,应建立和保存血液运输记录.在近几年卫生部的“血站督导检查表”中也提出;应对血液运输设施性能监控,对每批次血液运输箱保温性能进行确认.2012年12月卫生部发布《WST/T400-2012血液运输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对血液运输设备包括冷藏运输车、血液运输箱提出具体要求.我中心参照上述国家运输要求,结合我单位实际血液运输情况,建立了血液运输箱的确认方法,供同行参考.
-
应用数学模型进行血液采集量的预测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血液是一种特殊的易变质物品,保质期短(如悬浮红细胞在ACD保养液中只能保存21 d,在CPD保养液中能保存35 d),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我站是包头地区唯一一家向临床提供血液的采供血机构,负责包头地区268万人口的血液供应.在保证采供平衡问题、提高输血效力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临床对血液的需求不仅是随机的,且季节波动性很大,此外,临床对血液需求的构成比较复杂:不但包括日常有计划的用血,还有突发事件导致的紧急用血、大型活动、会议及自然灾害的用血,自愿无偿献血受季节、天气、及无偿献血者的主观意愿影响较大,采血量是随机且不可控的.
-
加温输血应用情况及优缺点
输血作为一种急性失血的抢救手段已被肯定.一般输血都不需要加温,但快速输入大量库存冷血常引起体温下降,低温诱发人体~系列生理变化,包括应急反应及免疫系统的功能不足、药物清除障碍、乳酸积累、心律失常等[1],低温对心脏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低温引起清醒或浅麻醉患者寒战,增加组织耗氧量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
中和确证试验对ELISA两步法HBsAg阳性结果的风险评价
我国采供血实验室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作为HBV感染的常规检测指标,使用2种不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进行筛查.但是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灵敏度和特异性存在差异,往往出现不同试剂对弱阳性标本检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由此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漏检或假阳性.血液安全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对85例HBsAg ELISA阳性标本的确证试验,分析ELISA阳性与确证阳性的符合性,评价国产HBsAg ELISA两步法试剂的检测效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质量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检验系《临床输血检验》课程2013年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项目,这是该课程继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精品课程、2009年获湖北省精品课程、2010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后的又一国家级课程建设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促进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