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内动脉蝶窦内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无创性诊断

    作者:林泼水;洪育明;梁振源

    颈内动脉(ICA)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raumaic pseudoaneurysm,TPA)少见,而发生于蝶窦则更罕见[1,2].ICA蝶窦内TPA是颌面、颅脑外伤、蝶骨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它是创伤性鼻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过去一直是诊断TPA的金标准.随着对MRI及CT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在诊断TPA方面,它有无创、早期、相对安全的特点,并且可做随访检查.笔者报告3例TPA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探讨MRI的流出效应及CT增强的泪滴状阴影对ICA蝶窦内TPA的诊断价值.

  •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随访影像学特征

    作者:赵刚;李林;王伟民;梁军潮

    我院自1989年8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运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61例,取得脑血管造影随访者10例.为探讨球囊栓塞TCCF后影像学变化,现对这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 创伤性颅底动脉损伤的临床特征及规范化治疗

    作者:梅其勇;白如林;黄承光;陈怀瑞;齐向前;吕立权;李一明;董艳;于明琨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底动脉损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规范. 方法 回顾315例创伤性颅底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颅底动脉解剖部位和血管损伤的病理类型进行分类,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受累动脉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点、脑组织血供改变以及侧支循环情况综合决定患者的治疗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内治疗以及非手术治疗的临床预后,利用改良的Rankin评分(mRS)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不同类型和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血管内治疗269例,显微外科手术18例,单纯非手术治疗28例.其中28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15年,mRS 0 ~2分269例,mRS 3 ~5分11例,mRS 6分(临床死亡)3例.结论 规范的诊治流程是提高创伤性颅底动脉损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 颈部动脉迂曲与脑动脉狭窄及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金戈;展群岭;陈亮;李鑫;杨涌涛;刘丽;刘冰;张余

    目的 探讨颈部动脉迂曲与脑动脉狭窄及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6月在我科完成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77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缺血事件性质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组(AIS组,n=7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n=62)和对照组(n=42);根据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n=42)、轻中度狭窄组(n=64)和无狭窄组(n=71).分别测量颈内动脉(ICA)C1段和椎动脉(VA)V1段的迂曲指数(TI).分别将每例患者双侧ICA C1段和VA V1段的TI大值分别指定为ICA-TI和VA-TI,MAX-TI指定为ICA-TI和VA-TI的大值.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血管迂曲与脑动脉狭窄和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ICA-TI、VA-TI和MAX-T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ICA-TI[OR=1.044,95%CI(0.919~1.186),P=0.504]、VA-TI[OR=1.008,95%CI(0.959~1.059),P=0.767]和MAX-TI[OR=0.969,95%CI(0.844~1.114),P=0.662]均不是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ICA-TI、VA-TI和MAX-T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ICA-TI[OR=1.023,95%CI(0.893~1.172),P=0.744]、VA-TI[OR=1.006,95%CI(0.953~1.06),P=0.84]和MAX-TI[OR=0.972,95%CI(0.838~1.128),P=0.712]均不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部动脉迂曲与脑动脉狭窄及脑缺血事件无明显相关性,但迂曲是否通过其他途径影响或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梗死的进程还需深入研究.

  • 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马草原;刘希光;李爱民;张洪伟;孙勇

    目的 研究眶外侧锁孔入路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解剖结构特点及手术意义.方法 15例(3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其中2例标本为新鲜经红蓝乳胶灌注,模拟眶外侧锁孔入路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颈内动脉眼动脉段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重要的穿支结构,离断人脑取出脑组织后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起于海绵窦顶壁远侧硬膜环,止于后交通动脉起始处近侧,其前半段被前床突和视神经阻挡,常发出纤维结构与周围组织牵连.眼动脉起点位于前床突尖端前方5 mm范围内28侧(82.4%),床突内侧5 mm范围内22侧(64.7%),垂体上动脉可发出2~3级穿支血管供应视神经、视交叉的下前方和垂体柄.结论 经眶外侧锁孔入路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夹闭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时,应熟练掌握该处的解剖结构特点,注重穿支血管的保护,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颅外颈内动脉损伤诊治方法的探讨

    作者:胡耑;李景煜;白祥军;陈劲草;刘开俊

    目的探讨颅外颈内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1982~2002年共收治颅外颈内动脉损伤8例,其中颈内动脉破裂并休克3例,并发栓塞4例,假性动脉瘤2例.行颈内动脉修补2例,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端端吻合1例,颅内-外动脉搭桥2例,手术取栓1例,瘤体切除加动脉修补2例.结果无死亡,4例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经颅内-外动脉搭桥后完全康复,1例经取栓术后改善,2例经保守治疗症状轻度改善.余4例除1例遗有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外,均痊愈.结论早期诊断及颈内动脉修复重建是降低死亡率,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键.

  • 车祸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法医学鉴定1例

    作者:潘永红;杨占良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在临床法医实际检案工作中比较少见.笔者遇到车祸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现报道如下.

  • 交通事故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损伤程度鉴定1例

    作者:孙宏杰;张烨雯

    1案例1.1简要案情及病史摘要蔡某,男,36岁,某年3月27日因道路交通事故受伤入院° 查体:头面部肿胀,头部CT平扫示右侧额顶枕叶脑挫伤、脑出血,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 经治疗,复查头部CT平扫片,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基本吸收,头痛症状不明显°

  • 头部外伤与迟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因果关系鉴定1例

    作者:俞晓英;夏文涛;李瑜

    1 案 例1.1 简要案情刘某,46岁,2013年8月17日因交通事故受伤,伤后1h至某医院就诊,诉头痛、头晕.查体:神志尚清,言语不清,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头枕部有一条长2.0 cm创口,颈部压痛.头颅CT片示:枕部右侧及双顶部头皮下血肿,颅内未见明显出血.入院后予颈围外固定保护、止血、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刘某诉头痛、头晕减轻,但出现左耳耳鸣,会诊后考虑左耳外伤后混合性耳聋,给予激素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并告知出院后随诊.

  • 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法医学鉴定现状

    作者:吴雪梅;张更;王琪;倪自翔;刘敏;云利兵;易旭夫

    颈内动脉系是大脑的主要血供来源.法医学鉴定实践中,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后常出现血栓、动脉瘤或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由此引起迟发性脑梗死、颅内出血死亡的案例并不少见.目前国内对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引起死亡的研究以个案报道为主,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及案例报道,对此类损伤引起死亡的法医学特点及检查方法进行总结,发现颈内动脉系钝性损伤与头颈部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致头颈部超生理范围运动牵拉,以及颅底骨折切割等机制有关,多见于颈部机械性窒息、颈部按摩、车祸、高坠等案例.法医学实践中若遇到此类案例,常规检查未发现梗死或出血原因,应注意检查该动脉,正确分析外伤、疾病和死亡之间的关系.鉴于尸体解剖中完整暴露该动脉的难度较大,必要时可借助血管造影技术进行定位,提高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鼻中隔穿孔的外科治疗

    作者:Deborah Watson;Gregory Barkdull;张天振;张庆泉

    鼻中隔穿孔在临床中相对比较常见,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9%.鼻中隔穿孔的治疗对于鼻科及鼻整形外科医师来说是一挑战. 大部分有症状的鼻中隔穿孔位于鼻中隔前部,鼻中隔前部有3层结构:四方软骨和双侧黏软骨膜.尽管该区域的血供丰富,包括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支,但脉管炎或损伤鼻中隔血管可以降低鼻中隔黏膜的抵抗性.

  • 颈动脉切除一期重建术

    作者:倪鑫

    对于头颈外科医师来说,头颈晚期恶性肿瘤和颈动脉体瘤的治疗是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肿瘤及其包绕、粘连或侵犯的颈内动脉和/或颈总动脉是治疗的关键.目前公认的外科治疗方式有3种:①保留动脉完整性的肿瘤剥除术;②瘤体连同受累颈动脉切除术;③瘤体连同颈动脉切除加重建术.

  • 口腔颌面部及头颈部肿瘤患者救治性手术

    作者:张志愿;张陈平

    救治性外科(salvage surgery)通常是指针对那些用外科手术以外的方法治疗无效的患者所采用的外科手术方法.接受口腔颌面部及头颈部肿瘤的救治性外科治疗的患者一般都患有晚期恶性肿瘤,肿瘤往往危及生命,累及重要的解剖结构或器官,如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颅底,另外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如呼吸、吞咽、咀嚼和言语功能等.

  • 在鼻子里“开颅”

    作者:杨昆

    王女士近两年来经常感到头痛和左侧面部麻木,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左侧中后颅底有一个巨大实质性肿瘤.由于肿瘤所在区域部位深、暴露困难,传统手术方法均需开颅进行,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不易做到肿瘤全切,且容易损伤正常脑组织和神经血管,严重时可威胁生命,术后常常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王女士听医生介绍手术风险后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于是神经外科专家决定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经鼻内镜导航微创技术切除肿瘤.手术当日,医生们经由患者鼻孔插入直径仅4 mm的内镜,在神经导航系统精准的引导下避开颈内动脉和正常神经组织到达肿瘤.经过3个小时的细致暴露、分离和切割,顺利地全切了肿瘤.术后第2天,王女士即能下地行走,1周后顺利康复出院.

  • 海绵窦段颈内动脉与颅神经关系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曾一;刘月

    目的 为颅内海绵窦区显微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5例(30侧)成人尸头标本海绵窦内颅神经位置、走行及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毗邻关系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分为5段,第Ⅲ、Ⅳ、V1、Ⅵ颅神经在海绵窦内长度分别为(15.95±1.79)mm、(22.48±2.06)mm、(16.70±2.90)mm和(18.36±2.48)mm;滑车神经变异较大;Parkinson三角是经海绵窦外侧壁人路手术开颅常用的间隙.结论 熟悉海绵窦显微解剖对颅内海绵窦、鞍区等颅底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 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

    作者:陶钧;刘永晟;王峰

    脑卒中是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及癌症导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同时也是导致永久性残疾的第一大原因.由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导致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占总体脑卒中患者的10%~20%.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研究已经证实: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疗效优于药物保守治疗[1].

  • 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模式的分析研究

    作者:张桂荣;麻少辉;令潇;杨玲;李海宁;张明

    目的:探索影像学梗死模式在判定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的责任血管及发生机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5例,分为颈内动脉(ICA)梗死组68例,大脑中动脉(MCA)梗死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并对不同狭窄程度下的脑梗死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CA梗死组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MCA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4±0.70)mmol/L vs.(2.08±0.49)mmol/L,t=2.00,P<0.05];两组间的临床病史、侧支循环情况、单双侧梗死、单发及多发梗死、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5例脑梗死患者共累及108支血管.其中37支为MCA病变所致,71支为ICA病变所致.ICA组中轻度狭窄血管的比例高于M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vs.8.1%,P<0.05);两组中、重度狭窄和闭塞血管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A梗死组和MCA梗死组发生大面积梗死分别为1/0例,散在皮层梗死2/2例,单独内分水岭梗死3/13例,单独外分水岭梗死7/9例,单独穿动脉梗死7/13例,散在皮层及内分水混合梗死4/16例,穿动脉及内分水岭混合梗死4/8例,穿动脉、散在皮层及内分水岭混合梗死9/10例;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程度的ICA与MCA两组间梗死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闭塞的MCA组中发生穿动脉梗死的比例高于闭塞的ICA组(4/13 vs.0/16,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像学梗死模式在临床判定责任血管的价值依赖于后期更严谨的研究设计,此类依靠管腔狭窄程度作为分组指标的方法可能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

  • 1例经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陆娇娇;封晓燕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动脉导管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采用 Seldinger 法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在 X 线电视监测下行碘造影,显示血栓形成段的血管,局部给予高浓度溶栓药物的治疗方法。介入溶栓再通技术能够缩短脑缺血的时间,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此方法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但作为一项微创性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确保溶栓成功,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是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8月,我们成功地护理了1例经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现将护理过程报告如下。

  •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合并大面积脑梗塞1例

    作者:李鹤明

    1病例报告
      患者,男,53岁,患者半小时前自觉左眼视力下降,伴有头痛,患者来我院眼科就诊,经门诊诊断后立即以“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为诊断入院。入院眼科检查:右眼:0.04,(矫正0.1),左眼:无光感,左眼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晶体混浊,眼底视乳头水肿,黄斑区可见典型樱桃红斑,后极部网膜水肿,动脉细。右眼查体未见异常。住院接诊医师进一步询问病史,发现患者答非所问,情绪烦躁,例如问患者现在何处,患者无法正确回答。考虑患者可能有神经内科体征,立即急诊行头CT,CT提示左颞枕叶大面积脑梗,双额硬膜下积液。立即请神经内科急会诊,神经科查体:额纹对称,双眼闭目有力,双鼻唇沟对称,示齿口角不偏,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无深浅感觉减退,指鼻及跟膝胫试验稳准。BCR:L++R++;PSR:L++R++,Babinski征L-R-。颈软。诊断为“急性脑梗塞”,神经内科建议欧兰同静点,拜阿司匹林口服,建议完善头MRI,颈动脉,椎动脉超声检查。接诊医师在执行神经内科会诊意见的基础上,同时眼科给予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复方樟柳碱球旁注射,吸高压氧,尼目克司降眼压治疗,杰力纾,金路捷等扩血管改善微循环药物。入院后患者头MR示:双侧大脑半球多发梗塞、左侧为著,左侧顶、颞,枕叶新发梗塞。双侧半卵圆中心脱髓鞘改变。脑萎缩。超声提示:双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右颈动脉轻度硬化样改变。左颈动脉硬化闭塞样改变(注意颈内动脉起始部近完全闭塞),颈内动脉频谱形态异常伴血流速度明显减低。请神经外科会诊目前可暂时不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入院后给与上述治疗后,病情较前好转,简单对话可正确回答,无肢体活动不灵,眼科查体:左眼:眼前手动,左眼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晶体混浊,眼底视乳头水肿,黄斑区仍可见樱桃红斑,后极部网膜水肿减轻,动脉细。

  • 烟雾病的诊治进展

    作者:王培健

    烟雾病(moyamoyadisease),又称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双侧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进行性狭窄或闭塞,颅底代偿形成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1].

1228 条记录 61/62 页 « 12...54555657585960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