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收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血气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用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研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用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34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用 CPAP 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和 pH 酸碱度,统计、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PaO2、PaCO2、PaO2/FiO2及 pH酸碱度明显比对照组好,不良并发症明显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用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并发症也减少。
-
3种不同治疗方法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评价3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1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患儿随机分为单纯性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A组)、肺表面活性药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B组)和盐酸氨溴索+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组)3组,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B和C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组,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氨溴索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安全,价格便宜,值得临床推广.
-
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复苏犬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潮气量(Vt)机械通气对室颤犬复苏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探讨心肺复苏的机械通气策略.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犬24只,体质量(15±2) kg,雌雄不拘,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对照组(A组)、低Vt组(B组)和高Vt组(C组).对照组仅进行麻醉和气管插管;其余2组经右心室导管诱发室颤制作心搏骤停模型,复苏时分别以不同潮气量(低Vt组:6 ml/kg;高Vt组:20 ml/kg)机械通气6h,观察开始复苏前及机械通气后不同时间点犬动脉血气的变化;比较各组犬复苏成功率及72 h存活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磷脂酰胆碱含量;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W/D)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评分.结果 (1)复苏开始时B、C两组犬pH显著降低,PaO2下降,PaCO2上升,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pH、PaO2均升高;C组ROSC 2 h后,PaCO2较B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C 6 h后,B组与C组比较HCO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B组比较,C组磷脂酰胆碱含量减少(P<0.05),肺组织W/D比值增加(P<0.05),病理损伤形态学积分升高(P<0.01).结论 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丢失,减轻复苏后肺损伤,可作为复苏及复苏后一种保护性通气策略.
-
硫辛酸对急性百草枯中毒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目的 观察代谢性抗氧化剂硫辛酸对急性百草枯中毒造成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组织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SP-A/B)浓度的影响,及其影响是否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有关.探讨硫辛酸对急性肺损伤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 购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健康雄性Sprage-Dawley大鼠66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3组:正常对照组(NS)6只、百草枯中毒组(PQ) 30只、百草枯+硫辛酸治疗组(LA) 30只.PQ组和LA组再细分5个亚组,即3、6、12、24、48 h亚组,每个亚组6只.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实验中心实验,取大鼠相同部位的肺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病理特点表现炎症反应和间质纤维化为模型成功;取另外相同部位肺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取大鼠尾静脉非抗凝全血0.8 mL测定TNF-α水平;提取肺组织中总RNA,用RT-PCR法测SP-A、SP-B mRNA水平.结果 ①HE染色结果显示LA组肺组织损伤较PQ组轻.②MDA和SOD数据得出:各时间点三组之间,组内各时间点之间比较,除3h时点组间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TNF-α水平的数据:各时间点三组之间、组内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SP-AmRNA和SP-BmRNA扩增倍数:各时间点的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Q组内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组内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硫辛酸在急性百草枯中毒中能使肺组织的损伤减轻,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调控TNF-α的水平,达到间接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含量,从而减轻肺水肿,改善肺顺应性,保护肺脏组织.
-
7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使用鼻塞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是由于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其产生或释放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引起的广泛的肺泡萎陷和肺顺应性降低.患儿多在生后4~6 h内进行性呼吸困难,表现为气促、吸气三凹征、呼气性呻吟、青紫等不断加深,共至有呼吸暂停、肌张力低下、低血压甚至休克.给氧是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在各种形式的辅助通气中,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nCPAP)是其巾较为重要的一种[1].它可以提供维持的气道扩张压,使萎陷的肺泡蕈新张开.nCPAP能增加跨肺压力,增加功能残余气量直径,减少气道阻力,使自主呼吸变得有规律,节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呼吸功,压低膈肌等作用[2].
-
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在治疗新生儿肺炎过程中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60例确诊新生儿肺炎患儿,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PS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加用PS组在改善症状、消除肺部哕音、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治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疗效满意,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辅助治疗新生儿肺炎疗效可靠.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疗效观察
目的 探索运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确诊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盐酸氨溴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结果 观察组患儿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氧疗时间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在总的住院治疗时间方面,观察组亦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显著减少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天数,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血气指标及肺动脉压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血气指标及肺动脉压(PAP)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2016年11月-2017年10月治疗的92例PPH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入选患儿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观察组则于对照组基础上加以PS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与治疗前后血气指标、PAP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氧疗时间、CPAP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对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酸碱度(pH)、PA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iO2、PAP低于对照组,PaO2、pH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PAP治疗基础上,将PS应用于PPHN治疗中效果确切,可调节患儿血气指标、降低PAP,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儿早日恢复.
关键词: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机械通气 血气指标 肺动脉压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影像学表现
肺泡蛋白沉积症( Pulmonary Aveolar Proteinosis ,PAP)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少见疾病,1958年由Rosen等首次报导[1].该病特征是肺泡内充填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阳性的蛋白质类物质,主要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退化的肺泡上皮组成,临床主要特点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目前全肺灌洗仍是该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近年来的有关文献,主要就其影像学特点,综述如下.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注入方式改进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方法 将80例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40例,采用55号头皮针直接从气管导管外壁刺入注药.对照组40例,按传统方法,分开气管导管与呼吸囊,分3个体位将药物直接从气管导管内注入.比较两组早产儿用药过程中的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口周发绀、药物反流、机械通气时间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SpO2、心率、口周发绀、药物反流等情况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改进后的注药方式更有利于药物的有效利用,减少药物浪费,利于患儿生命体征的稳定,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
氦氧混合气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氦氧混合气( helium oxygen mixture )是氦气与氧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制成的一种低密度气体。氦氧混合气具有降低气道阻力、减轻呼吸肌疲劳、促进氧合等优点,目前其治疗已被引入成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1]、呼吸衰竭[2]、哮喘[3]等疾病。有研究显示,氦氧混合气对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4]、间质性肺气肿[5]、呼吸衰竭[6]、气道梗阻[7]等疾病具有一定疗效,但其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报道甚少。虽然新生儿救治技术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一氧化氮( NO )吸入疗法、高频振荡通气等显著提高了新生儿的存活率,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疾病病情危重,临床治疗困难,病死率仍较高。而氦氧混合气的引入可能为上述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具有巨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早产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一例
患儿男,因“早产后呼吸困难30 min”从产科转入,系胎龄33+4周,胚胎移植、双卵双胎剖宫术娩出,胎膜早破14 h,体重2.25 kg,出生后呼吸困难,胸廓塌陷,皮肤发绀,精神、反应差,胸片示两肺类白肺表现,血气示Ⅱ型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血常规正常。入院诊断: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早产适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入院后经有创呼吸机呼吸支持、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替代及防治感染、营养管理等治疗,病情一度好转,第4天可顺利撤呼吸机,血气正常,痰量少;精神、反应、吃奶渐好转,入院后第9天奶量可加至27 ml/2 h,体重增至2.38 kg,停用抗生素。
-
肾上腺髓质素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肾上腺髓质素(ADM)是Kitamura等[1]日本学者1993年首先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活性肽,具有快速而持久的降压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ADM还有增强心肌收缩力、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尿钠排泄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保护上皮、调节炎症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与原发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肿瘤等[2-8]多种疾病的关系已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我们仅就ADM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做一综述.
-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对鼠肺移植后急性肺损伤的影响
盐酸氨溴索(沐舒坦)大剂量应用时能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并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可能对肺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2].因此,我们于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建立大鼠肺移植动物模型并应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对肺移植术后的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
氨溴索对小鼠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作用以及对肺组织表达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氨溴索预处理对铜绿假单胞菌急性肺部感染的作用及对调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SP-A)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D(SP-D)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小鼠42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6只,感染组18只,保护组18只,建立小鼠铜绿假单胞菌(PA)急性肺部感染模型,感染组与保护组分别直接给予PA或腹腔注射氨溴索后再给予PA,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分别检测2、4、8h小鼠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以评估体内炎症反应程度,通过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采用PCR法检测氨溴索预处理对小鼠肺组织SP-A和SP-D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感染组和保护组2、4、8h小鼠血清中IL-6浓度分别为(58.25±27.56)vs.(49.30±7.44) pg/ml,(68.59±43.46) vs.(46.68±8.45) pg/ml,(109.76±76.49) vs.(49.77±15.14) pg/ml;感染组和保护组2、4、8h小鼠血清中TNF-α浓度分别为(22.77±1.64)vs.(22.50 ±1.06) pg/ml、(27.67±4.59)vs.(22.35 ±0.61) pg/ml、(24.71±0.87)vs.(22.13±1.50)pg/ml.结论 氨溴索预处理可以降低血清IL-6和TNF-α的水平,特别是明显降低处理8h时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P =0.0073),提高肺组织SP-A、SP-D mRNA的表达,改善肺组织的炎症反应;表明氨溴索对小鼠PA急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可能是部分通过调节SP的功能而实现的.
-
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猪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猪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治疗NRDS早产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妇产科出生的晚期早产儿31例,均合并NRDS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早产儿17例,出现NRDS即早期应用猪肺磷脂治疗;对照组早产儿14例,常规治疗无效后再应用猪肺磷脂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早产儿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并发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12±0.41)(6.03±0.93)(2.98±0.27)d及(9.14±0.82)d ,均低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并发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猪肺磷脂针对晚期早产儿NRDS呼吸功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够显著缩短早产儿症状或体征改善时间,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羊膜腔内注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一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羊膜腔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基础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并有少数临床应用成功的报道,而国内尚未见报道.2001年5月我院收治1例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行羊膜腔内注射,预防早产儿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先天性膈疝的诊治
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膈肌先天发育不良导致的畸形,常伴其他畸形和心、肺发育异常,是小儿外科医师面对的具挑战性疾病之一.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CDH诊治水平已取得很大进展,包括应用不同的辅助通气法、吸入一氧化氮(nitrico xide,NO)疗法、使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等药物、体外膜肺式氧合器(extracorp 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ECOM)、外科技术的改进(腹腔镜的使用)等,但目前CDH患儿的死亡率仍为3O%~6O%[1~3].
-
体外膜肺氧合成功救治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致心肺功能衰竭一例
患儿女,第1胎第1产,胎龄39周+6,出生体重3180 g。孕母正规产前检查。患儿出生时羊水Ⅱ度胎粪污染,无窒息。生后8 h,患儿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胸部X射线提示肺部渗出影,右侧较左侧显著,外院先后给予经鼻正压通气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治疗,进行血培养等检查,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病情无好转。于2015年8月10日,生后17 h,在机械通气下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转运团队转运至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入院后在常频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呼吸困难明显,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22 mg/L,血气分析示pH 7.24,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35.5 mmHg(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40.8 mmHg,碱剩余(base excess,BE)-9.0 mmol/L。入院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可疑,肺动脉高压。给予高频机械通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改善循环;一氧化氮吸入降低肺动脉高压。生后21 h,患儿病情进一步恶化,氧合指数为45。经过评估,患儿生后23 h开始动脉-静脉模式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生后24 h血培养结果回报B族链球菌(group BStreptococcus,GBS)阳性。患儿入院后存在CRP等炎症指标增高,脏器功能障碍(顽固性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组织低灌注(乳酸增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诊断为败血症合并呼吸循环衰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