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肠套叠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李小强;王宁

    目的 分析成人肠套叠的临床特点,总结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80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肠套叠患者中,95%表现有腹痛,34%有血便,24%查体有腹部肿块,8%有腹痛、血便及腹部肿块三联征.48%为小肠型套叠,40%为回肠-结肠型套叠,12%为结肠-结肠型套叠.腹部超声检查确诊率为60%,CT检查确诊率为97%.74%(60例)因肿瘤行恶性肿瘤根治术或良性肿瘤切除术,10%(8例)因炎症性肠疾病行相应肠段切除术,10%(8例)单纯复位未行肠管切除,4例行复位合并阑尾切除.结论 90%的成人肠套叠有器质性疾病,肿瘤是主要病因.CT是准确的诊断技术,腹腔镜探查可用于诊断困难的肠套叠.

  • 巨大结肠脂肪瘤并发肠套叠误诊为结肠癌五例分析

    作者:陈宁;姚宏伟;付卫;修典荣;张同琳

    目的 总结巨大结肠脂肪瘤的外科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被误诊为结肠癌的巨大结肠脂肪瘤合并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造成误诊的原因.结果 结肠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结肠良性肿瘤,肿瘤体积增大后可出现腹痛、血便、腹部包块,甚至肠套叠、肠梗阻等症状,临床医师缺乏对其认识常将其误诊为结肠癌.钡灌肠及结肠镜检查足诊断结肠脂肪瘤的重要手段,但容易受操作者主观印象的误导;增强CT扫描能客观地反映肿瘤密度和解剖特点.外科治疗首选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结论 巨大结肠脂肪瘤误诊率高,尤其并发肠套叠后易被诊断为结肠癌.

  • 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陈庆东;郑祥武;许崇永;邱乾德

    目的 探讨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多层螺旋CT的表现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5例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表现,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密度、增强表现和肠套叠的形状及长度.结果 本组25例脂肪瘤的肿瘤直径为1.2~6.5cm,平均(2.7±5.6)cm;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18例,不规则形4例,管状形3例;肿瘤密度均匀19例,密度不均匀6例;增强13例,均见包膜轻度强化,瘤体无明显强化.肠套叠为回肠-回肠型7例,空肠-空肠型5例,空肠-回肠型2例,回肠-结肠型4例,结肠-结肠型7例;肠套叠长度为5~51 cm,平均(23.4±3.6)cm;套入部与鞘部呈“同心圆”12例,“环靶征”7例,“香蕉状”6例.结论 肠道脂肪瘤继发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检查能清楚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形态.

  • 成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八例

    作者:刘子君;黄文斌;卞建民

    成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缺乏特征性,术前确诊率很低,甚至手术中也不能辨认.我们回顾了2006-2011年我院收治的8例成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手术病例,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3例.年龄42~ 72岁,中位年龄58岁.8例均为手术患者,并且均经术后病理证实.2.临床表现:本组8例患者中,5例以急性腹膜炎入院,经手术发现为小肠穿孔所致,单发穿孔2例,多发穿孔3例,其中1例同时有3处穿孔(图1).穿孔直径在0.1 ~2.0cm不等.1例发生肠套叠伴肠出血.1例患者较瘦,自己触到右下腹部包块.1例表现为右下腹胀痛反复发作1年余,CT发现腹腔小肠肿块.

  • 临床及B超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朱再生;张心男;周一波;王先道;刘江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定群调查试验,探讨临床及B超与肠套叠诊断之间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1996年1月~1999年8月间我院疑诊为小儿肠套叠病例163例,其中男106例、女57例;年龄3个月~6岁.临床表现:腹痛或哭闹不安149例,呕吐134例,果酱样血便24例,腹部可触及肿块50例,肛门指诊有血便49例.腹痛、呕吐、腹块同时存在者12例.2.诊断方法及步骤:本组163例先行B超检查(B超诊断肠套叠的指征:见到腹块,横断面上为同心圆征或靶环征,纵切面上为套筒或假肾征.有此超声图像者确诊为阳性,其他均为阴性).阳性者62例,均行空气灌肠,证实有肠套叠57例(整复成功51例,失败6例);无肠套叠5例,再次复查B超均未见套叠肿块,留院观察12~24 h.阴性者101例,不愿空气灌肠者36例,留观24 h未见异常;65例为了排除诊断或B超不能确定者行空气灌肠,发现有肠套叠3例(整复成功2例,失败1例);无肠套叠62例,留观8~12 h均未见异常.

  • 腹腔镜在治疗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

    作者:李贵斌;王利;赵卫斌;宋连杰;邱云;陈瑜峰;尹辉

    腹腔镜作为一种新的手段,以其微创化的优势和独有的特点被逐步应用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受到广泛的蘑视.我院自2003年12月至2008年6月,对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和反复发作多次(超过3次)的22例小儿肠套叠患儿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Peutz-Jeghers综合征二例

    作者:曾灏;陈素钻

    例1 女,16岁.因反复左上腹、脐上痛9d,发现腹部包块、呕吐1d于1998年7月12日入院.其母10岁时曾因空肠息肉行手术切除,术后8年因肠套叠再次手术;其母和二姐皆有唇、手、足底黑斑.查体:急性痛苦面容,中度贫血貌,下唇明显黑斑,手足底散在黑斑.左中上腹胀、软,可触及一包块,约8cm×6cm,光滑,质韧,边缘尚清,固定,有压痛,无反跳痛,未叩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存在.实验室检查:WBC16.4×109/L,W-LCR 0.933,RBC 4.89×1012/L,Hb 86g/L,HCT 0.255.B超:左中、上腹低回声包块7.6cm×6.8cm,7.7cm×6.5cm等,壁厚,边界尚清,包块内可见气体强回声和液性暗区,少量腹水.腹透:胃气泡扩大,胃内大液平.胃镜检查:胃体多发息肉,粉红色,光滑易出血,亚蒂,内镜无法通过幽门.诊断Peutz-Jeghers综合征并发肠套叠.手术见腹腔淡黄色腹液约600ml,距蔡氏韧带约15cm处空肠近端套入远端,套入肠管长约25cm,肠壁暗红色,增厚,胀裂纹约7cm长,套叠远端空肠腔内1约4cm×3cm肿块,光滑可活动.胃内息肉切除,套叠空肠切除.病理诊断:(1)小肠息肉并淤血坏死;(2)小肠错构瘤;(3)胃息肉.术后并发急性乙型肝炎,尿潴留.治疗后好转出院.

  • 回肠异位胰腺并肠套叠一例

    作者:孙丕绛;于燕华;刘船;隋国龙

    患者男,18岁.因“反复腹痛1年,再次腹痛1个月,加重10 d”入住消化内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无放射痛,症状反复出现,未经诊治.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腹痛,腹痛部位及性质同前,进食后有时腹胀.当地医院拟诊为“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后无好转.10 d前再次出现腹痛,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重,持续10余分钟可自行减轻.入院查体:T 36.7℃,神志清,精神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正常,腹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67 × 109/L、N 63.5%、L 26.5%、RBC 5.7×1012/L、HGB 158 g/L、PLT 238×109/L.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1146 U/L.肝胆胰脾肾彩超:脂肪肝.入住内科后按慢性胰腺炎治疗,未见好转,行腹部B超检查示右下腹低回声纵切呈假肾征,横切呈同心圆征,诊断为肠套叠,遂转入普外科,于入院后第5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约30 cm处,约25 cm小肠套于远端小肠内,整复套叠肠管,肠管血运恢复正常,套叠起始处小肠系膜缘及小肠壁处见一约5 cm×5 cm×2 cm外生性肿物,质软,向肠腔内凸出少许,肠腔通畅,术中诊断:小肠肿物并肠套叠,遂行小肠肿物切除术+小肠吻合术.病理示小肠发育异常伴息肉形成,小肠异位胰腺(图1),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回肠转移性黑色素瘤致肠套叠一例

    作者:廖谦和;夏康

    患者女,58岁.因腹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 d,于2008年2月8日入院.患者近1年大便色黑,2 d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下腹部阵发性绞痛,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曾呕吐数次,均为胃内容物,未见咖啡色液体.病程中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曾去当地医院行输液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而转入我院,门诊以"肠套叠"收住院.体检:贫血貌,消瘦,腹肌稍紧张,无固定压痛,偶见肠型蠕动波,右下腹可触及一包块,约6 cm×6 cm大小,质软,压痛(+),边界尚清,活动性差.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6次/d.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803×109/L,中性粒细胞0.746,血红蛋白76 g/L,红细胞3.1×1012/L,血小板256×109/L.腹部CT:回肠末段套入结肠内,肠腔未见软组织块影.临床诊断:肠套叠.

  • 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致十二指肠套叠一例

    作者:陆贝;罗中尧;倪杰

    患者,女,66岁.解黑便4 d伴头晕、心悸于2006年12月18日入院.既往有胃淡疡病史10年.查体:贫血貌,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Hb 38 g/L.胃镜检查:胃底后壁有1个直径0.3 cm溃疡灶伴出血.予内镜下止血.另见十二指肠球部巨大球状肿块填塞整个肠腔,表面充血.CT提示十二指肠降部软组织肿块,局部同心圆对结构.可能为重复畸形或间质瘤(图1).胃肠造影提示十二指肠套叠.

  • 内镜配合手术治疗黑斑息肉病一例

    作者:徐学良;王宇男;白兰萍;方圆

    患者女, 30岁.因间断性腹部胀痛,便中带血8年入院.患者于15年前曾因肠套叠行肠切除术.查体:口唇及口腔粘膜可见黑斑,双手、双足可见对称性黑斑,腹部可见手术疤痕.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结肠多发息肉.入院后行结肠息肉电切术,将结肠肝曲以外结肠息肉12块予以切除,结肠肝曲可见息肉4*!cm×4*!cm×3*!cm大无法电切,3*!d后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切除肠段内有息肉4*!cm×4*!cm×3*!cm~1*!cm×1*!cm×1 *!cm共6块,于回肠断端伸入结肠镜,共切除2*!cm×2*!cm×2*!cm~1*!cm×1*!cm×1*!cm息肉15块,检查小肠长度约2.5*!m,行回肠结肠端端吻合术,手术顺利.病理学检查:黑斑息肉病.

  • 成人肠套叠150例临床总结

    作者:杨维良;张伟峰;张东伟;张新晨;张浩民;赵志;张建国;梁春林;孙永昌;张成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病因、临床分型、诊断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总结150例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肠套叠类型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结果 150例中具有阵发性腹痛者135例(90.0%),腹部肿块97例(64.7%),恶心呕吐87例(58.0%),血便31例(20.7%),顽固性便秘15例(10.0%);150例中同时具有腹痛、腹块、血便者22例(15.3%).肠套叠的主要原因为良、恶性肿瘤,炎症,Meckel憩室和移动盲肠症.150例肠套叠均行手术治疗,147例痊愈,3例死亡. 结论成人肠套叠多有病理因素存在.早期的诊断依据是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优良.

  • 胃肠道间质瘤急症九例报告

    作者:李世宽;刘诚聪;王海宽;尚文周;李元博;彭新刚;王培戈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急症的临床、影像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急症病例.结果 经病理证实的GIST急症患者9例,其中消化道大出血2例,肠套叠4例,自发破裂并继发出血、感染、穿孔3例.胃底2例(均为消化道大出血),小肠7例(肠套叠4例,破裂3例).CT显示2例腔内圆形肿块(胃间质瘤),显示靶征4例(肠套叠),其中回回套叠2例,回结套叠2例,破裂肿瘤则有各异的表现.实施近端胃切除术1例,胃壁楔形切除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术5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8例,CD34阳性6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可表现为急症,尽管罕见,但给予足够重视以获得早期诊断和外科干预.

  •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并发肠套叠一例

    作者:曹雪源;何亮;金美善;王权;所剑;姜晶

    患者男,78岁,因间断腹痛腹胀10 d,于2010年11月5日入院.查体:右下腹轻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腹部超声示:回盲部见一直径5.3 cm肿块回声,横切面呈"同心圆征".CT提示阑尾腔扩张,突入盲肠腔内.壁环形增厚(图1,2).结肠镜检:盲肠见一大小为4.0 cm×5.0 cm球形肿物,表面糜烂,阑尾开口显示不清.

  • 右侧肾癌、右半结肠癌合并右侧斜疝一例

    作者:高建林;王昊

    患者,男,现57岁.于2006年六月因"腹胀一周"门诊检查B超发现右肾上极肿物,考虑肾癌;检查上腹部CT提示:1、右肾上极4 cm左右大小异常团块影CT值26-43HU,增强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左肾小囊肿.2、横结肠异常密度,考虑肠套叠.回盲部肿瘤建议结肠造影.做肠镜发现回盲部肿瘤及多发息肉,病理诊断结肠腺癌.患者既往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10年.

  • 经脐双通道及耻骨联合上操作孔行腹腔镜小儿肠套叠复位术26例

    作者:龚独辉;李炳根;谢志华;莫宇轩;彭永辉;聂向阳;李达强

    目的 探讨经脐双通道及耻骨联合上操作孔行腹腔镜小儿肠套叠复位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26例小儿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经脐双通道(脐下缘做5 mm观察孔,脐上缘做3 mm操作孔)加做耻骨联合上3 mm操作孔,行腹腔镜肠套叠复位术;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检验该方法是否可行.结果 26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肠套叠复位术,无复位失败中转开腹患者.术中发现回肠结肠型肠套叠20例,回肠回肠结肠型肠套叠6例.术中同时行阑尾切除术10例;术中发现合并腹股沟斜疝,同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4例,行回肓部折叠固定6例;患儿均在术后24 h内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术后24 h内恢复进流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恢复良好,住院时间3~5 d.结论 经脐双通道及耻骨联合上操作孔行腹腔镜小儿肠套叠复位术,Trocar位置分布合理,操作起来更方便、灵活且更安全,Trocar不易滑脱;能完成较复杂的手术操作;术后瘢痕更小、更隐蔽、更美观;手术安全可行,极具推广价值.

  • 小儿肠套叠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作者:蔡菊芳;高瑞凤;王少峰;王海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2月深圳市沙井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肠套叠患者20例进行超声检查,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超声对小儿肠套叠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声像图比较特异,横断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了解肠道血供情况,为复位方式的临床选择提供依据。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小儿肠套叠的诊断方法之一。

    关键词: 肠套叠 儿童 超声 诊断
  • 急诊嵌顿疝致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护理

    作者:刘文红

    肠套叠或嵌顿疝使肠管受挤压引起局部肠黏膜缺血损害,复位好发再灌注损伤.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诱发休克的重要因素.加上肠道内细菌增殖产生肠内毒素经局部损伤肠黏膜大量吸收,引起肠源性内毒素血症[1].休克状态和腹内高压进一步损害肠黏膜血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少数肠套叠或嵌顿疝患者,尤其手法复位后出现超高热、抽搐,并发脓毒性休克,如果患儿处理不当,延误了抢救时机,就会导致患儿严重后果甚至死亡.现将3名患儿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伴有胆囊息肉的Peutz-Jeghers综合征一例

    作者:秦全红;潘彦珞;章明放;郑海燕

    患者男性,21岁.主因"间断腹痛5年"入院.入院前10 d行B超检查,显示胆囊内可见4.9 cm×2.4 cm形态欠规则肿物.入院查体:口唇、口腔黏膜、双手指端可见多处黑色素沉着(图1,2).腹部平软,胆囊区轻压痛.其余未见异常.既往病史:患者曾于5年前因肠套叠、胆囊内包块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肠套叠,小肠多发息肉,胆囊息肉.切除80 cm长的套叠小肠.术后病理:小肠分叶状肿物,3.5 cm×2.5 cm×1.5 cm,紫褐色,病理诊断考虑小肠错构瘤.家族史:患者母亲和妹妹患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 综合征),母亲于8年前死于卵巢癌.

  • 先天性肠旋转异常并严重肠套叠脱出肛门一例

    作者:万厚民;王辉;李海;李华莹;王雪;李慧;王震宇

    患者男性,15岁,因"先天性心脏病,右旋心、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C型)、右室双出口、肺动脉段狭窄(重度)、二尖瓣返流(轻度)、三尖瓣返流(中度)"于2005年5月9日入院.查体:上下中切牙均呈前后两排生长.胸骨右缘可及收缩期杂音.

1770 条记录 10/89 页 « 12...78910111213...88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