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郭智霖;丁美修

    目的探讨蝶眶脑膜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10例蝶眶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象学资料、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结果男性3例,女性7例,小39岁,大55岁,平均46.7岁,肿瘤直径3~6 cm,所有患者均用眶额颞去颧弓入路:8例全切,1例次全切,1例大部切除,术后1例出现短暂的对侧肢体力弱,1例眼球运动障碍.结论用现代颅底外科技术结合术前部分供血血管栓塞可满意地切除该型肿瘤.

  • 颌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移植吻合解剖学研究

    作者:莫大鹏;凌锋;李萌;C.Matula;E.Knosp

    目的研究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M2)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 10个灌注好的尸头,共20侧.行额颞瓣开颅,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测量其外径;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游离颌内动脉第二段,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然后打开侧裂池,分离出M2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远端;用4.0 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外3.0~4.0 cm处磨出一骨孔,再测量颌内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近端的距离;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近端的距离.结果颌内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2.5±0.3)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1.6±0.3)mm;颞下窝内颌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断端到下颌支)为:( 17.8±0.3) mm;颈外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62.4±1.8)mm,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71.1±1.7)mm,颌内动脉断端到M2起始段的距离(62.6±1.4)mm,较上述两者行程短,而且直.结论颌内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外-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

  • 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赵振伟;邓剑平;高国栋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方法治疗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应用弹簧圈进行瘤腔内栓塞和27例应用载瘤动脉闭塞方法治疗的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的结果和随访资料.结果 2例瘤腔内栓塞动脉瘤的患者症状完全消失;1例患者出现缺血性并发症,半年后随访动脉瘤再通.球囊闭塞载瘤动脉的患者1例出现迟发缺血性症状;1例吻合支开放,3个月后患者出血死亡;其余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否进行瘤囊内弹簧圈栓塞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条件,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涂通今;章翔

    一、概述由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构成的海绵窦动静脉瘘发生率占整个颅内动静脉瘘的15.0%~40.0%.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 CCF)按病因可分为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SCCF)与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两大类;按X线解剖征象又可分为:①由颈内动脉的脑膜血管支形成的瘘;②由颈外动脉的血管支形成的瘘;③由颈内、外动脉血管支共同形成的瘘.SCCF约占总数的1/4,其发病年龄多在41~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60岁或<20岁者较少见.本病的发生原因,直到现在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一些作者仅观察到某些可能发生瘘的因素,为常见的是在严重脑血管硬化基础上的动脉高压,以及病毒性感染、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海绵窦血栓或内分泌因素等.有些作者很注重那些先天性动静脉畸形的病理变化.这些因素一般在生命过程中很长时间并不出现症状,仅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于一定时期内出现病症.SCCF的临床症状常比较缓和,多发生在一过性高血压、急性弥漫性炎症或重体力劳动之后,亦有部分查不出显著原因者.

  • 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邓剑平;陈虎;张涛;李江;于嘉;陆丹;高国栋;赵振伟

    目的 评价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的价值.方法 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6例,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 11例患者中,成功应用覆膜支架治疗9例,成功置入覆膜支架的9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8例,结果显示病变消失,责任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 覆膜支架在处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方面,有治疗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推广.

  • 颈内动脉解剖与海绵窦瘘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程龙海;罗杰;付锐;张力;鲁军体;曹刚;张相华;武高

    目的 对颈内动脉解剖的分布特点进行观察和测量分析,为海绵窦瘘显微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 用12例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共24侧)观察,红色乳胶灌注的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尸头标本,对海绵窦段分支与及其相邻近组织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及和测量.收集50例海绵窦瘘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并介入拴塞治疗.结果 海绵窦段在水平面上可观察到呈S形向前和向后形弯曲,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及McConnell背囊动脉是海面窦段主要的3个分支.常见的2个分支是脑膜垂体干和海绵窦下动脉.50例颈内海绵窦瘘患者均为外伤后,经介入栓塞治疗后痊愈出院,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结论 颈内动脉解剖复杂,颈内海绵窦瘘多见于外伤.经颈内动脉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及海绵窦瘘,是近年来一种比较热门,发展较快,疗效较好的显微尖端技术.它和常规手术相比明显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效果明显,疗效可靠,恢复快等优点.

  • 颈内动脉颅内段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作者:许在华;章翔;高操

    目的为颈内动脉(ICA)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24具灌注红色苯乙烯的新鲜成人标本及6具防腐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颈内动脉颅内部分包括:岩骨段(C2);破裂孔段(C3);海绵窦段(C4);床突段(C5);眼动脉段(C6);交通段(C7).测量出颅内各段的管径和长度,描述了颈内动脉及主要分支,走行过程中与其周围特殊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颈内动脉颅内部分解剖学分段及其显微解剖资料对临床显微外科、血管介入、影像学有指导意义.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眼病的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徐柒华;陈惠英;邹大中;高春恒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眼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IU22型超声诊断仪对40例已确诊的单眼缺血性眼病患者40眼,对照组采用患者的另一相对健康眼40眼及正常人40例40眼,进行颈内动脉、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检查.结果:缺血性眼病患者的患眼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ies,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ustolic velocities,EDV)、血管内径(blood vessel diameter,BVD)明显低于患者的健康眼及正常人的眼(P<0.05);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则明显增加(P<0.05);三组比较,颈内动脉测量结果,患者患眼及健康眼较正常人组仅阻力指数明显增加(P<0.05),其它检测结果无统计意义.结论:缺血性眼病患者患眼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BVD均下降,RI增加.彩色多普勒对缺血性眼病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检测手段.

  • 首诊眼科的后交通动脉瘤致动眼神经麻痹2例

    作者:毛俊峰;魏世辉;许雪亮;刘双珍;向前

    0引言后交通动脉瘤通常指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在我国的颅内动脉瘤中所占的比率居第一位[1,2].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疾病,发病前无明显先兆、起病急、症状重、致死率及致残率高,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是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3,4].

  • DSA 和TCD 在颈总动脉结扎术前的应用价值

    作者:漆雪梅;姜永能;李圆圆

    [编者按]文中报道4 例患者在Matas 颈总动脉压迫式试验前后均作了DSA 和TCD 检测,术中在切除肿瘤的同时行肿瘤和受累颈动脉切除加颈总动脉结扎,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表明经颈动脉压迫训练建立大脑侧支循环后,术中结扎颈动脉是安全的.对文中1 例术后病检报告为神经鞘膜瘤的患者,术前检查应与颈动脉体瘤有所区别,同时术中是否可以通过仔细分离而避免动脉的切除和结扎,值得商榷.颈总动脉是头颈部和颅内主要供血动脉,其分支颈外动脉为头颈颌面各器官的供血动脉,其分支较多并在中线相互吻合;颈内动脉为大脑的主要供血动脉,正常情况下,双侧颈内动脉的血流互不混合.所以颈总动脉结扎术不仅可造成大脑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术前的使用为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现将我科近5 年以来4 例行颈总动脉结扎术前应用DSA 和TCD 检查报告如下.

  • 包裹颈动脉的巨大颈部转移癌手术切除1例

    作者:张森林;孟兆业;刘锐;董震;杨震;寿柏泉

    高某某,男,56 岁.1996 -02 因左下牙龈癌在我院行左侧龈颌颈联合根治术,术后局部放疗约6 000 cGy.2001-09 因左颈上部转移癌在当地医院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与颈内动脉粘连,为避免损伤颈动脉,将肿瘤分块取出,术后局部再次放疗约5 000 cGy.放疗结束后左侧颈上部即出现渐进性肿胀疼痛,肿块表面皮肤破溃,遂再次入我院.查体:左侧颈上部明显肿胀隆起,可触及约5 cm×6 cm肿块,边界不清,质地较硬,固定,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有一瘘口,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流出.CT片示:左侧颈上部边界不清肿块,包裹颈内、颈外动脉;脑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被肿瘤包裹段管腔狭窄,脑基底动脉环发育良好.临床诊断为左颈上部转移性鳞癌.

  • 椎动脉损伤的特点及诊治体会——附2例报道

    作者:韩小宪;张庆诗;陈宇轩;林雪梅;赵鹏

    颈部大血管伤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较常见.损伤后常常出血凶猛,大出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也可形成颈部血肿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同时还可伴有气管伤引起误吸和窒息.如不能准确地诊断,给予迅速合理的治疗,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上颈部血管伤通常以颈外动脉、颈外静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颈前静脉损伤多见.椎动脉损伤的患者及有关椎动脉损伤的检查、治疗报道较少.我科近年收治了2 例椎动脉损伤的患者,现将我们的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 颈动脉损伤后的修复与重建

    作者:程晓兵;田磊

    在人体内,颈动脉位于颈部两侧的颈血管鞘内,左侧颈总动脉起于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起于头臂干,两侧的颈总动脉均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在不同的平面发出相应的分支,供应大部分面颈部的血液.

  • 永存舌下动脉1例

    作者:陶维静;柏根基;王书中;郭莉莉;张辉;施莹

    患者男,57岁.因头晕半年来就诊.门诊查颅颈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示右侧颈总动脉分出颈外动脉后,颈内动脉节段性血管粗大,后分出1支异常血管(图1),向上走行,经枕骨髁前上方向颅内走行(图3),后与基底动脉吻合(图2),基底动脉远端于正常水平分出两侧大脑后动脉.此异常血管全程约5 cm,与右侧颈内动脉起始端及颈总动脉起始端距离分别约3.3 cm、15 cm.原两侧椎动脉全程明显狭窄,向上走行吻合成细小血管.

  • 双指数表观弥散系数对颈内动脉狭窄者大脑的评价

    作者:彭雯佳;陆建平;王敏杰;金爱国;方亮;陈士跃;黄挺

    目的 以单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不同狭窄程度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弥散加权成像的双指数模型、单指数模型的各参数值在狭窄侧与对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本院经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发现无动脉狭窄或仅有单侧ICA狭窄患者,在无MRI检查禁忌并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头颅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本研究采用双指数和单指数2种模型,b值序列是:0、5、10、20、50、100、200、400、600、1 000、1 500、2 000、3 000 s/mm2,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计算单指数表观弥散系数(monoexponential ADC)和双指数的快ADC(Fast ADC)、慢ADC(Slow ADC)以及快ADC的分数(fraction of fast ADC).根据颈内动脉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无狭窄组、轻/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闭塞组,统计各组左右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各参数值,运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法比较各组之间两侧值的差异.结果 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52例,其中无狭窄组10例、轻/中度狭窄组23例,重度狭窄/闭塞组19例.在ICA狭窄者中,狭窄侧的Monoexponential ADC值、Fast ADC值、Slow ADC值均大于对侧的值.从无ICA狭窄组至重度狭窄/闭塞组,Monoexponential ADC值和Slow ADC值左、右侧之差的绝对值也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各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6和P=0.005 4).Fast ADC值双侧之差的绝对值在无狭窄组大,重度狭窄/闭塞组次之,轻/中度狭窄组小,各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368).Fraction of Fast ADC值双侧之差的绝对值在重度狭窄/闭塞组大,无狭窄组次之,轻/中度狭窄组小,但各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644 3).结论 与单指数模型相似,双指数的多b值衰减模型能定量反映ICA狭窄与否及不同狭窄程度对大脑组织的弥散状态的影响,将来可能为临床诊断慢性脑缺血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 MRI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

    作者:燕飞;梁熙虹;丁宁;王振常

    目的探讨MR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23例经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应用Toshiba 0.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眼部及颅脑常规MRI及3D TOF MRA扫描,回顾性分析其MRI及MRA表现.结果 2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主要MRI及MRA表现:全部病例均可见患侧海绵窦扩大,海绵窦主要属支静脉眼上静脉迂曲扩张;患侧眼下静脉扩张3例,大脑浅静脉中组扩张5例;海绵窦引流静脉岩上窦显示扩张3例、岩下窦扩张2例.吻合支翼静脉丛迂曲扩张2例,对侧海绵窦扩大3例.大脑动脉环后交通动脉开放17例19支.结论 MRI及MRA检查能够明确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且MRA可同时显示脑供血代偿的情况,有助于选择DSA介入治疗时机.

  • 鞍区恶性间叶瘤1例报告

    作者:曹阳;陈蓉;张伟国;龚水根

    患者男,12岁,因右眼不适3年,加重5月伴视力障碍就诊.外院CT提示右侧鞍旁占位性病变.MRI示鞍区右侧一肿块,大小约1.6 cm×3.9 cm×4.1 cm,呈哑铃状,境界较清楚.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注射对比剂后不均匀明显强化.脑垂体受压左移,信号无改变.病灶包绕右侧颈内动脉、视神经,同侧额叶、颞叶受压,相应脑组织有轻度水肿(图1~3).MRI诊断:鞍区右侧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 脑脂肪栓塞1例报告

    作者:陈现红;张伟国;陈金华;龚水根

    1 病例介绍患者男,20岁.左下肢骨折,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24 h后出现昏迷并逐渐加重,体温38.4℃,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张力高,双侧巴氏征阳性.影像检查:CT检查无异常.2 d后MRI见双侧大脑半卵圆中心、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丘脑、豆状核及脑干多个点、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以T2WI显示更为明显,边缘模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梗塞(图1,2).分析梗塞原因为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系统的脂肪栓子所致.经治疗半月后生命体征正常,神经系统、心、肺、腹检查均未见异常;复查MRI除半卵圆中心仍遗留少量病灶外余部位病灶均恢复正常(图3,4).

  • 颅底 Willis 环的解剖形态与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罗琳(综述);侯先文(审校)

    颅底动脉环又称 Willis 环,由 Thomas Willis 1664年首次提出,并以此命名。Willis 环是连接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吻合环,位于大脑底部、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等;由1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1]。当构成此环的某部分血流减少时,通过调节,血液重新分配,可以对脑部的血液供应起调节和代偿作用,因此,Willis 环是人脑储备能力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级结构储备[2],也是颅内重要的侧支循环结构[3]。

  • 岩尖部囊性病变影像学研究

    作者:任连兴;于秀荣;董光;夏宝枢

    颞骨岩锥位于内耳迷路内前方的一段称为岩尖部,处于前方的蝶骨和后方的枕骨之间,尖端以破裂孔为界[1],此锥体的底部以骨迷路和颈内动脉前为界,其上面由中颅窝、Meckel腔及颈内动脉升段构成,后面为后颅窝及展神经走行的Dorello管,下面由颈静脉球和岩下窦组成.

1228 条记录 58/62 页 « 12...54555657585960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