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在小儿唇腭裂整复术中的应用
小儿唇腭裂整复术主要是唇裂整复术和腭裂整复术,虽为短小手术,约40 min左右,但麻醉要求较高,既要保证麻醉平稳,肌肉松弛良好,又要求快速苏醒和呼吸循环稳定,即要求麻醉诱导迅速,术中镇痛充分,术毕清醒迅速,无躁动和呼吸抑制,并保留保护性反射.舒芬太尼是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剂,七氟醚是一种新型吸入麻醉药.本研究旨在观察七氟醚复合舒芬太尼在小儿唇腭裂整复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术后麻醉恢复质量.
-
七氟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溶栓术等心脏治疗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七氟烷(Sevoflurane)是近年新上市的吸入麻醉药,因其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而逐步应用于心脏手术麻醉中.研究七氟烷的心肌保护作用对临床防治MIRI有重要意义.
-
地氟醚和异氟醚对血液动力学和儿茶酚胺的影响
地氟醚是一种新的吸入麻醉药,由于具有很多优点,被普遍认为是目前较理想的吸入麻醉药。但快速增加呼气末地氟醚浓度超过lMAC可产生交感兴奋作用,增加了冠心病病人手术时心肌缺血的危险。本文旨在通过对血液动力学的观察和儿茶酚胺的测定比较两者对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
-
麻醉机回路消毒机的应用与原理
麻醉机呼吸回路是是将麻醉机的气体输出口与患者呼吸道相形成一个回路,称为麻醉呼吸回路。通过麻醉呼吸回路将新鲜气体和吸入麻醉药输送到患者的呼吸道内,并将患者呼出的气体排除到体外。麻醉机通过呼吸回路向患者提供麻醉混合气体,而患者也通过此系统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麻醉机的呼吸回路是一个密闭湿热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麻醉机的呼吸回路经常受到患者唾液和痰液的污染。
-
氧化亚氮临床应用进展
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亦称笑气,1779年由Priestpley制成,1779年Davy发现有麻醉作用,1844年Wells用于拔牙麻醉,当今仍为广泛应用的吸入麻醉药之一[1].近年来,因其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术后意识恢复较快、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2],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
麻醉气体吸附器的临床应用
1传统的苏醒方法麻醉苏醒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吸入麻醉药的血/气溶解度,临床上常用肺泡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降低速率来表示麻醉苏醒的快慢[1].在低流量紧闭式麻醉下,关闭麻醉气体挥发罐后回路内麻醉气体的浓度仍旧很高,传统苏醒方法常采用大流量新鲜气体中洗法,该法不仅浪费气源,增加麻醉医生工作量,还会引起手术室内气体环境污染.此法同时也降低了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使自主呼吸恢复延迟,严重的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低碳酸血症可引起脑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氧离曲线左移、组织利用氧功能下降,导致意识恢复延迟.
-
对恩氟烷吸入麻醉胃肠道肿瘤手术病人免疫细胞的检测
吸入麻醉药恩氟烷对肿瘤病人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报道结果不一,本文检测了恩氟烷吸入麻醉对胃肠道肿瘤手术病人T细胞亚群和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数的影响.
-
鞘内注射士的宁对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的影响
目的:探讨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strychnine-sensitive glycine receptor,GlyR)与吸入麻醉药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乙醚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i.p.)吸入麻醉药,以甩尾法和福尔马林法观察鞘内注射(i.t.)士的宁(strychnine,Stry)对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在甩尾实验中,Stry 0.1 μg i.t.能降低乙醚镇痛小鼠的甩尾潜伏期(tail flick latency,TFL)(P<0.05),但对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镇痛小鼠的TFL无明显影响(P>0.05).Stry 0.2,0.4 μg则使四种吸入麻醉药镇痛小鼠的TFL降低(P<0.05).福尔马林实验中,腹腔注射吸入麻醉药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但Stry(0.1,0.2,0.4 μg)i.t.对上述4种麻醉药的镇痛作用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脊髓GlyR可能是吸入麻醉药抗热刺激伤害的重要靶位,但不影响吸入麻醉药对化学刺激的镇痛作用.
-
2例术中恶性高热患者的急救护理
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 ,MH)是指易感体质的患者由于吸入麻醉药、去极化肌松剂等而激发的一种以高体温、高二氧化碳血症、肌强直、心动过速、重度酸中毒、肌红蛋白尿等为主要症状的严重并发症,在临床全麻患者中极罕见,全麻儿童约占1/15000,全麻成人约占1/30000.[1]由于MH的发生难以预见,因此早期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并且急性重症型MH一旦发生,如无特效药或救治不及时,则病死率极高.我院于2002年4月和5月各发生1例术中MH,1例死亡,另1例抢救成功.报告如下.
-
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
随着吸入麻醉药在手术室应用的逐渐增加,手术过程中弥散在手术室内的麻醉气体或蒸汽, 势必造成手术室环境的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于这种微量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可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工作人员,有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危险.[1,2]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及其危害已引起普遍的重视,降低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加强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成了手术室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国内许多医院的手术室对麻醉废气污染及其危害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开展有效的防护措施,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
七氟醚预处理在脏器保护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吸入麻醉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经肺泡入血,阻断大脑突触传递功能,产生全身麻醉.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卤族类麻醉药,于1968年由Regan合成,因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平稳,气道刺激性小,肌松药用量小且作用优于异氟醚、恩氟醚,术后苏醒快而完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众多研究表明七氟醚预处理具有脏器保护作用,因此全面分析其对脏器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七氟醚预处理对脏器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
混合预充液吸入麻醉药液/气分配系数的推算值
目的:测定晶体与胶体混合预充液的液/气分配系数,比较液/气分配系数的推算值与实测值.方法:利用计算机编制程序,将乳酸林格液、琥珀酰明胶注射液(佳乐施)、库血和人体血浆4种体外循环预充液排列组合后,随机抽取样本10份,采用注射器2次平衡法,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混合预充液在37℃、33℃、29℃、25℃、21℃和17℃6个不同温度点的液/气分配系数,并与推算值比较.结果:混合预充液3种吸入麻醉药的液/气分配系数均与温度呈负相关,6个不同温度液/气分配系数的推算值与实测值呈直线关系(P<0.05,地氟醚r=0.94,异氟烷(异氟醚)r=0.95,氟烷r=0.93).结论:由公式推算吸入麻醉药混合预充液的液/气分配系数是可行的.
-
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发育大脑神经凋亡的可能机制
近年来临床及基础研究均提示,全身麻醉药物对于发育期大脑会产生短暂或长期的影响,称为麻醉诱导的神经发育毒性(AIDN)[1]。临床研究难以监测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只能通过神经心理学测试等手段间接获得神经系统损害的证据。初的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妊娠大鼠接受亚浓度的氟烷会影响新生大鼠大脑神经突触的发生[2]。后来有报道:给出生7d后的大鼠注射氯胺酮,会引起广泛的脑神经细胞凋亡,并可能与成年后神经发育紊乱相关[3]。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麻醉与镇静药物对于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的幼崽均可引起广泛的神经细胞凋亡[4],如静脉麻醉药丙泊酚[57]、氯胺酮[8],吸入麻醉药尤其是异氟醚[9],均可引起发育期大脑的神经凋亡及成年后的认知功能损伤,且具有年龄、接触时间、剂量依赖和多种药物协同性[1012]。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发育期中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现将其可能机制综述如下。
-
全麻术后老年患者复苏期躁动原因分析及对策
老年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后出现复苏期躁动的发生率为27.51%【1】,远超过青壮年发生率13.88%【2】。关于老年患者全麻后复苏期躁动成为临床工作当中相当重视的内容,由此分析出其原因主要为复苏室内的各种环境和刺激影响,吸入麻醉药残留,老年患者生理因素。对这些原因我们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能够很大程度地减轻老年患者的痛楚,促进患者更快
地恢复健康。 -
活性氧在吸入麻醉药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吸入麻醉药预处理(Anesthetics preconditioning, AP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有保护作用,在一些临床实验中已得到初步证实.目前,相关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证实其可能与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KATP),Gi蛋白偶联受体,蛋白激酶系统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释放有关.本文就R0S的产生,其参与吸入药APC心肌保护效应的信号传递机制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
高胆红素神经毒性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的关注引起人们对胆红素神经毒性的认识。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易造成患儿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和智力低下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1]。除此之外,研究表明脑出血后也会导致神经功能缺失。其中脑水肿是导致脑出血后继发脑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血肿的组成成分及其降解产物(如血红蛋白、胆红素、铁离子和CO等)的毒性导致脑出血后脑水肿,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能是继发脑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2]。在对成人胆汁郁积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胆汁郁积性黄疸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瘙痒、疲劳等症状,这与中枢神经系统内一些神经递质的传导异常密切相关[3]。胆红素血症患者的脑脊液中,游离胆红素的浓度平均可达到10μmol[4]。临床和动物实验两方面的研究都表明胆汁郁积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对吸入麻醉药全麻敏感性增强,这些现象可能都与游离胆红素的神经毒性密切相关[5]。
-
脑电非线性分析用于静吸复合麻醉下吸入麻醉药物脑区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围术期吸入麻醉药对脑区的作用.方法 45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异氟醚组、七氟醚组、地氟醚组.记录围术期近似熵与关联维数.常规监测MAP,HR,SpO2.结果与入室后相比,3组患者在麻醉后表现为额叶与颞叶区的脑电抑制程度较高.3组患者入室后与麻醉后相比较,关联维数、近似熵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与复苏、觉醒相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苏与觉醒后,患者各个脑区的脑电变化表现为:额叶、枕叶、颞叶的脑电活动度较高.结论静吸复合麻醉下,吸入麻醉药对各个脑区的抑制程度不同,以额叶、颞叶的抑制程度较高,额叶、枕叶、颞叶区在复苏、觉醒时兴奋程度较高.
-
吸入麻醉药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目的 研究吸入麻醉药七氟醚、异氟醚和恩氟烷对缺血再注心肌功能、代谢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SD大鼠10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3组,每组8只.采用Langendorff离体大鼠心脏模型.按给药方式又分为对照组、七氟醚组、氟烷组、异氟醚组.实验结束后测定心率(HR)、灌脉流量(CF)、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心肌丙二醛含量、高能磷酸盐(ATP)含量等.结果 ①恩氟烷、异氟醚具有明显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恩氟烷能促进缺血再灌注心肌冠脉流量的恢复.②各用药组明显降低左心室发展压、左心室压力升高速率,升高LVEDP(P<0.05);缺血再灌注后,七氟醚、恩氟烷、异氟醚组的左心室发展压分别恢复到基础值的78%,62%,59%(P<0.01),左心室压力升高速率分别恢复到基础值的76%,67%,74%(P<0.01);与对照组恢复的左心室发展压(27%)、左心室压力升高速率(13%)相比,具有差异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③各用药组均能提高心肌ATP含量,缺血后心肌ATP下降较慢,复灌后恢复较快.④复灌后用药组S0D活性较高;丙二醛生成量下降(P<0.05).结论 三种吸入麻醉药对心肌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缺血再灌注后,能明显促进心肌功能与代谢的恢复,而且能提高冠状动脉流量、SOD酶活性.
-
吸入麻醉药对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吸入麻醉药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成5组(各10只):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低、中、高实验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组的TNF-α、ICAM-1表达量均有所上升,ERK1/2表达量下降(P<0.05);实验组在灌注前15 min,分别吸入1%,2%,3%七氟烷.观察各组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1)及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mRNA 转录水平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对比,低、中和高实验组的TNF-α、ICAM-1表达量下降,而其ERK1/2表达量上升(P<0.05).结论 吸入麻醉药能有效地控制心肌TNF-α、ICAM-1及ERK1/2表达异常升高,对大鼠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护理配合
吸入麻醉是将吸入麻醉药通过机械回路进行通气送入患者的肺泡,形成麻醉药气体分压,弥散入血后,对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发生抑制作用,配合静脉用药,从而产生全身麻醉效应.吸入麻醉易于调控,因而安全、有效,能满足各种手术需要.静吸复合全麻有一定时间的诱导期.由于诱导期用药剂量大,易出现躁动、喉痉挛等并发症.因此,做好静吸复合全麻的护理十分重要,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