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在临床肺炎链球菌药敏试验中的应用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还可以引起中耳炎、鼻窦炎、脑膜炎和菌血症[1-2].我国1996-200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结果表明,死因第一位是肺炎,其中重要的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3].
-
由血液链球菌引起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血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nis)为革兰阳性球菌,是人口腔的正常菌群,常见于牙菌斑中.该菌为机会性致病菌,可通过洗牙或牙科手术等引起的损伤而进入血液,定植于心脏瓣膜,是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常见病因之一[1].本研究报道1例由血液链菌引起的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心脏病患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
-
猪链球菌致甲状腺感染一例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既可感染猪等牲畜,也可感染人.由于人被猪链球菌感染后,引起高热、腹泻、头痛、听力下降,重症患者发生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 cularcoagulation,DIC)、脑膜炎.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例而猪链球菌引起甲状腺感染病例,现报道如下.
-
经产道感染B群链球菌的预防和控制
B群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一种B溶血链球菌,分娩时经生殖道感染,可能导致婴儿败血症、脑膜炎或肺炎.据统计,GBS是美国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第1位死因.20世纪70年代病死率高达50%.1996年,美国CDC会同美国妇科和产科学会、儿科学会联合发布了围产期B群链球菌疾病的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重新修订.该指南建议,普遍开展围产期GBS筛查,并治疗GBS携带者.指南实施后,经产道的GBS感染率明显降低,婴儿GBS感染死亡人数减少,孕妇羊膜炎和子宫内膜炎预防工作逐步改进.
-
B族溶血性链球菌围产期感染的预防和处理策略
B族溶血性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引起羊膜腔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也是引起早期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由于围产儿感染死亡率高,危害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围产期GBS感染的预防和处理给与了高度重视.
-
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链球菌耐药特征分析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SPN)是儿童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ommunity Acquired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CARTI)常见和重要的病原菌,约30-50%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与SPN有关[1],不同国家和地区SPN的耐药性差异很大,全球数据[2]显示儿童多重耐药性SPN(Multiple-Drug Resistance Streptococcus pneumonia,MDRSP,≥3种药物耐药)占40%,我国Liu等[3]研究显示MDRSP达90%,临床治疗MDRSP可选择的抗菌素种类有限,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2008标准[4]修改了SPN对青霉素的MIC敏感性折点,目前全球各地多数非脑膜炎SPN仍表现为对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素较为敏感,但MIC分布差异较大[5],已有研究[6]表明随着抗菌素的使用,细菌对抗菌素的MIC出现缓慢而必然的增加称为"基线MIC漂移",终将导致细菌适应性耐药,并认为这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素耐药的主要机制,对儿童SPN感染,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素是常选择的有效抗菌素,对SPN有很大的选择压力,本研究通过分析社区医院大样本量的SPN对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菌素的MIC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对社区MDRSP的合理用药和控制耐药进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快速检测B群链球菌试剂盒的初步应用
B群链球菌( group B streptococcus,GBS)是围生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GBS感染与胎膜早破、早产、 产褥感染等有关,可导致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死率达20%-50%[1,2].检测的金标准为阴道下段及肛周处采样进行细菌培养阳性[3],但所需时间久,成本高,不被临床运用.本文用快速检测试剂盒与传统的细菌培养方法比较,保障围产期安全、降低新生儿的B族链球菌感染率有重要意义.
-
血链球菌和变形链球菌耐酸相关基因ffh的同源性分析
-
无乳链球菌感染与胎膜早破关系的Meta分析
在导致临产前胎膜破裂(premature rupture of mem原branes, PROM)的病因中,病原菌感染可能为重要.近年来,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亦称B 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感染在导致PROM 中的作用逐渐得到临床的重视.
-
肺炎链球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rnoniae,Sp)是一种条件致病菌,40%~50%健康人群及动物可携带,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肺炎链球菌将透过黏膜防御体系,从黏附部位下行至肺或者进入血液引起细菌性肺炎,以及中耳炎、败血症、脑膜炎等相关疾病.
-
五起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控制效果分析
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广西玉林市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5起,累计发病5人.经救治病人,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及时控制了疫情.为总结经验,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对疫情特点和处理效果进行分析.1 材料与方法1.1 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处理的相关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1].1.2 根据<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诊疗方案>进行病例的诊断和治疗[2],按<猪2型链球菌检验程序>进行实验检查[3].1.3 疫情的调查和处理监测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指南进行[4].
-
71例小儿化脓性颈淋巴结炎病原菌的研究
71例小儿化脓性颈淋巴结炎脓培养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占83.1%,链球菌占8.5%;93.8%的金葡菌产生β-内酰胺酶;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耐药率高,分别为91.5%、93.0%,对万古霉素、妥布霉素全部敏感.联用噬菌体分型、质粒DNA分析结果提示:能为29型噬菌体裂解的金葡菌是本地小儿颈淋巴结炎的流行株;鼻腔、貌似正常的湿疹皮肤是金葡菌定植入侵,造成感染的门户;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既可减少颈淋巴结炎发生,又可减少耐药质粒传播.
-
肺炎链球菌检测方法及耐药研究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是儿科社区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它可引起儿童肺炎、脑膜炎、败血症、中耳炎、鼻窦炎.据WHO统计,全球每年约有超过120万人死于SP感染性疾病,其中大多数为2岁以下儿童 [1].早期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快速、可靠的诊断技术检测SP感染,及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肺炎链球菌耐药基因及其分子生物学检测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自1990年来,SPN菌在耐药性方面的流行性逐渐增加,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而今年来,国内外均报道[2]临床分离得到的SPN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并出现了多重耐药的SPN菌株.
-
肺炎链球菌及其疫苗
1 肺炎链球菌及其危害1.1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1881年由美国的史丹伯格和法国的巴斯德各自分离出来.SP的致病性与其菌体结构及代谢产物有关,包括荚膜、溶血素、表面粘附素、神经氨酸酶.荚膜是其毒力的必须条件,根据荚膜成分的不同,SP至少有90种不同的血清型[1].SP可以在5%~10%的健康成人及20%~40%孩童的鼻咽内发现.在某些环境,尤其是一些经常与人接触的地方(如医院或军营),可以发现更多的数量[2].