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721型分光光度计故障检修二例
故障现象一:转动波长调节器,出射光无变化.该故障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仪器长时间的使用,波长调节器橡皮轮打滑.用小刀子轻轻刮一下橡皮口或用砂布打磨,使橡皮轮和波盘的磨擦力增大,故障即可消除;另一种是由于波长读数盘上的固定螺母松脱,波盘出现偏心.可取出并检查转轴与套座的配合情况,如有毛刺,应刮去,使之配合良好,再固定波长盘的螺母(需检查光斑,重新调节校准),故障即可排除.
-
TM-2角膜地图仪常见故障之剖析
角膜地图仪是准分子激光机的必备辅助设备.它主要用于检查人眼角膜曲率的分布,以确定圆锥角膜散光轴等一系列病症.同时还通过术前术后图形的比较分析,确定手术的矫正系数以及术中的偏心程度,从而为PRK手术提供必需的各项参数.
-
可以帮助增加好感的“曝光效应”
您好!我近跟父母发生了一些冲突,感觉很苦恼.我父母有我和我哥两个孩子,我哥一直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也是我父母一手带大的.我大学毕业以后留在附近城市工作,虽说离家不是很远,但每年也只有春节或者某些小长假的时候才能回去.以前我没有什么感觉,每次回家我爸妈都挺高兴的,平时也时常打电话问什么时候会回去.可自从我孩子出生以后,明显能够感到我爸妈对哥哥的孩子更偏心.由于我爱人是本地人,所以我的孩子出生后是交给外婆带的,跟我父母接触相对较少.
-
食管结核1例
患者男性,40岁.上腹部隐痛、烧灼感半个月,进硬食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疼痛加剧.查体:上腹部有轻微压痛,食管钡透拍片示食管中下段交界处右前壁约有6 cm长偏心性充盈缺损区,壁不规则,黏膜破坏,该区管壁欠柔软,并有龛影(图1).
-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66岁。因“咳嗽、咳痰、胸闷1个月”于2014年4月到本院就诊。肺CT示右肺上叶见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缘呈分叶状,邻近胸膜受牵拉,大层面大小约2.4 cm ×2.7 cm,其内见偏心分布沙粒状钙化影,部分融合成团(图1)。体检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示肿瘤标志物均阴性。
-
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彩超误诊4例分析
本组4例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彩超误诊为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43~78岁,平均67岁.使用仪器为Apogee-CD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探头频率2.5~3.5MHz.常规多切面探查,主动脉长轴切面:4例主动脉瓣叶均显示启闭线偏心、不对称,并见程度不等的增厚、回声增强.
-
血管内超声与血管造影检测早期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以及血管重塑的效应.方法:41例血管造影正常的LMCA行IVUS检查,计算LMCA的外弹力膜面积(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百分面积狭窄.结果:23例(56%)LMCA含有粥样硬化斑块.74%的斑块呈偏心性.含有斑块的LMCA血管面积19.6mm2±3.8mm2,与斑块面积(6.0mm2±2.7mm2)呈中度正相关(r=0.49,P<0.01).平均面积狭窄为30.5±12.7%(6.4-68.6%).含有斑块的LMCA血管面积比无斑块者(15.7mm2±1.9mm2,P<0.001)更大.结论:血管造影低估了LMCA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随着斑块的增长,LMCA出现代偿性扩张.IVUS是检测LMCA病变的重要方法.
-
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单瓣叶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单瓣叶的价值.方法:采用ATL HDI-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仪.探头频率3.5~7.0MHz.重点观察主动脉瓣的数目、形态、回声及启闭状态和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所有8例主动脉单瓣叶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其中5例经手术证实,3例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证实.患者年龄4~23岁,平均14.5岁.在8例主动脉单瓣叶中,瓣口偏心7例,瓣口不偏心1例.多普勒显示瓣口偏心7例,主动脉瓣均重度狭窄.其中1例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瓣口不偏心1例,呈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结论: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单瓣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急性心包积液1例
患者,男,72岁.因胸前区疼痛不适一年余入院,心电图示V1-V3导联见Q波,临床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塞(前间壁)",于2000年8月26日行冠状动脉+左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正常,前降支起始部偏心性狭窄40~50%,于第一间隔支发出后100%闭塞,第一对角支近中端弥漫性狭窄,重90%.
-
椎管内终丝脂肪瘤CT诊断(附17例分析)
为进一步提高对椎管内终丝脂肪瘤的诊治水平,我院自1996-1999年经CT扫描共检出17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4~53岁,病史半年至10年。上述病例均经GE公司9800CT扫描,层厚1.5mm,层距1.5mm,100mA,120kV,行腰2~骶1椎间隙横断扫描,每个间隙扫描4~5个层面。2 结果及CT表现 腰2-3椎间隙层面2例,腰3-4间隙5例,腰4-5椎间隙层面8例,腰5~骶1层面2例。CT再现均为柱状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光整,周围组织无受压移位,无明显占位表现。CT值为-50~-78HU,直径为0.25~0.35cm,达5~7层面连续显示,呈偏心或中心型生长,其中8例伴有腰4-5、腰2~骶1椎间盘突出,CT增强扫描无强化(图1~3)。
-
替罗非班导致急性血小板重度减少一例
患者男,54岁,因发作性胸闷半年,加重伴压榨样胸痛一周于2012年5月18日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无血液病、药物过敏史和外伤手术史。入院体检:血压100/60 mm Hg,神智清楚,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心浊音界不大,心率70次/min,律齐,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肝颈反流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V1~V3导联病理性Q波, 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前壁、前间隔运动幅度低平, EF:45%。血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已恢复正常。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亚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200×109/L),肝肾功能,凝血时间均正常。拟于2012年5月21日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口服阿司匹林(先给300 mg负荷量,后100 mg/d),氯吡格雷(先给300 mg负荷量,后75 mg/d )及阿托伐他汀(20 mg/d),于2012年5月21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主干未见异常,前降支近、中段弥漫性偏心性狭窄80%,回旋支中段弥漫性偏心性狭窄75%。右冠状动脉中段弥漫性偏心性狭窄70%,于前降支近、中段分别置入2枚EXCEL支架(3.5 mm ×18 mm和3.0 mm ×33 mm)。术中常规应用普通肝素(7000 IU),为防止PCI术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0.15μg· kg-1· min-1,静脉泵入。于手术后18 h,出现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及痰中带血,急查血白细胞15.31×109/L、红细胞4.26×1012/L、血红蛋白129 g/L、血小板1.3×109/L。立即停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仍继续使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未使用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8 h后再次复查血白细胞16.01×109/L、红细胞4.19×1012/L、血红蛋白126 g/L、血小板1.1×109/L。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均未见异常。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24 h内即出现血小板迅速下降,考虑替罗非班所致。为避免出血事件发生,连续3d分别输注血小板1U/d、地塞米松10 mg/d。治疗第3、4天复查血小板分别上升至38.2×109/L和71×109/L;术后5 d检测血小板表面相关性抗体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正常。第6天复查血小板上升至119×109/L;第8天复查血白细胞8.40×109/L、红细胞4.46×1012/L、血红蛋白132 g/L、血小板上升至205×109/L,恢复正常。出院后,坚持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随访至今,患者无不适主诉,复查血小板计数正常。
-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应用策略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实施的介入治疗(PCI)已经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按美国ACC/AHA的定义包括B2型和C型病变,即:多支和(或)多处血管病变、左主干及大血管开口处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弥漫/长段病变、分叉处病变、严重钙化或偏心性病变等,冠心病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肾功能衰竭等)和再狭窄发生高等情况的患者,也列为复杂冠脉病变范畴.以往,鉴于技术和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将此列为介入治疗的禁忌证或相对禁忌证.
-
胎盘脐带入口异常的产前超声诊断分析
胚胎发育早期,脐带从胎盘中心位置进入胎盘,随着胎盘的发育,蜕膜灌注好的区域优先生长发育,而灌注较差的区域逐渐萎缩,这种生长方式可致脐带入口处呈偏心性,严重的偏心性脐带入口为边缘性胎盘脐带入口,在妊娠中的发生率为7%[1];脐带从胎盘边缘游离胎膜内穿入为帆状胎盘脐带入口,在妊娠中的发生率为1%~2%.由于帆状胎盘脐带入口的脐血管无华通胶保护,易发生血管破裂或栓塞.其中边缘性胎盘脐带入口发生不良孕产较少,而帆状胎盘脐带入口,妊娠期出现胎儿发育迟缓、早产、先天畸形、胎儿出血和死亡的风险大,合并血管前置的发生率为0.026%[2],在分娩过程中围生儿的死亡率高达58%~73%[3].若在中孕期胎儿系统超声筛查时检出胎盘脐带入口处呈偏心性,尤其检出帆状胎盘,则可提示临床及早处置,避免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目前产前胎盘检查已在产科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对我院产科119例胎盘脐带入口异常胎儿产前超声图像特征及产后胎盘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报道如下.
-
同轴双导丝法成功挽救冠状动脉内支架脱载1例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胸骨后压榨样痛5年,加重1周于2000年2月28日住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而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发现三支病变:LAD中段不规则偏心性狭窄82.2%(DSA机测的血管直径狭窄百分率,下同),LCX起始部和近段两处节段性不规则偏心性狭窄分别82.9%和78.3%,RCA中段一处偏心性狭窄71%.造影后行血管重建术.
-
左主干支架脱载一例报告
患者,男,70岁,因反复胸闷1个月于2010年10月18日入院,10月20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近段20%偏心型狭窄,左前降支近段60% ~ 90%偏心型狭窄,远端有侧支循环供应至右冠状动脉远段,左回旋支开口起70% ~ 99%偏心型狭窄,右冠状动脉开口起50% ~ 70%偏心型狭窄,近中段99%偏心型狭窄.10月22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
-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我院于2002年6月份使用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和国产VSD封堵器进行了膜部VSD的封堵治疗,为膜部VSD的介入治疗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此基础上,我们使用上海记忆金属有限公司生产的零偏心封堵器对嵴内型室间隔缺损进行封堵治疗,现报告如下.
-
偏心型封堵器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偏心型封堵器适用的室间隔缺损类型及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术中对偏心型封堵器选型、成功封堵的关键及操作中避免损伤的经验。
方法:对179例采用偏心型封堵器成功施行外科微创封堵术的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适用偏心型封堵器的缺损类型、大小及形态,及通过随访评估偏心型封堵器封堵室间隔缺损的疗效。 -
二叶肺动脉瓣伴重度狭窄一例
1临床资料患儿女,6岁.近4年出现活动后喜蹲位,气短,发绀,并逐渐加重.曾在当地医院听诊发现心脏杂音未进一步诊治.查体:体温36.4℃,心率110次/min,血压100/70mm Hg,口唇及指甲发绀.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可闻及4级以上收缩期杂音.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右心室内径24 mm,右心房横径42 mm),主肺动脉呈梭形扩张,内径32 mm,左肺动脉内径11 mm,右肺动脉内径9 mm,右心室壁及室间隔明显增厚,厚处11 mm,肺动脉瓣开口偏心.彩色多普勒显示:收缩期经肺动脉瓣口彩色血流束偏心变细,远端旱多彩镶嵌的湍流图.频谱多普勒显示: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演变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形态学上表现为局灶性和偏心性,在病理学上表现为异质性[1]。虽然目前有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进展和不稳定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但是对其演进确切机制的了解仍然极为有限[2]。另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非是一个不断进展而无法逆转的疾病,其病程也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延伸。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着自身的演化规律并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在一定的条件下粥样病变斑块进展会减慢、停止甚至发生斑块消退。因此,更深入地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演进的机制,认识动脉硬化病变进展和消退之间的动态平衡规律,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干预病变的进展并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
-
冠心病介入性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状长节段(>20 mm)、偏心性、不规则、钙化、血管 分叉处病变、一支多处病变、位于血管远端、成角度病变(<45°)、完全阻塞病变(<3 个月)、慢性阻塞病变(>3个月)、有溃疡及血栓形成的病变。PTCA治疗目前存在的主要 问题:(1)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及内膜撕裂;(2)术后再狭窄,主要发生在术后3~6个月内 ,经冠脉造影证实发生率为30%~35%,若术后1年稳定,极少发生再狭窄。术后再狭窄的主 要机制:(1)血管弹性回缩;(2)血管重塑(remodeling);(3)血栓形成;(4)平 滑肌细胞过度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