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
近年来,由于手术环境手术技巧的改进,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以及对高危易患人群围手术期的合理有效处理等因素,假体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已下降至1%以下[1].但人工关节假体置换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常常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甚至导致病人残疾、死亡,是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本文探讨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并对其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全髋置换术术中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与对策
全髋置换有不少术后并发症,其中感染是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它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病人经济上的沉重负担,而且会造成手术失败,导致病人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虽然全髋置换术后感染率仅 0.1%~ 1%,但仍应深刻认识这个问题,现将我们的经验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我院从 1996.7~ 1999.12共行全髋置换 112例,其中股骨颈骨折 48例,髋部创伤性关节炎 31例,股骨头坏死 2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松动 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 3例,股骨恶性淋巴病 1例,髋关节强直 1例,全髋置换术后假体松动 1例;其中男 70例,女 42例;年龄大为 85岁,小为 31岁,平均年龄 62岁。 术中感染因素分析
-
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高危因素、药物敏感率和临床转归,为临床诊治MRS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送检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110例次MRSA,按照科室分布、标本种类、药物耐药性及临床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医院获得性MRSA主要分布于ICU、神经内科、干部科,感染主要来源于痰液、手术切口分泌物、皮肤创面分泌物,分别占68.2%、11.8%和8.2%,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敏感率为0,对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呈不同程度耐药,对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和喹奴/达福普汀敏感率为100%;在ICU 90%以上的MR-SA感染患者为年龄80岁以上、侵入性操作和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在非ICU病房则以住院时间长和接受手术者居多。结论 MR-SA感染多发生于有多个基础疾病和高危因素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上应加强对MRSA的防控,且应根据药敏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耐药菌株产生的概率。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感染危险因素 耐药率 -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方法 经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菌株鉴定及药敏检测.结果 158例患者共分离出238株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主要集中在老年科(27.8%)、呼吸内科(26.6%)、神经内科(24.1%)、ICU( 16.5%),基础疾病以肺部疾病(77.8%)、神经系统疾病(51.9%)、心血管疾病(43.0%)、糖尿病(32.9%)多见,与有创检查或治疗(64.6%)、使用广谱抗生素(86.1%)可能存在相关性.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66.4%)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逐年上升,由20.4%上升至40.2%.结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逐年上升,可能与患者基础疾病、有创性检查或治疗、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
-
大肠癌术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目的 对大肠癌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策略.方法选择在我院治疗的大肠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出现术后肺部感染,设为观察组,另选择34例未出现肺部感染的大肠癌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结果 气管插管比例为85.3%、上腹部切口比例为52.9%、术前贫血患者比例为38.2%、术前低蛋白患者比例为29.4%、手术时间平均为(140.8±29.6)分、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62.4±57.3)毫升、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为(4.9±1.5)天、胃管留置时间平均为(5.0±1.9)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气管插管、上腹部切口、术前贫血、低蛋白,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术后卧床时间长、胃管留置时间长可能是导致大肠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
不伴基础疾病及免疫低下的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7例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不伴基础疾病及免疫低下的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收治的7例不伴基础疾病及免疫低下的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病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曾误诊为结核4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2例.经皮肺活检确诊3例,痰培养诊断2例.结论 不伴基础疾病及免疫低下的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无真菌感染危险因素,易误诊而延误治疗,确诊需要病理依据.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对我院近三年在老干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86例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加深我们对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降低发生率.
-
ICU鲍曼氏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的研究
目的 分析ICU鲍曼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的对策.方法 对本院感染鲍曼氏不动杆菌的ICU患者38例以及普通病房患者64例,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使用呼吸机,气管切开、插管,导管留置,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以及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的使用等.结论 应针对ICU鲍曼氏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实施早期干预,是有效预防和控制鲍曼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关键.
-
铜绿假单胞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条件致病菌.由于该菌的生命力强且易产生获得性耐药[1],菌株分离率逐年增加,临床治疗困难大.因此加强对PA的监测,了解其临床分布特征和耐药性,对有效处理PA感染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工作意义十分重要.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174例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HAPCBPA)患者.
-
大连市血液透析中心本底情况调查
随着血液透析疗法的大量应用,血液透析中心内发生的感染已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为了解大连市血液透析中心本底情况及潜在感染危险因素,1999年对全市28所血液透析中心进行了调查.
-
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感染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手术室担负着患者进行手术和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任务,因而医护人员每天都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之中.为降低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我院针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组织管理与防护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气管切开致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气管切开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时间使用各种呼吸治疗装置,如雾化吸入器、湿化器、氧气、呼吸机等易致呼吸道感染[1].据统计,连续机械通气者,发生医院内肺炎的危险性是未用机械通气者的6~21倍.
-
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
皮肤性病诊室是各种皮肤病、性病患者就诊处,大多数皮肤病、性病都具有传染性、病情隐蔽性、难根治性等特点,易造成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交叉感染,是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为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内感染,我们分析了皮肤、性病门诊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采取安全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
-
急诊抢救室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急诊就诊的患者具有病种多、病情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甚至出现呼吸心搏骤停等特点,在抢救过程中经常用到多种无菌操作及抢救器械,只有了解抢救室内存在的潜在感染因素,加强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现将感染因素及防范对策综述如下.1 感染危险因素1.1 环境感染危险因素 ①空气感染因素.急诊抢救室是医院接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窗口及转运站,抢救室环境是开放式的,患者陪人多,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空气流动性增大,从而增加了空气污染的机会,病原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播撒到空气中,如果不进行定期检测和定时消毒,可引起多种疾病的传播.
-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围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室是外科系统进行手术治疗的场所,感染是外科领域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控制感染手术的发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手术室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现将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感染控制措施报告如下.
-
女性生殖道人型支原体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可寄居于人的生殖道,是女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可引起盆腔炎、急性肾盂肾炎、前庭大腺炎、产后热等.1近几年,MH感染率有上升趋势,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了解其流行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与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
男男性接触者HIV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男男性接触(MSM)人群的多性伴和性行为的多样性,使他们处于HIV感染的危险中.为了解白银市MSM人群HIV感染和危险因素现状,2006年8~12月,通过深入该人群活动场所和滚雪球法对112例MSM者进行了调查.
-
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
2004年1~12月,我们对15399例患者的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以了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提出控制和预防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
B超室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B超室所接触的患者,疾病种类复杂,感染危险因素较多.①环境因素:患者在B超检查时,医护人员为了保护患者的隐私.窗帘遮光,窗户封闭,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就诊人员多、病种复杂、出入频繁,空气易被污染;②检查床单元:床单、枕套及B超操作者的农袖极易造成污染和交叉感染;③超声探头:刘丽红等报道采样检测228份超声探头标本.结果标本带菌阳性率为63.16%,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致病菌及多株常见菌、多重耐药荫.
-
外科手术切口部位监测结果与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外科患者手术部位监测结果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实施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普胸外科198例患者手术部位进行监测并对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198例患者发现7例切口感染(3.54%).切口类型均为Ⅱ类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时间120 ~ 210 min,ASA评分其中4例属于Ⅲ级,2例为Ⅱ级;Ⅰ级1例,5例危险指数为3,1例为2;1例危险指数位1;3例为深部切口感染,3例为器官/腔隙感染,1例属于表浅切口感染.结论 操作不规范、手术持续时间较长等均为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实施各项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和控制各类感染危险因素,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