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缝线提拉法应用于腹腔镜子宫后壁肌瘤剔除术效果观察

    作者:吴倩;王宏宾;于立香

    目的 探讨缝线提拉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后壁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3例子宫后壁肌瘤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缝线提拉法者为观察组,回顾性随机选取35例腹腔镜子宫后壁肌瘤行常规举宫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术后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缝线提拉法用于腹腔镜子宫后壁肌瘤剔除术,与常规举官法比较,可更好的暴露手术视野,有利于肌瘤组织的快速剔除及创面的缝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是一种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 肠吻合采用不同缝线对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影响

    作者:李毅;朱维铭;谢颖;张伟;李宁;黎介寿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CD)患者在肠切除吻合时使用不同缝线对CD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的102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可吸收线(可吸收线组,48例)与丝线(丝线组,54例)进行缝合的患者术后内镜复发和临床复发情况。结果 可吸收线组和丝线组术后1、2、3年累计临床复发率分别为6.3%、14.6%、22.9%和18.5%、27.8%、3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两组术后1年和2年累计内镜复发率分别为14.7%、38.2%和22.9%、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 CD患者在实施肠切除吻合术时采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相对于丝线能够显著降低CD术后内镜复发率;可吸收线可考虑作为CD肠吻合的首选缝合材料。

  • 关节镜下螺钉与缝线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庆;黄华扬;张涛;沈洪园;郑小飞;李凭跃;区永亮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螺钉固定与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41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32例,女9例;年龄8 ~43岁,平均18.3岁.骨折根据Meyers-McKeever-Zaricznyj分型:Ⅱ型12例,Ⅲ型29例.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螺钉固定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9 ~42岁,平均18.9岁.缝线固定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8~43岁,平均17.8岁.术后记录所有患者的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ROM)、伸膝阻滞例数、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KT-2000检查患侧与健侧位移差值.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缝线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58.9±6.7)min]大于螺钉固定组[(48.5±6.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固定组与缝线固定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51.6±6.2)、(95.5±2.6)分,IKDC评分为(91.4±6.4)分、(88.1±7.5)分,患侧与健侧位移差值分别为(2.7±2.6)、(2.8 ±2.7)mm,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固定组与缝线固定组分别有3例、2例患者仍出现5°或以上的伸膝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螺钉与缝线固定技术治疗Ⅱ、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和功能,建议术中透视确认解剖复位,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减少关节不稳、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 缝线锚钉与钻孔缝合修复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的疗效比较

    作者:谭晓毅;杜远立;覃涛;蔡瑾

    目的 比较缝线锚钉与钻孔缝合修复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缝线锚钉法或钻孔缝合法治疗的42例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收治时间段及修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传统组(采用钻孔缝合修复)21例,男18例,女3例;平均年龄(27.0±6.2)岁(19 ~41岁)。锚钉组(采用缝线锚钉修复)21例,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24.0±5.4)岁(16 ~ 37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外固定时间等,并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2~3年(平均2.7年)随访。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外固定时间及髌骨位置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传统组14例患者于术后1年手术取出钢丝;锚钉组未再次手术,末次随访时锚钉位置正常。传统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为(90.0±8.7)分,锚钉组平均为(95.0±4.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3,P=0.190)。按KS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传统组优8例,良8例,可5例,优良率为76.2%;锚钉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 5%。 结论缝线锚钉与钻孔缝合修复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均可取得满意疗效。相比较而言,缝线锚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效果更好,可以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是治疗股四头肌髌骨止点断裂的一种较好方法。

  • 关节镜下缝线加强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

    作者:皇甫小桥;赵金忠;杨星光

    目的 介绍关节镜下缝线加强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方法 ,研究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对13例单纯PCL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固定维持胫骨中立位,增加PCL的紧张度.采用IKDC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比较膝关节的后向松弛度. 结果 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120°~140°,平均128°.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后随访时IKDC评分:A 6例,B 7例;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术前的(67.4±3.3)分提高到随访结束时的(92.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7,P<0.01).屈膝90°位KT-1000检查,双侧胫骨结节后坠差异从术前的(8.1±1.7)mm减少到后随访时的(2.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30,P<0.01).陈旧性损伤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7.5±3.1)分,后随访时为(95.8±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76,P<0.01).12例患者恢复了原来的运动水平,1例较损伤前稍有降低. 结论 在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加强固定治疗急性PCL中远部损伤,能取得良好效果;治疗陈旧性PCL部分损伤,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

  • 缝线锚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附丽点损伤

    作者:郑鹏;韩基雄;马嘉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临床常见,小腿外展使膝关节突然外翻町引起MCL损伤,多见于高能量的交通伤所致的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中.

  • 可吸收缝合线在移植韧带中降解性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力;田京;靳安民;唐银丽

    目的 探讨可吸收缝合线在移植肌腱内的降解吸收机制及移植腱束之间的愈合情况。方法 1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切取半腱肌,折叠成双股后,采用3个0快薇乔可吸收缝合线编织缝合,建立采用可吸收缝线编织缝合的前交叉韧带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模型。术后观察实验动物一般情况,术后2、4、8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术后动物肢体活动情况良好,大体观察实验动物前交叉韧带连续性完整,张力适中。组织学观察术后2周位于移植肌腱内部的缝合线无降解,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而位于移植肌腱边缘的缝合线开始出现降解,移植腱束间通过纤维组织连接;术后4周移植肌腱内部缝合线部分降解,降解区未见新生组织长入;术后8周移植肌腱内部缝合线完全降解,形成一不规则无染色区。结论 可吸收缝合线在移植肌腱内部降解速度不变,但吸收周期明显延长。

  • 关节镜下复位Ethibond不可吸收MB66缝线固定治疗小儿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

    作者:黄远翘;莫华贵;邬黎平;陈元庄;马滚韶;李钰军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Ethibond不可吸收MB66缝线固定治疗小儿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关节镜下复位Ethibond不可吸收MB66缝线固定治疗的11例小儿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6例;年龄8~14岁,平均11.5岁.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7例,Ⅲ型4例.术后6个月应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7个月至1年随访(平均10.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术后3.7个月(2.8~6.0个月),较对侧正常膝关节轻度受限:屈膝角度较健侧减少0~ 25°,平均12.0°;伸膝角度较健侧少0~18°,平均9.5°.术后6个月时,有2例患者屈膝受限约8°,1例伸膝受限约5°.但所有患者均活动良好,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膝关节镜下Ethibond不可吸收MB66缝线固定治疗小儿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术后可早期康复活动、不必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等优点,疗效满意.

  • 关节镜下缝线加强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

    作者:蔡春元;董伊隆;李琪;林瑞新;张雷;李永奖;杨国敬;张力成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缝线加强技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21例PCL损伤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21 ~56岁,平均35.6岁.关节镜下采用单束异体韧带重建,术中加用3根“5”号爱惜邦缝线加强固定.采用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以及应力位X线片测量比较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的后向松弛度.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 ~ 35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为120°~ 140°,平均126°.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IKDC分级:A级7例,B级12例,D级2例;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从术前平均(65.8±3.7)分提高至(92.8±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130,P<0.001).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70.3±2.7)分提高至(95.8±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910,P<0.001);膝关节后向松弛度从术前平均(12.5±4.3) mm减少至(4.6±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30,P<0.001).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缝线加强技术治疗PCL损伤可取得良好疗效.

  • 显微手术应用不同缝线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雅坤;王虹;解正高

    目的 观察显微手术翼状胬肉切除术中使用不同显微缝线的临床疗效. 方法 筛选原发性胬肉患者75例(79眼),行显微手术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手术.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4例36眼,术中使用10-0非吸收缝线连续缝合,B组41例43眼术中使用8-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观察术后眼部刺激症状、体征、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 术后l周至术后1个月,A组眼部刺激症状较B组轻(P<0.05),A、B两组结膜切口愈合、充血水肿消退时间分别为(6.28±1.89)d和(8.21±2.4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较B组并发症少(P<0.05),但A、B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显微手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手术中使用10-0非吸收缝线连续缝合结膜瓣,术后适时拆线,眼部刺激症状轻,结膜切口愈合、水肿消退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 左中指脱套伤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作者:付强;谭周勇

    患者男,41岁,因暴力牵拉戒指致左中指脱套性离断伤2h于2011年4月11日晚8时急诊入院,检查见左中指自近节远端以远脱套性离断,脱套皮肤保存较完整,掌侧皮肤可见片状瘀斑,脱套皮肤内残留指骨约0.2 cm,左中指骨关节及肌腱组织未受损.积极术前准备后急诊给与再植术,从侧面纵行剖开脱套皮肤,见指神经和指动脉从脱套的皮肤内撕脱大约1.5 cm,清创后找到可以吻合的尺侧指固有动脉和两侧指神经以及2条指背静脉,将末节指骨缩短约0.5 cm,克氏针纵行固定,用11-0的无损伤缝线吻合2条指背静脉和尺侧指固有动脉,用8-0无损伤缝线缝合两侧指神经,因缩短了末节指骨,没有移植血管.手术历时5h,其中第1次于中节近段平面吻合尺侧指动脉后吻合口通畅,远端指体无血运,考虑远端有梗阻或卡压.

  • 经巩膜缝线固定治疗人工晶状体-囊袋复合物半脱位

    作者:曾琨;乔元娇;郭慧;孙良南;冯其高;刘欣华

    目的:探讨两种经巩膜缝线固定法治疗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囊袋复合物半脱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IOL-囊袋复合物半脱位共计31例,36眼.详细检查后分类处理.A组为更换IOL组:对术中未植入囊袋张力环或术后发生脱位时间超过1年者,取出原IOL并重新行缝襻固定术.B组为重新固定组:首次IOL植入术中植入了囊袋张力环且术后发生脱位时间不超过1年者,行囊袋张力环及IOL袢缝合固定.A组25只眼,B组11只眼.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 d、1周、3个月的佳矫正视力,并使用Image-ProPlus v6.0软件测量IOL偏心情况.结果:患者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3个月佳矫正视力提高者32眼(91.7%),不变者3眼(8.3%).术后1 d,两组术后视力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周、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未见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A组术后一过性眼压高2例,玻璃体积血2例,经保守治疗恢复.术前图像分析软件测量IOL偏心均大于2 mm,术后3个月IOL偏心小于0.5 mm者4眼(11.1%),偏心0.5~1 mm者21眼(58.3%),偏心1~2 mm者11眼(30.6%).两组术后3个月IOL偏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IOL半脱位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经巩膜缝线固定法较为安全有效.采用直接经睫状沟缝线固定复位IOL方法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快.

  • 整合素α9β1对大鼠角膜缝线术后新生血管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静;赵敏

    目的 研究整合素α9β1对大鼠角膜缝线术后新生血管(CNV)形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39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只),对照组、α9β1组、α9β1抑制组各12只.角膜行缝线术后,对照组予以左氧氟沙星点双眼;α9β31组予以左氧氟沙星+α9β1点双眼;α9βl抑制组予以左氧氟沙星+α9β1单抗Y9A2点双眼.术后每天在裂隙灯下观察CNV生长情况,并于3、5、7、14d分别随机取3个实验组中各3只大鼠,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行角膜照相,计算CNV面积;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角膜中VEGF-A的表达.结果3组大鼠缝线后均有CNV形成,在第7天CNV面积达大,对照组CNV面积为3.21±0.19;和对照组比较,α9β1组CNV明显增多为4.57±0.31 (P<0.05);而α9β1抑制组CNV明显降低,面积为2.03±0.26(P<0.05);第14天时CNV出现部分消退.RT-PCR和Westem blotting检测结果示:正常角膜仅有少量VEGF-A表达,角膜缝线术后,VEGF-A表达明显增加.在术后第7天CNV生长达峰值;与对照组比较,α9β1组VEGF-A表达明显增高(P<0.05),而α9β1抑制组VEGF-A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角膜缝线术后,整合素α9β1可通过上调VEGF-A的表达促进CNV生成;给予整合素α9β1抑制剂可下调VEGF-A的表达和显著减少CNV生成.

  • 可吸收缝合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作者:彭锦晖;麦伟;姜春岩;陈智;冯燕翔

    目的:观察可吸收缝合线(Ethibond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 方法:应用可吸收缝合线以Weaver-Dunn法重建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完全脱位26例.根据术后X线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定疗效,局部功能评定参照Lazcano标准.结果:2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60个月,平均34个月.26例中优20例,良6例,优良率100%.结论:可吸收缝合线结合Weaver-Dunn法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效果理想,并具有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优点.

  • 关节镜辅助下利用过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作者:伍秀东;曾昊;谌文君;邓刚强;杨小珍;李文华

    目的 观察关节镜辅助下利用缝线捆绑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方法 对12例新鲜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进行关节镜下复位,利用不可吸收Ethicon缝线进行捆绑固定,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6~14个月,术后12周全部骨折骨性愈合,无骨折移位出现.术后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94.2±2.3).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复位和固定效果好,创伤小,允许早期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能够大程度恢复膝关节功能.

  • 血管性血友病2例

    作者:谢志勇;涂海建;许光辉

    患者,男,44岁,农民,已婚.患者年幼时曾有拔牙后出血不止史,本次在个体诊所拔牙后持续渗血,经缝线止血及对症治疗(抗炎+止血敏),疗效差.后就诊当地两家医院,查出血时间(Duke法)2 min,凝血时间3 min.期间X线摄片排除牙糟骨碎片和残根的存在,除抗炎及止血(安络血+止血敏)治疗外,2次行牙糟窝凝胶海绵及碘仿纱布缝线打包填塞止血术,共输新鲜全血800ml.

  • 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行甲状腺手术1386例效果分析

    作者:许金尧;林丽敏;许西玲

    为使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机体内没有永久性缝线存留,从1999年1月至2003年10月,作者完全用医用可吸收合成缝合线行甲状腺手术1 38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对会阴切开阴道分娩中不同缝线及缝合方法的探讨

    作者:钟洁军;袁维杰;梁玉兰

    目的 探讨不同缝线及缝合方法 对会阴切口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办法分别对564例采用可吸收合成缝线,连续缝合粘膜层间断缝合肌层,皮内缘连续缝合的产妇(观察组)和用羊肠线间断缝合粘膜层及肌层,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的产妇(对照组)进行抽样研究.比较两组切口感染情况、产后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观察组甲级愈合563例,占99.82%,感染1例,感染率为0.18%,产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5天.对照组甲级愈合552例,占97.87%,1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13%,产后平均住院天数为4.5天.结论 观察组方法 能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降低切口感染率,缩短住院天数.

  • 缝线反应导致肠外瘘1例

    作者:田浩;罗茂华;彭小波;吴良平;张玉新

    患者男,35岁,因"阑尾切除术后伴腹部切口愈合不佳、分泌物渗出半年余"于2008年1月22日入院.2007年7月因"急性阑尾炎"在当地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术后1周出现切口愈合不佳并由切口处渗出大量肠液,当时考虑为阑尾残端瘘,予抗炎引流支持治疗,于2007年9月由原切口行剖腹探查阑尾残端修补术.

  • 术中胆道镜检查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119例疗效分析

    作者:金约朋;宋其同;周蒙滔;谢少华;孙洪伟;施红旗;张启瑜

    随着胆道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生物相容性佳的无损伤缝线的应用,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在临床上已经开始应用.现对我院从2006年12月到2010年7月的119例行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119例,男43例,女76例,年龄15~82岁,平均56.6岁.术前所有病例均经B超、CT和(或)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其中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55例,单纯胆总管结石3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息肉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6例(结石位于一级或二级胆管内),阴性探查22例.其中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59例,开腹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60例.

429 条记录 17/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