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情况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CAT)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情况对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患者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易损斑块58例,为观察组,非易损斑块8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复发与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年龄和高敏 CRP,及纤维蛋白原和空腹血糖,以及高血压的水平或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糖尿病和 HDL -C 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均 P <0.05)。观察组入院各阶段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的各阶段的复发率和入院30d 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再发性 CAT 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可较大程度地影响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
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脑血管高危事件的患者165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A组(IMT≤1.0 mm),B组(1.0 mm
0.05);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三组随访三年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检查是一种诊断价值较高的无创检查方法,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检查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可以将结果作为对其诊断的重要参数. -
强化健康教育对改善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的效果
目的:进一步研究高血压患者中展开健康教育方案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内蒙古包钢医院稀土高新区曹欣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2014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137例高血压患者,设作研究组,并施予健康教育方案;同期选取137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设作对照组,并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对两组入选对象血压变化曲线﹑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几率等指标进行客观评定,同时在两组内进行客观对照。结果各项健康教育工作均已顺利展开,研究组入选对象有1例并发脑卒中,1例并发冠心病;对照组入选对象有6例并发脑卒中,8例并发冠心病。此外,研究组入选对象舒张压(DBP)(79.21±8.22)mmHg,收缩压(SBP)(132.33±14.17)mmHg;对照组入选对象舒张压(89.21±9.93) mmHg,收缩压(140.55±13.03)mmHg,表明两组入选对象血压水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几率等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展开健康教育方案可取得显著效果,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血压水平,而且还能避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建议推广。
-
慢性肾衰竭患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心脑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
为了探讨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 (OH) D3]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本研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肾内科CRF患者60名,根据患者25羟维生素D3血清水平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血清25 (OH) D3浓度≥15 μg/L;观察组40例血清25 (OH)D3浓度<15 μg/L.检测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记录1年内脑血管事件次数,6个月内心脏功能衰竭次数,并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浓度、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水平的25 (OH)D3及高水平的内中膜厚度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慢性肾衰竭患者25 (OH)D3与血管钙化、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特征研究
多种慢性病并存是老年人糖尿病的特征之一,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仍然是其主要死因,减少事件的发生已成为老年人糖尿病的重要的治疗目标.在众多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中,年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强的独立相关性;虽然糖尿病患冠心病或脑梗死的危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然而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迄今争议也很大.
-
血脂异常的社区管理
血脂异常通常是指血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h)、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超过正常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h)低下.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引发的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等血管事件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在我国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已成为城市和乡村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1].血脂异常通常无明显症状,往往通过体检化验或发生了相应的心、脑血管事件才得以发现,因而早期识别、积极干预血脂异常对于防治动脉硬化、减少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意义重大.
-
匹伐他汀钙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匹伐他汀钙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粥样斑块稳定性、脑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事件再发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某院收治的70例sICA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常规治疗以及控制血压、血糖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匹伐他汀钙口服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患者动脉粥样斑块成分比例、斑块纤维帽厚度、斑块体积、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以及脑血管事件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6个月后复查,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IMT、坏死核心比例、纤维比例及斑块纤维帽厚度均较治疗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IMT及坏死核心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纤维比例、斑块纤维帽厚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段Vs、Vd、Vm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I值明显升高,且观察组Vs、Vd、Vm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功能异常现象,而观察组TIA或脑卒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匹伐他汀钙治疗能明显提高sICAS患者粥样斑块稳定性,改善颅内动脉狭窄段的血流灌注,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短期内脑血管事件再发率.
-
sICAS脑血管事件短期再发的影响因素及Hcy和hs-CRP的临床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狭窄(sICAS)患者脑血管事件短期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和血清Hcy及hs-CRP对脑血管事件短期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3月某院收治的212例sICAS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他汀类药物及对症治疗,通过定期随访记录治疗6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再发(TIA或缺血性脑卒中)情况,以是否有脑血管事件再发为因变量,对患者一般情况、入院时狭窄部位、狭窄程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纤维帽厚度、粥样斑块稳定性、颅内动脉狭窄段血管搏动指数(PI),相关生化指标以及随访期间药物使用情况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绘制血清Hcy和hs-CRP预测脑血管事件短期再发的ROC曲线.结果 所有患者中有198例完成随访,6个月内脑血管事件短期再发者33例(16.67%),其中TIA 21例(10.61%),脑卒中12例(6.06%),165例(83.33%)无脑血管事件再发.脑血管事件再发患者年龄>65岁、重度狭窄、粥样斑块不稳定、未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所占比例以及Hcy、hs-CRP水平均较无脑血管事件再发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粥样斑块不稳定、Hcy水平升高、hs-CRP水平升高是sICAS患者脑血管事件短期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其保护因素.血清Hcy和hs-CRP分别以17.600μmol/L和6.351 mg/L作为临界值,预测sICAS脑血管事件短期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AUC分别为0.818、0.976、0.871、0.914和0.788、0.873、0.553、0.894.结论 sICAS患者Hcy水平升高、年龄>65岁、hs-CRP水平升高、粥样斑块不稳定是脑血管事件短期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其保护因素,针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脑血管事件早期监控十分必要.
-
108例脑梗死患者二级中西药结合预防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中西药结合对于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由漳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完成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19例脑梗死患者在血糖、血压控制正常的基础上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109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及阿托伐他汀钙20mg口服1/晚,试验组110例在上述用药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800mg口服3/日,观察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平均随访1年.后214例完成试验,其中对照组106例,试验组108例.结果 对照组各事件的累积发病率15.1%,脑梗死5.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8.49%,脑出血0.94%,总死亡6.60%,因事件死亡率1.89%;试验组分别为总事件9.26%,脑梗死2.78%,TIA 4.63%,脑出血1.82%,总死亡5.56%,因事件死亡率2.78%.两组对比,发生脑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病率、脑梗死、TIA、脑出血、总死亡率、因事件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统计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包括脑梗死及TIA,对比两组资料,则显示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可以降低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而不增加脑出血和死亡的风险,有益于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
-
消斑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影响
目的:观察消斑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和机体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降脂稳斑、抗血小板等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消斑汤,2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OPN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25P <0.05).2组治疗后IMT、斑块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OPN表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调的趋势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斑汤有明显抑制及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机体OPN有关.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ox-LDL、ET、NO的干预作用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危害主要在于与之相关的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可涉及全身多个脏器,本研究之前的实验显示糖耐量异常期及DM初期患者已存在有早期AS[1].因此,早期发现DM人群甚至糖耐量异常人群的AS,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对于防治DM血管并发症以及减少与糖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ox-LDL、ET和NO与T2DM者AS发生的关系,并研究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
-
北京市八年院前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趋势与分析
笔者对1992~1999年北京急救中心院前救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和提高北京地区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救治、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在496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HbA1c <7.2%患者127例为对照组,选取7.2%≤ HbA1c ≤9.0% 134例为观察1组,HbA1c >9.0% 235例患者为观察2组,研究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比较,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肾病、视网膜病变、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1c的测定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HbA1c血清水平的控制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控及防治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
脑利钠肽(BNP)和心房颤动
脑利钠肽(BNP)是一种心脏分泌的循环激素,关于BNP对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价值近年来国际上研究很多,由于其检测方便、可靠、重复性强等优点,目前BNP已经成为心衰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逐渐进入临床,指导临床实践.但是有关BNP与心律失常,尤其与心房颤动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少.BNP是否与房颤相关,是否与房颤血栓形成及脑血管事件发生相关,仍需进一步证实.解决这些问题,会为预测房颤血栓形成提供重要的生化指标,从而指导临床.本文就目前BNP和心房颤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急性脑损伤的肾替代治疗
一、与急性脑损伤相关的肾功能衰竭脑创伤和感染可以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而一些系统性疾病既可以引起脑损伤,也可导致ARF;此外,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透析患者可以出现急性脑血管事件.这些都是肾替代治疗必须面对的难题[1].
-
多层CT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常见原因,其病理机制为:不稳定斑块脱落的栓子阻塞远端脑内血管或造成颈动脉狭窄导致脑组织低灌注。如何在不良事件发生前尽早发现不稳定的斑块,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可靠依据,是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CT设备和检查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ultidetector spiral CT angiography, MDCTA),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研究日渐增多。
-
慢性肾脏病代谢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随着慢性肾脏病(CKD)病程进展,患者的并发症逐渐增多、加重,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血管事件、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骨病等,其中代谢性骨病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CKD并发的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会引起全身血管钙化,导致心血管事件高发,而心血管疾病是CKD患者第一位死亡原因.
-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后致脑出血开颅手术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女,7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未规律服药.因突发胸痛入院,胸痛为持续性、压榨样,并伴大汗、向左侧肩背部及左上肢放射.入院时心电图示:下壁导联ST段抬高0.2mV,V3R~V5R导联ST段抬高0.1 mV.诊断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既往无出血或缺血性卒中病史及脑血管事件,近期无活动性内脏出血、大手术或创伤史,未行大血管穿刺术,无溶栓禁忌证,综合评估后予以尿激酶150万U于30min内静脉滴注.同时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普伐他汀、硝酸异山梨酯等药物抗心肌缺血、抗血小板治疗.溶栓2h后相应导联ST段回落>50%,胸痛症状缓解,并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偶发室早),判断溶栓成功.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功能的评价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引起多种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量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已是高血压危害严重国家之一,高血压易累及的主要靶器官是心脏[1]。随着研究的深入,高血压患者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改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有研究表明,左心室的结构改变出现在舒张功能障碍之后发生,左心房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可能在左心室肥厚之前出现[2]。本研究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心肌功能的变化,探讨VVI在评价左心房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随访一年一例报告
1984年Lababidi首先报道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仅有不足100例PBAV报道.根据国内有限经验,PBAV例数不多主要是由于治疗效果不理想,包括猝死(5%)、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诊瓣膜置换术(1%)、左室穿孔(2%)、脑血管事件(1%)、栓塞(1%)、急诊临时起搏(5%)、需要复律的室性心律失常(3%)等手术主要并发症发生率高,此外再狭窄发生率也高达10%.本文报告我科2005年3月对1例重度AS患者行PBAV治疗并随访1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