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如何提高针灸镇痛的疗效
答:疼痛是针灸疗法疗效较为肯定的病症.提高针灸治疗痛证的疗效,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明确针灸治痛的机理:《内经》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故传统中医理论认识针灸治痛的机理较为简洁明了,如:"疏经通络,化瘀止痛."现代生理学对针灸镇痛机理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针灸能激活脊髓后角胶样物质内神经元,抑制疼痛的传导,提高了痛阈.二是针灸启动了中枢下行抑制,内啡肽增加.三是针灸产生损伤性电流,阻断痛感传导,同时改变植物神经兴奋性,使疼痛局限.四是针灸使痛阈上升,还由于丘脑上部缰核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增高,抑制缰核活动水平,提高痛阈起到镇痛作用.五是针灸能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微循环及淋巴代谢,排除致痛物质,达到镇痛的作用.
-
神经电刺激治疗顽固性冠心病心绞痛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是心肌需氧与供氧失衡时,由于代谢异常产生的腺苷、乳酸、激肽等致痛物质造成的心脏痛觉.痛觉投射到与心脏相同的脊神经分布的皮肤区域,表现为胸痛,有时放射至左肩臂及手指内侧.
-
胸部硬膜外阻滞治疗顽固性心绞痛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人口的老龄化,冠心病的发病率急剧增加,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其临床大都表现为心绞痛,即在心肌需氧与供氧失衡时,由于心肌代谢异常产生的腺苷、乳酸等致痛物质导致了心脏痛觉,并投射到与之相同的脊神经分布的皮肤区域,表现为胸痛,并放射至左肩背部及手指内侧,同时包括心肌缺血引起的其他不适,如极度疲乏、呼吸困难等.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因冠心病住院的病人中,不稳定心绞痛占四分之一.
-
心理护理在产妇产痛中的应用分析
产程中的产痛来自精神性、和功能性(如子宫肌肉阵发性收缩和胎儿通过产道时对软产道的压迫而导致的牵拉和损伤)和致痛物质等方面的影响。其中精神性因素主导产妇是否能顺利完成分娩。因此做好产程中的精神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的产程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模式是我们探讨的新护理方向。现浅谈产程产痛的心理影响因素及针对不同产程护理常用的方法。
-
电疗法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
周围神经损伤后常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以及触觉障碍等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与损伤部位血液循环障碍、组织液渗出、炎症产物和致痛物质聚集排泄不畅等有密切联系。物理因子疗法中的电疗法具有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消炎、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加速组织生长修复等作用。因此电疗法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中,现将近年来电疗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
经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的护理干预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病,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一种手段,术后膀胱痉挛不仅给病人带来肉体上的痛苦,而且加重病人心理负担,产生心理恐惧。膀胱痉挛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手术创伤、牵拉气囊尿管、引流不畅、尿液浸泡前列腺窝新鲜创面、冲洗液的温度、速度等。每次痉挛时病人心情紧张,再加上前列腺切除后可使局部产生与释放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等)和前列腺素,往往使病人更加疼痛难忍。在临床工作中,本人经工作经验的不断总结,采取以下护理干预措施,减轻了病人膀胱痉挛的次数及强度,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同时也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浅析药原性腹痛及其相关药物
腹痛是常见症状,许多腹腔内(多见)、外病变及致痛物质都可引起.笔者在本刊2004年第4期发表的<腹痛可考虑哪些疾病>,因题文关系,仅提及"服药史".本文着重介绍药原性腹痛.
-
十大"杀手垃圾食品"
近,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十大"杀手垃圾食品".警告人们尽量少吃.一、油炸食品油炸食品能量高,经常进食易导致肥胖;并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是导致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危险食品,且在油炸过程中,还产生大量的致痛物质.
-
冥想训练在术后疼痛护理中的研究进展
疼痛是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和防御反应[1]。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李贺琴等[2]报道,约有75%的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反应。这是由于手术时自身组织受到创伤,创伤后组织细胞释放大量炎性致痛物质所致。疼痛的治疗分药物性和非药物性,其中非药物治疗护理越来越受到关注。熊晓菊等[3]研究表明,任何原因导致的疼痛在单纯药物治疗无效时都可采用非药物治疗护理措施。 Elena等[4,5]研究报道,护士使用不同非药物方法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近些年出现了音乐、放松、物理及推拿等疼痛的非药物治疗干预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冥想( meditation )训练是综合性的心理和行为训练,它有助于个体建立特殊的注意机制,达到心理上的整体提升[5]。在与疼痛相关的非药物性护理措施中,冥想训练是涉及广、有影响力的方法。现将国内外学者研究冥想训练减轻疼痛相关的影响因素综述如下,以期为术后疼痛患者提供一种新型、简单、切实有效地非药物护理措施。
-
骨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经验探讨
疼痛是骨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不少患者深受疼痛的折磨,特别是创伤骨科患者,骨科病人手术后疼痛难以控制,当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损伤的组织仍在持续的释放致痛物质,大大降低了疼痛受体的高阈值,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手术后反复疼痛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可造成躯体和精神痛苦,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和心血管等其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术后康复.鉴于疼痛给患者造成的多方面损害,国际已将疼痛列为第五生命体征[2].而护理人员是同患者接触时间多的医务工作者,通过详细的术前教育和术后护理干预,客观准确及时的判断术后疼痛的性质、程度,配合医师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非常满意,现报道如下.
-
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
1术后病人疼痛产生的相关因素分析1.1手术创伤术后疼痛的客观因素是手术创伤,它是术后疼痛的直接原因.在手术创伤这一伤害性刺激作用下,首先引致组织内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如缓激态、五羟色胺、蛋白水解酶等,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然后产生痛觉传入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痛觉[1].
-
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
手术及手术后的疼痛是手术常见的症状之一,它能够引起机体组织上的改变,造成组织释放大量的炎性致痛物质如组胺、缓激肽等,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及各种并发症的产生。有研究表明:超过50%的患者在术后72 h内疼痛不止,导致排痰障碍,引起肺部感染等不良后果[1]。在多数情况下,常规护理中缺少对疼痛的评估,忽视了对疼痛的护理,导致患者的疼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本文选择我院普外科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将临床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比较,探讨解决术后疼痛的佳途径。
-
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
骨折患者术后夜间疼痛是临床中普通、常见的现象,是不舒适中严重的形式,是难以控制的.由于夜间麻醉作用消失,而损伤的组织仍持续释放某些致痛物质,并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降低疼痛受体的高阈值,使患者产生疼痛,睡眠发生异常,影响机体康复,故术后夜间疼痛护理尤为重要.
-
风湿痛
一、风湿病的疼痛机制罹患风湿病时,在关节滑膜上活化的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可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尤其可过度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炎性细胞因子而诱发炎症.特别是TNF-α和IL-1担负着形成风湿病态的中心任务,这些细胞因子又能加重以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释放IL-6、IL-8、CM-CSF等炎性细胞因子为起因的炎症,进而促进了前列腺素(PG)产生.再有,从受伤害组织及周围的细胞释放激肽释放酶、缓激肽、5-羟色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组胺等各种疼痛物质或疼痛诱发物质,这些致痛物质再进而相互影响并参与了关节的炎症及疼痛.
-
痛与镇痛机制研究的辩证思维
1 内源性痛与镇痛物质及其相关受体的发现过程机体内既然存在疼痛的感受和感知过程,在客观上必然存在着感受疼痛的物质基础,它包括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后,组织产生和释放致痛物质、疼痛感受器的致敏、痛觉信息的传导和感觉中枢的感知,终进入意识阶段的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1].在与疼痛进行的长期斗争中,人们总结出阿片类制剂是一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强效镇痛药物,虽然长期使用不当可成瘾,但它的强效镇痛作用却能为患者解除痛苦.那么,阿片类药物如何作用于人体,其机理如何,如何趋其利而避其害?长期困扰着人们.
-
药物混合注射需要注意的问题
丙泊酚产生注射痛的机制一般被认为有两种可能,直接刺激血管壁内的疼痛感受器或通过激活某些致痛物质如缓激肽等,从而导致疼痛.目前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常用方法有降低丙泊酚温度(4℃),选择相对粗大而血流量充沛的静脉进行注射,或预先注射利多卡因、阿片类药物或氯胺酮等,以缓解注射部位的疼痛.
-
认识疼痛
医学上所说的疼痛或痛觉,通常是指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引起痛觉的刺激物称为致痛物质,常在组织损伤时释放,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及酸性代谢产物.致痛物质作用于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疼痛中枢,从而引起疼痛的感觉.身体可以感知的低疼痛体验,称为痛阈.痛阈常因年龄、性别、职业及疼痛部位而异.
-
致痛物质与疼痛的相关性研究
1986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将疼痛定义为"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有现存的和潜在的组织损害".大量文献资料表明,致痛物质在疼痛的产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此入手有望为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老年人合理应用OTC镇痛药
进入更年期后,不少老年人(特别是妇女)出现莫名其妙的头痛、关节痛和腰背痛等症状。许多老年人“遇痛即止”,长期服用镇痛药。镇痛药一能抑制“致痛物质”对神经末梢的刺激,缓解伴随疼痛产生的不愉快情绪,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二能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E)的产生,并抑制可扩张肾血管和肾血流量的前列腺素E2功能,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且 NSAID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能引起细胞免疫异常,主要是T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引起肾损害,表现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导致肾功能障碍。
-
碱化复合液硬膜外腔滴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硬膜外腔滴注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常用方法.但既往硬膜外腔滴注用药只注重了减轻或消除硬膜外腔和神经根周围的炎症和粘连等问题,而对硬膜外腔微环境中重要的致痛物质H离子的浓度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患者疼痛麻木症状难以消除.为此,我们试在硬膜外腔滴注的药物中加入了5%碳酸氢钠,进行碱化用药,经临床应用并与常规用药比较,疗效明显提高.现总结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