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A群流脑多糖菌苗免疫后抗体消长趋势分析
为了解A群流脑多糖菌苗免疫后抗体消长趋势,有效地控制流脑的发生与流行,我们用ELISA和PHA两种检测方法对佳木斯市0~7岁未患过流脑,流脑抗体阴性的儿童免疫了A群流脑多糖菌苗,并对这些儿童免疫后不同时期的抗体水平进行了两年的动态追踪观察.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误诊为急性胰腺炎一例
患者,女,32岁,因腹痛腹胀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持续性胀痛,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当地县医院化验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血淀粉酶稍高.腹部超声胰管稍宽.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给予抗炎,抑酶、抑酸等治疗,腹痛有所减轻,腹胀加重,入院3天前并出现腹泻,大便3-5次/日,绿色稀水样便,无肉眼脓血,既往体健.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转入我院入院查体:心肺未见阳性体征,腹软,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移动性浊音阳性.入院后行CT:肝胆脾胰未见异常,腹水.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10×109/l,中性30.1%,嗜酸性粒细胞51.3%,血沉正常,自身抗体阴性.腹水检查:李瓦特试验阳性,细胞总数8800×106/l,白细胞21×106/l,,中性7%,淋巴18%,巨嗜3%,嗜酸72%,腹水淀粉酶正常.
-
扁桃腺结核一例报告
患者,男,29岁,干部.患者1年前出现咳嗽、咽痛、吞咽困难、食欲减退、消瘦,偶尔发热,到综合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慢性扁桃腺炎和慢性咽炎”,进行了抗炎(头孢噻肟钠和环丙沙星)静脉滴注5~7 d和对症治疗,进行治疗后症状好转,但间隔30~60 d症状又出现.反复4~5次后,患者于2008年5月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体格检查:体温37.8℃,右侧颈部有1处0.8cm×0.9 cm的瘢痕,此处还可触及豌豆大小的肿大淋巴结,双侧扁桃腺均肿大充血,右侧更为严重(Ⅲ度),黏膜充血、糜烂、溃疡.辅助检查:血红细胞沉降率40 mm/1 h,PPD试验为强阳性,结核抗体阴性;胸部X线摄影正位片显示:“心肺未见异常”;痰找抗酸杆菌阴性,血常规正常,血生化正常.既往史:患者19岁时患过右侧颈部淋巴结结核,服用了6个月的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6RHZ).根据病史及病情进行了右侧扁桃腺摘除术,并进行了病理活检,病理切片结果显示:“肉芽肿性炎、干酪样坏死、多核巨细胞反应”,抗酸染色为阳性.
-
孤立性直肠结核1例
患者,男,31岁,于2001年6月22日无诱因发热,体温38℃~39℃,伴腹泻3~4次/d,褐色粘液便,无腹痛及恶心、呕吐.既往体健.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2.0×109/L,N0.89,便常规WBC25~29个/HP,RBC1~3个/HP,潜血阳性,诊为"细菌性痢疾",予左氧氟沙星抗炎4d,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复查血、便常规均正常,7月22日、8月23日患者又先后2次出现发热、腹泻,经抗炎治疗症状缓解,体温恢复正常但大便仍带有粘液.8月29日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7cm处见约3cm×3cm粘膜隆起,其上有0.5cm×0.5cm溃疡.病理为粘膜慢性炎症伴肉牙组织形成,抗酸染色阴性,并做PPD试验72h硬结15cm×16cm,查抗结核抗体阴性,X线胸片未见异常,骨髓细胞学检查正常.按"直肠孤立性溃疡综合征"予柳氮磺胺吡啶栓剂及整肠生、乳酸菌素片治疗1周后,患者出现低热体温37.2℃~37.6℃,纳差,消瘦.9月11日复查结肠镜:距7cm肠腔狭窄,水肿明显,见两处溃疡0.3cm×0.4cm,0.5cm×0.6cm,似有窦道,各段结肠及回盲部未见异常.
-
双小腿多发性肌肉结核1例
患者,男,56岁.因双小腿多个包块20d而来我院就诊.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未见异常.双小腿可扪及多个包块,约2cm×(2~3)cm,无压痛,质韧,活动.患者偶有潮热、盗汗,但无咳嗽、咳痰.30年前曾患肺结核,接受链霉素、异烟肼抗结核治疗1年后,复查胸片示肺结核病灶已呈纤维条索状改变,遂停止抗结核治疗.痰找抗酸杆菌阴性,余无其他病史.胸片可见右上肺条索状阴影,双小腿X线片示:骨质未见异常.血常规、血沉正常,血HIV抗体阴性.入院后行双小腿包块摘除术,术中见双侧腓肠肌内有多个灰白色或灰褐色结节,粟粒大至蚕豆大,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示:炎性肉芽肿,结核可能.术后取包块送病理检查,报告为肌肉结核(图1).术后给以抗结核治疗.
-
11 548例育龄妇女孕前TORCH感染筛查与治疗效果分析
目前认为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PV)、单纯疱疹病毒(HSV)和弓形体(TOX)4项病原体(简称TORCH)是导致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1],国内大量调查发现,在我国新生儿感染率高达10%[2].为做好优生服务工作,本站自1999年9月~2000年12月,对11 548例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孕前CMV、TOX、HSV、RV IgM和风疹病毒IgG抗体检测,并对阳性者和RV抗体阴性者进行治疗和优生指导.现将检测和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邹城市7~15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为了解邹城市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小学生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免疫效果、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及乙肝抗体阴性者不同方法加强免疫的效果,探索疫苗加强接种的时间和方法,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乙肝疫苗接种提供科学依据,选取2009年6月~2010年6月到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门诊接种疫苗的7~15岁儿童进行咨询、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复发性多软骨炎4例临床报告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指病因不明的炎性破坏性疾病[1].现报告收治的患者4例.病历资料例1:患者,男,76岁,一侧耳郭肿胀,红,痛,双手关节疼痛,肿胀不明显,无畸形、无声音嘶哑无听力下降,ANA系列抗体阴性,血沉60mm/小时,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经泼尼松10mg,2次/日治疗好转,渐减量后停用.后有耳郭塌凹,随访5年,无关节疼痛,无咯血等情况,后来又出现糖尿病和胆管癌,血糖经胰岛素治疗基本控制,胆管癌经手术治疗,现患者健在.
-
以昏迷为首发症状的无痛性主动脉夹层1例
病历资料患者,女,70岁.因"昏迷5小时"于2011年2月3日入院.入院前5小时走路时突然昏迷,大小便失禁,约30分钟后神智转清.经"120"送入急诊科,头颅CT检查提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收住神经内科.既往高血压10年,间断口服降压药治疗,无胸痛史,无糖尿病及传染病史.体格检查:T 36 8℃,R 20次/分,P 100次/分,BP 80/50mmHg,神清语利,右利手.定时力、定向力、计算力正常,心音低钝,余项体检均未见异常.入院诊断为昏迷待查,低血压原因待查.住院后给予营养神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EKG示正常范围,血、尿常规检查正常,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正常,肾功能及肝功能正常,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阴性.胸部X线检查显示纵隔明显增宽.CT扫描显示,升主动脉扩张,其外前方有一"新月"型高密度影,诊断主动脉夹层.第2天,血压110/70mmHg,造影后确诊.因家属拒绝介入治疗,自动出院.
-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出血死亡1例
病历资料患者,男,21岁.于入院前3个月渐出现咳嗽、咳痰,伴午后发热、盗汗现象,曾在多家三甲医院求诊行相关检查:未能确诊以肺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症状无改善.入院1周前,患者出现痰中带血,来我院就诊并以"肺结核?"收住.近3个月体重减轻约4kg.入院时查体,体温37℃;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略低,可闻及细湿啰音.余各系统未查及明显异常.行各项检查:血常规示WBC 1.9×109/L,RBC 3.69×1012/L,PLT 131×109/L;血沉18mm/小时;乙肝表抗阴性;肝肾功大致正常;痰抗酸染色阴性;结核抗体阴性;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阴性.
-
卵巢巨大肿瘤1例的手术护理
病历资料2008年12月3日,主因间断性下腹胀痛20年伴阴道块状物脱出8年,收住卵巢巨大囊腺瘤合并子宫Ⅲ°脱垂,阴道前后壁Ⅲ°膨出患者1例,女,46岁.查体:体温36.2℃,呼吸18次/分,脉搏76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步入病房,双侧胸廓对称,呈桶状胸,心肺未见异常,腹部高度膨隆,张力高,因腹胀多次在乡镇医院以结核性腹膜炎,多次抽吸腹水而减轻症状,肝脾无法触及,双侧髋关节处皮肤溃烂结痂(因腹胀长期不能平卧,只能采取侧卧位所致),子宫增大约孕40天大小,脱出于阴道外,宫颈Ⅲ°弥烂阴道前后壁脱出,经做彩超检查报告:全腹探及巨大囊性包快,上至剑下下界至盆腔,肝脾上移,双肾受压外推,诊断多考虑卵巢巨大囊肿.经各项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电解质正常,结合抗体阴性,癌胚抗原、甲胎蛋白正常,排除腹腔结核,初步诊断卵巢巨大囊肿,给予会阴冲洗、抗炎对症处理后,于2008年12月5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先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再改平卧位行剖腹探查术,同时请内科医生监护.
-
武汉地区首次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
2004年7~8月武汉市青山区先后发生3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疫情经过:首例患者男性51岁,武汉某冶金公司工程师.2004年6月28日至7月9日去孟加拉国劳务输出,2004年7月10日返回武汉,16日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腰部疼痛,17日至医院就诊,体温:39.7℃,明显酒醉面容,前胸、手背有明显出血点,腰部酸痛,乏力;诊断疑似登革热.20日该患者血样送至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7日实验室采用深圳博卡试剂检测该患者登革热IgM抗体阴性.28日该患者临床痊愈出院.2004年8月1日该医院再次收治有类似临床症状的2例该公司在孟加拉国同一工程队的回国人员.均经治疗后临床痊愈出院.采用深圳博卡试剂对这2例患者血样进行检测,登革热IgM抗体阳性.
-
脂肪脊髓脊膜膨出伴脊髓空洞症1例
患儿,男,1天,因"发现腰部皮肤缺损1天"入院,G2P2,孕39周自然分娩,Apgar评分10分,出生体重3250g,羊水清、脐带、胎盘正常;母孕期无皮疹发热,无用药及射线接触史,否认近亲结婚,1姐3岁体健.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140次/分,呼吸40次/分,血压60/41mmHg,身长50cm,头围34cm,成熟貌,神志清,哭声低,无喂养困难,面色红润,前囟1.5cm×1.5cm、平坦,五官端正,两肺呼吸音清晰,心前区无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睾丸已降,骶尾部正中局限隆起,2.0cm×2.0cm大小,表面可见黄色脂肪垫样物,无毛发覆盖,隆起下方0.5cm处有下陷;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正常;风疹、弓形虫、巨细胞病毒抗体阴性,胸片,心脏、肾脏B超正常;染色体检查46,XY.脊髓MRI(附图)显示骶部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栓系脊髓及脊髓空洞;骶部脂肪瘤在T1WI上呈短高信号,诊断骶尾部脂肪脊髓脊膜膨出伴脊髓空洞症,转小儿外科手术治疗.
-
一例自身免疫性肝炎
陈某,男,62岁.20年前无诱因地出现乏力、纳差、尿黄等症状,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治疗,肝功正常出院.之后因转氨酶、胆红素高多次入院治疗,检查各种病毒学标志物均为阴性.今因乏力、腹胀,检查肝功异常,遂入我院治疗.查体:慢性肝病面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阳性,余未见阳性体征.辅助检查:(1)ALT942U/L、AST 357U/L、GGT 226U/L、ALB/GLO38/37g/L、BIL(总/直)262/196.4 umol/L、ALP正常、PTA 60%、ANCA1:320、余自身抗体阴性(2)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标志物均为阴性(3)彩超:肝脏体积增大,呈弥漫性病变(4)肝活检病理:中度界面性炎症,易见浆细胞.初步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给予保肝、熊去氧胆酸治疗,效果不佳.经专家会诊决定保肝的同时,加用激素治疗.1月后肝功正常,应用激素5mg/天维持治疗,共用药1年8个月后停药.随访半年余,病情稳定.后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一例
患者男,51岁.因反复腹胀、腹痛2.5个月,体重减轻5 kg,1个月内出现尿黄恶心于2008年7月来院就诊.体检: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0.80(正常0.05~0.50)×109/L.抗核抗体阴性.血生化检查:碱性磷酸酶258(正常30 ~ 115)U/L,总胆红素690.3(正常1.0 ~22.0)μmol/L,直接胆红素462(正常1~7)μmol/L,间接胆红素228(正常3 ~ 14)μmol/L,谷氨酰转肽酶55(正常0 ~54) U/L.尿淀粉酶正常.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显示胰管胰头段狭窄,长约3 cm;胆总管上段扩张,大径1.3 cm,中断狭窄,狭窄段长3 cm.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肝内胆管扩张,肝总管及胆总管中上段明显增粗扩大,宽径约1,1 cm,其内信号未见异常.胆总管下端渐行性变细,直至十二指肠乳头部,下端稍模糊,未见明确异常高或低信号,胰管显示,未见扩张.胆囊外形明显增大,囊壁增厚,囊内信号无殊.
-
多核巨肝细胞性肝炎伴发于红斑狼疮一例
患者女,33岁.1998年9月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予以波尼松治疗.1999年3月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轻度升高,并渐出现尿黄、纳差,同年5月入院.体检:皮肤、巩膜高度黄染,颜面蝶形红斑,四肢远端暗红色斑丘疹伴鳞屑.肝右肋缘下1.5 cm,脾左肋缘下2.0 cm.腹水征阴性,双下肢不肿.实验室检查:血中狼疮细胞(++),血清抗-dsDNA阳性,HBV标志物、HCV-RNA、抗HAV-IgM、抗戊型肝炎病毒(HEV)、抗巨细胞病毒抗体阴性.总胆红素(TB)203.2 μmol/L, 直接胆红素(DB)80.8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136 U/L,A/G:0.5,尿蛋白25 g/L.临床诊断:SLE性肝炎.
-
淋巴瘤样丘疹病C型伴TCRγ弱阳性表达一例
患者女,39岁。为2014年9月4日会诊病例。20年前无意中发现后背表皮角化脱屑,十余年后右大腿出现指甲盖大小硬结,无自觉症状,未予治疗。4年前全身反复出现多发红色硬结节,大小1.5 cm ×1.0 cm ×0.8 cm至0.8 cm ×0.7 cm ×0.5 cm,无破溃结痂,无疼痛及瘙痒,3~4周可自行消退,消退后皮肤残留黑色斑片(图1),一直未给予正规治疗。3个月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清中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阴性;其余检查均未做。1个月前于右大腿取皮肤活检,当地医院病理诊断考虑血管源性肿瘤,外院病理会诊诊断符合原发皮肤CD30阳性T细胞增殖性疾病,以淋巴瘤样丘疹病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除外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遂来本院会诊。
-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一例
患儿男,4岁.反复发热、颌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半年,于2000年10月7日入院,4个月前曾做过淋巴结穿刺及病理活检,诊断为淋巴结结核;后进行过系统的抗结核治疗,病情无好转.体检:消瘦,双颌下、颈侧淋巴结肿大,肝肋下1.0 cm、脾肋下7.0 cm.结核抗体阴性,再次取淋巴结活检.
-
血清HIV抗体阴性静脉药瘾者肝组织HIV DNA测定
为评估HIV抗体阴性HIV感染高危人群潜在的HIV传播性,本研究对来自德国的38例HIV抗体阴性的静脉药瘾者肝组织样品进行常规DNA抽提,用HIV不同结构区(gag,pol,env)6对引物同时扩增HIV DNA。结果发现38例肝组织中有30例在HIV gag区(M667/sk03c,M661/sk01c)发生特异性扩增。10例对HIV env区(env526/C02,envC01/571K)发生特异性扩增。进一步分析发现38例中有3例同时在gag、pol、env 3个区域产生特异性扩增,12例分别对HIVgag和pol区或gag、env区产生特异性扩增,17例产生单一gag或pol或env特异性扩增,6例在gag、pol、env区均阴性。对env阳性的部分标本经荧光标记自动测序仪测序并与国际HIV标准株比较,其感染HIV株与欧美B亚型同源性为86%。此研究提示,抗HIV阴性的静脉药瘾者为潜在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加强对这类人群“窗口期”的监测,对预防HIV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
免疫抑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新进展
重症肌无力(MG)是以突触后肌终板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致敏和破坏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其中大部分患者体内存在有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同时尚有部分患者血清中无法检出AchR抗体,该类患者的发病则可能与一种特异性受体的酪氨酸激活酶(MuSK)[1]有关.McConville等[2]曾报道在41%的血清AchR抗体阴性的患者中检出MuSK.对于MG的治疗,现在的主要药物或方法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胸腺切除术、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等,其中免疫抑制剂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更多的新型免疫抑制剂被成功地开发并投入临床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