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椎转移瘤及单纯椎体骨折的低场磁共振鉴别诊断及扫描技术探讨

    作者:赵明范;李桂英

    目的:比较脊椎转移瘤所致椎体骨折与单纯椎体骨折的低场MRI诊断价值,并探讨各扫描序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257例(共399个椎体)脊椎转移瘤及151例(共223个椎体)椎体单纯骨折的低场MRI特点,应用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椎体形态、病变信号、椎弓根、椎间盘、椎旁软组织肿物等在脊椎转移瘤和椎体单纯骨折中的变化,及其在低场MRI不同扫描序列的表现.结果:T2加权水脂分离序列(WFS序列及STIR序列)对椎体转移瘤及急性和亚急性单纯椎体骨折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扫描序列,脊椎转移瘤不累及椎间盘,椎体单纯骨折可累及椎间盘.结论:应用低场MRI可准确诊断椎体转移瘤或单纯椎体骨折.扫描时应首选T2加权水脂分离序列(WFS或STIR序列),结合T1WI及T1增强序列,根据病灶信号特点,结合椎体形状、椎弓根改变及椎旁软组织等可作出准确诊断.

  • 肝囊性病变的CT诊断

    作者:卢兴东;田俊波

    肝脏CT表现为囊性病变时,可能为许多种疾病的病理反应.按病因可分为[1.2]:(1)先天性:如肝囊肿;(2)创伤性;(3)炎症性:如肝脓肿;(4)寄生虫性:如肝包虫囊肿;(5)肿瘤性:如肝囊性转移瘤;(6)其他:如肝梗死等.现将肝囊性病变的CT 表现分为7组加以讨论如下.

  • 骨盆转移瘤外科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

    作者:郭卫;姬涛;杨毅;王冀川

    背景:目前对于骨盆转移癌的治疗尚无统一的认识,是否需要进行外科干预亦存在争议。
      目的:回顾总结骨盆转移瘤,特别是髋臼周围转移瘤的治疗经验。
      方法:2000年7月至2014年7月共收治228例骨盆转移瘤患者,其中男124例,女104例;年龄20~82岁,平均(53.7±13.2)岁。163例术前有明确恶性肿瘤原发灶,23例术前活检证实转移瘤,其余4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瘤。行髂骨翼整块切除、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39例,重建髋关节162例(包括骨水泥型全髋置换27例,带翼网杯全髋置换45例,斯氏针骨水泥髋臼成型全髋置换术21例,可调试半骨盆假体置换69例),单纯肿瘤局部切除18例,因肿瘤巨大及严重疼痛行半盆截肢9例。
      结果:所有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手术期。228例中57例失随访,17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3.0±8.5)个月。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髋部或腿部疼痛,多数负重时疼痛明显加重,术前疼痛评分4~9分,平均(7.2±2.8)分;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缓解和行走能力恢复,术后疼痛评分0~5分,平均(3.5±1.6)分。涉及髋臼周围转移癌的120例髋关节功能重建的MSTS93功能评分12~26分,平均(18.3±4.9)分;非髋臼区的51例为19~30分,平均(23.5±9.2)分。HarringtonⅢ型髋臼周围转移癌中,采用斯氏针骨水泥髋臼成型+全髋置换术的18例患者的MSTS93功能评分13~23分,平均(17.6±4.2)分;采用可调式半骨盆置换重建髋关节功能的60例患者的MSTS93功能评分12~25分,平均(18.9±3.9)分。21例(12.3%)患者出现局部复发。
      结论:对于骨盆转移癌导致严重疼痛和行走困难的患者,外科治疗可以缓解症状。肿瘤切除方式以病灶内手术为主,对于单发的、预后较好的骨转移病灶,可行整块切除术。对于HarringtonⅢ型髋臼转移癌患者,从功能恢复上来讲,采用斯氏针骨水泥髋臼成型术不如可调式半骨盆置换术。

  • Kiss-1与其受体GPR54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作者:贺旭;林建华

    恶性肿瘤的转移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的原因.尽管通过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于转移瘤的治疗仍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因此研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Kiss-1是Lee等[1] 1996年在黑色素瘤细胞株发现的一个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现出抑制肿瘤转移的能力.

  • 全脊柱MRI成像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成达;吴文娟

    目的 探讨全脊柱MRI成像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4月经临床证实的19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行MRI成像,序列包括矢状位T1WI、T2WI扫描,在病变部位做横断位T2WI扫描.结果 19例脊柱转移瘤中累及单个椎体2例,多个椎体受累17例;受累椎体部位颈段1例,胸段13例,腰段7例,骶段1例;转移瘤骨质异常表现包括溶骨性破坏、成骨性改变、混合型改变等.结论 全脊柱MRI成像是脊柱转移瘤重要检查方法.

    关键词: 脊柱 转移瘤 MRI成像
  • 前方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转移瘤

    作者:蒋腾龙;肖增明;贺茂林;吴昊;江华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椎体重建、钛板内固定的技术及方法,分析手术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004年6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上胸椎(T1~T4)转移瘤患者17例,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5.1±7.3岁(47~68岁).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8例,E级2例.肿瘤位置:T1 7例,T2 5例,T3 3例,T4 2例.按Tokuhashi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评分为9~12分;根据WBB分区理论肿瘤病灶位于4~9区.对于T1椎体病灶患者采用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对于T2~T4椎体病灶患者采用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手术,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时间为94.1± 5.0min(90~102min),出血量为186.6±100.2ml(100~400ml);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手术时间为121.0±16.5(100~150min),出血量为352.0±134.4ml(220~600ml).术后病理学检查:6例来源于肺癌,5例来源于乳腺癌,2例来源于甲状腺癌,2例来源于胃肠道癌,2例来源不明.术后2例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手术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经对症治疗后治愈.3例(其中1例为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患者)出现喉返神经牵拉伤致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1个月内声音恢复正常.随访19.7±9.8个月(6~48个月),9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3例Frankel分级B级患者2例改善为E级,1例改善为D级;4例C级2例改善到E级,2例改善到D级;2例D级患者改善到E级.5例患者在术后6~14个月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结论:前方入路是治疗上胸椎转移瘤可供选择的有效入路,该入路可以充分显露前方椎体病变,有效切除病灶,彻底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改善患者症状.

  • 骶骨转移瘤的外科治疗评价

    作者:郭卫;曲华毅;杨荣利;孙馨

    目的:总结骶骨转移瘤外科治疗的效果,探讨其手术指征及术后并发症.方法:2000年12月至2006年6月我院共收治61例骶骨转移瘤患者,其中有骶尾部疼痛和/或下肢疼痛者57例,有骶髂关节不稳活动时疼痛加重者35例;下肢肌力减退17例,大小便功能异常12例.均采取手术治疗,2例肿瘤位于S3以下者行肿瘤完整切除;24例肿瘤位于S3以上且无骶髂关节不稳者行肿瘤刮除、神经根松解术:35例肿瘤位于S3以上并且有活动后疼痛症状加重者行肿瘤切刮、神经根松解、钉俸系统内固定术.按照数字分级法(NR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术后对患者疼痛的缓解情况、神经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中大出血导致患者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切口愈合不良6例,首次清创后4例愈合,2例再次清创后愈合;神经损伤3例,术后出现下肢部分感觉运动缺失,随访期间无明显恢复;脑脊液漏4例,经绝对卧床、切口处加压包扎等措施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35个月.有疼痛症状者术前平均NRS评分为7.4分,术后平均为2.4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小便功能异常的12例患者中8例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3例和术前相比较变化不明显,1例症状加重;下肢肌力减退的患者中术后13例得到明显恢复,平均较术前提高2个等级.骶髂关节不稳行腰骶部内固定的35例患者中术后27例活动后疼痛明显改善.结论:对有明显症状的骶骨转移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受压神经的功能,恢复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文华;邱玉金;刘亚;田云虎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多发性胸椎转移瘤患者的104个椎体在G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椎体穿刺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成形,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对疼痛缓解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估分级.术后1年时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术后病椎椎体形态学变化和椎管内肿瘤的浸润程度.结果:104个椎体穿刺全部成功,1例1个椎体有骨水泥进入相邻椎间盘,无椎管内渗漏和肺栓塞等并发症.PVP后各时间点疼痛缓解率均>80%;术后1年时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PVP术后1年时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与PVP前无差异(P>0.05);4例患者的5个病椎有椎弓根的浸润并突人椎管内,其余椎体和附件未见肿瘤进一步浸润.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胸椎转移瘤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显著预防椎体进一步塌陷,同时延缓和降低了椎管内肿瘤浸润的发生.

  • 病变椎体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腰椎转移瘤

    作者:李俊;孟志斌;付昆;黎坚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胸腰椎转移瘤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1999年7月~2006年4月,采用后正中加后外侧"T"形切口行病变椎体切除、钛网+切除的肋骨或取自体髂骨填充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16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腰背痛及放射性疼痛基本缓解,均于术后早期开始肢体功能锻炼,术后2~3周离床活动.随访8个月~3年,患者神经系统压迫症状明显改善,3例C级患者2例恢复到D级,1例恢复到E级;D级5例均恢复到E级.影像学复查内固定物无松动、断钉、断棒现象,钛网无移位,椎体无塌陷.结论:经后正中加后外侧"T"形切口手术切除病变椎体并重建脊柱的三柱稳定性结构治疗胸腰椎转移瘤是可行的,可提高患者生存期内的生活质量.

  • 硬膜内马尾神经转移瘤1例报告并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徐明;于秀淳;惠文鹏

    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肿瘤转移至马尾神经的情况极为少见,国内尚无报道,目前可以查到的国外文献中仅报道了16例[1~16](英文14篇、葡萄牙文1篇、日文1篇).我们于2007年3月21日收治了1例由腺癌转移到马尾神经并导致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病例,报告如下,并结合国外文献对马尾神经转移瘤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 颈椎转移性骨肿瘤预后因素的Cox模型分析

    作者:陈华江;贾连顺;肖建如;袁文;陈德玉;倪斌;荆鑫

    目的:探讨影响颈椎转移性骨肿瘤预后的因素.方法:统计48例颈椎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切除方式、KPS评分、内脏转移情况、骨转移情况、肿瘤类型及术后放疗、化疗情况,并应用Cox模型进行生存和预后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1.67%、38.32%、11.27%.KPS评分≥80、肿瘤生长缓慢、无内脏转移、无骨转移、行广泛切除术、术后行化疗和放疗患者的生存期均明显延长(P<0.01).结论:Cox模型分析表明,肿瘤类型、术后化疗、内脏转移情况、术后放疗、术前KPS评分和骨转移情况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颈椎转移性骨肿瘤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决定具体的治疗方式,从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进一步提高脊柱肿瘤的诊治水平

    作者:胡云洲;曾建成

    1 努力提高对脊柱肿瘤的诊断技能对脊柱肿瘤的诊断是每个骨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准确的诊断是手术治疗的前提,想方设法明确诊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手术治疗虽然是重要手段,但不是所有的脊柱肿瘤都必须手术,即使要手术,诊断不同,手术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不能先手术,后诊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必要的化验,结合影像学检查,提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后经病理检查证实,成为后诊断.影像科要参考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科不但要看患者的临床表现,还要看影像学的各种照片,做到临床、影像、病理三者结合.有些脊柱肿瘤的诊断确有一定困难,应提倡多科会诊,包括院外及远程会诊,国内有条件的大医院应设骨肿瘤病理会诊专家,对某些病例一个医院、一个科室或一位医生作出诊断,可能会片面.笔者曾遇1例被某大医院诊断为转移瘤的患者,5年后随访时还奇迹般生存,找来原病理切片复查并会诊,发现原诊断有误.

  • 脊柱转移瘤的预后分析

    作者:姜亮;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

    目的:探讨预测脊柱转移瘤预后的方法及按其制定治疗方案的可能性.方法:对我院1994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并有随访资料的41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进行Cox生存分析,按照Tomita脊柱转移瘤预后评分法进行评分.保守治疗26例,手术治疗15例,其中全脊椎切除术5例.结果:30例原发癌诊断明确,11例原发癌诊断不明确.36例死亡,5例仍存活,平均生存11.3个月.生存期与Tomita脊柱转移瘤预后评分呈指数关系.保守治疗26例,疼痛、脊髓及神经根损害无明显改善;手术治疗15例,其中全脊椎切除术5例,术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脊髓及神经根损害均有改善.结论:原发肿瘤性质及重要脏器转移情况影响患者预后.Tomita预后评分法可有效判断预后,指导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单发的、原发肿瘤生长较慢的脊柱转移瘤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并结合综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脊柱 转移瘤 手术 预后
  • 经皮椎体成形术配套器械的研制和临床应用

    作者:郑召民;刘尚礼;郭家伟;邓方跃;李春海;马若凡;黄东生

    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aplasty,PVP)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转移瘤等椎体疾患,获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1,2].我科研制出适合向椎体内注入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的配套器械,现将初步临床试用结果报告如下.

  • 肝脏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一例

    作者:武正山;李东华;孔连宝;张峰

    患者男,44岁.因上腹部疼痛2个月余入院.患者2月前感右上腹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伴有后背部放射痛.疼痛与饮食无关,无发热、胸闷、咳嗽.近1个月来体重进行性下降3 kg.患者曾在当地医院按肝脏肿瘤行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既往有尿崩症病史2年,每日尿量8000 ml左右,一直口服弥凝治疗.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腹平软,右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肝区轻度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7×109/L、中性粒细胞80.7%、血红蛋白120 g/L.丙氨酸转氨酶88.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60.6 U/L、碱性磷酸酶783 U/L、总胆红素23.1 μmol/L、白蛋白38.1 g/L;甲胎蛋白1.87 μg/L、癌胚抗原1.90 μg/L、CA19-9 26.62 kU/L、CA50 10.1 kU/L;HBsAg、HBsAb、HBeAg、HBcAb、HCVAb、HIVAb均阴性.超声提示肝脏多发性占位.CT提示肝脏弥漫性低密度病灶,直径5~10 mm不等,增强后有边缘强化效应,考虑肝脏多发性占位,转移瘤不除外.

  •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复发和转移恶性肿瘤

    作者:张涛;张福君;焦德超;王继群;王俊杰

    目的 探讨125I植入治疗复发和转移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7月,对29例头颈部癌术后或放化疗后复发或转移,在局部浸润麻醉下,CT、B超或腔内镜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间距0.5~1.0 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60 Gy,粒子活度29.6 MBq.结果 2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每例植入粒子12~67颗,中位数23颗.术后未发生出血、感染、粒子移位等严重并发症.29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局部控制率术后3个月为55%(16/29),6个月71%(20/28),12个月45%(10/22),2年36%(5/14).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复发和转移头颈部肿瘤可行,近期疗效可靠.

  • 腹腔镜恶性肿瘤术后穿刺孔转移瘤问题的探讨

    作者:段立纪;王存川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更新,腹腔镜手术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其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但自腹腔镜手术应用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以来,其后早期不断出现的有关穿刺孔转移瘤(Port-site Recurrence,PSR)的报道制约了腹腔镜技术在恶性肿瘤的应用.因此有关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作者通过回顾近几年的有关研究结果,对PSR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及预防作一初步的探讨.

  • 腹腔镜肝部分切除2例

    作者:许军;孙备;陶维阳;李军;周尊强

    肝脏血运丰富、管道结构密布等特点限制了腹腔镜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目前,腹腔镜肝脏手术仍主要局限于肝活检术、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轻度肝外伤修补术及肝癌微波固化术等简单手术,而肝脏部分切除术则报道较少.本文报道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科腹腔镜治疗肺癌肝脏多发转移瘤1例,婴儿左外叶肝血管瘤1例.

  • 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转移瘤520例临床分析

    作者:孟庆勇;徐培坤;陈小妹;陈先平;董东

    目的 总结脑转移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期.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3月~2008年3月X刀治疗的有完整随访结果共520例颅内转移瘤资料,其中单发转移灶336例,多发转移灶184例(2个病灶51例,3~5个病灶63例,6~10个病灶70例).病灶直径5~35 mm,平均16.4 mm.治疗时平均中心剂量22 Gy(20~25 Gy),周边剂量12 Gy(10~14 Gy),覆盖病灶体积80%以上. 结果 520例随访8~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的CT和MRI显示,完全缓解218例(41.9%),部分缓解182例(35.0%),无变化78例(15.0%),进展42例(8.1%),病灶总控制率91.9%(478/520).生存时间达6个月者共442例(85.0%),生存时间达12个月者共354例(68.1%),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40%、5.5%,中位生存期为12.6月. 结论 X刀治疗脑转移瘤临床疗效肯定,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相对延长生存期.

  • 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25例报告

    作者:董新舒;王锡山;于志伟;任延律;王国凡;陈玉文;周学思

    我院自1975年以来共收治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Melanoma of the Anorectal Region) 25例,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我院1975年6月~1996年末收治的直肠肛管恶性黑色素瘤25例,男性11例, 女性14例,年龄22~75岁。占本院同期收治全部肛管直肠恶性肿瘤2557例的0.98%。瘤灶 位于直肠下部21例,位于肛管部4例。  2. 检查及诊断:本组病例均依靠肛门直肠检查发现直肠、肛管内肿瘤,经病理形态学检查 后明确诊断。单纯临床检查发现色素沉着而初步诊断者仅13例,占52%。而其它的超声、C T等辅助检查的意义在于发现转移瘤灶。

804 条记录 5/41 页 « 1234567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