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长期导管透析患者反复发热半年的护理一例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治疗的必备条件,被称为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因为各种原因,许多患者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所以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是维持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不可缺的方法之一.感染是留置导管的主要并发症,引起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有:导管保留时间、导管操作频率、导管血栓形成、免疫缺陷、皮肤或鼻腔带菌等 [1].而适当的治疗和护理是保证长期静脉留置导管正常使用的关键.现将1例长期导管透析患者反复发热半年的护理介绍如下.
-
抗结核药物所致无症状肝功能明显异常2例
1 病例资料例1:患者,男性,49岁.2007年12月1日开始出现反复发热,未测体温,有咳嗽、白痰,盗汗明显,未就诊,2008年1月10日出现咯血2次,共计约200 ml,2008年1月10日初次就诊,X线胸片提示:两侧肺叶浸润性肺结核.
-
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致肺结核病咯血2例
患者,女,16岁,因反复发热,咳嗽4个月,3日前在当地医院拍胸部X线片诊为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病.因其消瘦营养不良,给静脉滴注复方氨基酸500ml,用后6h,出现咯血1次,既往身体健康.其父10年前患浸润型肺结核,已治愈.查体:T38.6℃,P 86次/min,R 20次/min,血压1.5/6.5kPa,发育正常,营养不良,神清,慢情病容,皮肤弹性差,巩膜无黄染,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糙.胸部X线片示:两肺野显示斑点状及粟粒状密度不均,边缘不清的阴影,中上肺野显著,少部分病灶融合,痰涂片检查未检出酸杆菌.实验室检查:WBC 11.5×109/L,N 0.61,L 0.39,ESR 65mm/h.肝功能正常,乙肝5项正常.
-
干燥综合征合并骨结核1例
患者,女,33岁,因反复发热4个月,伴口干,眼干,咳嗽,胸痛,气喘,发现双下肢浮肿10 d入院.近4个月反复发热,为驰张热,以夜间为高,高可达40.5℃.曾于3个月前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4.67×109/L,RBC 3.46×1012/L,PLT 51×109/L.
-
成人Still病1例
病历资料患者,女,34岁,因"反复发热2周余,伴皮疹3天",于2009年9月12日以"发热待查"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发现异位妊娠于外院行宫外孕药流,病情好转后于8月18日出院即开始工作,工作环境温度较低.
-
剖腹产术后盆腔巨大脓肿1例
近年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其术后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等并发症亦相应增多,但术后短时间内出现盆腔巨大脓肿形成比较少见.本院近期收治1 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5岁,已婚,因"剖宫产术后反复发热3月余"于2012年4月27日入院,患者在2011年12月27日因"足月临产,瘢痕子宫"于三级甲等综合医疗机构在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加子宫肌瘤剔除术, 手术顺利,术后第 7天母婴正常出院.术后3周后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8 ℃~39 ℃,以午后及夜间多见,体温可自行下降,偶有咳嗽、少许白痰.
-
黑热病一例
患者男性,49岁,因反复发热1年多,加重伴双下肢浮肿2月余入院.入院时体温38.4℃,神志清,有贫血貌,颜面轻度浮肿,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软,肝肋下刚触及,脾肋下6 cm,质中等,活动度差,无压痛,移动浊音(+),双下肢Ⅰ度凹陷性水肿.查血常规:WBC 1.7×109/L,RBC 1.85×1012/L,Hb 55 g/L,PLT 108×109/L.ESR 131 mm/h.肝功:ALB25.3 g/L,A/G 0.40.B超:脾大.胸部X线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
-
艾滋病病例因眼部症状首诊眼科3例临床分析
对1998年收治的以眼部症状首诊眼科的3例艾滋病病人进行临床分析.该3例均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艾滋病监测中心用蛋白印迹法,确认为抗-HIV阳性的青年.均为男性.有反复发热、消瘦史,2例抗-HCV阳性,2例胸部CT片示有类似结核病变,尿检蛋白阳性.
-
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肺癌晚期反复发热验案一则
反复发热在各类癌症晚期病人中屡见不鲜,西药的治疗往往只能暂缓其症状,易反复,且不良反应也较大,而中医中药的辨证论治,具有疗效稳定、不易复发、不良反应少的独特优势.本文通过对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肺癌晚期反复发热一则验案进行深入辨析,旨在记录对肺癌反复发热的治疗经验,深刻反思临床中慎查病机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探讨证型解释证象的"一元论",并扩展了血府逐瘀汤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值得对此方深入学习.
-
芪龙口服液治疗体虚易感儿117例临床观察
体虚易感儿又称复感儿,即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因素体虚弱,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或伴咳嗽鼻塞,形体消瘦,或虚胖,纳差,便干或便溏等.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成芪龙口服液(院内制剂),治疗体虚易感儿117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
魏品康治疗1例反复发热4年案例总结
魏品康教授为本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军队国家师承导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临证注重病因论治,认为通过对病因的认识可以准确掌握疾病衍变规律,在治疗疑难病时可以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笔者有幸随诊一反复发热4年的患者,魏教授根据病因论治,收效甚捷.现介绍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疾病已取得较好疗效,并越来越受到患者欢迎.笔者对以血管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配合中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病例简介患者刘某,女,52岁,已婚,工人.2000年12月以反复发热0.5年、双手指掌侧红斑痛不可及两周就诊.1997年10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全身关节疼痛,伴胸闷、胸痛、反复口腔溃疡就诊于协和医院.心脏超声示:少量心包积液.实验室检查:抗dsDNA抗体(+),C-反应蛋白(-),WBC:4.6×109/L,尿常规:蛋白(+).依患者临床表现及化验、心脏超声诊断为SIE,给予强的松、氨甲蝶呤治疗28天,病情稳定后出院,长期服用强的松,从60mg/日逐渐减至30mg/日,并间断服用氨甲蝶呤7.5mg/周.患者近0.5年反复发热,两周前双手指掌侧散见红色丘疹,绿豆大小,拇指掌侧较多,呈簌状排列,触之则痛,继之发展为黄豆大小,融合成紫癜样红斑,左侧红斑表面有少量渗出,局部刺痛,并呈放射性疼痛连及双上臂内侧至腋下,左侧较重.查体: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舌暗红苔薄白,脉数,体温:37.8℃.实验室检查:血小板76×109/L,血沉78mm/h,WBC:3.8×109/L,CRE:124.10μmol/L,RF(+),CRP《3mg/L,补体CH《40u/ml,C3:0.13g/L.西医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中医诊断:阴疽.
-
马传染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及其表位研究进展
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EIA)是马属动物感染的一种主要经由虫媒传播的传染性疾病.该病的临床表征为反复发热、贫血、出血、水肿以及消瘦等,病理生理变化以血小板减少为主[1].EIA的致病原为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该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等同属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2].EIA与HIV引起的人艾滋病和SIV引起的猴艾滋病在疾病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感染EIAV的多数马往往在经过一年左右的反复发热和与之相关联的病毒血症之后,终能够控制住病毒在体内的复制(而非清除),转归为无明显临床症状的EIAV隐性携带马[3],这与人在感染HIV 8~10年后几乎100%转归死亡是有明显差别的.也正是由于这一差别,研究马与EIAV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可作为研究HIV等慢病毒致病机理和防治策略的良好动物模型.因此,人们对EIA发病及控制机理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在病毒感染控制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这一观点,随着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
发热、肝脾大、嗜酸细胞增多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4岁.反复发热伴乏力1年余.1.1 病史患者1年前"感冒"后出现发热,体温高40℃,午后明显伴乏力.10余天后出现腹泻,褐色水样便,5~6次/日.予青霉素、氧氟沙星等治疗无效.2个月后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呈深茶色,皮肤搔痒.
-
反复发热
男性患者,34岁.因"反复发热4月余"收入院.1 病历摘要1.1 病史患者4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发热,自测体温高38.5 ℃,伴畏寒、寒战、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发热多为连续数天,下午为著,体温降至正常数天后发热复现,无明显规律.于当地医院(葡萄牙)住院治疗,查血淋巴细胞增高,血小板降低.起病半月后出现咳嗽,咳痰,痰为黄痰,并有痰中带血,予静脉用环丙沙星治疗.
-
肺吸虫病误诊1例
患者,女,25岁,陕西长安县人,因反复发热2月,伴咳嗽、胸闷、气短3 d,于1995年9月10日入院.患者于1995年7月初受寒出现咽痛、发热,经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好转.但稍感风寒即有病情反复,午后低热(体温37.8℃),无盗汗,未予重视.9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右侧胸痛,深吸气时明显,被动右侧卧位,无脓血痰及高热,来我院就诊.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性肠炎一例
患者男,55岁。反复发热伴腹泻11年。2004年因腹痛腹泻伴发热入院,肠镜提示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黏膜弥散片状溃疡,底部凹凸不平,局部呈结节样增生,覆脓苔,质脆,使肠腔节段性狭窄;直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水肿。临床考虑为炎症性肠病,予以柳氮磺吡啶治疗。2009年患者因发热伴颌下肿大曾行鼻咽部活检,病理结果为(右鼻咽部)黏膜慢性炎。患者反复腹痛、腹泻、发热,自2012年一直服用美沙拉嗪治疗。此次因反复发热5d 伴腹泻1d 于2015年7月21日入院,体温高38.9℃,畏寒,伴头痛头晕,四肢乏力,腹泻为水样便,6次/天。血液分析提示白细胞计数高。血清胆红素和血清肌酐测定均正常。血清学试验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HIV病毒均为阴性。大便培养分析、测试粪便寄生虫及虫卵阴性。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升结肠肠壁增厚水肿伴周围渗出,邻近多发小淋巴结显示,考虑炎症性肠病。电子肠镜示回盲部黏膜充血水肿,回盲瓣变形。升结肠、横结肠和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多发大小不等的溃疡,表面覆白苔。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多发溃疡瘢痕。
-
原发性肺动脉肉瘤一例
患者女,59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余,发现心脏杂音半个月"于2008年11月入院.患者体温高达39℃,一般为38℃左右.发热前有畏寒,同时身上有红斑,四肢关节疼痛.于外院行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明显,体温有反复.体检:于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于肺动脉瓣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
-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
患儿男,4岁.反复发热、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半年,于2000年10月7日入院,4个月前曾做过淋巴结穿刺及病理活检,诊断为淋巴结结核;后进行过系统的抗结核治疗,病情无好转.体检:消瘦,双颌下、颈侧淋巴结肿大,肝肋下1.0 cm、脾肋下7.0 cm.结核抗体阴性,再次取淋巴结活检.
-
下呼吸道黏膜角化病误诊为支气管哮喘一例
患者,男性,67岁,农民工,无粉尘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慢性刺激性咳嗽、咳痰史一年余,伴进行性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病程中有反复发热.在当地医院考虑"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癌待排",予抗感染及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解痉平喘治疗效果不佳.主要体征:呼吸较促,吸气相可见三凹征,胸骨上窝可及鼾音;两肺可及哮鸣音和湿啰音.辅助检查:白细胞17.07×109 L-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2%;血气分析(鼻导管吸氧2L/min):pH 7.54,二氧化碳分压24 mm Hg(1 mm Hg=0.133 kPa),氧分压79 mm Hg;胸部CT示双肺炎症;CT气管三维重建示气管壁稍增厚,肺功能示重度阻塞性通气障碍,支气管舒张实验阴性;喉镜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