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通过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因和临床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5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讨论分析.结果本组9例合并风湿性心脏病,4例合并冠心病,3例有肢体动脉栓塞史.均以突发急剧腹痛为首发症状.术前确诊6例,误诊9例.2例急诊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余13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2例,小肠大部切除术7例,小肠广泛切除及右半结肠切除术4例.10例死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肢体动脉栓塞病史患者的突发急剧腹痛,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可避免肠坏死或缩小肠管切除范围.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对部分病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
-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
我院从1997年至今,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共15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150例患者,ASA(美国医师协会)Ⅲ~Ⅳ级,男138例,女12例,年龄37~78岁,体重59~108kg.
-
MRI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SCD多由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均存在深感觉障碍,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测定为SCD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MRI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有助于确诊及评定疗效.结论MRI对SCD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有助于及时诊治.
关键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MRI -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婴幼儿(≤3岁)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对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38例67眼进行回顾性研究.行单纯晶状体吸除术30眼,行晶状体吸除+PCCC术33眼,行晶状体吸除+PCCC+AV术4眼.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观察视轴混浊、虹膜后粘连、继发青光眼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行PCCC患儿视轴浑浊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行PCCC患儿,两者差异显著(P<0.01).而虹膜后粘连、继发青光眼等发生率两种术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术中行PCCC可以有效安全的预防后发障.
-
经尿道等离子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38例
2001年10月至2003年2月,我们采用经尿道等离子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BPH)3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PT、APTT测定影响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肝素、EDTA、枸橼酸纳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测定值的影响.方法用Sy8mex CA1500型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混入不同浓度肝素的枸橼酸盐抗凝血浆PT、APTT的值,同时检测用EDTA抗凝的血浆PT、APTT的值.结果当血浆中肝素浓度小于0.042 U/ml,对APTT测定值无影响,当血浆中肝素浓度小于0.167U/ml,对PT测定值无影响;EDTA抗凝的血浆测PT、APTT值,明显高于枸橼酸盐抗凝血浆(P<0.01).结论肝素治疗应个体化,在静脉采血时应严禁污染肝素,禁止在套管中采血,禁止用EDTA真空抗凝管抽血做PT、APTT.
关键词: 肝素 EDTA PT APTT -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41例主动脉窦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死亡1例,病死率为2.4%.术后随访2个月至14年,全组无残余分流.证实随访者心脏功能恢复到Ⅰ~Ⅱ级(NYHA),能从事正常学习工作.结论本病术前诊断并不困难,主动脉窦瘤破裂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
-
类似急性脑血管病的低血糖症15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由于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尤其是老年人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若治疗上盲目用药,不及时检测血糖,再同时患有其他心脑肾疾病,低血糖症的发生明显增多,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因偏瘫、失语、意识改变而就诊,在急诊时易被医生诊断为脑血管病.现将1998~2002年来我科收治的15例低血糖症患者分析如下.
-
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300例临床分析
自1998年1月起,我们在胎儿头部娩出后,常规予产妇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米索)200μg,在预防产后出血中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球结膜浸润麻醉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体会
我院对69例白内障患者于球结膜浸润麻醉后行超声乳化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69例,69眼,其中男28例,女41例.年龄35~85岁.术前视力手动/眼前~0.4.
-
急性心肌炎2例报告
例1男,24岁.在劳动中感到疲乏无力,未引起注意,当日晚俯卧半小时后,起身走到窗台前俯在窗台上轻喊一声即瘫在地上.被人救起后送卫生所抢救无效死亡.
-
结肠息肉高频电切术后出血45例
我院结肠镜室自1998年11月至2004年8月曾出现结肠息肉高频电切术后出血45例,现报告如下.
-
肾功能常用实验室指标的临床意义
肾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除了原发性肾脏疾病外,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节奏、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诸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我为常见病,而这些疾病又常常累及肾脏而引起肾脏疾病.此外,如人工合成制造的多种药物、化学毒性引起的肾脏损害,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各种微生物感染等,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例可引起肾小管间质病变,丽这些原发病并发肾脏疾病往往悄悄发生,缺乏明显的临床特征,因此很容易被忽视而导致并发肾病的发生.据WHO统计,世界上每年发生肾脏疾病的病例数为2000万,其中相当多的病例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因此早期发现、早治疗自然成为近年来关心的一个焦点,而实验室诊断又是解决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
药物对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影响
肝脏具有物质代谢、生物转化、排泄和免疫功能等重要生理功能,保持机体环境相对稳定,成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肝脏受到致病因素侵袭,会造成细胞损伤,功能失常,血、尿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异常改变.为此,肝功能检验成为肝病诊断、鉴别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手段.肝功能检验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由于新药品种日益增多,影响检验结果日趋严重.临床工作中常见到一些与病情不符或不能解释的检验结果,为此研究药物对肝功能检验影响和减免成为重要课题.药物进入人体后以原药型和/或其代谢产物形式存在,这些成分通过其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和毒副反应,影响血、尿中某些化学成分的测定.
-
血脂及脂蛋白常用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20世纪50年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血脂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S)之间的密切关系,且血清脂类主要有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和甘油三酯(TG),故当其中一种或几种脂类升高均称为高脂血症,并将高脂血症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型三大类.60年代,明确了血浆脂质是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血脂的异常必然反映为血浆脂蛋白的异常,临床上逐渐用高脂蛋白血症代替高脂血症.目前常用的测定血浆脂蛋白的方法有两种: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超速离心法是根据脂质和蛋白质密度和比例的差异,将血浆脂蛋白分为4大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电泳法的分类基础是依据脂蛋白分子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在常用的以琼脂糖凝胶为支持介质的电泳中,也可将脂蛋白分为四大类:分别为CM、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以临床表现型为基础分为六型,以I、Ⅱa、Ⅱb、Ⅲ、Ⅳ和V来表示.
-
正确评价检验数据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越来越多地依赖实验室的检查结果.为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及对实验结果做出恰当的评价,临床医生必须对获取数据过程中引起变异的原因、所获取数据的性质、参考值确立的方法和原则、实验方法性能等有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有关合理运用检验数据、恰当评价实验结果、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质量控制做以简单的讨论.
-
肝炎病毒标志物常用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疗、分析、判断肝炎病毒感染者病程及传染性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常用肝炎病毒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研究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
急性冠脉综合征生化标记物的评价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溃烂,继之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完全或不完全堵塞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无Q波心肌梗死(NQMI)、有Q波心肌梗死(QMI)、及缺血性心脏病猝死.ACs为当今社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对ACS进行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以便使每一个患者得到佳的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对ACS的常用生化标记物做以评价和讨论.
-
风湿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1风湿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是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大组疾病.从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其范围广泛,主要包括:(1)免疫性:主要指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如系统性红癍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硬化症(SSc)、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系统性血管炎(SV)、抗磷脂综合征(APS)等;(2)感染性:如莱姆病、淋球菌性关节炎等;(3)代谢性:如痛风等晶体病等;(4)遗传性:如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等;(5)内分泌性:如肢端肥大症、甲旁亢等;(6)肿瘤性:如骨瘤、多发性骨髓瘤等;(7)退化性:如骨关节炎等;(8)地理环境性:如大骨节病、氟中毒等.在风湿性疾病中,临床上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较为多见.结缔组织病即过去称为的胶原病,现又称为系统性风湿性疾病、器官非特异性或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等.近年来国内研究资料表明,SLE、RA、SS及其他CTD在中国并不少见,推测患病人数达1500万,随着临床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近年发病有上升趋势.
-
醋酸钙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血症
醋酸钙是一种新型磷结合剂,对慢性肾衰高磷血症有较好疗效,我们应用国产醋酸钙与台湾同类产品结磷钙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对国产醋酸钙的疗效与安全性作出评价.
-
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在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以见到.临床表现为厌食、恶心、早饱、呕吐、腹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来关于DGP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
原位自体心脏移植治疗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
外科手术彻底切除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是一项极端困难的技术,尤其当左心房的恶性肿瘤生长位于心脏后壁或顶部时,术野暴露非常困难,给手术带来极大难度.而原位自体心脏移植则可解决这个难度[1].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多肽生长因子,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组织中.由于其对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在不同的条件下作用于细胞的生物学作用不同,因而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外基质蛋白的产生与降解、细胞的移行与凋亡及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TGF-β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对肿瘤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
高度恶性胶质瘤的1H磁共振波谱临床应用
脑转移瘤及高度恶性脑胶质瘤是成人常见的颅内恶性脑肿瘤.由于两者的临床病程、治疗手段及预后不同,因此术前明确诊断及判定恶性程度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重要.我们采用单体素1H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分别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4例恶性脑胶质瘤及8例单发脑转移瘤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两者鉴别诊断及预后方面的价值.
-
低剂量螺旋CT肺普查的临床应用
通过对650例随机病例进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结果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早期肺癌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低剂量螺旋CT肺普查的重要作用.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