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半限制性假体治疗 Charcot 膝关节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邓立庆;康鹏德;裴福兴;沈彬;杨静;周宗科;谭振;谢小伟

    目的:探讨半限制性假体全膝关节置换(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在膝关节 Charcot 关节病中的应用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7月至2013年6月,对行 TKA 的12例 Charcot 关节病患者(12膝)进行回顾分析。12例中,男5例,女7例;年龄30~70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使用半限制性假体,其中7膝加用延长杆。本组12例术后1、3、6、12个月以及以后每年随访1次,12例均获14个月~11年随访,平均6.5年。12例每次随访,均摄患肢膝关节正侧位 X 线片、并行 HSS、KSS 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假体固定情况(有无假体松动)等评价。结果1例术后2年出现感染、假体松动,行分期手术。一期清创,抗生素骨水泥临时假体植入,待感染控制后,行二期翻修术,术后恢复较好。其余病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膝关节畸形矫正,稳定性及功能均良好,无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 X 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膝关节 HSS 评分平均87.7(82~96)分,较术前平均为51.5(32~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 KSS 临床评分:平均为87.5(80~95)分,较术前平均为57.9(35~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 KSS 功能评分平均为86.9(80~95)分,较术前的平均为56.8(3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活动度( ROM )平均115°(110~130)°,较术前的平均为96.5°(85~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 HSS 评分、KSS 评分和 ROM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功能及关节的稳定性满意。结论半限制性膝关节假体 TKA 是治疗膝关节 Charcot 关节病的有效方法,术中采取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合理的骨缺损处理、选择适当的假体和术后康复,Charcot 关节病患者可以通过 TKA 获得良好的近期结果,远期效果有待于随访观察。

  • 前交叉韧带缺陷对单髁置换疗效影响的研究

    作者:彭松;王波;符培亮;李晓华;吴宇黎;钱齐荣;吴海山

    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缺陷对单髁置换( uni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UKA )术后假体生存率的影响,探究 ACL 缺陷是否为 UKA 的禁忌证。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 UKA 的患者进行1~3年(平均2年)的随访,以术前 MRI 或术中 ACL 是否存在缺陷将患者分为 ACL 缺陷组和对照组。随访后,比较两组之间翻修率和翻修原因是否存在差异。结果ACL 缺陷组 UKA 术后2年翻修率为6.25%,对照组为6.63%,用χ2检验对两组翻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翻修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病例翻修原因无差异,均为术后持续性疼痛、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结论对于术前 MRI 或术中发现 ACL 存在缺陷的患者,若膝关节不存在前后方向不稳定,ACL 缺陷不应作为固定平台 UKA 的禁忌证。

  • 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力线分析

    作者:耿磊;王臻;郭征;范宏斌;栗向东;李靖;陈国景;付军;石磊;孙畅宁;王玲

    目的:探讨矢状位下股骨与假体力线匹配的关系,寻求假体早期松动原因,为膝关节肿瘤型假体安装和设计制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1例膝关节肿瘤型人工假体取出物建立3 D 数学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取理论数据;结合86例患者术后冠状位、矢状位 X 线片股骨与假体偏倚角度,分析冠状位、矢状位股骨与假体力线偏倚对假体松动的影响;测量矢状位下股骨生理曲度,统计各年龄阶段股骨弧度。结果(1)假体髓内柄4个方向偏移角度对股骨髓腔松质骨形变的影响,偏倚3°时大形变均值为(0.590±0.001) mm,偏倚6°时大形变均值为(1.163±0.002) mm,偏倚角度>3°,就超过了松质骨形变容许的上限0.58 mm,偏倚度数大小对髓腔骨质强迫形变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6例术后2、5年,分别有78、67例获随访。冠状位术后2年偏倚角度>3°者2例,未出现假体松动;术后5年偏倚角度>3°者4例,占4.7%,2例出现无菌性松动,占2.3%;矢状位术后2年偏倚角度>3°者8例,占9.3%,4例出现无菌性松动;术后5年偏倚角度>3°且出现松动者13例(含术后2年出现无菌性松动的4例),占15.1%。通过冠状位与矢状位偏倚角度对假体松动影响的构成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位偏倚角度对假体松动影响明显;股骨矢状位生理弯曲远端弧度较近端弧度小。结论(1)肿瘤型假体髓内柄与髓腔力线偏倚角度超过3°,对股骨髓腔松质骨的应力就超过了松质骨变形容许的上限,矢状位股骨与假体力线对线不良是影响假体早期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力学因素。(2)矢状位股骨弧度存在差异,应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假体,有顺应股骨矢状位弧度的髓内针可能是今后肿瘤型假体置换术的佳选择。

  • 术前外翻应力位X线片预测Oxford单髁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启栋;郭万首;岳聚安;刘朝晖;陈岩;崔健;孙士龙;王卫国

    目的:探讨术前外翻应力位 X 线片在预测 Oxford 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矫正膝内翻力线的作用和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50膝 Oxford 内侧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进行外翻应力位 X 线片及膝关节的负重正侧位、髌骨轴位、双下肢全长 X 线片。测量膝关节面角( femoro tibial facet angle,FTFA )及髋膝踝角( hip knee ankle angle,HKAA ),分析单髁关节置换术后 HKAA 的变化和外翻应力位 FTFA 变化的特点及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术前 HKAA 平均(175.7±3.7)°,术后 HKAA 平均(178.4±3.6)°,术后较术前矫正(2.8±2.5)°(P<0.05)。负重位 FTFA 平均(2.9±1.8)°,外翻应力矫正下 FTFA 平均(0.2±1.1)°,外翻应力矫正(2.7±1.5)°。术后 HKAA 变化角度与外翻应力位 FTFA 变化角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2(P<0.05)。外翻应力能矫正组,术前 HKAA 平均(177.5±3.0)°,术后 HKAA 平均(180.5±3.2)°,矫正(2.9±2.4)°。外翻应力不能完全矫正组,术前 HKAA 平均(173.5±3.3)°,术后 HKAA 平均(176.1±2.2)°,矫正(2.6±2.8)°。结论术后 HKAA 变化角度与外翻应力位 FTFA 变化角度呈正相关,术前外翻应力位 X 线片测量 FTFA 变化可以预测 Oxford 单髁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变化。外翻应力位能矫正的术前内翻畸形,单髁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力线更满意。

  • 胫骨骨巨细胞瘤自体骨移植单髁置换中短期疗效观察

    作者:郝学伟;韩永台

    目的:探讨胫骨单髁骨巨细胞瘤行肿瘤切除,应用自体髂骨移植、单髁置换重建膝关节功能的临床应用,提出手术步骤及方法,观察其疗效。方法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胫骨近端单髁骨巨细胞瘤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内侧髁3例,外侧髁3例,年龄22~45岁,平均38岁,均为初次发病,病史3~10个月。按照 CT 横截面,肿瘤破坏大横轴线≤1/2,关节软骨面明显受侵,2例有周围软组织受侵,3例有病理骨折;采用肿瘤整块切除,行自体髂骨移植、单髁表面置换术重建膝关节功能。结果经6个月至4年随访,肿瘤无复发,根据国际保肢学会功能评分标准,术后依疼痛程度、功能活动、心理接受程度、是否需用外部支持、行走能力及步态6个指标来评价效果。本组优5例,良1例。患膝关节活动范围均在0°~120°之间,关节稳定性好,效果满意。结论胫骨单髁骨巨细胞瘤,行肿瘤骨单髁切除、自体骨移植加单髁表面置换术,重建膝关节功能,经中短期观察疗效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15例分析

    作者:李展春;陈建伟;李新锋;董宇启;王伟力;刘祖德;马涛

    目的:探讨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行胫骨近端瘤段骨广泛切除和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手术。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9.8(26~62)岁,均为单侧胫骨,左膝8例,右膝7例。按照放射影像学Campanacci’s 分级:原发III级9例,原发II级6例,另3例原发II级患者先行肿瘤边缘切除后植入同种异体骨后局部复发。手术采用膝关节前正中纵行切口,或纵“S”形切口切开,所有病例切除活检通道。根据肿瘤的范围,在肿瘤边界外3 cm 进行切除。分别于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植入大小合适的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并用骨水泥固定。髌骨不进行置换,把髌韧带止点与假体固定装置以及翻转的腓肠肌内侧头部分肌瓣缝合,并用打断筋膜后网状纵横延展的肌瓣覆盖,把两侧与切口两边的深筋膜缝合,重建伸膝装置。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较好地耐受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7±24)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93±115) ml,输血量平均(613±160) ml。15例都获32~53个月的随访,没有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感染、深静脉栓塞、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和断裂。术后1年患者MSTS功能评价:优5例,良6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73%。伸膝肌力平均4.2(3~5)级,膝关节屈曲平均(98.1±12.4)°,伸膝平均3.3°(0~15)°。结论瘤段骨广泛切除和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能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人工关节置换要重视患者的术后感受与功能康复

    作者:朱庆生;曹晓瑞;闫昭;王刚

    近年来,人工关节置换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地开展和普及,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的髋、膝关节置换达到近40万例,我国关节外科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很多关节病患者得到了及时治疗,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改善和提高。由于我国关节置换外科开展较晚,各级医院和从事关节外科置换的医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部分患者的临床结果不如预期。且近些年来人工关节置换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设计不断涌现,这对关节外科医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学习、了解该领域发展的动态,方能更好地完成日常临床工作的需要,使患者通过人工关节置换获得更好的疗效。

  • 严重的膝关节冠状面畸形初次膝关节置换应对策略

    作者:王伟;杨佩;王坤正;宋金辉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可以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膝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膝关节终末期病变中,术后15~23年留存率91%~95%。恢复正常下肢力线、良好的假体位置、熟练的软组织平衡技术以及获得适当的髌骨运动轨迹,是膝关节置换手术的4要素[1-5]。在初次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如果能把握以上4个要素,可以获得确切的、良好的术后效果。

  • 关节镜在单髁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秉正;白伦浩;李彬

    目的总结关节镜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的意义。方法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我院为31例膝(33个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行单髁置换中的常规关节镜探查清理。对比其术前查体、影像学检查、术中情况及术后结果,分析关节镜在单髁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镜检发现所有患者病变主要位于内侧室,内侧室关节面软骨呈现 Outerbrige III~IV 度退变,外侧室关节面软骨正常或退变<Outerbrige II度(5个膝关节外侧室关节面软骨退变Outerbrige I~II度)。24个膝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内侧半月板损伤及退变,10个膝关节合并Outerbrige I~II度髌股软骨退变,6个膝关节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及退变,1个膝合并前交叉韧带后外束部分断裂,患者改行全膝置换术。HSS评分:术前平均(67.56±2.929)分,术后平均(90.22±3.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992,P<0.05);膝关节屈曲度:术前平均(103.16±6.802)°,术后平均(114.75±4.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666,P<0.05);负重位膝内翻角:术前平均(12.16±2.102)°,术后平均(8.75±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646,P<0.05);屈曲挛缩:术前平均(11.36±1.902)°,术后平均(6.75±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36,P<0.05);关节镜探查清理时间平均(9.54±2.019) min。结论(1)尽管关节镜探查延长了手术时间,但在筛选手术适应证方面具有更严谨的作用;(2)对于选择单髁置换合并其它间室病变的患者,关节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3)对于术前影像学检查及查体提示合并其它间室病变的患者,关节镜探查清理应是单髁置换前的常规步骤。

  • 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截骨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作者:陈志伟;谭晶;崔俊成;戴祝;方玉基;陈烨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截骨对优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中股骨旋转力线的作用.方法 将49例行TKA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A、B两组:A组患者根据术前CT测量规划,术中在股骨后髁添加截骨垫块后旋转截骨,B组患者均参照股骨后髁线(posterior femoral condyle axis,PCL)外旋3° 旋转截骨.将CT扫描数据导入Carestream PACS软件,测量术中所需垫块厚度、手术前后股骨及假体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术后收集两组患者股骨假体PCA绝对值、膝前疼痛发生率、膝关节KSS功能评分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49例均获15~38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术前股骨PCA或转化PCA值A组(4.60±1.06)°、B组(4.48±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股骨PCA或转化PCA值绝对值A组(0.79±0.42)°、B组(2.07±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前疼痛发生率A组8.0%、B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KSS功能评分A组(88.64±7.54)分、B组(86.70±8.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术前CT扫描数据,术中在股骨后髁添加截骨垫块个体化旋转截骨,能有效提高股骨旋转力线准确度,并减少术后膝前疼痛发生率,可用于指导TKA股骨旋转定位.

  • 机器人辅助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历史与未来

    作者:付君;陈继营

    Robotic-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 has been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eoperative planning, operative bone cuts, component implantation position, and soft tissue balance in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 UKA ),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improvement in implant durability and survivorship. Currently, roughly one-fifth of UKAs in the US are being performed with robotic assistance, and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re will be a substantial growth in market penetration of robotics over the next decade. First-generation robotic technology improved substantially implant position accuracy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methods; however, high capital costs, uncertainty regarding the value of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the need for preoper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 CT ) scans are barriers to its broader adoption. Newer image-free robotic-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 optimizes both implant position accuracy and soft tissue balance, without the need for preoperative CT scans. Its portability makes it suitable for the application in an ambulatory surgery center, where approximately 40% of these systems are currently being utilized. There are a few reports about clinical outcomes and 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 however, it remains unknown whether more accurate component position brings better clinical effects or better long-term survival rate of the implants.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robotic experience for UKA, including history, rationale, system descriptions, outcomes and future innovations.

  • 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祝孟海;李世飞;龙安华;姚琦

    目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发生的危险因素及 D-二聚体对 DVT 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136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40例,女96例,平均年龄(70.7±10.1)岁,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有无下肢 DVT 形成,并且将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血浆 D-二聚体浓度、FIB 浓度及基础疾病与 DVT 的发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 组 D-二聚体的值1.82(1.53~4.53) mg / L,非 DVT 组 D-二聚体值0.45(0.21~1.22) mg / 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 D-二聚体、手术时间、基础疾病与下肢 DVT 形成相关,年龄、性别、术前制动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 FIB 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根据 ROC 曲线,当 D-二聚体值为1.5 mg / L 时,预测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为88.9%,特异性为84.7%。结论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是下肢 DVT 形成的高危因素;D-二聚体>1.5 mg / L 时认为有较高的 DVT 形成风险,早期干预,有助于 DVT 的发现和诊疗。

  • 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两种多模式镇痛方法比较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汤洋;丁勇

    目的:比较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两种多模式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本科室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的86例两种多模式镇痛效果。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术前超前镇痛,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A 组患者采取术后持续股神经阻滞术的方法,B 组患者术后采用自控静脉泵的镇痛方法。分别记录术后6、12、24、48、72 h 各时间点患者在静止和活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和镇痛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6、12、24、48、72 h,A 组患者的静止 VAS 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2±0.66、1.91±0.63、2.12±0.56、2.53±0.31、2.24±0.44;B 组患者的静止 VAS 评分平均值分别为2.15±0.59、2.50±0.49、3.72±0.45、3.54±0.38、3.23±0.48,两组患者静止 VAS 评分在各个时间点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24、48 h,A 组患者的运动 VAS 评分平均值分别为4.91±0.63、4.12±0.76、3.73±0.31,B 组患者的运动 VAS 评分平均值分别为5.90±0.49、6.52±0.45、5.34±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A 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4.65%,6.98%,B 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25.6%、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5天,A 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值分别为(50.7±7.3)°、(67.4±8.3)°、(84.7±9.2)°,B 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值分别为(46.8±10.3)°、(57.9±9.5)°、(73.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为79.1%,B 组为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方法可以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联合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好于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联合术后使用自控静脉泵的镇痛效果,且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少,患者满意度高。

  • 氨甲环酸应用方式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失血量的影响

    作者:张晓冬;李蕾;王国柱;肖斌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应用方式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需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8例,按照区组随机法,分为 A 组、B 组、C 组,A 组在止血带解除前10 min 给予氨甲环酸溶液100 ml 静滴(氨甲环酸1 g )。B 组在止血带释放前假体植入后,切口内予氨甲环酸溶液100 ml (氨甲环酸1 g )浸泡5 min。C 组缝合关节囊后通过引流管注入关节腔氨甲环酸溶液100 ml (氨甲环酸1 g ),临时夹闭引流管2 h。比较3组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输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失血量:A 组(134.88±12.12) ml、B 组(131.19±11.02) ml、C 组(132.85±10.21)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9>0.05);术后总引流量:A 组(252.27±57.42) ml、B 组(208.14±38.62) ml、C 组(158.5±20.70) ml,B 组、C 组低于 A 组( P=0.00<0.05);隐性失血量:A 组(351.03±89.87) ml、B 组(288.96±67.13) ml、C 组(180.26±31.33) ml,B 组、C 组低于 A 组( P=0.00<0.05);总失血量:A 组(550.65±87.91) ml、B 组(458.12±77.30) ml、C 组(366.89±70.69) ml,B 组、C 组低于 A 组( P=0.00<0.05)。术后12、24、48 h 血红蛋白减少量平均值:A 组(24.62±3.51) g / L、B 组(21.84±2.81) g / L、C 组(17.43±2.24) g / L,B 组、C 组低于 A 组( P=0.00<0.05);术后输血病例 A 组4例、B 组5例、C 组2例,输血量 B、C 组小于 A 组( P=0.02<0.05)。3组均无术后感染、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应用方式与术后失血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局部关节腔注射止血效果优于静脉输液、局部浸泡。

  • 心理和精神因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何明;朱锦宇;王仁;仲霄鹏;朱庆生

    目的:探讨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变化,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关系。方法对62例(女37例,男25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调查研究,所使用的检测项目有贝克尔焦虑、抑郁量表( BAI、BDI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S-AI、T-AI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 EPQ ),膝关节评分( KSS ),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SF-36)。结果手术后1个月及6个月患者的焦虑、抑郁和KSS评分各项指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F-36各项指标在手术前后的提高率各有不同,EPQ 的神经质性与手术前后的生理健康( PCS )( P=0.001和P<0.001)和心理健康( P<0.001和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KSS评分与术后KSS评分及术前心理相关评分相关拟合程度不佳( r2=0.12和r2=0.25),术后6个月KSS功能评分与特质焦虑( TAI )和艾森克神经质性( N )负相关( P<0.05,B=-0.32和P<0.001,B=-0.54),而与艾森克外-内倾向性( E )成正相关(P<0.05,B=0.32)。结论患者在接受单侧全膝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后1个月及6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心理和精神因素对TKA术后功能恢复有影响,焦虑和抑郁程度低的患者功能恢复好;同时,术前应对焦虑和抑郁程度高的患者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 老年人膝关节置换术后1年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变化的研究

    作者:纪泉;薛庆云;张耀南;赵立连;石磊;尹自龙;黄公怡

    目的 研究置换人工膝关节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比例,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对全身骨密度(腰椎、髋部)的影响.方法 自2006年至2007年纳入6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共3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因退行性骨关节炎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分别于术前、术后3、6和12个月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DEXA)测定腰椎和髋关节髋部的骨密度,随访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并作HSS评分.结果 手术时平均年龄71.7岁(65~83岁),63.2%患者并存骨质疏松.术前的膝关节活动度平均5°~85°,平均HSS评分为48分(27~67分);术后12个月,膝关节的活动度平均0°~95°,平均HSS评分为92分(84~97分).术后3和6个月的腰椎、髋部骨密度与术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腰椎、髋部骨密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 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并存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的比例较高,人工膝关节置换可增加腰椎和同侧髋部的骨密度,腰椎和髋部骨折风险在术后12个月内有下降的趋势,提示人工膝关节置换在提高关节功能的同时有可能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 胫股关节吻合性对人工膝关节聚乙烯磨损的影响

    作者:张先龙;Seow KH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矫正关节畸形、解除关节疼痛、重建关节功能的主要手段。多年来,人工全髋、全膝皆以聚乙烯为关节形成表面,随着人工关节置换的广泛开展,聚乙烯磨损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聚乙烯磨损及其产生的碎屑和磨损颗粒所引发的生物学反应及导致的骨吸收、骨溶解,是造成假体松动、人工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1,2]。与人工髋关节的球洞几何形态相比,人工膝关节的几何形态要不吻合的多,胫骨假体表面常承受较大的接触应力,较易产生磨损[2,3],理论上关节形成表面越吻合,聚乙烯磨损越少,不同的胫股关节吻合性,对假体磨损产生较大的影响[2-6]。此外,就吻合性对聚乙烯磨损的影响而言,尚受到假体类型及膝关节运动学的影响,如屈膝过程中,股骨髁的后滚动和膝关节的旋转运动易造成胫骨聚乙烯表面局部应力集中,加重聚乙烯磨损,这就使得胫骨关节吻合性对聚乙烯磨损的影响问题变的更加复杂。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作者:马利平;吴秋季;谢东;张绍

    骨科医师在学习人工膝关节置换之初,常会盲目追求手术技巧的学习,而忽视置换术后感染的诊断和系统治疗手段的全面掌握,人工膝关节置换不是单纯的手术技术,而是综合置换技术考虑术后的恢复.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率及对发生感染患者的治疗,给关节外科医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诊断及治疗自然成了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近期国内外文献,对人工膝关节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予以综述.

  • 作者:

    关键词:
  • 我国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取得重要成果

    作者:

178 条记录 2/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