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临床研究进展
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儿童晕厥中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现将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2004年全国儿童血尿暨慢性肾衰竭专题讨论会纪要
肾脏病的慢性持续进展已成为当前国内外肾脏病界及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儿科医师对小儿时期出现的肾脏病给予恰当诊治、减少将疾病带入成人期或延缓进展是必须面对的课题[1,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联合主办的全国儿童血尿暨慢性肾衰竭专题讨论会于2004年10月28日至30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行政特区的146位代表出席大会.本次专题讨论会着重就现今国内外儿科血尿和慢性肾衰竭方面临床研究进展及诊治中面临的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了研讨.内容简介如下.
-
腹腔镜胃癌手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1994年日本Kitano[1]首次报道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由于其相对于传统的胃癌根治术,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固而在国内外逐步得到了开展.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被日本胃癌处理规约接受为标准治疗方案之一[2].随着腹腔镜胃癌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设备及器械的更新,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良好的疗效促使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的指征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较早期的进展期胃癌.
-
nm23基因家族及其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肿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的难题.被称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nm23自1988年Steeg首次发现以来,国内外均对此进行了广泛的临床研究.目前已知该基因家族有5个成员,即nm23H1(1988-1990)、nm23H2(1991)、nm23H3(DR-nm23)(1995)、nm23H4(1997)、nm23H5(1998)[1-5].其中nm23H3~nm23H5被称为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但临床研究多的是nm23H1,研究对象已涉及人体各个系统肿瘤,研究方式主要是检测肿瘤标本中nm23基因表达产物水平或基因异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尤其是转移中的作用.现就nm23基因家族新成员及近年来nmH1与肿瘤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踝臂指数与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即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臂动脉收缩压之比.ABI初用于诊断下肢外周动脉疾病,并与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中,如何确定早期评估脑血管疾病风险性的客观量化指标,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进展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指供应硬脊膜或神经根的动脉在椎间孔处穿过硬膜时,与脊髓引流静脉的直接交通通道,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约占所有脊髓动静脉畸形的70%[1].
-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进展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SST)为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少见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产褥期妇女和老年人.由于SSST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较为困难,而且预后较差,故深入认识SSST,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
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与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进展
吞咽障碍是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时甚至是唯一的症状[1].根据评估的时机和方法不同,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7%~78%[2].并可造成吸入性肺炎、脱水和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由于吞咽障碍和营养不良均可导致卒中预后不良,故尽早采用饮水吞咽试验、电视透视和纤维内镜评估吞咽法等技术手段对患者进行筛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吞咽障碍,并给予合适的营养支持,则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
异己手综合征
异己手综合征(alien hand syndrome,AHS)是一种复杂的临床表现各异的现象.尽管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人们常常认识不足.本文对AHS近年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帕金森病分子生物学和临床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的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和生活能力,并导致残障.其发病率为(4.5~21.0)/10万人,患病率在欧美为(65.6~187.0)/10万人,国内报道(15.0~119.0)/10万人, 位居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第2位,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2.0%以上,保守估计我国现有PD患者已数百万.
-
HIV暴露后预防
有关艾滋病病毒(HIV)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的研究进展较快,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有关HIVPEP的机理、临床研究进展、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暴露后预防的内容进行了综述.
-
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研究进展
眩晕和偏头痛均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偏头痛患者容易出现前庭症状,同时眩晕患者中偏头痛症状的发病率也很高。早在19世纪一位神经学家便注意到了偏头痛与眩晕的临床相关性[1]。随着对这种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临床上开始关注这类疾病。在既往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术语,如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良性复发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等,2009年Neuhauser等提出了“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VM)”这个术语[2]。由于该疾病缺乏生物学标记及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因此未被业内公认。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DH-2)中仅在基底型偏头痛和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两个亚型中提到眩晕症状,大部分同时伴有眩晕和偏头痛的患者不能满足上述诊断。2012年由德国柏林巴拉尼协会前庭病分类委员会Lempert等人提出,并与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分类小组委员会讨论,共同制定了VM的诊断标准,于2013年出版在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第三版的附录中,为前庭性偏头痛未来的临床鉴别和研究设计提供了依据[3]。
-
内镜经鼻岩尖区手术的解剖及临床
常见岩尖病变有胆脂瘤、胆固醇肉芽肿、神经纤维瘤、脑膜瘤、脊索瘤、转移瘤和真菌性炎症,其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是外科治疗.以往处理此区域的手术入路包括眶颧入路、Kawas入路、经迷路人路、经耳蜗人路、乙状窦后入路和岩骨下入路等.然而由于岩尖区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处理该区病变时会涉及到岩骨段颈内动脉、海绵窦和第Ⅱ、Ⅲ、Ⅳ、Ⅴ、Ⅵ组颅神经,故手术难度大、外科创伤大、并发症多.以往这些显微人路,常会造成患侧永久性听力丧失、面神经麻痹等颅神经损伤、颅内外血管性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着内镜外科技术的进步,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将内镜经鼻入路作为处理岩尖病变的一种可选择人路.本文综述了内镜经鼻岩尖手术的解剖及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该区域开展手术提供参考.
-
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性眼病,目前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视网膜移植是有前景的治疗措施.本文就视网膜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方法学、免疫学、解剖学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灼口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从病因学、临床特点、治疗及循证医学等研究方面,概述灼口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2009年第95届北美放射学年会心脏CT设备和研究进展
2009年第95届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主题是"quality counts",可以理解为"重视质量",并提出了"质量"(quality)和"量化"(quantitation)是未来放射学临床应用的方向.心脏CT仍然是今年RSNA的关注点和亮点.各厂家CT设备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心脏检查的图像质量和低剂量是今年格外关注的焦点.下面就CT设备新技术的成像能力和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简单介绍.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敏感性相关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70000的跨细胞膜糖蛋白受体,是HER1家族中的一员,由原癌基因c-erbB1编码[1].EGFR由膜外配体结合区、单链跨膜区和胞内络氨酸激酶区组成,其配体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肿瘤坏死因子-α(TGF-α)等.EGFR在肿瘤细胞增殖、迁移、生存及肿瘤的血管生成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当配体与EGFR的胞外配体结合区结合,2个EGFR或EGFR与HER家族中的另一种受体发生二聚体化,导致其胞内段络氨酸激酶域自身磷酸化,磷酸化的EGFR进一步诱发胞内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如ras/MAPK通路,P13K/AKT通路,JAK/STAT通路等,分别传递细胞增殖,抗凋亡,细胞迁移及血管生成等信号.EGFR在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中存在高表达,且与肿瘤的放疗效果密切相关.目前,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与放化疗联合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几年EGFR与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敏感性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飞速发展,使得肿瘤的治疗有了新的突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高通量筛选、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抗肿瘤药物,作用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不同环节和新靶点.本文将对近年来临床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些热点作一综述.
-
多靶点抗肿瘤药物舒尼替尼研究进展
舒尼替尼是目前已知的作用靶点多的靶向抗肿瘤药物之一,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活性.2006年1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舒尼替尼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和不能耐受或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2008年5月在我国上市.本文就舒尼替尼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心血管系统用药专家圆桌会纪要
近20年来,心血管领域药物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迅速,已经从过去的经验用药为主,发展为当今的以大规模临床试验为基准的循证医学时代.2004年6月24日,中国药房杂志社<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编辑部邀请部分在京的心血管界及药学界专家胡大一、华琦、孙忠实、鲁云兰、张石革、方全、杨水祥、李帮清、沈珠军、杨进刚、杜昕、史旭波等,召开了有关心血管系统用药的专家圆桌会.与会专家就大家所关注的临床用药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焦点集中在"降压治疗"和"调脂治疗"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