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关节肿瘤行人工假体置换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谈晶;杜杏利;陈海霞

    膝关节周围是多种骨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恶性骨肿瘤,如骨肉瘤50%~60%发生在膝关节周围,即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肿瘤瘤段切除、定制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保肢手术,规范的护理和康复锻炼方法不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使保留的肢体尽快更好地恢复功能.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演变及其优选择

    作者:郭锦丽;田江华

    人工关节是指用生物相容性与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近年的关节外科发展迅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每年都在改进,治疗效果已有明显的进步,各种形式的假体不断推出.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日益要求人工关节质量好、费用少、与术后生活质量并举.回顾膝关节假体发展的历史,剖析其各阶段的重大变革,骨科专业医务工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哲学思考:(1)人类对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经过多次往复才得以完成到目前水平;(2)人工膝关节置换选择中既要理解它的共性原则,更要把握它的个性原则,才能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协调;(3)优化是人工膝关节置换发展中的终目标.

  • 数字化国人胫骨近端形态学参数测量在人工膝关节领域的应用

    作者:季晓风;成伏波;李旸;李幼琼;郑文旭;刘俊利;孙月芳;来颖;傅耀文

    目的:通过对数字化国人膝关节胫骨近端形态学测量和统计分析,为国人人工膝关节的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74名志愿者的120例膝关节进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重建图像模拟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对膝关节三维模型进行胫骨近端截骨,测量截骨后断面的前后径(AP)、左右径(ML)以及内侧前后径(MAP)、外侧前后径(LAP)、中间内侧距离(CM)和中间外侧距离(CL)等参数,在形态学上为国人人工膝关节的设计提供依据.结果:120例国人胫骨ML和AP分别为(72.9±4.5)mm和(49.6±3.5)mm,AP与ML呈正相关关系(γ=0.82,P<0.001),其中男性的胫骨平台AP和ML比女性都要大,国内使用的部分人工膝关节假体在形态上与国人膝关节存在一定的差距.国人膝关节胫骨平台AP和ML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相比也存在一定差异.结论:设计适合国人膝关节形态的膝关节假体很有必要,将国人膝关节ML和AP的大小作为国人人工膝关节设计的依据,可设计出更适合国人膝关节形态的关节假体.

  • 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肿胀疼痛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观察

    作者:杨赟

    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关节肿胀疼痛的患者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为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进行常规的西医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后的HSS评分无明显差异,其出院时与出院后一年的HSS评分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关节肿胀疼痛的患者进行护理可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确保其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促使其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4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体会

    作者:胡艳君;韩红云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后患者进行肌力训练,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及支具保护等康复适应性康复锻炼及认真细致的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指导.结果:4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科学的康复护理,是保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因素.

  • 髁型人工膝的临床应用要点

    作者:高忠礼;刘鹏;秦彦国;左建林

    1概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根据置换的部位及假体的限制程度分为髁型膝关节置换术和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术.髁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即膝关节表面置换,可分为单髁型人工膝关节和双髁型人工膝关节.1968年开始应用半髁关节置换.目前,髁型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10年随访结果近90%的患者效果良好.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指导

    作者:郭清阳;陈晓平;张曼玲;孙红

    我科自1981年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以来,共置换人工髋关节1 325例,人工膝关节102例,人工肩关节6例,人工踝关节2例,人工肘关节4例,患者术后2~3周出院,从术后3周内临床观察,大多数病人置换关节的被动功能恢复不到生理状态主要原因是对功能锻炼认识不足。功能锻炼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如果没有正确地、积极地进行功能锻炼,即使手术置换的关节很理想,但功能却不能大限度的恢复,也很难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我们知道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结构的改变,可以影响功能而功能的大限度的恢复,也能够促进结构的改变,并适应功能的需要。

  • 自拟活血化瘀汤防治人工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

    作者:沈计荣;蔡文辉;陈茂义;孙鲁宁

    目的 应用自拟中药活血化瘀汤防治人工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病人27例,42个膝,术后第一天给予活血化瘀汤口服每日一剂,手术后7天做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血栓形成与否。结果 9侧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深静脉形成。结论中药活血化瘀汤防治人工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及护理

    作者:朱同霞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005~2006年来,我科通过中西药合参配合有效功能锻炼,佐以间歇式压力充气泵、热疗等方法进行防治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68例病人,88个全膝关节置换后经彩色多普勒检查,8例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9%.

  • Zn2+螯合剂DTPA(二乙基三胺五乙酸)对人工关节假体感染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薛俊强;戚超;王湘达;申友亮;于腾波

    目的:探讨DTPA对人工关节假体(prosthetic joints infection,PJI)感染后表皮葡萄球茵生物膜形成及所需基因聚集相关蛋白(AA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构建新西兰大白兔假体感染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只注射细茵,实验组在注入细菌的同时,注射DTPA,分别于注射后第2、4、6、8、16天灌洗、收集膝关节液,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目的基因AAP基因表达的变化.对不同时间点的假体感染动物行膝关节假体扫描电镜和假体周围组织学观察.结果:DTPA可以显著抑制AAP基因的表达,扫描电镜观察第2、4、6、8、16天实验组较对照组假体表面粘附表皮葡萄球茵明显减少(P<0.05),生物膜明显受抑制.实验组假体周围组织炎性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DTPA可以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相关蛋白AAP基因的表达,可能抑制生物膜的形成.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体会

    作者:侯桂红

    目的: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经验。方法48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按照预定的康复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6 h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群锻炼,48 h后开始进行CPM 锻炼,3 d下地站立。结果术后2周平均活动度达90%以上,切口Ⅰ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手术优良率达96%。结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安全可行,可使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并可预防并发症。

  • 应用可活动衬垫TACK表面膝关节假体置换的临床分析

    作者:韩延龙;刘雪峰;刘丽华;程振平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临床常用的手术之一.由于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提高,10年以上的假体生存率已达到90%以上.但假体松动和聚乙烯衬垫磨损仍然是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主要与假体的设计和假体的稳定性因素有关.为了解决假体设计上低应力和自由旋转之间的矛盾,我院2000-09~2002-12采用德国Link公司和TACK(total articulating cementless knee)膝关节表面置换系统对38例45膝关节进行表面置换术,术后平均1年随访,效果满意.

  • 人工关节磨损颗粒的分形表征及分类特征分析

    作者:陆兴华;王庆良;崔文

    目的 研究膝关节模拟实验条件下超高分子量粜乙烯(UHMWPE)磨损颗粒的形态及分形表征,对磨损颗粒进行分类特征分析,探讨分形维数与磨损状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膝关节模拟器以实现模拟膝关节磨损运动,股骨、衬垫分别选用医用锻造CoCrMo合金和UHMWPE.磨损颗粒提取依据标准ISO 17853进行,利用磨粒轮廓自动提取与分形识别系统对磨损颗粒进行分形分析,采用网格划分、聚类分析和遗传模拟退火算法3种模型对磨粒进行分类识别.结果 UHMWPE单体磨粒的分形特征明显,尺寸较大的条形磨屑过渡到尺寸较小的类球形磨粒时,雷达分形维数不断减小,球状磨粒的分形维数D接近0.遗传模拟退火算法模型磨粒群体分类划分的分形维数内加权误差平方和小,聚类特征明显.当磨损运行周期较低时,分形维数较大的条状、针叶状和纤维状磨粒占比较大,磨损以犁沟和剥落磨损为主;随磨损周期的延长,大分形维数磨粒占比下降,低分形维数的片状、块状和类球状磨粒占比上升,磨损向疲劳磨损和黏着磨损转变,磨损状态过渡到复合磨损期.当进入稳定磨损期后,各类形态磨粒的占比例变化不大.由于小尺寸磨粒的数量增加,群体分形维数有所减小.结论 以改进雷达图分形方法为基础的磨粒轮廓自动提取与分形识别系统,可用于人工关节磨损颗粒的形态轮廓提取、分形维数计算和参数统计,为人工关节磨粒的识别和诊断提供新的数字化分析工具.

  • 一种新型膝关节假体在步态过程中接触应力的有限元仿真

    作者:李新宇;王长江;陈维毅

    目的 对一种使用新方法设计的新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改变关节假体外髁关节面的扭转角度对改善人工膝关节假体力学环境的影响.方法 依据志愿者提供的膝关节CT测量数据,建立3个膝关节假体模型,内侧股骨髁在冠状面保持圆曲线,外侧股骨髁根据冠状面轮廓曲线的扭转角度不同,分为0°、10°、20°(分别命名为模型1、2、3).将假体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输入自然人体膝关节的运动步态信息为加载工况,模拟步态过程中膝关节假体的运动状态,并将通过模拟得到的髁间应力同使用接触力学理论公式得到的应力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组模型的大应力出现在步态13%处,此时关节轴向力大(2.6 kN).模型1内、外髁大应力分别为35.5、30.6 MPa,模型2内、外髁大应力分别为38.4、32.6 MPa,模型3内、外髁大应力分别为38.3、43.1 MPa.模型2、3的应力曲线相比模型1变化较为平缓.模拟得到的应力曲线与理论计算曲线的趋势相同,但个别步态时刻处有差异.结论 通过增大人工膝关节假体外髁曲面的扭转角度可以改善膝关节力学环境,经过改进的膝关节假体在步态过程中对胫骨衬垫的应力突变减少,可以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

  • 全膝关节置换个体化患者右转步态的骨肌多体动力学仿真

    作者:陈瑱贤;王玲;李涤尘;靳忠民

    目的 构建个体化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的骨肌多体力学模型,模拟患者下肢右转步态时体内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行为.方法 以1位具体患者的相关数据为材料,基于骨肌动力学仿真软件AnyBody及其依赖于力的运动学建模方法,建立与患者相对应的TKR下肢骨肌多体动力学模型,并对患者的右转步态进行模拟.通过逆动力学分析右转步态,同时预测患者膝关节接触力、关节运动、肌肉活性和韧带力.结果 模型预测的胫骨-股骨关节内、外侧接触力的均值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85、164N,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61,预测的髌骨接触力均值大值为250 N.模型预测的接触力和肌肉活性与患者实验测量结果基本一致.此外,模型预测的胫骨-股骨的伸展弯曲、内外旋和内外翻运动的均值分布范围分别为3°~47°、-3.4°~1.5°、0.2°~-1.5°,胫骨-股骨的前后、上下和内外侧平移的运动范围分别为2.6 ~9.0 mm、1.6~3.2 mm、4.2~5.2 mm.模型还预测了内、外侧旁系韧带力和后交叉韧带力,其大值分别为190、108、108 N.结论 所开发的模型能够预测人工膝关节体内生物力学行为,为后续研究膝关节假体临床失效问题提供强有力的计算平台.

  • 胫骨近端几何形态分析与再置换胫骨组件的设计研究

    作者:李国宏;张宗维;黄昌弘;魏鸿文;郑诚功

    目的 良好的胫骨组件与胫骨截骨平面配合,可提高人工关节组件的稳定性,同时可避免组件沉陷或松脱.目前国内市售的人工关节多由欧美进口,这些胫骨组件尺寸不符合国人的需求,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胫骨的外形轮廓会随着骨切除不同深度而改变,使得再置换胫骨组件与截骨平面较难有良好的覆盖.该研究将台湾人胫骨近端的几何形状应用于胫骨基座与胫骨填补块(tibial augmentation)设计的参考,以提高胫骨组件与截骨平面的涵盖率.方法 利用50例退化性关节炎患者之病肢,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重建胫骨近端3D模型,以取得胫骨外型参数.测量胫骨平台下方4、7、10、13、16 mm处的5个截骨平面.测量参数包含截骨平面的前后侧(AP)长度,内外侧(ML)宽度,以及前外侧(AL)、后外侧(PL)、前内侧(AM)与后内侧(PM)之圆弧半径.结果 结果显示平均AP 47.4mm(40.4-52.9 mm)、ML 69.0mm(59.6-79.1 mm)、AL 30.0mm(18-38 mm)、PL 20.0mm(10-25 mm)、AM 28.7mm(18-36 mm)、PM 17.9 mm(11-23 mm).将测量结果与市售的胫骨之间尺寸进行分析,进口假体PFC Sigma与Zimmer Nexgen所提供的尺寸较适合国人.结论 身高与AP、ML尺寸呈高相关性,而国人体型较欧美矮小,人种间身高上的差异,可能就是导致市售假体与国人胫骨截面尺寸不合的原因.通过测量资料,针对国人规划5款假体尺寸,应可提高涵盖率,减少尺寸不合导致植入物沉陷的发生机率.

  • 低接触应力膝关节假体置换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作者:冯国璋;戴号;夏卿

    低接触应力(LCS)膝关节假体应用于临床已有很长的时间,大量临床数据证实其具有一定优越性[1-6].目前的资料仅对LCS假体在严重关节退化中的疗效进行观察,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该假体大部分应用于骨关节炎患者,有关其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人工膝关节矫形中的文献很少.骨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响膝关节的机制可能不同.本研究旨在探讨LCS旋转半月板假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矫形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

  • 人工膝关节置换数据库的应用研究

    作者:邵俊杰;张先龙;沈颢;王琦;蒋垚;曾炳芳

    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各地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病例逐年增多,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其数量仍远远落后,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我国统一的人工膝关节数据库,以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大的作用.我院建立人工膝关节登记制度和数据库才刚起步,为使更多的骨科医师认识到其必要性和迫切性,现报道如下.

  • 组配式人工膝关节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

    作者:刘通方

    目的 探讨组配式人工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15例,行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瘤段骨广泛切除术+组配式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结果 15例患者经1.5~5年随访,1例死亡,10例无瘤存活,4例带瘤存活.多数患者术后获得了较好的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结论 组配式人工膝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能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单膝骨性关节炎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51例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薛静华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护理.方法:对单膝骨性关节炎51例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心理护理、健康指导,术后病情观察、正确护理、并发症的防治、功能锻炼指导.结果:术后定期随访,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疼痛关节畸形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

178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