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马硬化的磁共振研究现状(综述)
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早由Falconer等[1]提出,其病理特征主要是CA1、CA3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增生,CA1敏感,而CA2不受累.海马硬化是难治性颞叶癫痫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占颞叶癫痫手术病例的60%~80%以上,其中90%的病人可以通过海马前颞叶切除达到良好的疗效[2].术前对病变的正确评定是手术达到预期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影像学工作者一直在致力于提高海马硬化检出率的研究,目前对于海马硬化的磁共振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形态学水平,已能深入到分子水平及组织学水平.研究方法主要有常规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分别综述如下.
-
功能磁共振研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几个问题
20世纪末,生物精神病学领域为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神经影像学方法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它结束了人类精神疾病不能通过物理手段间接测评的历史.目前,能应用于精神疾病领域的神经影像学手段主要有: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功能磁共振测定方法等.功能磁共振是利用不同组织中氢质子核磁性的差别,测定活体脑内神经组织状态.由于它具有空间分辨率高,不涉及放射性,对同一个受试者进行重复的扫描而无风险,以及设备相对普及等特点,所以,近年来在精神病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精神病学科建立精神疾病的诊断指标、预后评价、研究发病机制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
-
我国首次获得人体肺部气体的磁共振影像
据《光明日报》(2015年09月09日06版)报道(记者袁于飞、齐芳),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合作,开展临床前研究,日前在武汉获得我国首例人体肺部气体的磁共振影像。这项研究对我国开展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是我国超灵敏磁共振研究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
动脉内给药和破坏血脑屏障增强脑转移瘤化疗效果的研究
脑转移瘤是常见的成人颅内肿瘤.癌症患者20%~40%有颅内转移.大多数脑转移瘤患者表现为多发性脑损害.磁共振研究表明大约80%的癌症患者有一处以上的转移灶.肿瘤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常常意味着疾病已经不能控制,超出临床分期的Ⅱ、Ⅲ期.发生颅内转移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多种神经学症状,并严重影响生存率,预后不良.这类患者通常采用姑息治疗,如采用全脑放疗(WBRT)以暂时缓解疾病的进展.
-
高压氧对重度脑损伤大鼠脑组织影响的磁共振追踪观察
高压氧作为一种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手段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文献资料表明高压氧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在液压脑损伤大鼠磁共振研究中,国外学者总结了大量经验[1],并制定了评分标准[2,3],这为进一步分析各种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
-
情绪面部表情刺激在抑郁症功能磁共振研究中的应用
面部表情是表现社会环境特征的一种强有力刺激,个体利用面部表情判断他人的态度和情绪并相应的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避免冲突.已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存在对面部表情的负性认知模式[1],进而导致人际交往技能损害,而人际关系不良和社会技能缺陷在抑郁症的发生和维持中饰演重要角色.
-
双语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人类大脑与动物大脑的本质区别在于不但能进行思维和意识等高级神经活动,而且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由此人类的大脑皮质特化了相应的语言中枢,即说话、听话、书写和阅读4个语言区[1].那么掌握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即双语或多语者,他们的语言中枢是否和单语者相同?他们在使用其中一种语言时,是如何进行语言控制和转换的?这些不仅是涉及神经解剖学、神经功能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跨学科问题,更是双语脑功能磁共振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回顾近年来关于上述问题国内外双语脑功能磁共振的主要研究成果,并作简单归纳.
-
核磁共振的研究近况
核磁共振的研究日新月异,其领域也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活跃于核磁共振研究的学者们也很广,主要涉及的学科有放射学、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工程学、内科学、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等.根据第9届与第10届国际核磁共振会议和第87届北美放射学会议,现对核磁共振某些研究课题作一简介.
-
应用功能性磁共振研究针灸机理的思考
对目前应用功能性磁共振研究针灸机理的进展和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就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路:充分利用fMRI实时动态显示脑功能区的活动的特点,使之成为研究针灸机理的利器;应用fMRI研究针灸要从临床实际出发,围绕影响针灸疗效的各种因素开展研究;要找准研究的切入点,着重用fMRI研究针灸对运动、视觉、认知和记忆功能的影响,使fMRI在针灸研究中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
多巴胺环路与海洛因依赖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海洛因亲脂性大,极易通过血脑屏障,在体内的代谢很快,是当前依赖潜力强、滥用倾向大的毒品。海洛因依赖是一种慢性脑病[1],是涉及多个脑区、神经环路形态和功能的以反复复吸为特征的神经适应性改变。其可能涉及的神经环路有4条,包括多巴胺神经通路、背侧腹侧纹状体环路、丘脑-纹状体通路和泛杏仁核区,其中多巴胺神经环路在成瘾依赖形成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以往对该环路的研究多涉及基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方面,近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的进步,该技术已被广泛用来观察药物依赖过程中相关脑区内血流、递质、糖、氨基酸的代谢变化。本文将从 fMRI 方面对多巴胺神经环路与海洛因依赖问题的相关研究加以简单概括,旨在为海洛因依赖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线索。
-
2型糖尿病脑病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由遗传因素、免疫紊乱、自由基毒素等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引发的人体糖类、脂肪、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同时糖尿病也增加了发生高血压、中风及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而这些并发症又进一步地影响神经细胞的完整性及患者的认知功能。当 T2DM患者在临床上缺乏显著血管性疾病表现时,可能已经发生明显的脑部并发症。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脑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明显增加[1],通过大量人群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痴呆的危险性较正常人增高约1.5~2.5倍[2]。
-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脑磁共振研究与进展
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HE) 属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的一个亚型,临床上无精神或意识障碍等肝性脑病的症状表现,但经定量的神经心理测验或电生理检查时可发现异常[1~ 3].典型表现为轻度的注意缺陷、视觉运动功能障碍[4,5],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MHE的发病率相当高,国外报道在肝硬化病人中的发生率约为30%~84%,有学者[6~ 8]报道MHE患者的驾驶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出现下降,存在潜在的危险.所以诊断MHE以便提早进行临床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
-
磁共振波谱分析在骨及软组织肿瘤中的应用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是目前惟一无创伤性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改变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将磁共振波谱技术运用于临床是近年来磁共振研究的一个热点.骨及软组织肿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临床仅仅依靠现有的影像学技术往往难以达到定性的分析.现就MRS在骨及软组织肿瘤研究中的鉴别诊断、评估预后及疗效观察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归纳MRS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
颞叶内侧癫痫记忆损害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癫痫是神经科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2位高发疾病,其中约70%的病例可用药物治愈或控制,其余为难治性癫痫,其中以颞叶内侧癫痫为常见,后者是近年难治性癫痫的研究热点.
-
正常人纯氧吸入后静息态脑功能研究
关于氧增强 MRI 的研究早始于1996年,Edelman 等[1]率先提出以氧气作为对比剂,对肺通气情况进行 MRI 研究。近年来,随着影像成像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氧增强 MRI 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涉及到探究肿瘤氧合状态[2]及组织缺氧性质判定等[3]领域,并在对脑功能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静息态 fMRI 消除了任务态 fMRI 中因为受试者个体差异而对研究产生的影响,实用性及依从性更好,已成为目前脑功能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正常人静息态下的自发脑活动在不同的内外环境下存在甚微差别,如何从静息态 fMRI 数据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一直都是静息态脑功能研究的重中之重。氧增强基于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的静息态 fMRI 技术是一项公认的、客观有效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方法,近年来常被用于分析静息状态下的低频神经网络[4-6]。既往已有不少研究[7-10]发现,吸入纯氧可以导致血氧水平依赖 fMRI 信号的改变,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正常人吸入纯氧状态下静息低频脑网络有无变化。
-
创伤性轴索损伤患者脑结构及功能连接改变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创伤性轴索损伤(traumatic axonal injury,TAI),也称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常见的亚型之一。TAI 普遍存在于致命的脑外伤中,在整个大脑区域具有较特征性的分布,造成大范围脑白质破坏,易损伤胼胝体及脑干[1],常致患者严重残疾、死亡或处于植物生存状态。常规影像学检查技术对 TAI 损伤程度和范围缺乏准确判断。近年来,随着更多先进MRI 技术在 TAI 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脑网络的整体水平研究,为理解 TAI 患者脑结构及功能连接变化提供了更多更为深入的依据。新研究表明,连接大脑网络节点的远程脑白质神经束的损害,导致大型脑网络中断,是引起 TAI 患者持久认知功能障碍的核心机制[2-3]。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TAI 后患者脑结构及功能连接方面改变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之后导致老年痴呆的第二大原因,其准确诊断及早期识别存在困难。神经影像学检查是诊断 VCI 的重要手段,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对认知障碍而言是理想的成像工具[1]。常规 MR 技术提供了病变的形态学表现,而功能 MR 包括 BOLD 成像、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等技术能够反映病变早期功能变化信息,在 VCI 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价中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RI 在 VCI 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其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价等方面提供有用的影像学依据。
-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近年来,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的发病率逐渐趋升,约占全部颅脑外伤的75%,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1]。mTBI 患者通常在伤后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30 min)和/或记忆缺失(<24 h),部分患者伤后数月或数年存在持久的脑震荡综合征(post concussion syndrome,PCS)[2-3],主要表现为躯体(如头痛、疲倦)、认知(如记忆、注意、计划)以及精神(如焦虑、冲突、抑郁等)上的功能障碍[4]。由于 mTBI 患者脑损伤程度相对较轻,PCS 症状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并且常规神经影像学检查多无异常,易造成临床重视程度不够,使患者得不到及早的诊断及治疗。另外,在司法诉讼案例中,对 mTBI 后出现的 PCS 症状,特别是仅有的一些以躯体性不适为主诉的案例,其鉴定结论具有很大争议[5]。因此,找到一个客观性指标对 mTBI 患者大脑受损程度做出较早的诊断和评定,进一步判定mTBI 的伤情、预后,为临床及时治疗和司法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对 mTBI 患者伤后恢复期的脑功能研究,有助于了解 PCS 的发生及功能恢复中潜在的神经机制,对神经精神疾病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