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세계화인소화잡지
- 主管单位: 华人消化杂志;新消化病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山西省科学技术厅
- 影响因子: 0.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4-1260/R
- 国内刊号: 李军亮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急性胰腺炎血浆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4种纤维蛋白相关标志物 (fibrin-related markers, FRMs):纤维蛋白单体 (fibrin monomer, FM) 、D-二聚体 (D-Dimer, D-D)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IB) 和 (或)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 和FIB在不同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 AP) 中的动态变化, 评价其对AP伴持续器官功能衰竭 (persistent organ failure, POF) 和胰腺坏死 (pancreatic necrosis, PN) 的预测价值.方法我们的研究前瞻性的纳入152例AP病人.AP的严重性根据终出现的POF和PN判定, 检测入院后第1、2、3和7天AP病人血浆中4种FRMs的浓度, 比较4种FRMs在不同严重程度AP中的变化, 采用ROC曲线计算FM、D-D、FDP预测POF和PN的临界值及其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并与常用的C-反应蛋白 (C-reaction protein, CRP) 和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作比较.结果152例AP病人中, 32例发生POF, 44例发生PN.血清F M在有无POF的A P病人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N组血清FM在入院后第1 (P=0.043) 、2 (P=0.008) 、3 (P=0.007) 和7天 (P=0.002) 明显高于无PN组.入院后第1 (P=0.001) 、2 (P=0.004) 、3 (P=0.000) 和7天 (P=0.002) POF组病人的D-D高于无POF组;入院后第1 (P=0.023) 、2 (P=0.045) 、3 (P=0.000) 和7天 (P=0.000), PN组病人的D-D高于无PN组.入院后1 (P=0.000) 、2 (P=0.000) 、3 (P=0.000) 和7天 (P=0.000), POF组的FDP高于无POF组;入院后第2 (P=0.021) 、3 (P=0.000) 和7天 (P=0.000), PN组的FDP高于无PN组.入院后1 wk在有无POF组和有无PN组间血浆FIB差异无显著性;ROC曲线分析表明, 入院后第1天FDP (AUC=0.711) 和D-D (AUC=0.693) 对POF的预测优于常用的CRP (AUC=0.615) 和LDH (AUC=0.672).入院后第3天D-D (AUC=0.832) 和FDP (AUC=0.814) 对PN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优于LDH (AUC=0.639) 和CRP (AUC=0.706).结论入院后1 wk 4种FRMs在AP伴POF和PN组中高于AP无POF和PN组, D-D和FDP与AP的严重性明显相关, 对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可以作为AP发生POF和AP发生PN的较好的辅助诊断指标.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 ER) 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的关系.方法采用Coehrane系统评价方法, 检索Conchrane Library、Pub Med, EMBASE及万方、维普、知网等数据库, 筛选相关文献数据后, 综合评价ER各基因型在HCC组与对照组中是否有差异.采用I2对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 (OR) 及95%可信区间 (95%CI) 表示, 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 累计样本量2343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 携带ERα的PvuⅡ及rs2077647基因多态性的三种基因型 (T, TT, CC) 与HCC有关, 但各研究间存在明显异质性 (P<0.05), 进行敏感性分析后, 异质性明显减小 (P>0.05).携带ERα XbaI基因多态性的三种基因型 (A、AA、GG) 及ERβ AluI的两种基因型 (G、GG) 与HCC有关.ERβ AluI的隐性模型AA与HCC无关 (P<0.05).另两个位点 (ERαrs1801132, ERβRsa I) 基因多态性与HCC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59及0.15).结论ERα的PvuⅡ、XbaI、rs2077647及ERβ的AluI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CC相关, ERαrs1801132和ERβRsaI基因多态性与HCC无关.
-
肝功能障碍相关凝血病的监测与应对
肝功能障碍相关凝血病的机制主要为大多数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C、S合成减少, 血小板计数下降, 凝血因子Ⅷ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合成增加,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上调, 凝血状态可以呈现正常、高凝或低凝.应用全血监测设备监测肝功能障碍患者, 可以准确判断凝血状态, 指导精准的替代治疗或抗凝治疗.
-
胃癌微创外科诊治热点与问题
胃癌微创外科经过20余年的飞速发展已成为胃癌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术适应证的变化, 微创设备的革新以及手术技术与理念的创新是目前胃癌腹腔镜微创外科的部分热点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结合文献及自身体会做一述评.
-
肾上腺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并发透壁性胃溃疡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作为近距离组织间植入放疗手段治疗恶性肿瘤已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虽然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转移瘤的有效性已被国内外广泛认可, 但对于照射剂量的选择并没有确切的标准.肾上腺血供丰富, 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 左肾上腺与胃毗邻, 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肾上腺转移癌疗效确切, 但可能会对周围脏器造成一定损害.临床上对于合并左肾上腺转移癌并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 应当警惕透壁性胃溃疡的发生, 在行此治疗时应尽量选用低活度粒子, 减轻放射性粒子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结构造的损伤.
-
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与远端胃切除治疗早期胃中部癌的短期疗效评估
目的 比较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 (laparoscopy-assisted pylorus-vagus nerve preserving gastrectomy, LAPPG) 与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 (laparoscopy-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 LADG) 治疗早期胃中部癌的术式安全性、术后短期并发症及住院费用, 评价LAPPG治疗早期胃中部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06/2017-08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12例早期胃中部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恢复、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总费用, 其中46例为LAPPG组, 66例为LADG组.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年龄、性别、BMI、分化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肿瘤大直径、清扫淋巴结个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LAPPG组患者近端肿瘤切缘 (2.3 cm±1.49 cm vs 3.5cm±1.29 cm, P=0.001) 及远端肿瘤切缘 (3.1 cm±2.06 cm vs 4.0 cm±2.11 cm, P=0.038) 均短于LADG组.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拔除胃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恢复流质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D indoⅡ级)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住院总费用方面LAPPG组低于LADG组 (4.6万±0.5万vs 5.3万±0.4万, P=0.004).结论在确保肿瘤根治性的前提下开展LAPPG治疗早期胃中部癌是安全有效的, 且降低了患者的住院总费用.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35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 NENs) 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病理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直肠NEN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并对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肝及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标志物阳性与否、肿瘤病理分级等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肠NENs多位于距肛门4-10 cm处, 肿瘤直径 (≥2cm, P=0.038) 、嗜铬粒素A (chromogranin A, CgA) 阳性 (P=0.019) 、浸润深度 (P=0.035) 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肿瘤直径 (≥2cm, P=0.03) 、CgA阳性 (P=0.019) 、病理分级 (P<0.001) 与肝转移相关.结论直肠NENs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肿瘤直径及浸润深度是影响治疗方式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病理分级、免疫组化在疾病诊断及预测淋巴结、肝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建议CgA阳性的患者, 早期行腹部CT、腹部超声及浅表淋巴结超声等检查, 以尽早评估淋巴结及肝转移情况.
-
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开腹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在老年患者开腹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04/2017-12入院治疗的老年开腹手术患者100例, 根据麻醉、镇痛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 (n=50例) 和观察组 (n=50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静脉麻醉及经脉镇痛, 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及硬膜外镇痛, 麻醉镇痛完毕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麻醉、镇痛后首次排便、排气、胃肠蠕动恢复正常、首次进食时间;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两组麻醉镇痛前、后血浆胃动素水平;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对两组麻醉镇痛前、麻醉镇痛后6 h、12 h、18 h及24 h疼痛进行评估;记录并统计两组麻醉、镇痛后恶心呕吐、腹泻、血压升高、肝肾功能异常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st-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 发生率, 比较两组麻醉镇痛效果及对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麻醉镇痛后排便、排气、胃肠蠕动恢复正常、首次进食时间, 均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麻醉镇痛后胃动素水平, 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镇痛后6 h、12 h、18 h, 均低于麻醉镇痛前 (P<0.05);观察组麻醉镇痛后6 h、12 h、18 h, 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麻醉镇痛后恶心呕吐、腹泻、血压升高、肝肾功能异常及POCD发生率, 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将腰硬联合麻醉及硬膜外镇痛用于老年患者开腹手术后效果理想, 能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 减轻患者疼痛,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