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药合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疗效分析
1一般情况本组男27例,女9例,年龄15岁-76岁,平均45.5岁,病史2个月-15年,初发16例,慢性复发20例.以上病例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慢性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
大肠癌筛查现况与展望
大肠癌已经成为我国第4大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肠腺瘤是大肠癌主要的癌前疾病,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发生恶性转变。积极开展无症状人群筛查,发现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症患者,是降低大肠癌发病率,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当前,粪便隐血试验和乙状结肠镜检查是常采用的大肠癌筛查手段,研究显示,两者都能够降低大肠癌死亡率。结肠镜的筛查价值尚待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我国大肠癌筛查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获得了大量具有中国人群特点的大肠癌筛查经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中国大肠癌诊疗共识为规范性实施癌症筛查提供了理论指导。
-
白头翁治疗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是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主要病变在回肠末段,累及直肠.临床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糊状、带血、黏液、腥臭,一日多次.粪便中可找到阿米巴原虫.乙状结肠镜检查,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内可见大小不等、散在的溃疡,边缘整齐,周围可见一圈红晕,溃疡之间黏膜正常,全身症状可有恶寒发热等.本病属于中医"痢疾"范围.白头翁性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是治疗热毒痢的要药.<伤寒论>谓:"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白头翁汤中以白头翁为君,配黄连、黄柏、秦皮.临床上治疗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皆有效.我们以单味白头翁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取得较好疗效.一般用白头翁30g,煎汤服2次,病重者同时用白头翁50g煎汤作保留灌肠,一般3~5天即可治愈,重者1周左右.慢性反复发作者,白头翁合鸦胆子治疗可取得效果.在治疗中,未发现有明显副作用,不仅临床症状较快改善,且肠腔黏膜溃疡也随之好转.举例如下.
-
达芬奇机器人联合结肠镜乙状结肠腺瘤1例的护理配合
我院于2010-05为1例结肠腺瘤患者实施了达芬奇联合结肠镜乙状结肠腺瘤切除术,现对其手术过程护理配合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男,65岁.腹泻伴里急后重1个月.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可见2枚相邻宽基息肉,直径约1.0 cm及1.5 cm.病理诊断: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伴腺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临床诊断:乙状结肠绒毛管状腺瘤.
-
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对结直肠癌简便筛查的应用价值
对我院2009年7~12月3648例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筛查出结直肠肿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结直肠肿瘤早期筛查在基层、社区医院推广使用的意义,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648例,年龄8~91岁,平均(46±15)岁.男1962例(54%),年龄8~88岁,平均(45±15)岁:女1686例(46%),年龄14~91岁,平均(48±14)岁.
-
美国癌症学会(ACS)2004年版癌症早期筛查指南解读(三)
7 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的普查和监测ACS在2001年制订了结肠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的筛查和监测的指南,2002年版的指南中有关大便潜血试验的建议中增加了免疫化学检查.ACS建议中等危险度的人应从50岁开始应用下述的五种方法中的一种进行结直肠癌的筛查:①每年1次的大便潜血试验(FOBT);②每5年1次的乙状结肠镜检查;③每年1次的FOBT加上每5年1次的乙状结肠镜检查;④每5年1次的双重对比钡灌肠检查;⑤每10年1次的结肠镜检查.这些建议与USPSTF在2002年提出的筛查建议非常相似.USPSTF建议所有50岁及以上的男性和女性都应进行结直肠癌的临床筛查.
-
结肠Ⅰ期吻合术22例临床分析
结肠损伤、穿孔或急性梗阻,是外科临床上较严重的急腹症之一,一般采用Ⅱ期手术治疗.近5年来我们采用Ⅰ期结肠吻合术治疗各类结肠病变22例,并在术后早期应用通里攻下中药,均获治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小16岁,大68岁,其中65岁以上者8例.发病至手术时间短6 h,长30 d,平均3.7d.其中外伤性结肠破裂6例,结肠穿孔8例(其中乙状结肠镜检查致穿孔2例,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2例,恶性肿瘤1例,节段性肠炎1例,原因不明2例),结肠急性梗阻8例(其中1例从出现梗阻症状至手术达30d).病变部位升结肠5例,结肠肝区1例,横结肠脾区4例,降结肠5例,乙状结肠4例,乙状结肠与直肠交界处3例.
-
胃、结直肠多重癌1例
1例多重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8岁.1998年2月因纳差、上腹痛2个月查胃镜诊断为胃癌.行毕Ⅱ式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胃窦部低分化腺癌,侵及深肌层,伴胃小弯、胃大弯淋巴结转移.1999年9月因下腹及会阴部疼痛6个月,行硬管乙状结肠镜检查示:直肠距肛门6~10cm处肠壁菜花样肿物.活检病理:高分化腺癌.其后又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又见结肠肝曲肠壁粘膜不规则隆起.活检病理:中~高分化腺癌.复查胃镜示残胃吻合口炎,活检病理:粘膜慢性炎症.给予FUFA方案(醛氢叶酸、氟脲嘧啶)化疗二周期,拟择期手术治疗.患者的哥哥51岁时死于胃癌,弟弟有胃溃疡病史多年.
-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泄泻68例
1996~2000年,笔者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泄泻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68例均为门诊患者.男45例,女23例;年龄大60岁,小25岁,平均42岁;病程长15年,短1年;大便次数3~4次/d46例,5~6次/d22例;经大便常规和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肠炎15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3例.全部病例均有稀样便或不同程度的脓血便史,并且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
粪便潜血检查仍是一种有价值的筛查工具
研究者观察分析了94637例患者总计181950例大便潜血检查(FOBT)结果。FOBT 阳性且12个月内未检出结肠癌(FOBT+/CRC-)发生率为4.4%,结直肠癌发生率为3.5/1000次检查。对于全部队列人群,其他筛查结果与结肠镜检结果如下:可屈性乙状结肠镜检查(39%),钡灌肠(8%),和 CT 结肠镜检查(0.03%)。非白种人、老年或男性个体更容易在首次检查中出现 FOBT+/CRC-结果。
-
中西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病,至今病因不甚明确,故缺乏较满意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取得了较满意疗效,并与单用中药和单用西药的方法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结肠黑变病1例
1病例介绍患者女,58岁,主因腹部疼痛不适2月余近日病情加重伴血便而来医院就诊.患者既往有便秘史,经常服用泻药.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近端结肠粘膜充血水肿,部分肠粘膜呈现深浅不一的棕黑色,有些区域有黑色微小突起,临床认为结肠多发性息肉,故取活检送我室检查.病理检查:肉眼见绿豆大小灰白色组织三块,镜下粘膜上皮细胞大致正常,固有层内云集大量内含大小一致的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该色素具有黑色素和脂褐素的特点.
-
硫酸钡造影致肠梗阻死亡1例
1 临床资料农民,男性,58岁,进行性消瘦,腹部疼痛于2001年12月24日来院就医,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距肛门8cm,直肠前壁2.5cm×2.5cm肿块,肿块位于粘膜下,表面光滑,无溃烂.B超检查证实肿块位置.乙状结肠等均正常.时隔一天行肠道清洗,并用泻药,当夜腹泻十余次,体质极度虚弱.26日硫酸钡糊状物1000ml灌肠造影,提示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等均正常,无占位性病变.造影后再次CT扫描,提示整个结肠腔内充满钡剂,肠管粘膜均完好.肠功能蠕动弱.检查结束,病人回家.3d无大便,腹痛加重,多次呕吐,2002年1月1日医院以肠梗阻收住院.
-
下段直肠早期癌局部切除2例
例1,女,68岁,因大便带血0.5 a,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直肠息肉于1997年4月23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肛诊距肛门4 cm,胸膝位9点处见1.2 cm×0.8 cm×0.8 cm的息肉状肿物,质较硬.乙状结肠镜检查见该肿物有蒂,表面糜烂,易出血,考虑为息肉恶变.拟限期行根治术,由于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在子女及医生的劝说下于1997年4月27日在局麻下扩肛拖出肿物,行激光局部切除术.病理检查见肿物呈浅灰褐色,有质软的蒂,镜检见部分直肠黏膜为腺癌图像,蒂部切缘未见癌细胞,病理诊断直肠腺癌.考虑来自息肉恶变,术后随访,第5年再次出现脓性血便,二次住院检查,原部位出现3 cm×2 cm×2 cm隆起形菜花样肿物,再次拟行根治术,患者拒绝,选择鞍麻下肿物姑息切除术,术后配合化疗2个疗程.至今健在,并能够参加各种劳动.
-
结肠癌的筛选
在美国,每年有新发现的结肠直肠癌140000例,死于结肠直肠癌的患者约55000例。结肠直肠癌已成为第二主要的癌性和或癌症有关的死亡疾病,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增高,新发现的结肠直肠癌患者年龄大多数大于75岁。人们在一生中患结肠癌的危险为2.6%,临床新诊断的结肠直肠患者多达60%已发生局部或远处转移,其5年的生存率分别约为60%和6%,而对局限性未发生转移的患者进行治疗,其5年生存率要望达到91%。鉴于结肠直肠癌可预防性和严重的危害性,加强对结肠癌的筛选很有必要,其目的主要的是发现早期癌肿,发现和切除息肉,从而预防癌肿。 常用的筛选方法有大便隐血试验(FOBT)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应用FOBT时,受检者易接受,但以下情况可导致假阳性:消化含过氧化酶的食物、刺激胃的药物如水杨酸和其他抗炎症药物、痔、肠憩室病、消化性溃疡和其他非瘤性胃肠道出血。FOBT亦可能在以下情况下出现假阴性:血液在大便中的分布不均、服用维生素C和其他抗氧化剂、标本留置时间过长等。乙状结肠镜因价格、操作中的不适和对其存在恐惧心理而常被一些人拒绝,乙状结肠镜在无症状的病人中进行筛查,发现癌肿的机会为1~4/1000,其敏感性和诊断价值与使用的设备类型有关,硬管25cm的乙状结肠镜仅可发现25%~30%的结肠直肠癌,35cm和60cm的纤维结肠镜发现肠息肉和癌肿的机会明显增高。 建议 所有年龄≥50岁的人群应进行结肠直肠癌的筛选。有效的筛选方法为FOBT和乙状结肠镜,有关开始或停止筛选的理想年龄尚缺乏足够的资料。多数证据支持每年进行FOBT可降低50岁至8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无足够的证据支持定期进行乙状结肠镜筛选,基于专家的观点,建议每3年至5年进行1次。对FOBT结果异常的患者应进行结肠镜检查。对存在危险因素者(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家族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高危腺瘤性息肉病、先前结肠癌史),筛选年龄应进一步降低。进行筛选的对象应知晓筛选方法的潜在益处、风险、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FOBT应严格遵照程序管制饮食、收集和保留标本。乙状结肠镜应由技术熟练者操作,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到作者的经验和患者的舒适性,较长的纤维乙状结肠镜较较短硬管的敏感性高,且相对舒适。 无充足的证据提示应用直肠指检、钡剂灌肠、结肠镜进行常规筛选(原因是上述方法如FOBT和乙状结肠镜筛查实用有效;直肠指检不准确;结肠镜费用商并存在一定的风险)。对结肠癌的高危人群应由专家常规进行内窥镜筛选。对全结肠直肠评价好的方法是直接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另一可替代的方法是应用可塑的纤维乙状结肠镜和高质量的气钡对照灌肠。(叶山东摘)
-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1999-01~2001-04门诊治疗患者,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45.8岁;病程4~28个月.全部病例均已经过乙状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均不同程度见有直肠上段或结肠下段粘膜充血,红肿或糜烂,其中肠粘膜出现散在溃疡面者14例,肠粘模出现轻度糜烂者13例,肠粘膜出现充血水肿者8例.
-
玉屏风散加味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52例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30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22例经乙状结肠镜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符合1987年全国消化会议慢性结肠炎诊断标准.52例中男性24例,女性28例.年龄20~30岁12例,31~45岁29例,46~55岁8例,56岁以上3例.病程短2年,长9年,平均5.5年.2治疗方法
-
直肠癌误诊23例分析
1 临床资料本组23例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3~25岁4例,40~59岁12例,60~79岁7例;发病到确诊时间,从出现自觉症状至来院确诊时间,6个月以内者5例,7~12个月9例,13~18个月6例,25个月以上者3例,其中发病到确诊短时间为120d,长为28个月.23例中误诊为:痢疾8例,溃疡性结肠炎6例,慢性肠炎3例,痔2例,肛裂1例,其他3例.大便性状改变:便血6例,脓血便12例,粘液便3例,稀便2例,便条变细9例.肛诊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瘤距肛门距离:23例中均经本院乙状结肠镜检查,其中16例做肛门指诊,其病变距肛门8cm以下者6例,10cm以上者4例.
-
超声检查与X线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优劣分析
以往结肠癌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餐透视和乙状结肠镜检查,B超问世以来,对于结肠癌的诊断又有了一种新的影像方法[1],为客观的评价B超对结肠癌的诊断,尤其是癌部位在乙状结肠以上的,在B超诊断的同时,与X线检查相对照,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
异时性三重癌
患者男,76岁,农民,因"大便带血一年余,进食梗噎感伴消瘦1个月余"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一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大便带血,鲜血,量少,血和粪便混杂,一直未予诊治,1个月来自感进食梗噎,仅能进流质饮食,伴体重减少十余斤,无腹痛,无发热,无呕吐.患者十余年前因牙龈鳞癌行手术治疗.体检: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未及包块.肛门指检:直肠距肛门2 cm可及肿块,指套染血.当天行胃镜和乙状结肠镜检查,胃镜发现距门齿30 cm处巨大菜花状增生物,组织脆,易出血,病变累及四周,管腔狭窄,内镜不能通过,病理提示鳞状细胞癌,胃镜诊断:食管中段癌.结肠镜检发现直肠3 cm不规则新生物,不规则糜烂、溃疡,组织脆,肠腔狭窄,内镜不能深插.病理提示腺癌,累及鳞状上皮黏膜下,结肠镜诊断: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