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隐球菌病三例
例1 男,46岁.持续咳嗽伴左下肺阴影1月余.于1994年1月31日入院.胸片示左下肺阴影;B超示左侧胸壁实质性病灶;定位经皮穿刺抽出淡黄色胸液约2 ml,胸液涂片阴性.临床诊断为左下肺恶性肿瘤.于1994年2月28日行左下叶切除.
-
超声诊断多结节局灶性脂肪肝1例
患者男,45岁.无自觉症状,有乙肝病史,生化检奁: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阴性.外院体检发现肝内多发实质性占位,外院CT诊断:肝内多发占位,考虑恶性肿瘤.我院超声表现: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右叶内大小不等多个类圆形高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上述高回声区可见肝正常血管穿行.超声诊断:肝内多发实质性病灶,良性病变可能性大.
-
肠系膜恶性神经鞘瘤1例的超声表现
患者女,39岁.因上腹痛并触及肿块就诊.CT扫描:胰尾后下方7 cm×7 cm×8 cm软组织密度块影,胃、十二指肠及左肾受压,密度欠均匀,强化后增强较明显且欠均匀.诊断:左上腹巨大实质性病灶,位于后腹膜.超声示该肿块实性低回声,大小约10 cm×7 cm×8 cm,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高速动脉血流,收缩期流速170 cm/s,阻力指数0.63(图1).肿块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平卧位肿块位于脊柱左侧(图2左),右转动体位后位于脊柱右侧(图2右),实时超声显像可见右侧卧位时肿块缓慢由脊柱左侧移向右侧.拟诊:来源于肠系膜或网膜实性肿块,可能恶性.
-
超声引导下乳腺自动活检术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乳腺实质性病灶患者进行了活检术,使用16G切割针及活检枪.结果:35例组织芯病理诊断:恶性10例,可疑恶性1例,良性24例.乳腺活检病理诊断与手术及随访符合率为97%(34/35).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活检术准确、快速、创伤小,是一项值得临床应用的新方法.
-
肝假性淋巴瘤一例
病人,男,46岁.于2003年5月因上腹部不适,行MRI检查,显示肝右叶下段小血管瘤;肝左叶10 mm×12 mm实质性病灶,诊断为局灶性结节增生可能,建议随访排除小肝癌.
-
胸膜恶性黑色素瘤1例
病儿女,13岁.右侧胸痛1个月.查体:右侧第4前肋稍突起,有压痛.CT提示右侧第4前肋体积增大,骨质见虫蚀样破坏.胸膜上约2.5 cm×3.0 cm大小的类圆形致密阴影,周边胸膜增厚,肺内未见实质性病灶.经针穿活检,找到少许上皮细胞.
-
肝脏恶性肿瘤超声造影不典型表现及相关病理基础
1987年Mattrey采用氟碳化合物FlDOSOl-DA经外周静脉注射获得肝实质回声增强的图像,使经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行肝脏造影应用于临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超声造影不仅达到了组织微循环灌注的显像水平,而且实时、动态,造影剂也始终不会渗出到血池之外,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感兴趣区域灌注状况,为肝脏实质性病灶的定性诊断提供一项操作简单,无侵入性伤害,价格相对低廉的新技术.
-
表现为肿块影的难治肺结核病1例
1 病历报告患者,女,23岁,因反复咳嗽一个半月就诊。无咽痛、胸痛、发热、盗汗等不适。外院曾给予青霉素、头孢唑啉、红霉素、氧氟沙星等,治疗一个月无效。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血常规示:WBC 7.7×109/L,N 0.52,L 0.48。ESR 27mm/h。胸片示右下肺块状阴影。胸部CT示右下肺实质性病灶,周边欠清晰。痰培养3次阴性,抗酸染色5次均阴性。建议手术,患者拒绝。给予利福平0.45g,1/d,异烟肼0.3g,1/d,链霉素0.75g肌注,1/d治疗。半月后症状无缓解,胸片无变化。继续原治疗。并加服吡嗪酰胺1.0g,1/d。2个月后复诊,咳嗽症状减轻,但胸片无明显变化。停用链霉素,但利福平、异烟肼继续服用,吡嗪酰胺换为乙胺丁醇1.0g,1/d。
-
超声光散射成像联合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病灶的临床价值
超声光散射断层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功能成像技术,可测量并分析计算病变内部血红蛋白总量和血氧饱和度等光学参数,根据良恶性病灶的血供及血氧含量差异可对病灶行定性诊断.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光散射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及其与常规超声联合应用鉴别诊断乳腺病灶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2011年5-9月在我院行超声光散射成像检查且经活检病理证实的女性患者102例共136个乳腺病灶,患者年龄18岁~86岁,平均(43±16)岁.人选病例为常规超声显示的实质性病灶.
-
多层螺旋 CT 定位下经皮细针穿刺联合病理免疫组化在肺小结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肺部结节性病变指的是肺内呈弥漫性分布或孤立的实质性病灶,种类较多,大多数无特征性形态学表现,同一病变可呈多样性表现,影像学诊断较困难,特别是直径小于1 cm 的肺小结节病变,单纯影像学诊断的风险更大。近年来,临床诊断与鉴别肺部肿块的重要方式是 CT 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具有微创、准确、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1]。笔者通过对本院收治的80例肺小结节病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 CT 定位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联合病理免疫组化分析,并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效果满意,现做如下报告。
-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评价兔VX2肝癌血管生成
近年来,多排螺旋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作为新兴的一项CT功能成像方式,可以了解组织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在肝内实质性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兔VX2肝癌模型是目前惟一用于肝癌实验研究的大型动物模型.本文通过观察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肝癌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
-
磁共振SE-EPI T2WI序列在检出肝脏小实性病灶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SE-EPI(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T2WI(T2加权)序列对肝脏小实性病灶检出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28个肝脏小实性病灶在SE-EPI T WI上的信号强度比值(病灶与正常肝实质信号强度之比),并与FSE(快速自旋回波)、SSFSE(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序列进行比较.结果:23例病人共28个病灶中,SE-EPI T2WI序列均能显示,FSE与SSFSE序列分别发现26个、23个病灶.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的信号强度比值在SE-EPI、FSE、SSFSE T WI三种序列差异上分别为(2.45±0.34)、(1.76±0.18)和(1.57±0.21),SE-EPI序列明显高于后两种序列(P<0.05),后两种序列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E-EPI T2WI序列对于肝脏小实性病灶的检出明显优于FSE及SSFSE序列,可作为肝脏常规扫描序列.
-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是用一种特制的带可弯曲导管的穿刺针,通过气管镜的活检通道进入气道内,穿透气道壁对气管、支气管腔外病变,如结节、肿块、肿大的淋巴结以及肺部实质性病灶进行穿刺吸引、获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一种新技术,为气管镜检查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
先天性膈疝误诊为左膈脂肪瘤1例
患者女,46岁,已婚,农民.20d前起自感胸闷、气急、心悸伴左胸不适,有时晚间惊醒,无咯血史,在当地卫生院用心得安等药物治疗无效而来本院.无外伤史.体检未发现明显阳性体症.X线检查:左膈顶有一直径约6cm大小类圆形密度增高阴影,边界光整.经透视,块影随呼吸上下移动,与横膈运动保持一致.两肺野未见实质性病灶,心脏形态大小正常,右侧膈肌无殊.诊断为左侧膈肌肿瘤,脂肪瘤可能性为大.CT检查:左膈肌上有一不规则圆形低密度阴影,CT值为-67Hu左右,亦考虑为左膈脂肪瘤.手术所见:左膈肌顶部中心腱有直径3.5cm裂口,大网膜疝入左胸形成直径约5cm之肿块,被左下肺组织包裹、固定.左下肺组织与其余膈肌也有致密粘连.分离粘连,显露疝内容物及膈肌裂孔,将疝内容物还纳腹腔,修补膈肌裂孔.手术诊断:左侧膈疝.
-
彩色超声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一例报道
病人:男性,45岁.因突发心悸、气短、头痛、伴视觉模糊等症状人院.入院时血压200/100mmHg.彩色超声检查示:双肾切面形态正常,内均未见异常回声,左侧肾上腺厚0.7cm,左侧于腹主动脉外侧及左肾上极内侧可见2.7 cm×3.2 cm的低回声区,边界清晰回声增强,该肿瘤与左肾不同步移动,与左肾轮廓形成"海鸥征".超声提示:左侧肾上腺实质性病灶(嗜铬细胞瘤可能).后经手术证实为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
-
肾错构瘤伴瘤栓的诊治方案
詹鹰医师:首先汇报病史.患者,男,35岁,因左腰部隐痛1个月余就诊.入院后B超示左侧输尿管上段结石并扩张,左肾积水,双肾实质性病灶(错构瘤可能),左肾结石.MRI:肝右叶异常信号,考虑为良性病变,双肾多发错构瘤,左肾错构瘤突入左肾静脉至下腔静脉入口处,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并左肾积水,左输尿管上段管壁增厚.
-
视网膜母细胞瘤误诊为外伤性前房出血1例
患儿女,2岁10个月.于1993年12月28日入院.入院前9月患儿跌倒后感右眼疼痛,视物不清5天后到当地医院就诊.查体:右眼结膜混合充血、前房出血、眼压TN+2.B超示右眼玻璃体内一边界不规则的13mm×10mm增强光团,中心可见3mm×2mm的强光影,后伴声影,增强光团周围有条状回声相连,提示右眼玻璃体内实质性病灶.
-
反复咳嗽、咯痰2年,加重伴喘息5 d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46岁,教师.因反复咳嗽、咯痰2年多, 加重伴喘息5 d入院.患者近2年,常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咳嗽,咯少量灰白色痰液,无发热、出汗.多次在门诊诊治,行胸部X线片检查,报告"未见实质性病灶"(图1),曾诊断为"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等,服用抗生素及祛痰药等治疗,效果不明显.
-
原发性气管癌误诊支气管哮喘四例
例1 女,32岁,干咳11个月,加重伴气短、气喘1个月来我院就诊.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诊断为"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经反复用青霉素、氨茶碱治疗无效.患者口唇发绀,颈软,胸对称,双肺呼吸音粗,上胸部可闻及哮鸣音,心率116次/分.胸部X线片检查双肺未见实质性病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距声门下4?cm处气管狭窄,气管后壁可见乳头状1.4?cm×1.6?cm大小肿物堵塞气管,肿物与气管壁之间仅剩一小缝,镜管不能插入.肿物表面糜烂,可见脓苔附着.经纤维支气管镜在肿瘤不同部位活检5块,病检报告为气管腺癌.手术所见:距声门下4?cm处气管后壁可见1.5?cm×1.5?cm大小肿物,表面凹凸不平,有脓苔覆盖.术后标本病检报告:气管腺癌,癌组织侵及内膜层,软骨层未见浸润.术后生存已超过3年,目前仍健在.
-
手术治愈先天性会厌囊肿一例
患儿男性,19天,因流涕并气促15天,加重2天收入院.体检:面色青紫,口唇发绀,哭时加重.呼吸急促,50~60次/分,三凹征明显,为吸气性呼吸困难.扪及前囱平软,张力不高.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较多痰鸣及哮鸣音.患儿俯卧时缺氧症状迅速改善,SaO2可维持在95%~100%,且能入睡.胸片示双侧肺野清晰,肺内未见实质性病灶,肺纹理稍紊乱,肺门及纵隔形态位置正常,胸廓对称,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肋骨未见形态及骨质结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