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1例高热病人骨髓象中特殊细胞形态检查的意义
对高热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即可辅助诊断多种疾病.现对21例高热病人骨髓象中经常见到的几种特殊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探讨如下.我院从1994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不明原因高热病人21例作了对照观察,研究分析病灶,其中10-39岁14人,40-71岁7人,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男10人,女11人.21例病人临床上均有不明原因高热,持续不断,不稳定,血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变化.
-
2例急性放射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骨髓象动态观察
目的 研究肠型和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患者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骨髓象的动态交化.方法 分别对两例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常规瑞氏染色,每份样本在显微镜下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分析骨髓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数量和形态学改变.结果 病例A(肠型放射病)较病例B(极重度骨髓型放射病)在受照后的骨髓损伤更严重.病例A于半相合移植后+7 d,骨髓涂片只找到15个有核细胞,但可见中幼粒细胞,移植+14 d后骨髓粒系、红系、巨核系均恢复造血功能,但未见产板巨核细胞.病例B于全相合移植后+7 d,骨髓粒、红两系恢复,移植后+14 d骨髓三系均恢复,各阶段细胞比值大致在正常范围.结论 两例急性放射病患者在受照后骨髓损伤严重,但经半相合和全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均在移植后2周骨髓恢复造血.
-
败血症合并肝脾胰多发脓肿误诊为恶性肿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主因发热1个月入院.1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寒战、高热39~40℃,伴腹痛、腹泻、乏力、纳差,住当地医院,先后用黄连素、环丙沙星、甲硝唑、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药物治疗无效,高热时反复用安痛定、皮质激素,体温及症状可暂时好转.检查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快,感染骨髓象,腹水为渗出液,CT示肝囊肿,胸片、心电图及血生化均无明显异常.因诊断不明,持续高热,又出现黑便,故转入我院.
-
补清结合方治疗白血病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补清结合方治疗白血病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对3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补清结合方(灵芝5g,大青叶3g,牛黄0.2g,女贞子4g,沙苑子3g,板蓝根4g,冬虫夏草7g,羚羊角2g,黄精5g,赤芍3g,何首乌Sg,野苦草15g,当归5g,红花2g,麦冬4g,五加皮5g;严重出血酌加仙鹤草、三七等;严重骨关节疼痛酌加独活、羌活;纳差酌加谷芽、神曲),2剂/d,水煎300mL,早晚口服.连续治疗3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血常规、骨髓象、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完全缓解16例,明显进步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结论]补清结合方治疗白血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全血细胞减少343例骨髓细胞学特点及病因分析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病因在血液学检查时出现的一种共同表现,可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也可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极易误诊.为了解患者全血细胞减少在造血系统疾病和非造血系统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2000年以来收治全血细胞减少患者343例,总结骨髓象及病因进行统计分析.
-
急性白血病57例护理体会
我们总结了2004年3月~2006年7月对57例急性白血病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7例,男45例,女12例,年龄17~58岁,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及部位出血、贫血、发热.9例并发DIC,死于颅内出血,48例住院60~80天后骨髓象完全缓解,缓解率84.2%.
-
对50例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的分析及探讨
目的:通过对缺铁性贫血的分析及探讨,使人们对缺铁性贫血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以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方法:对50例缺铁性贫血骨髓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占30%,增生活跃占66%,增生减低占4%,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细胞体积小,胞浆少.结论:缺铁性贫血引起的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临床观察及分析
我院自1965~1999年共收治15岁以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住院患者98例,占同期再障住院患者的24%.与青年再障及老年再障患者相比,其中医分型、血象、骨髓象、并发症和疗效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儿童再障98例,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4~15岁,平均12.2岁;病程20天~2年,平均4.5月.按Comitta标准[1],重型再障(SAA)20例(Ⅰ型14例,Ⅱ型6例),轻型再障78例.随机抽取同期住院青年再障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18~40岁,病程2月~7年,平均1年;重型再障1例.老年再障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60~70岁;病程1月~2年,平均7.9月;重型再障1例.
-
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免疫细胞分化和增殖变化规律研究
目的 探讨实验条件下的肝郁脾虚证大鼠骨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夹尾激怒、束缚应激、过度疲劳与饮食失节的复合方法复制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检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2、6、9周组雄性大鼠外周血象、骨髓象和骨髓细胞增殖周期.结果 外周血象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2周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升高(P<0.05,P<0.01),9周组淋巴细胞数量降低(P<0.05).骨髓象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2周组成熟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比例降低(P<0.05),9周组淋巴细胞比例升高(P<0.05).骨髓细胞周期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大鼠2周组S期和G2/M期升高(P<0.05),2周、6周组增殖指数升高(P<0.05,P<0.01).结论 肝郁脾虚因素会影响机体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早期可促进骨髓增殖.
-
周仲瑛治疗血小板增多症1例
周仲瑛教授,当代名中医,学验俱丰,临症屡起沉疴.兹录周师治疗血小板增多症1例,供同道参考.1 病例介绍王某某,女,11岁,2001年4月6日初诊.去年7月因后脑颈后疼痛,去某省人民医院检查,血小板增多达600×109/L,骨髓象示:"粒系、红系、巨核系增生活跃,血小板成大片可见",多次检查肝肾功能、免疫功能、血沉等正常,血小板多达800×109/L,该院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先后用丹参、右旋糖酐、干扰素等治疗少效.目前血小板波动在(400~600)×109/L上下,血小板数较高时有头痛.今日诊前查血小板为457×109/L,疲劳乏力,出汗稍多,舌苔黄薄腻、质红,脉细滑.从络热血瘀、肝肾不足治疗.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唾液中癌胚抗原测定的临床价值初探
测定癌胚抗原(CEA)水平,对于多种肿瘤的诊断、病程进展、疗效观察、监测复发及有无转移等,都是必需的.为了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唾液中CEA水平的变化,本文对7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50名正常健康人同时进行CEA测定,将其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急性白血病患者组共72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3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4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36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2例).经治疗后有24例完全缓解.以上病例均经临床、血象、骨髓象和细胞化学染色法等检查确诊.本组病例均无其他系统疾病,无吸烟史.
-
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46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乏力2个月,伴腹痛发热2天人院.查体: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3cm,表面光滑.B超:脾增大,可见14cm×2 7cm×9.6cm巨大不均匀的实性占位,腹膜后、胰周淋巴结肿大.CT:脾内低密度占位,侵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骨髓常规:骨髓增生活跃,骨髓象大致正常.超声引导下行脾穿刺活检术.
-
脾原发性结节型T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女性,56岁.上腹部不适10个月,乏力,失眠1个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欠佳,消瘦,脾肋下触及1~2 cm,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外周血Hb偏低,骨髓象正常.B超示脾门处探及6 cm×6.5 cm及2.7 cm×1.8 cm的略低回声团,边界清楚,提示脾内实质性占位.腹部CT示脾低密度占位.X光全胸片示两肺无明显活动性病变.术中见脾上、下极及脾前缘共见4个肿块,大小不等,脾门无肿大淋巴结.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致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报告
患儿男性,36日龄(2004年3月4日顺产),于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30528-1,有效期至2005-05)第2针后24h出现全身皮肤出血点,针尖大小无瘀斑,色红,不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先额面部出现,后以双下肢为著,无发热、咳嗽、腹泻及鼻衄,无用药史,其父母否认过敏史,患儿精神、吃奶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无肿大.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血小板计数44×109/L,红细胞计数3.67×1012/L,血红蛋白119g/L,白细胞计数9.4×109/L,出血时间4min50s,凝血时间正常,血块退缩试验收缩不良;骨髓象示:红系增生活跃无异常,粒系比例相对减低,形态无异常,全片共见巨核细胞29个,其中幼稚巨核24个,成熟无血小板形成巨核5个,血小板罕见.
-
脾脏巨大原发性T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女,37岁。上腹部不适8个月,伴阵发性上腹部隐痛4个月,于2000年1月入院。疼痛向腰部放射,进食后加重。体检:脾肋下2 cm,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外周血象及骨髓象正常。患者于2个月前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B超示脾实质性占位改变。CT示(1)脾梗塞(脾门处肿块压迫血管),(2)胰尾占位病变不能排除。全胸片未见异常。术中所见:脾脏肿大18.0 cm×17.0 cm×11.5 cm,质硬。脾包膜下可见肿块,与膈肌无粘连。脾动、静脉增粗,胰腺正常。
-
子宫弥漫性浸润型B细胞淋巴瘤并乳腺转移一例
患者女,62岁.发现腹部肿块5 d,于2001年2月28日入院,体检:神志清楚,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妇科检查:举痛,右附件触及肿块,表面凹凸不平,固定,左附件正常.B超:子宫萎缩,盆腔与宫底相连肿块11.0 cm×8.9 cm,诊断右卵巢囊腺瘤,其他脏器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及骨髓象正常(术后).术中见子宫如孕3个月大,表面凹凸不平,双侧附件正常,右侧宫旁有一不规则瘤体,其组织松脆,鱼肉状,术中冷冻切片诊断:小细胞恶性肿瘤.全切子宫及双附件.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二例
例1 患者,男性,35岁,农民,因咳嗽一周,发热伴牙龈出血3 d于2005年10月10日收入住院.体检:T 37.6℃,P86次/min,R 20次/min,BP 130/75mmHg,贫血貌,四肢见大片瘀斑,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血常规:WBC 2.9×109/L,N 40%,L60%,HB 98g/L,BPC 18×109/L.骨髓象示:增生极度活跃,异常早幼粒细胞74%.DIC检查示正常.
-
骨髓转移癌患者的外周血象特征分析
非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向骨髓转移称骨髓转移癌(MCBM).发生MCBM时,骨髓被癌细胞浸润,造成骨髓结构的破坏和造血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血象及骨髓象的某些改变.临床上有些原发肿瘤的症状不典型或原发灶不明确,常以血液学的改变为首发表现,易引起误诊或漏诊.现统计分析了我院2002~2004年收治的11例MCBM患者的资料,认为MCBM的外周血有一定的特征,对帮助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
诊断1例低增生且幼稚细胞小于2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体会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我国1986年白血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ALL发病率为0.69/10万[1].ALL的诊断应以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细胞遗传学为基础,形态学是确定ALL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造血与淋巴系统诊断标准,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在25%以上即可诊断为ALL[2].AL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数增高,并可见原始、幼稚淋巴细胞;骨髓象增生多数为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骨髓中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高度增生,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容易诊断.
-
注射风疹疫苗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患儿男性,8岁.于注射风疹疫苗后8小时出现全身皮肤粘膜出血点、紫癜、瘀斑,口腔粘膜血泡,鼻衄.无发热,无汗、脾、淋巴结肿大.血常规:WBC:7.6×109/L.Hb:130g/L,BPC:2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增多,全片(1.5cm×2cm)共见巨核细胞108只,以小巨核为多.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点,d1-5,以后改为强的松45mg,晨起一次顿服.另辅助应用氨肽素及止血治疗后,出血症状渐消失,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7个月无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