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身免疫性肝炎误诊为病毒性肝炎2例报告
自身免疫性肝炎(Antoimmune hepatitis,AIH)是1994年世界消化病学大会首次认定的一种疾病.目前认为该病的预后不良,患者终将发展至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而早期明确诊断并予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能有效延缓病程,改善预后.
-
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瘦素、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系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脏疾病,早期为脂肪肝,可演变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倍受重视.
-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11例分析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在短期内发生大面积坏死,呈现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病情凶险,预后极差.10余年来,虽然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断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治疗尚无良策.近来,人工肝支持系统被认为是此类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引起广泛关注.笔者观察用血浆置换治疗的11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情况,结果显示血浆置换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功能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肝功能衰竭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support system,ALSS)具有清除体内代谢产物、保持内环境稳定、促进肝细胞再生,能够代替肝脏的部分功能,给病变的肝脏提供支持,为病人肝脏再生自然恢复或肝移植争取时间[1].目前国内外采用ALSS治疗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以血浆置换应用为广泛.我科对21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ALSS治疗,明显提高了临床救治的成功率,现总结如下.
-
体外静脉转流下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及术中监测
对于终末期慢性肝病和暴发性肝炎肝功能衰竭及恶性肝胆系统肿瘤晚期的病人,延长生命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进行肝移植术.原位肝移植术手术创伤大、对机体干扰明显,围术期常出现严重的循环及电解质和酸碱紊乱[1,2],因此,重视麻醉管理,加强监测,及时对症处理是该类手术的成功的关键之一[3].我院于2002年对1例原发肝癌、晚期肝硬化的病人在体外静脉转流下进行了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电解质及血气指标均较稳定,现将麻醉处理和术中监测报告如下.
-
急性药物性肝病47例临床分析
急性药物性肝病尽管只占临床很小部分,但却占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1],仅次于皮肤损害和药物热,且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5%,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5%~30%[1],故不容临床医生忽视.本文对我院从1998年6月至2003年元月期间住院收治的资料齐全的急性药物性肝病47例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
人体原位肝移植三例报告
目的报告3例肝移植的治疗经验,探讨肝移植的手术技术与疗效.方法 2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病人、1例终末期胆道病合并胆汁性肝硬化病人均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供肝采用UW液原位灌注,快速切取.肝移植方式采用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2例肝癌病人术前1周开始服用抗乙肝病毒药物拉米呋啶,并进行一个疗程化疗;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A、激素和/或晓悉联合应用.术后分别在30d、60d、90d按5-FuAB(5-Fu+阿霉素+顺铂)方案进行化疗.例3病人术前积极予肝肾功能维护及人工肝支持.结果例1肝移植术中供肝立即发挥功能,病人术毕随即清醒.术后第9d发生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后控制.追踪随访9个月生活质量良好;例2肝移植术中供肝立即发挥功能,病人在术后1h内清醒.术后第11d发生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后控制.随访至今患者生活学习行如常人,生活质量良好;例3肝移植术中供肝立即发挥功能,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 (1)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完善的麻醉配合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2)手术后的严密观察、正确及时处理并发症以及围手术期良好的综合支持治疗是确保患者术后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条件;(3)大肝癌在未发生远处转移而存在肝功能衰竭表现时,肝移植是唯一能够挽救病人生命,获得良好生活质量的外科治疗手术.
-
人工肝支持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操作规程探讨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既有多种生物合成功能,又有其它任何器官不可替代的解毒作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血液净化技术--人工肝支持系统(人工肝),是能够替代肝脏功能,用以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体外人工器官装置,我们应用的单纯血浆置换具有简单、易行、有效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外应用为广范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方法.
-
非环核苷膦酸酯类化合物Alamifovir(MCC-478)的合成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易感染人类的病毒之一,统计表明全世界大约有20亿人曾受到HBV感染,其中有3.5~4亿人呈慢性感染状态,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导致的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与原发性肝癌[1].
-
十枣汤致重型肝炎患者溶血死亡而无死僵1例
病历摘要 梅某,男,36岁,干部.住院号:36666,乙肝系列:HBsAg、HBeAg、抗-HBc阳性;PTA30%;TBIL,181umol/L;B超示:肝硬化,大量腹水,胸腔积液.1999年7月22日以慢性重症乙型肝炎人住我科,主要症状:黄疽、腹胀、气短、乏力、纳差、口苦、尿赤涩.入院后按重症肝炎原则进行治疗,予以保肝、退黄、利尿、抗感染、预防出血、输白蛋白、血浆支持治疗,病情相对稳定,但患者心比较急,自翻方剂书,私自采用中药"十枣汤"内服治疗,经多方劝阻患者仍拒绝停药,内服3剂后于2000年1月7日晚上突然出现寒战、剧烈腰痛、消化道出血,经抢救无效,于2000年1月7日10:40PM死亡,其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并消化道出血.当晚确定临床死亡后患者家属即联系某厂殡仪馆停放,24h后仍口鼻出血不止,无死僵.
-
益肝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中药益肝方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0例患者,两组随机分为益肝方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经典内科综合治疗方案(基础给药加个例区别)进行治疗,益肝方组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我院中药益肝方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6周后,益肝方组有效率80.0%,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有效率56.0%,有1例不良反应(P<0.05).益肝方组的血清总胆红素、血氨、内毒素、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益肝方联合基础肝衰竭内科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毒副反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肝功能衰竭 @益肝方 -
小儿药物性相关性肝脏损伤
化学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所以药物性所致肝脏损伤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损伤的结果是肝细胞可通过凋亡或坏死的途径死亡.;随着药品的推旧出新,药物性肝损害的趋势有增无减,目前的资料显示约有近1000种药物引起肝损伤.西药、中草药均可,只是程度不等而已[1],据不完全统计,药物性肝损伤占所有黄疸住院患者的3-6%,尤其在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时,肝损害的发病率可高达17-34%,其临床表现不一,差异很大,从无明显症状的单项转氨酶升高到急慢性肝炎.胆汁淤积,肝硬化及严重的肝功能衰竭,现讨论以与同道共勉.
-
血液滤过及胆红素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对比观察
目的:对照研究重症监护病房肝功能衰竭患者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血液滤过及胆红素吸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监护室存在肝功能衰竭、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共16例,分组行血液滤过及胆红素吸附治疗,观察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下降的程度.结果:血液滤过前后,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有一定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前后,血浆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液滤过对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胆红素水平降低不明显,如需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应考虑胆红素吸附治疗.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合并肺炎及口腔真菌一例的护理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肝病,特点是肝内小胆管渐进性的破坏的炎症反应,胆汁流出障碍,出现肝内慢性淤胆的临床和生化改变,好发中年女性,后演变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我科室于2012-06-22收入一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失代偿合并肺炎及口腔真菌感染的患者,经积极抗感染、保肝降酶,退黄利尿等治疗护理,患者胸腹水减少,肺炎控制,口腔真菌消失,体力较前明显恢复,于7月25日办理出院,现汇报如下.
-
肝脏形态学改变与肝储备功能关系的研究现状
肝脏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预防重于治疗.那么,肝脏切除术前,充分准确地估计肝储备功能,是预防术后肝功能衰竭的主要条件之一[1],也是肝脏外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试图简要综述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储备功能的判断方法,重点综述肝脏形态学改变与肝储备功能关系的研究现状.
-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药物性肝功能衰竭14例
0 引言我们于2001-09/2002-09,用体外肝脏支持系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 MARS)对各种药物所致肝衰竭患者14例24次MARS治疗,疗效显著.
-
永生化肝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
目的: 观察永生化胎肝细胞及胚胎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分3组进行治疗实验,Ⅰ组: 经脾脏移植永生化胎肝细胞2×107个;Ⅱ组: 移植原代胚胎肝细胞2×107个;Ⅲ组: 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 mL,各组大鼠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 10 mg/kg.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 Ⅰ组及Ⅱ组大鼠存活率均显著高于Ⅲ组大鼠(72.2% vs 22.2%, 61.1% vs 22.2%, P<0.01),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改善, Ⅰ组与Ⅱ组之间大鼠存活率无明显差异(72.2% vs 61.1%, P>0.05). 结论: 经脾脏移植胚胎肝细胞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该永生化胎肝细胞可以成为肝细胞移植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材料.
-
肝细胞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肝衰竭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门静脉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诱导后60 h,分4组进行治疗实验,Ⅰ组:经门静脉移植2×107肝细胞,同时肌注环孢霉素A(CsA) 10 mg*kg-1;Ⅱ组:经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同时肌注CsA 10 mg*kg-1;Ⅲ组:经腹腔移植4×107肝细胞;Ⅳ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 mL,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病理变化. 结果Ⅰ组大鼠存活率与Ⅱ组无明显差异(42% vs 37%, P>0.05),肝脏功能、病理无明显改善. Ⅲ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Ⅳ组(75% vs 33%, P<0.05),肝脏功能、病理均有部分改善. 结论经腹腔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部分改善肝功能、病理;经门静脉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不能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及病理改变.
-
MELD预测ETV治疗乙型肝炎ACLF患者的短期疗效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评估意义及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方法:84例治疗组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治疗,9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计算患者入院时的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2 wk后的MELD分值与入院时MEL0D分值的差值(△MELD分值),分析MELD分值和AMELD分值与患者6 mo病死率的关系.观察不同MELD分值组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抗病毒治疗组患者入院时MELD分值和接受治疗2 wk后AMELD分值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 mo内病死率的C-统计值分别为0.649和0.745.MELD≤25组,治疗组病死率为28.2%(11/39),低于对照组57.9%(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8,P=0.008).25
35时,治疗组4例患者2例死亡(2/4),对照组1例患者死亡(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33,P=0.600).结论:MELD可应用于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件肝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但接受治疗2 wk后的AMELD预测能力优于MELD.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应尽早采用. -
1型肝肾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1型肝肾综合征(HRS)的发病原因、诱因及临床指标变化,以提高对该病的整体认知水平.方法:回顾性查阅我院2000-01/2008-08收治1型HRS住院患者29例,分析其基础疾病;病因;诱因;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像;Child-Pagh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肝功能分级;尿量及生存率等.结果:1型HRS主要发生于晚期肝硬化和重症肝炎患者.Child-push评分均在B级以上,以C级为主(82.8%).B级与C级间血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白蛋白(ALB),MELD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级患者更易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和感染.MELD评分20分以上27例(93.1%),多数在20~40分之间.不同MELD组间TB,INR,Cre,Child-pugh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MELD评分越高越易发生肝性脑病.29例患者随访1 mo全部死亡.结论:1型HRS患者死亡率极高,应根据临床生化指标及肝功能分级综合判断其预后,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