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健康教育对提高白血病病人化学治疗认知程度的调查
白血病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化学治疗和骨髓移植,但因为骨髓移植需要有合适的供体,并且医疗费用昂贵,并不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目前大多数医院采取的仍是对病人进行化学治疗.针对化学治疗,对血液科住院的白血病病人进行了化学治疗知识的问卷调查及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前言--重视老年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
老年人的恶性血液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上,均有与一般成年人所不同的特点.有的恶性血液病集中好发于老年人而很少发生在青年人,例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有的恶性血液病虽然见于多种年龄段,但老年人发病较多,例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为pH阳性,因此治疗效果差.即使是像急性髓性白血病,见于所有年龄段,在老年人却常表现为低增生性、外周血液中白细胞较常减少,幼稚细胞出现率低,时有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者.
-
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联合应用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融合基因的表达,并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方法 采用多重巢式RT-PCR技术对222例初治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病例进行检测,其中147例同时进行了染色体R或G显带技术.并对13例随访患者用多重巢式RT-PCR监测微小残留病灶.结果 在222例初治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检出融合基因108例,检出率为48.6%.同时进行了染色体显带的147例病例中有68例(46.2%)检出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多重RT-PCR和核型分析联合使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克隆性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增至66.0%.在13例随访患者中,有3例随访期间出现阳性结果.结论 联合多重巢式RT-PCR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可以提高克隆性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分型、临床治疗选择、预后判断和微小残留病变监测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关键词: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 染色体异常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核型分析 -
78例老年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的状况.方法对该院9年内收治的老年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共78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医院感染率为50%,急性白血病(AL)组感染率(67.4%)明显高于非AL组(28.6%),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37%)、败血症(24.1%)、口腔(14.8%).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43.3%)、真菌(29.7%)和革兰阴性菌(27%).结论老年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发病率高,疾病性质、白细胞减少、住院时间长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革兰阳性球菌所致感染居首位,应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
老年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医院真菌感染分析
为探讨老年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方法,对我院血液病房1989年6月至1999年4月收治的87例老年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的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
肺毛霉菌病的诊治进展
肺毛霉菌病是一种罕见的,但死亡率极高(高达50%以上)的条件致病菌真菌感染.多继发于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有糖尿病、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咳嗽,咯血.胸部平片及CT上可表现为渗出,楔形的实变,单侧或双侧结节样病变,孤立或多发肿块,空洞.肺毛霉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肺活组织检查,痰培养的假阳性率极高,早期诊断很困难.治疗上主要采用两性霉素B和外科手术治疗.
-
心灵关怀干预对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灵关怀干预对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字母表法将148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儿家属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家属给予常规的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则进行心灵关怀干预.2组患儿家属在干预前及干预后完成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照顾者压力量表、疲劳评定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问卷调查.结果:干预1个月后,终观察组参与人员为71例,对照组参与人员为69例.干预后2组家属压力量表评分、疲劳评定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1),且干预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灵关怀干预能够减轻患儿家属压力和疲劳感,改善其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患儿家属的社会支持程度,从而提高患儿家属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
-
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白血病30例临床护理
急性白血病作为一类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部分患者不能缓解或缓解后复发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难题.近年来,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在急性白血病强化疗疗及难治复发白血病诱导治疗中取得一定的疗效,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肝脏真菌感染的CT表现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肝脏真菌感染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肝脏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AS 64层螺旋CT机对上腹部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23例患者中,12例(52.17%)出现肝脏肿大;23例均为多发性病灶,共发现285个病灶;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均小于20 mm;病灶呈散在或弥漫分布,无特殊好发部位;病灶CT表现可以分为5种类型:①单纯低密度影,病灶小,平扫及动脉期均为低密度,门脉期及延时期为等密度,该型共2例(8.70%);②环形,平扫为中央低密度影,动脉期周围出现强化环,门脉期及延时期等密度,该型共10例(43.48%);③靶形,平扫病灶为边界较为清晰的低密度影;动脉期中央为小结节状强化,周围低密度环状,外周为一薄厚不均的环状强化带;门脉期及延时期周围低密度环状区域不同程度强化,外周强化带消失,该型共8例(34.78%);④牛眼形,三期均为中央低密度,周边为强化环,该型共l例(4.35%);⑤病灶呈现多个结节融合的不规则肿块,有2个及以上上述类型的病灶聚集在一起,该型共2例(8.70%).结论:肝脏真菌感染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对于其诊断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
-
用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可引起毛孢子菌感染/ICU经验性抗念珠菌治疗的成本效益分析
-
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尽管靶向药物的发展迅速, 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仍需要依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首选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同胞供者,但仅30%的患者能找到[1];其次,在亚洲地区,约 20%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非血缘供者,仍有一部分患者缺乏合适的供者.脐带血作为造血干细胞来源之一,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CBT)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儿童及成人恶性及非恶性血液病的治疗. 在没有HLA相合同胞供者的情况下,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成为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之一.
-
雄黄炮制降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雄黄为硫化物类雄黄族雄黄(Realgar)的矿石,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并夹有少量三氧化二砷(As2O3)等杂质.雄黄性味为辛,温;有毒.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的功效.临床上内服治疗惊痫肿痛,外用治疗疥癣、恶疮、毒蛇螫伤.近年来有关报道还表明,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U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均有显著疗效.
-
疑难恶性血液病肺部表现的诊断体会
为了提高对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与肺脏关系的认识,我们回顾性分析一组疑难恶性血液病的肺部表现,供临床参考.
-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HCT)目前仍然是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常规HCT的预处理方案采用超大剂量的放疗和化疗,因此移植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较高,使得其应用范围限于年轻,且脏器功能良好的患者,因而使其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
成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欧洲白血病网国际专家委员会建议解读
欧洲白血病网是国际上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组织.1990和2003年,其专家组就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诊断、疗效判断和治疗结果的标准化分别制定了有关标准.近几年随着分子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诊断、预后相关标志应用于临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该分类中加入了多种遗传学因素.同时,针对这些遗传学异常的新的靶向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促使国际专家委员会对成年人AML(不包括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建议进行再次更新.本次委员会有19位专家参加,13位来自欧洲、5位来自美国、1位来自日本,详细内容发表于Blood,2010,115(3):453-474.
-
血管新生及其调控因子在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实体瘤的血管新生对其生长和转移相当重要.已有研究报导肿瘤自主分泌生长因子刺激上皮细胞迁移和毛细血管增生,从而促进血管新生[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新生及其调控因子与多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衍变和预后密切相关[2,3],抗血管治疗在某些血液病的疗效已初露端倪,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自然杀伤细胞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是一类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4年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围绕NK细胞,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均有较多新内容.文章将NK细胞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新进展作一介绍,以使大家更好地了解NK细胞在未来的临床应用.
-
肿瘤疫苗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2013年欧洲血液学会年会报道
在欧洲血液学会(EHA)第18届年会上,与肿瘤疫苗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相关的文献共5篇,现将该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报道以便更好地了解肿瘤疫苗在未来的临床应用趋势.
-
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给予地西他滨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地西他滨实为一种广泛时效性的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因其临床效果较好,且作用机制独特,现今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恶性血液疾病治疗中,本文针对地西他滨治疗各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