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结核致非细菌性心内膜炎一例
患者男性,18岁。突发昏迷、抽搐、右侧肢体瘫痪、频繁呕吐2日入院。近半年来进行性消瘦、乏力、盗汗,1个月前因咳嗽、咯黄痰诊断为肺炎,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查体:慢性消耗病容,浅昏迷,瞳孔左>右(0.5cm、0.4cm),左侧光反射消失、视乳头边界模糊。双肺叩诊清音,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68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二级收缩期柔和吹风样杂音,肝脾未触及,压眶右中枢性面瘫,右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右侧Babinski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3.5×109/L,N 0.97,L 0.03,血小板201×109/L。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清亮,白细胞1.0×109/L,蛋白0.5g/L。胸片右肺上叶见一密度增高影,CT示大脑左侧额、颞、顶、枕叶大片低密度影,约10.2cm×5.8cm×5cm,边界不清,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右移。心电图正常。给予脱水、抗感染、溶栓、抗凝等治疗,入院第三天双侧瞳孔散大,呼吸、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左心房房间隔部心内膜增厚,数处基底膜暴露,附一带蒂赘生物,表面暗红色,质地松脆,镜检系机化组织和血栓成分;左心室壁内小动脉血栓栓塞及附近心肌灶性坏死。右上肺内动脉血栓栓塞,右下肺背段有一空洞,约4.5cm×1.6cm×1.3cm,腔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物,壁较厚。镜下见洞壁由结核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构成,周围散在米粒或黄豆大小的灰白色结节,镜检为结核结节。右肺门淋巴结结核并互相融合,抗酸杆菌培养及结核杆菌DNA扩增(+)。肝瘀血,肝右叶动脉栓塞;右肾皮质部见一陈旧性梗塞区。大脑表面血管充血,管周少量出血,弥漫性脑水肿,白质疏松,灰质神经元变性坏死,左侧额、颞、顶、枕尤甚,内囊及附近组织呈片状软化灶,同侧小脑扁桃体有明显压迹,对侧小脑扁桃体疝形成。心房血栓和栓塞组织行细菌(含抗酸杆菌)培养及结核杆菌DNA扩增均为阴性。病理诊断:1、右肺下叶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伴肺门淋巴结结核;2、左心房心内膜损害,附壁机化血栓,多脏器栓塞(脑、肺、心、肝、肾);3、弥漫性脑水肿,右侧小脑扁桃体疝形成,左侧大脑内囊、海马部软化。 讨论:本例以脑栓塞起病。病理证实为肺结核、左心房内膜受损、附壁血栓形成。各血栓、栓塞部位无结核感染证据,符合非细菌性心内膜炎诊断[1]。非细菌性心内膜炎又称消耗性心内膜炎,多见于恶性肿瘤、肝硬化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变多侵犯心瓣膜闭合缝。本例继发于肺结核,且血栓位于左心房,导致多脏器栓塞,尤以大面积脑栓塞为首发症状,实属罕见。本例有结核中毒症状已半年,未及时诊治,长期慢性消耗导致心内膜炎的发生,教训深刻。
-
利福平注射液与利福平胶囊治疗初治空洞性肺结核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RFP注射液与RFP胶囊治疗初治空洞性肺结核疗效分析,对140例空洞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RFP针,INH,PZA,EMB)和对照组(RFP胶囊,INH,EMB,PZA)经治疗后对疗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RFP针治疗组胸片吸收率85%,痰菌阴转率90%,明显高于利福平胶囊治疗组(胸片吸收率65%,痰菌阴转率70%),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30%~40%.结论:RFP针治疗初治空洞性肺结核起效迅速更高效,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
空洞性肺结核X线胸片的诊断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目的:研究空洞性肺结核的X线胸片摄影征象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评价分析36例空洞性肺结核的X线征象.结果:36例空洞性肺结核病中,虫蚀样空洞18例,薄壁空洞6例,纤维空洞12例.阅片评价满意.结论:胸部X线片是检查诊断空洞性肺结核的重要手段,为临床早期发现空洞性肺结核提供治疗依据.
-
漯河市2002-2007年空洞性肺结核的控制效果
目的 研究空洞性肺结核流行状况,为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科学依据,降低空洞性肺结核的发病率.方法 对漯河市2002-2007年空洞性肺结核病例资料进行流行状况分析,研究其分布规律和总病趋势.结果 该市2002年空洞性肺结核患病率5.82/10万,2007年患病率为3.23/10万,下降44.5%.结论 通过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 实施,空洞性肺结核患病率明显下降.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尿激酶加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观察
自1996年以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各期脑梗塞,按不同的标准将病人分为3组进行治疗,即尿激酶加针刺组、降纤酶加针刺组、单纯针刺组(均配合活血化瘀中药制剂输入),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将对尿激酶(太原生物化学制药厂)静脉输入,配合针刺治疗情况进行小结及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123例均为住院病人,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塞诊断标准[1]。其中男74例,女49例。1.1.1 入选标准年龄小于75岁;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无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灶;无意识障碍(昏睡或昏迷),但对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由于预后差,昏迷也可考虑;发病在6小时以内,但若进展性卒中,可延长至48小时;治疗前收缩压小于24kPa,舒张压小于14.6kPa,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要求在本科用药交待书上签字)。1.1.2 除外标准活动性内出血和已知出血倾向(包括月经期);CT提示可疑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脑出血史,近半年内有脑梗塞史及颅内、脊柱手术外伤史;近半年内有活动性消化溃疡或胃出血,近3个月AMI史、感染性心内膜炎,近6周外科手术、分娩、器官活检及严重创伤;严重心功能不全、房颤、败血症性血栓脉管炎、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炎、空洞性肺结核及已知严重肾功能不全;妊娠者。
-
微创外科的新技术--空洞切开缝合术治疗重症肺结核
空洞性肺结核临床上属晚期,病人常伴有排菌和程度不等的咯血.一般空洞形成后经正规化疗大部分均可闭合.而一年内不能闭合的空洞,其病程愈长则闭合的可能性愈小,因此,临床上已将其列入外科手术适应证.
-
先天性支气管扩张误诊为结核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男,38岁。因咳嗽、咯痰,伴低热,畏寒20d来院就诊。既往有Ⅱ型糖尿病5年。查体:右肺湿罗音。T 37.7℃,血白细胞7.1×109/L,L 0.69,血沉25mm/h,血糖12.5mmol/L。胸部X线正侧位片:双上肺野均示斑片及索条状阴影,右肺中叶及下叶基底段呈大片状实变,右肺下叶背段处有-3.5cm×3.5cm空洞,壁较厚且不规则,内示浅液平。CT显示:右下叶背段有一约5.0cm×3.5cm大小空洞,呈蚌状,洞内示浅液平,洞周少许斑片影。X线及CT诊断:①双上肺结核。②右中、下肺炎症。③右下叶背段空洞性肺结核。建议抗炎并抗结核治疗。住院56d,患者曾先后使用多种抗生素并抗结核治疗,症状明显减轻,X线片随访,见右中、下叶炎症逐渐吸收消散,但右下叶背段空洞影的大小形态及洞内液平均无明显改变,手术治疗。术中见背段支气管自开口处即显著扩大。管壁薄,右肺门未见异常,行下叶部分
-
经皮导管治疗肺结核空洞继发感染5例分析
1996年9月至2000年7月,我们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经胸壁肺脓肿内置管,治疗由肺结核空洞引起的继发性肺脓肿5例,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37~63岁,中位年龄51岁。发病诱因:Ⅱ型糖尿病3例,胶原病应用糖皮质激素1例,中期妊娠1例。5例均为侵润性或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左肺上叶3例,右肺上叶2例。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咳脓臭痰、胸痛,血白细胞(12~27)×109/L、中性粒细胞≥0.81、血沉≥37mm/1h,胸部CT大片浓密阴影,中心空洞(直径4~9cm)伴液平,5例患者痰菌培养3例阳性(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各1例,未做厌氧菌培养);痰涂片抗酸染色均找到抗酸杆菌,经皮肺活检找到典型干酪肉芽组织。
-
经纤维支气管镜灌注治疗空洞性肺结核临床观察
我院自1999年起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治疗空洞性肺结核,取得了显著疗效,其中治疗初治空洞性肺结核25例,报道如下.
-
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疗效与护理
支气管内膜结核是由于结核菌侵入气管和支气管黏膜或黏膜组织所引起的结核病.多数继发于肺结核病,特别是空洞性肺结核.肺内也可无明显结核病变而由干酪样气管淋巴结核破溃到气管、支气管黏膜所引起.X线胸片无结核病变或仅有少许稳定性病灶,常常未受临床医师重视而致误诊或漏诊.肺结核伴支气管内膜结核往往无特异症状,但局限于气管、支气管内膜的结核,症状较明显,可出现剧烈频繁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现将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内膜结核的疗效与护理介绍如下.
-
以鼻出血表现为首发的空洞型肺结核误诊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罗某,女,38岁,因间歇喉痛、鼻出血3月余,于2007年6月7日在我院发热门诊就诊.3月余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间歇喉痛,咽部异物感,少许鼻出血,有时头晕、无力,不咳嗽、咳痰,且无胸痛出汗,曾在长沙市多家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多次鼻部喉部检查,均以慢性咽喉炎、鼻出血待查,拟以抗炎止血及中药治疗,效果不佳.
-
空洞内注射给药在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中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空洞内注射给药治疗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方法:选取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患者3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3SRHZE /6HRE 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期行 CT 引导下空洞内注射给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2个月45.00%、5个月67.00%、9个月81.00%、20个月痰菌阴转率95.00%;空洞闭合率81.00%,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空洞内注射给药治疗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具有显著效果,能有效增加痰菌阴转率与空洞闭合率,具有并发症少、无明显毒副反应、安全准确等优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猝死分析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猝死近年来报道较多,发生率虽低但后果严重,为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现将我院1980~1999年期间19例(发生率为住院病人的0.9‰)猝死病人的猝死危险因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性别、年龄与诊断:19例中男12例,女7例。平均年龄(41.9±11.8)岁。精神分裂症11例,情感性精神障碍3例,癔症3例,偏执型精神病1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1例。 猝死时住院天数:7天内7例,7~14天4例,14~60天4例,60天以上4例。 猝死时的病期:3月内3例,3月~5年4例,5年以上12例。 猝死发生的时间:夜间睡眠中8例,白天11例,其中进食后1小时内死亡者1例。 猝死前躯体情况:有躯体疾病者5例,分别为风心病1例,空洞性肺结核1例,肺气肿1例,双下肢被截伴贫血1例,肌萎缩1例。猝死前均使用各种抗精神病药。 辅助检查:猝死前心电图异常者2例,其中T波改变1例,低电压,顺钟向转位1例,1例脑血流图示脑供血不足、血管弹性差。
-
217例空洞性肺结核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空洞性肺结核的外科治疗适应症,手术方法,术后管理.方法 自2000年1月~2009年12月,外科治疗217例空洞性肺结核,其中厚壁空洞73例,薄壁空洞34例,张力空洞26例,慢性空洞127例.痰菌阳性94例,78例均有不同程度耐药.结果 择期手术191例,大咯血急症手术26例.空洞清除18例,肺段切除27例,肺叶切除44例,上叶加下叶背段切除34例,上叶加下叶背段病灶清除21例,中下叶切除20例,中上叶切除14例,右全肺切除12例,左全肺切除23例.全组无手术死亡,6例复发,4例术后合并脓胸,4例合并支气管胸膜瘘,5例合并支气管残端瘘,其余全部病例无复发,治愈率97.1%.痰菌阴转率93.6%.讨论 外科手术是空洞性肺结核内科治疗失败者较有效的手段.手术原则为宁小勿大,以肺叶切除方式为主.
-
免疫联合介入治疗在耐多药的空洞性肺结核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免疫联合介入治疗在耐多药的空洞性肺结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1例耐多药的空洞性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给予全身化疗,观察组(n=41)给予介入疗法+免疫疗法+全身化疗,观察两组治疗3、12、24个月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3、12、24个月后的痰菌阴转率、空洞闭合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症治疗后消失。结论免疫联合介入治疗在耐多药的空洞性肺结核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而且安全性好,建议临床推广。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介入治疗空洞型肺结核36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肺穿介入术对耐多药空洞性肺结核治疗的疗效、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经内科治疗3月以上仍排菌的36例耐多药空洞性肺结核单发空洞行经皮肺穿介入术加全身抗痨治疗.结果 两月末痰菌阴转率达到80.5%,空洞明显缩小占90%.结论 经皮肺穿介入术是继外科术后,解决空洞性肺结核复治失败或病情反复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
经纤维支气管镜药物灌注治疗耐多药空洞型肺结核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导管介入对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价值.方法 经纤维支气管镜导管介入空洞并注入抗痨药物治疗空洞性肺结核102例,与单纯化疗组106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痰菌阴转率89%,病灶吸收率92%,空洞闭合率50%,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的54%、69%、23%(P<0.01~0.05).结论 经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注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优于单纯化疗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介入术治疗空洞性肺结核100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介入术在空洞型肺结核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及并发症.方法 对住院患者行胸部CT检查,选取空洞靠近胸壁患者,在全身抗痨治疗(HRZEV)基础上,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介入术给药.结果 1月痰菌阴转率20例,占80%,空洞闭合68例,占68%.术后3月痰菌阴转率25例,占100%,空洞闭合86例,占86%.术后6月空洞闭合率89例,占89%.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介入术是一种辅助治疗空洞型肺结核的有效方法.
-
初治空洞性肺结核20例临床分析
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之一,全程督导的短程化疗是治疗肺结核的主要措施,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7月~2005年7月住院治疗并完成短程化疗的初治空洞肺结核患者20例,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治疗空洞型肺结核的护理体会
自2001年以来,我院开展了以CT定位的方式在肺的空洞内直接注射药物治疗难治性或耐药性空洞性肺结核,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有关护理工作的体会阐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