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初步评估

    作者:陈更瑞;方华盛;梁萍;邓琳

    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原因[1],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是后循环缺血常见的原因[2],支架置入术是颈部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多排螺旋 CT 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作为一种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具有优势。本研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比较 CTA 检查对颈内动脉起始部及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支架置入术前初步评估的准确性。

  • 经动脉入路Onyx栓塞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作者:陈昱云;谷震;王磊;李亚捷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是指因外伤造成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或其分支破裂,与海绵窦之间形成异常的动静脉沟通.自1974年Serbinenko首次采用可脱球囊栓塞治疗TCCF以来,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已经成为TCCF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科2010-03-2012-02采用球囊保护技术,经动脉途径使用Onyx胶栓塞治疗TCCF 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 永存三叉动脉CT血管成像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海玲;王之平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 , PTA)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胚胎性吻合血管,又名原始三叉动脉或持续性三叉动脉,属罕见的脑血管变异.以往的临床诊断及分型主要依赖于脑血管造影和尸检.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中大多为个案报道,且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诊断PTA的研究报道也较少.

  • 前床突及颈内动脉床突段的多层螺旋 CT 测量

    作者:秦将均;肖红秀;涂蓉;周晓陆;覃群;汤为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 CT(MSCT)在活体个性化观察前床突及颈内动脉(ICA)虹吸部的解剖关系并分别测量其各种数据,为术中磨除前床突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对100例受检者(200侧)常规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重建颅骨,沿眶截骨平面模拟切除颅盖骨,从头侧于轴位图像上观察前床突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并测量前床突的全长、中长、基底宽、中宽,于矢状位测量双侧床突段 ICA 的曲线长度。结果100例(200侧)前床突左侧全长(9.82±2.48)mm,基底宽(9.47±1.88)mm;右侧全长(10.41±2.16)mm,基底宽(9.66±2.21)mm。前床突左侧中长(5.03±1.55)mm,中宽(6.19±1.75)mm;右侧中长(5.86±2.48)mm,中宽(6.66±1.51)mm。床突段 ICA 的曲线长度左侧(6.74±2.25)mm;右侧(8.54±3.00)mm。左右两侧前床突全长、基底宽度及中宽数据采用配对样本的 t 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长及床突段 ICA 的曲线长度数据比较的t 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SCT 能清楚地显示前床突及 ICA 虹吸部的活体解剖及变异,能为术中磨除前床突提供有用的影像学信息。

  • 64层螺旋CTA与DSA在颈内动脉狭窄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树桐;金朝林;陈燕浩;张临洪;吕丽华;王翔;谢元亮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A与DSA在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临床拟诊为前循环缺血发作的患者203例,进行64层螺旋CTA检查,其中97例患者同时行DSA检查,并将CTA与DSA结果相对照,计算出二者之间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本组行CTA检查的203例患者中有181例患者颈内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97例行DSA检查的患者颈内的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CTA与D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100%. 结论 64层螺旋CTA能够清晰地显示颈内动脉系统的异常,在某些方面上可替代DSA检查.

  • 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作者:曹新山;赵建农;秦东京;曾燕;余聪;罗银灯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颈内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疑为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所做的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造影图像.对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T)、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镜(CTVE)等图像后处理. 结果 58例中17例无明确异常;41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病变,其中颈内动脉瘤9例,动脉狭窄23例,动脉阻塞4例,5例5枚支架有2枚显示通畅,2枚有软斑块形成,1枚支架阻塞. 结论 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造影成像能很好地显示颈内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形成情况,很好的评估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颈内动脉疾病检查方法.

  • 岩尖病变的CT及MRI诊断

    作者:董季平;高燕军

    岩尖是颞骨岩部内侧的锥形结构,位于颅底中部两侧.岩尖疾病临床无法直接检查,CT及MRI对该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1 岩尖的解剖及正常变异颞骨岩部斜位于颅底中部,尖端指向前内,底部位于后外.岩尖的外界是内耳,内侧为岩枕裂,前方是岩蝶裂及颈内动脉,后方为后颅窝.岩尖的上面是中颅窝、Meckel腔及颈内动脉,下面是颈静脉球及岩下窦.内听道将岩尖分为含骨髓的较大的前部及衍生自听囊较小的后部.

  • 扩大经鼻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解剖

    作者:薛亮;荆俊杰;魏梁锋;王守森;王如密;郑和平;张发惠

    目的:研究扩大经鼻人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相关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10例防腐尸颅,按经鼻路径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颈内动脉与蝶窦外侧壁和垂体的关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情况,测量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各分段与中线的距离.结果:前鼻棘到颈内动脉隆起凸点的连线长度为(74.5±3.1)mm,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分为鞍旁部和斜坡旁部,主要有2个分支;前垂直段、前曲段、水平段、后曲段、后垂直段内侧壁与中线的距离分别为(7.4±1.0),(9.0 4±1.3),8.3±2.5),(7.6±1.4)和(8.9±1.5)mm.结论:采用扩大经鼻入路可处理侵袭海绵窦内侧腔的病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是扩大经鼻入路处理海绵窦病变所遇到的主要解剖结构,熟悉相关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对于减少术中出血、安全处理海绵窦病变有重要意义.

  • 超声检测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形态结构与相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胡玮;张军;孔国喜;刘会昭

    目的:对老年女性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入选78例60岁以上老年女性,NYHA分级II~IV级的CHF 患者, NYHA分级II~III级的CHF 患者为一组, NYHA分级IV级的CHF患者为一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间的特点.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血红蛋白浓度、血清肌酐水平、射血分数(LVEF), 贫血4个因素方面,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均<0.05,而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病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浓度与心衰程度有关.结论:血红蛋白浓度与老年女性心衰程度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 替勃龙对绝经期妇女颈动脉、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杨锦茹;李芬

    目的 观察绝经期妇女经替勃龙治疗后颈动脉、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 有更年期症状的绝经期妇女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每天口服替勃龙(利维爱)2.5mg;另30例未进行激素治疗的作为对照组,均为自然绝经.采用无创性高分辨超声法分别检测基础状态下及用药后3、6、9、12个月时颈动脉、眼动脉的峰值流速(Vmax)及阻力指数(RI).结果 经替勃龙治疗后不同时间颈内动脉、眼动脉的Vmax、RI有差别,且Vmax逐渐升高(P<0.05),而RI降低(P<0.05).结论 替勃龙能改善颈内动脉、眼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对抗动脉硬化的潜在益处.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作者:刘胜武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TA),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的脑血循环障碍,从而导致供血区短暂的局灶的神经功能缺损,每次发作时间数分至1h,持续时间不超过24h.临床以反复发生的短暂失语、瘫痪作为特点.

  • 自发性基底动脉夹层一例

    作者:高亚军;薛艺东;李海军;屈永才

    动脉夹层(artery dissection,AD)是由于遗传、创伤、感染、吸烟、高血压等因素导致动脉内膜破损,从而使血流从血管破损处流入血管内膜与中层之间或血管中层与外膜之间所致的血管性病变,前者常见,可导致血管狭窄,后者导致夹层动脉瘤[1].脑动脉夹层可累及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据统计,在45岁以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当中,夹层占10%~25%,仅次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卒中发生的第2位病因[2].颅内动脉夹层常见发生在颈内动脉、椎动脉等,而基底动脉夹层却很少见,多为椎动脉夹层扩展而来[3].本例患者发病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见双侧椎动脉血流缓慢,基底动脉出现不规则的血管增粗与变细交替出现,即所谓珠线征(pear land string).该病例在国内文献罕见报道,因此我们报道1例基底动脉夹层患者,旨通过本例报道,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正中神经电刺激在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高嵘;徐平;刘惠祥

    目的:观察正中神经电刺激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持续正中神经电刺激4周后,通过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价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平均降低10.1分,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平均降低6.5分。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促进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反应能力,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观察及应用价值

    作者:熊雅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使用和指标观察.方法将本文7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并分为A、B、C三小组,随机抽取院内75例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血压、IMT、斑块检出率,以及患者左右IMT彩色超声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MT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A组患者的IMT以及斑块的检出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左右颈内动脉的IM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变ICA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各自具有特色,同时对老年脑血管病变的预防监测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 颈动脉狭窄小于50%及阴性患者彩超探查远段的意义

    作者:李汇文;王淑敏;徐霞;尚建军;曲俊朴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过程中,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近中段、颈外动脉(ECA)近段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和/或伴斑块,但狭窄小于50%的病例及阴性者,同时椎动脉(VA)开口及V2段狭窄小于50%及阴性者,加用凸阵探头(CAP)探查ICA远段及VA的V3段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50例颈动脉超声检查病例,显示CCA、ICA近中段、ECA近段IMT增厚和/或伴斑块,但狭窄小于50%的病例及阴性者,同时VA开口及V2段狭窄小于50%及阴性者。先用线阵探头(LAP)检查双侧CCA、ICA近中段、ECA近段,双侧VA开口、V2段;然后用CAP进一步探查双侧VA开口血流,探查双侧ICA远段和VA的V3段。比较LAP+CAP检查是否对提示颈动脉颅外段病变更有意义。结果 LAP+CAP组对ICA远段和VA的V3段走形扭曲的诊断比单独LAP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LAP+CAP组提高了对左侧VA开口的显示率(<0.01),对右侧VA开口的显示无显著提高(>0.05);对双侧VA的V1段扭曲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种检查方法均未诊断ICA远段狭窄和VA的V3段狭窄。结论应用LAP+CAP检查颈动脉轻微病变和阴性者,可提高ICA远段和VA的V3段走形扭曲的检出率,提高左侧VA开口的显示率,但不能提高对ICA狭窄或闭塞和VA狭窄和供血不足的诊断率。

  •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张玉花;张文华;张芙蓉

    大面积脑梗死通常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分支主干急性阻塞,使接受供血部位的脑组织发生大面积(梗死灶面积>20cm2)坏死,占全部脑梗死的15豫~20豫[1]。临床多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预后差、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是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主要脑血管疾病[2]。临床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完全或不完全性偏瘫、偏身感觉、意识障碍和多数脑神经麻痹等,进行性加重,出现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征象,甚至发生脑疝[3]。其常见病因有高血压性脑动脉硬化、心源性栓塞、心房纤颤等。本文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月山西省代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3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通过积极救治、专业细致护理及康复训练,患者得到了不同程度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归纳如下。

  • 1例颅底骨折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护理

    作者:何嫦娥;季红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循环容量丢失而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与心输出量的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过程。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常见类型,而引起低血容量休克常见的原因是创伤性失血,颅底骨折导致的大出血,大多数为骨折线损伤穿过颅底缝、裂、孔的动脉、静脉或静脉窦引起,当骨折线越过蝶窦、海绵窦,蝶鞍或岩骨尖时,容易损伤靠近这些结构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破裂口较大时可造成大出血,往往因救治不及时而死亡[1],2012年1月我科成功救治1例颅底骨折致口鼻腔大量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现介绍如下。

  • 浅谈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静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呈多发性,常发于年轻女性,以引起不同部位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为主,少数患者可致动脉瘤。本病名称繁多,如: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等。我院2012年3月收治1例27岁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患者,患者于2012年4月12日在全麻下行“左侧髂外动脉至左侧颈内动脉架桥术+动脉探查术”,现对患者的病例作以下陈述。

  • 颈内动脉损伤继发大面积脑梗塞外科治疗1例

    作者:杨凯;甄明;柳再明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6岁,2011年5月20日急诊入院。患者于5月18日晚20点因左侧颈部刀刺伤,在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术,术中见左侧颈内动脉破裂出血,其破口大。因血管治疗技术能力不够,并且患者术中出现低血压休克,故行左侧颈内动脉结扎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患者术后第2d出现癫痫发作伴出现昏迷,急诊转来我院。行头颅CT示左侧额颞顶叶大面积的脑梗塞。伴中线结构偏移1 cm。入院PE示患者呈中度昏迷,刺激患者呈回缩动作,左侧瞳孔3 mm,光放射消失,右侧瞳孔2 mm,光反射迟钝。左侧周围性面瘫,双侧肢体肌张力高,双侧Babinski征(+)。急诊在全麻下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全麻开颅,采用外伤标准大骨瓣半弧型切口,前至额部发际,后至顶结节后方3 cm,距同侧中线2 cm,游离皮瓣时,注意保护颞浅动脉,形成8 cm×16 cm的骨窗。术中撕破脑表面部分蛛网膜,将颞肌贴敷于其表面,颞肌边緣与硬脑膜缘行减张缝合。术后行气管切开术。术后行抗凝,扩容,解痉,升压等综合治疗,术后1w患者神志逐渐恢复,伴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给予高压氧和针灸康复治疗。术后3w后。患者能下床行走。右侧上肢肌力3级。远端指指关节1级,下肢肌力4级,远端关节肌力3级。语言含糊不清,欠流利。术后5 w,患者语言发音准确,欠流利。下肢肢体肌力基本恢复,上肢远端肌力差。

  • 颈内动脉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金苹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6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非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核磁共振MRI和头颅CT检查,并且用头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判断颅内外大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结果:6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与颈内动脉狭窄和脑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37例(61.67%)、大脑前动脉狭窄19例(31.67%)、大脑后动脉狭窄17例(28.33%)、颈内动脉狭窄40例(66.67%)、大脑基底动脉狭窄23例(38.33%),颈内动脉狭窄及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其他类型的脑动脉狭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和脑内动脉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与之关系密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1228 条记录 59/62 页 « 12...54555657585960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