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进展
利奈唑胺(linezolid,PNU-100766)系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噁唑烷酮类(oxazolidinone)抗菌药,在英、美等国已相继获准上市.利奈唑胺在体内、外对可能引起社区和院内感染的各类革兰阳性球菌均具高度抗菌活性.有关该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内获得性肺炎以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疾病的一系列Ⅲ期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利奈唑胺的临床疗效优于或等同于常规抗菌药物,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MRSA)、糖肽类耐药肠球菌、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感染也有显著疗效,而且毒性很小.因利奈唑胺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独特,故细菌不易对其产生耐药性[1-3].本文着重综述利奈唑胺的临床研究进展.
-
药源性肾损害的临床新视点
肾脏在物质排泄、体液控制、电解质平衡及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是体内特别易受到药物毒性影响的器官之一。在社区及医院获得性急性肾衰竭患者中约20%为药源性,老年患者中药源性肾损害发生率更是高达66%[1]。药源性肾损害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要有效预防药源性肾损害,除了需要了解其病理机制和临床发病的规律,还要关注可导致肾毒性药物的新临床研究进展。笔者对此做简单的综述,以期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减少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
-
卷首语
敬爱的读者、作者朋友们:
到2014年,我们的杂志创刊整整20年了。从本期开始,杂志将以《现代中医临床》的名字与您见面。1994年本刊的前身《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问世,200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经批准改为现在的刊名。20年过去,刊名一改再改,封面一变再变,而我们办刊的理念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就是:面向临床,学术至上。
中医的根基在临床,中医的生命在疗效,中医精神的活的载体是日夜奋战在临床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调查发现,本刊的读者绝大部分是临床医生和有志于临床工作的医学生。令人感动的是有一批通过邮政系统自费订阅我们杂志的忠实读者,他们是工作在边远地区、社区乡镇的基层的医生。他们没有硕士、博士学位,没有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头衔,没有丰厚的收入和显赫的地位,但他们爱他们的工作、爱他们的患者。阅读临床刊物、钻研临床技术是医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提高临床疗效、解除患者疾苦是他们幸福快乐的源泉、尊严和价值的体现。办好临床杂志,交流临床经验,发布临床研究进展,就是为临床医生服务,就是为患者服务,就是为中医事业服务。这是我们的职责。 -
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研究进展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位[1],尽管外科手术是其首选治疗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微创非手术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是被广泛应用的治疗技术,具有方便操作、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对RFA治疗PHC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欧洲卒中临床研究进展(二)(第十一届欧洲卒中会议介绍)
第十一届欧洲卒中会议于2002年5月29日~6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国际著名神经病学家瑞士Bogousslavsky教授任大会主席,由国际卒中专家Hennerici和Ferro共同担任执行常委.来自世界及欧洲的2 000余人参加会议,主要是临床神经内、外科专家,心血管科和急诊内科专家.会议讨论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危险因素和流行病学、溶栓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卒中影像学、基础研究等,还有相关的脑出血、卒中的血压调控问题、院前延迟等,会上还汇报了几项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实验研究以及联合治疗的方法.会议内容丰富新颖,有精彩的发言和世界新的大量信息,现概括介绍如下.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在欧美国家,DLBCL的发病率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1%,在亚洲国家占NHL大于40%,而我国的发病率缺乏确切的统计资料.DLBC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多见,中位发病年龄为60~64岁,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上以迅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为典型表现,约三分之一患者伴有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骨髓累及的发生率为16%.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内,约超过30%的患者表现为局限的淋巴结外首发病灶.结外病灶常见于胃肠道、骨和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治疗以化疗为主.接受包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后,约半数病人可获得5年生存率.免疫化疗使得DLBC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进一步提高,较传统化疗延长了超过10%的长期生存率.本文将介绍近年来DLBCL的临床研究进展.
-
针灸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癌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也是临床上很多学者一直致力研究的问题。镇痛剂是临床上用于癌痛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及毒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针灸疗法具有安全、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在癌痛的治疗中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就近几年来针灸治疗癌痛进行概述,为临床上癌痛的针灸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索。
-
慢性咳嗽
慢性咳嗽是指3周以上的持续性咳嗽,是呼吸内科常见病,有时可严重地影响病人的工作及生活,而且由于病因复杂,给诊断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就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临床研究进展简要综述.1 病因
-
大肠癌致低位肠梗阻临床治疗进展
据WHO统计分析,每年约有945 000例结、直肠癌新增病例,约有492 000例死亡[1].大肠癌合并低位肠梗阻是指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近段发生的肠梗阻.在美国调查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为结、直肠癌,而结、直肠癌出现梗阻现象的发生率仅为14%,其中大多数为左半结肠.而我国大肠癌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而且临床治疗者多为进展期,并发肠梗阻者十分多见[2].大量资料表明,大肠癌所致的肠梗阻已明显超过粘连性肠梗阻而居首位,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占结肠癌的10%~23%,尤其是低位大肠梗阻,30%~70%是由大肠癌所致.现将近期有关大肠癌致低位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如下简要概述.
-
颅脑创伤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颅脑创伤是造成伤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为了提高和规范我国颅脑损伤的救治过程,结合国内外文献,阐述颅脑创伤研究新进展.
-
器官移植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早在公元前5世纪,据传中国的神医扁鹊就成功地进行过换心术.
-
儿童鼻咽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众所周知,中国南方是全世界鼻咽癌高发的地区,但儿童鼻咽癌却相对少见,由于儿童鼻咽癌的发病机制、病因学、生物学特性、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等方面与成人鼻咽癌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为此,我们结合近国内外文献对儿童鼻咽癌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研究进展
股骨头缺血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ANFH的自然病程中,多出现股骨头塌陷,导致患者髋关节功能受限甚至完全丧失,现有以保留股骨头为目的的各种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远期疗效往往并不理想,部分患者终不得不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然而,在ANFH患者中,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关节活动量大,加之由于人工假体使用寿命有限,且植入假体后存在感染、假体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故对于该类患者如何在早期尽可能的保留其自体的股骨头显得尤为必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具有强大的自身增殖能力和分化多潜能性,且可来源于自体,取材方便,不存在感染及免疫排斥等优点,近年来应用BMSCs治疗ANFH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均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已成为治疗ANFH的热点之一,本研究现对BMSCs治疗ANFH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述评.
-
乳腺癌MRI检查的临床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患者中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呈现发病率高、低龄化的表现.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X线钼靶、超声检查、CT和磁共振成像.目前,磁共振在诊断乳腺癌方面,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对周围组织结构显像清晰等特点,在早期乳腺癌诊断方面明显优于超声和钼靶检查.随着肿瘤个体化、规范化治疗的理念不断推广和深入,MRI检查在肿瘤分期评估、保乳治疗患者的术前评估和选择、腋窝淋巴结转移及无法明确原发灶患者的确诊、指导和评估辅助化疗及术后随访和肿瘤检测等多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文章将对目前乳腺癌MRI检查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和叙述,为MRI诊断乳腺癌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原则与保肛手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公众接触理化不良因素的机会也在增加,随之产生的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提高。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包括大肠癌,其中低位直肠癌发病率在50%以上。低位直肠癌的判断依据是与肛缘有8 cm的距离;与肛缘相距5 cm的为超低位直肠癌。直肠癌研究与治疗的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部分控制恶性肿瘤。在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直肠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主要包括生理和解剖方面以及病理学和生理学方面。由此,更加科学的治疗方式也随之产生。新兴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腹腔镜与保肛手术治疗术。
-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临床研究进展
微栓子为缺血性卒中发作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其实时监测意义重大.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微栓子监测技术可以无创、实时、动态地检测循环中的微栓子,大量文献报道关于TCD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研究价值.本文就微栓子监测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生命早期应激诱发成年后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国外有较多研究表明,生命早期应激(ELS)可诱发人类成年后患有多种精神障碍.有学者提出了精神障碍发病的"三因素"假说[1],即遗传因素、生命早期应激因素及成年后环境因素,强调ELS在精神障碍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ELS的类型、数量及经历ELS个体的性别差异都会对成年后是否患有精神障碍及所患精神障碍的类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ELS诱发人类成年后出现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抗心律失常药物再评价
自1918年奎尼丁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 antiarrhythmic drug, AAD)使用已近百年,目前仍用于临床的AAD已达二十余种。在过去的20年间,即使射频消融术、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等新型治疗方式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多数心律失常患者而言,药物治疗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与其他心脏专科药物相比,AAD的药理机制更为复杂,而且大量研究已证实其存在致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外的不良反应,因此AAD的合理应用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当前关于AAD的研究进展迅速,一方面国内外学者致力于探索和开发新的AAD,而另一方面则开展大规模临床研究以重新评价原有药物。本文旨在介绍近十年来各类AA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指导临床AAD合理应用。
-
2011年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进展和热点回顾
在2011年即将过去之际,回顾这一年内卒中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分享研究热点带给我们的思考,相信会有助于改进卒中相关的临床医疗行为,拓宽未来的卒中研究思路.在世界范围内,卒中领域的研究无疑以缺血性卒中为主,而相关研究涉及面非常广泛.本文仅就今年内新发表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和预防方面的临床研究进行介绍.
-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
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磷酸化的核苷酸类似物,其二磷酸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muan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逆转录酶抑制剂.该药已于2001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HIV感染的治疗;并在HIV和HBV重叠感染的患者中显示出对HBV野生株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耐药株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