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特异性抗体及免疫复合物测定
为进一步了解HFRS患者发病过程中特异性抗体及其抗原特异性CIC的形成和意义,平行测定了IgA,IgE,IgG,IgM抗体及上述4类抗原在血清中的水平(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并从临床分型(病情严重程度)等角度作了对比分析.同时应用抗NP、抗G2蛋白McAb进行了阻断特异性CIC的试验以比较病程早、后期血清间的差异性;还比较了不同病毒血清型[汉滩(HTHV);汉城(SEOV)]之间的差异.
-
卵黄抗幽门螺杆菌抗体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H.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有密切关系.采用抗生素三联或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但 Hp易耐药.用特异性抗体防治传染病是经典的方法,抗Hp IgG是防治Hp感染的途径,因此,我们采用鸡卵黄免疫球蛋白G抗体(又称IgY)防治Hp.IgY是母鸡血中的IgG选择性地转移到卵黄中,是卵黄中惟一的免疫球蛋白类,具有与血清IgG一样的抗体活性.这提示,可以从免疫母鸡的蛋中获得大量特异性抗体.
-
免疫滴金技术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特异性抗体与中西医结合治疗426例的研究
目的 为探索一种更为简便、快速、特异、灵敏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抗体的检测方法及更为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 426例HFRS病人血清同时采用免疫滴金法(CGID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LISA)对比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M抗体(抗HFRS-IgM)、免疫灾光法(IFAT)对比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G抗体(抗HFRS-IgG)并以20例发热待查、48例病毒性肝炎血清作对照。101例HFRS病人分组进行中西药结合治疗,治疗组用苦黄、参麦注射液联合黄芪汤,对照组用利巴韦林联合甘利欣注射液。结果 426例HFRS病人血清,以CGIDA法检测抗HFRS-IgG,阳性328例,与ELLISA法作结果评价时,CGIDA灵敏度78.9%,特异度100%;以CGIDA法检测抗HFRS-IgG,阳性387例,与IFAT法作结果评价时,CGIDA灵敏度90.8%,特异度100%。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1例用药后退热天数、主要症状缓解天数相似(P>0.05),尿蛋白消失及肾功能恢复天数,对照组优于治疗组(P<0.05),在越期方面,越休克期及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多尿期,两组情况相似(P>0.05)。结论 CGIDA法检测HFRS特异性抗体分别与ELLISA法及IFAT法对照,均有简便、快速、特异、灵敏之优点,检测抗HFRS-IgM,CGIDA法敏感性差于ELLISA法,但是无假阳性;检测抗HFRS-IgG,CGIDA法的灵敏度高于IFAT法。苦黄、参麦注射液联合黄芪汤HFRS与利巴韦林联合甘利欣注射液相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别,但前者优于改善休克情况,后者强于改善肾功能。
-
梅毒常用检测方法比较
梅毒螺旋体感染机体后可产生两种抗体:一种是抗心磷脂抗体,即非特异性抗体,亦称反应素,主要检测方法有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I)、血清不需加热的反应素试验(USR)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以及Capture-S试验--一种非螺旋体抗体因相红细胞吸附试验;另一种是抗梅螺旋体抗体,即特异性抗体,主要的IgM和IgG检测方法有荧光螺旋抗体吸收试验.
-
Nogo与中枢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再生障碍是脑和脊髓永久性损伤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人们探讨各种途径试图突破这一障碍.1988年,分子质量分别为35KD和250KD的轴突生长抑制性蛋白NI-250与NI-35被分离出来,其特异性抗体IN-1能中和这种抑制因子,从而促进损伤轴突的再生[1].2000年,美国、英国、瑞士的3个实验室同时报道了编码这种抑制因子的基因-Nogo基因[2-4],成为这一领域令人鼓舞的研究成果.
-
C-erbB-2和细胞角蛋白在Paget病及外阴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C-erbB-2主要用于诊断腺癌及判断肿瘤的预后.Paget病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又称为湿疹样癌,分乳房Paget病(mammary Paget disease,MPD)和乳房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 disease,EPD)两型.免疫组化研究表明Paget细胞表达癌胚抗原(CEA)[1]、癌基因蛋白(c-erbB-2)[1-3]和低分子细胞角蛋白(CK7)[4],而不表达高分子角蛋白(34beta E12)和黑色素瘤特异性抗体(HMB45)[1].为了探讨C-erbB-2和CK在Paget病和外阴癌发病中的相互关系,笔者对Paget病和外阴鳞癌等几种皮肤病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的药物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范围内每9-10个女性中就会有1个罹患乳腺癌,每年约有120万女性诊断为乳腺癌,约有50万人死于晚期乳腺癌,发达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中国自1990年开始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已成为我国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恶性肿瘤,且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并呈年轻化趋势。乳腺癌转移发病率很高,约有70%以上的乳腺癌患者伴有骨转移,转移多发于下肢骨,远超过次常见的肝、肺等部位转移。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常见的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血钙症等骨相关事件,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罹患骨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只有2年,5年生存率只有20%。乳腺癌骨转移应尽早发现尽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以及骨转移时间。目前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主要药物为双磷酸盐和RANKL特异性抗体狄诺塞麦等,可减少骨转移患者骨相关事件、骨折以及骨痛的情况。然而,这些药物并没有减弱骨转移的发生,不能刺激新骨的形成,还会引起药物性下颌坏死等副作用,患者的生存率没有明显改变,因此研究新的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Salubrinal 为化学合成药物,是一种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2α的特异性磷酸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我们研究发现Salubrinal通过抑制eIF2α去磷酸化,促进成骨细胞形成,抑制破骨细胞发育,刺激新骨形成,增强骨损伤愈合。另有研究表明,Salubrinal对乳腺癌细胞系凋亡有促进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但是,在体内Salubrinal对乳腺癌的作用国内外尚无报道。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阐明Salubrinal治疗乳腺癌和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诊治进展
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并报道了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其中少数重症患者因多器官功能损害,救治无效死亡[1-2].部分病例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3-4],但大多数病例不能检测到人粒细胞无形体的核酸和特异性抗体.2011年3月,Yu等[5-6]报道在中国河南、湖北等6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bocytopenia syndrome,SFTS)大部分病例标本中存在一种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初步认定这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与检测发现的该新病毒感染有关,并确定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evere fever with thro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
-
梅毒病人抗磷脂抗体检测
20世纪初发现的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可与多种磷脂成分反应.人体内的磷脂主要是含甘油醇的甘油磷脂[1].应用ELISA法对82名正常人、76例梅毒病人和另外11例病人治疗前后抗心磷脂抗体(aCL)、抗磷脂酸抗体(aPA)、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aPS)、抗磷脂酰乙醇胺抗体(aPE)、抗磷脂酰胆碱抗体(aPC)、抗磷脂酰肌醇(aPI)抗体进行检测.
-
三种特异性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分选母血中胎儿细胞方法的评价
研究证实母血中的游离胎儿细胞可用于无创性单基因病产前诊断[1,2].胎儿细胞仍是检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惟一来源[3],虽然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数量很少,但其特异性形态在正常人外周血中极罕见,并可携带完整的胎儿基因.因此,建立富集母血中胎儿细胞的方法则是无创性产前诊断的关键.本研究用3种FNRBC特异性抗体和流式细胞术分选胎儿细胞,并通过计算FNRBC准确率和特异性,以评价分选母血中胎儿细胞的适宜方法.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特异性抗体检测分析
2002年末至2003年春夏,一种突如其来的疾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曾一度在我国和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肆虐.本研究对34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和曾经密切接触患者的医护人员血清检测了抗-SARS病毒(抗-SARS-CoV)抗体,对IgM和IgG抗体产生规律做了初步探讨.
-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表面抗原的克隆表达与血清鉴定
梅毒病原体为苍白密螺旋体(Tp),俗称梅毒螺旋体.对Tp的诊断目前主要依据病史与临床检查,辅助以一些血清学方法,如血球凝集试验(TPHA)和荧光抗体吸收试验(FTA-ABS)[1].蛋白分子量17 000与47 000是Tp特异性表面抗原[2,3],患者感染Tp后能够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我们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通过大肠埃希菌表达Tp的17 000与47 000特异性抗原,以建立一种Tp血清学诊断方法.
-
对接触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医护人员血清中抗体的检测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已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对密切接触SARS患者的医护人员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
艾滋病病原学诊断进展
艾滋病是高度依赖病原学诊断的传染病,因为无论是在感染早期或发病期,还是在较长的潜伏期,都只有通过病原学检验,找出其病原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存在的证据,才能做出HIV感染或艾滋病的诊断。HIV检验要求绝对准确可靠,无论是假阳性还是假阴性都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10多年来,艾滋病病原学诊断技术迅速发展,主要包括HIV病毒分离、HIV病毒载量测定、HIV核酸检测,以及检测病毒抗原(p24抗原)和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其中抗体检测方法是常规使用的HIV病原学诊断方法,其他方法主要用于特殊情况(“窗口期”、婴儿诊断、HIV抗体检测结果为不确定等),或作为抗体检测方法的补充用作辅助诊断,或作为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用药的依据(病毒载量的测定),一般不用作常规诊断。现将主要病原学诊断进展分述如下。
-
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抗体的临床应用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很难培养,可通过垂直传播和性传播感染.依靠临床症状、黏膜或皮肤破损样本直接查找病原体和血清学结果是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因为损伤材料只在发病早期可以获得,加之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存在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潜伏期[1],故对晚期阶段和潜伏期梅毒主要诊断依据是检测其特异性抗体.
-
空肠弯曲菌28-31 ku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
目的:探讨空肠弯曲菌28-31 ku外膜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不同剂量抗原的免疫组,正常对照组不予抗原免疫,而免疫组采用28-31 ku蛋白(纯)或甘氨酸提取的外膜蛋白(粗),分别加用或不加用完全弗氏佐剂(F),采用sc,在0,1,2,3,4 wk免疫,于末次免疫后10 d,用双向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测定各免疫组抗血清效价,待效价达到1:4至1:16时.分别采集各免疫组及对照组小鼠的血清、空肠及回肠内的肠液,用间接ELISA法检测各组标本的特异性抗体IgA,IgG.结果:不同剂量的抗原sc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组血清及肠液中特异性IgA,IgG抗体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空肠弯曲菌的28-31 ku外膜蛋白是一种良好的免疫原,能够诱导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可能成为空肠弯曲菌亚单位疫苗候选的重要组分.
-
内皮素-1特异性抗体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内皮素-1抗体(ET-1Ab)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SU)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冷束缚应激性(CRS)胃溃疡模型,观察静脉应用ET-1 Ab对冷束缚应激大鼠血浆、胃黏膜组织ET-1含量、胃黏膜血流量(GMBF)及胃黏膜损伤指数(UI)等变化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应激组血浆胃黏膜ET-1水平和UI明显升高(116.2±4.7 mv and 125.1±4.2 mv vs49.1±9.7 mv,113.8±9.3 mv and 122.9±19.6 mv vs52.3±10.3 mv,28.6±1.85 mv and 51.2±5.93 mv vs0,P<0.01),GMBF明显下降(227.8±13.5 mv and150.8±11.5mv vs 405.8±23.3mv,P<0.01);ET-1水平与UI呈显著正相关(r=0.96,P<0.01),与GMBF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1).(2)与单纯应激组相比,ET-1Ab应激组ET-1水平和UI明显下降(69.2±7.3mv vs 116.2±24.7mv,80.6±12.3 mv vs 125.1±24.2 mv,58.5±6.3 mv vs113.8±29.3mv,68.9±9.6mvvs122.9±19.6mv,13.2±2.05 mv vs 28.6±1.85 mv,25.8±3.62 mv vs 51.2±5.93 mv,P<0.01),GMBF明显回升(329.8±16.3 mv vs227.8±13.5 mv,251.9±11.3 mv vs 150.8±1.5 mv,P<0.01),且ET-1Ab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显著降低ET-1水平、增加GMBF和降低UI.结论:在冷束缚应激诱发大鼠SU的过程中,血浆胃黏膜组织ET-1水平显著升高,并可能通过其缩血管效应,引起GMBF显著下降,从而导致急性胃黏膜损伤.ET-1Ab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显著减轻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程度,对SU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意义
0引言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是丙型肝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特异性抗体(抗-HCV)的检查、HCV基因和HCV核心抗原的检测以及肝细胞损害的检查.抗-HCV阳性是感染的标记,感染的间接证据;而病毒基因和抗原检测阳性是病毒存在的直接证据.
-
血清AMA-M2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l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非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并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终导致肝功能衰竭。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是PBC的一个重要免疫特征,而AMA-M2是PBC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高,可达95%,但仍有部分患者该抗体阴性,极易漏诊[1]。PBC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而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在缺乏组织学证据时,很难得到及时诊疗,因此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1例不典型PBC病例介绍如下。
-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由Czerkinsky等[1]于1983年根据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而建立的一种体外检测单细胞水平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功能的免疫学新技术.起初用于检测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的数量来推断B淋巴细胞的功能,后来用于检测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数量来推断T淋巴细胞功能.Lalvani等[2]首先将ELISPOT用于结核病的诊断后,相关报道日益增多[3].现将ELISPOT在结核病诊断中的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